English – Page 53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English

09/07/2020

#HearForYou Campaign

Hong Kong has undergone a challenging year, especially with the current pandemic, which has considerably impacted its citizens’ mental health well-being. Social media platforms such as Facebook are often the first point of outreach for people facing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where they would connect with communities comprised of people experiencing similar issues, or seek resources for professional help. The “#HearForYou Campaign” unveiled by Facebook today will support NPOs that are advocating society to address mental health issues, including Agent of Change, Caritas Youth and Community Service, St. James’ Settlement,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and The Samaritans Hong […]
03/07/2020

「青年創研庫」公布「促進虛擬銀行服務惠及青年」研究報告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3日)公布有關「促進虛擬銀行服務惠及青年」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525名本港青年中,接近八成(79.0%)認為「快速」是當今使用銀行服務的重要元素;其次是「保障私隱」(76.4%)和「銀行實力穩健」(58.5%)【表2】。針對一些小額存戶的服務,較多受訪青年認為「協助資金少嘅客戶建立個人財務計劃」(80.8%)、「低於港幣1萬元嘅小額投資」(73.3%)及「低於港幣1萬元嘅小額活期存款」(69.9%)能夠協助他們理財。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今年4月30日至5月6日期間,訪問525名18至39歲本港青年。結果發現,略多於七成(73.0%)曾聽聞「虛擬銀行」【表11】。另受訪青年認為虛擬銀行服務的好處是「快速」(63.6%),其次是「全天候24小時服務」(35.0%)及「無地點限制」(24.6%)。   不過,受訪青年對虛擬銀行的整體信心不足,只有對「虛擬銀行的電子交易系統」的信心高過一半,平均分為 5.35 分;對「存款入虛擬銀行」、「虛擬銀行獲得足夠監管」及「虛擬銀行的個人資料保安」的信心平均分別為4.77分、4.72分及4.55分,略低於一半(0至10分計算,10為非常有信心)【表12】。虛擬銀行最令他們擔心的是「網絡安全不足」(53.1%)及「私隱保障不足」(48.6%),其次是「監管不足」(37.9%)及「銀行實力或信譽不足」(22.1%)。   研究又深入訪問多位專家,以及20名18至39歲的青年個案,包括活躍的銀行服務使用者及企業營運者。受訪個案均反映使用實體銀行曾遇到的問題,包括存款額低而不獲接納使用某些服務、投資產品門檻太高、審批標準不利小額貸款的個人和初創公司,以至網上理財用戶體驗不理想等。   有收入不高的受訪青年表示,本來打算將小額卡數轉到實體銀行私人貸款,以減省利息支出,但考慮到相關服務未必接受太低額的貸款而放棄。亦有受訪年輕創業家表示,其業務正式營運只有三年,而且屬於較新的金融科技,銀行認為獲利不多,未能批出貸款。此外,有個案希望申請公司信用卡以方便網上宣傳,無奈銀行規定公司帳戶結餘需達25萬元,因而申請作罷。情況反映,實體銀行服務未能滿足本港部分青年的理財需要。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虛擬銀行建基於全新技術系統,可提供更佳的客戶體驗;而且不設實體分行可減省各類營運成本,有助實踐普惠金融,對中小企業、初創公司,以及存款基礎較薄弱的青年,提供更便捷的開戶、存款、投資及融資渠道等多項銀行服務的選擇。   不過,有受訪個案擔心虛擬銀行的網絡安全、私隱和穩健性問題,暫時未有信心存放資金,又認為這些銀行未必能提供全面的商業服務,例如存入支票和現金、發出整全的單據,以至未能方便會計對帳等,為業務運作造成不便。   青年創研庫經濟組副召集人杜丰杰表示,金管局去年發出八個虛擬銀行牌照,迄今已有兩間虛擬銀行正式營運。虛擬銀行有助推動普惠金融,讓青年和初創公司享有更多元的服務,他引述研究報告指,金管局和私隱專員公署應進一步增強公眾對網絡安全的信心,向公眾解釋虛擬銀行與實體銀行同樣需要遵守相關的守則;並加強保障個人私隱的公眾教育。   該組成員梁偉基則建議虛擬銀行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科技,向客戶提供個人化自助智能財務分析及建議,以了解自己的財務需要和風險承受能力,作出相應的財務規劃及選擇。現時金融科技已進入成熟階段,監管機構亦應研究讓虛擬平台發揮更佳功能,為有需要青年提供服務。   該組成員陳凌旭及翁德建認為,虛擬銀行應提供試用優惠以鼓勵商戶使用電子支付服務,並由現金交易過渡至無現金交易期間,提供存入現金和實體支票的渠道。此外,虛擬銀行亦應開發對應初創及中小企日常運作的會計系統,提供完整的電子單據,以配合交易所需。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報告全文
02/07/2020

穿越古今,尋訪傳統及現代醫學

「一帶一路‧探索未來」青年交流之旅​​​​​​​獲得滙豐贊助,成為「滙豐未來技能培訓計劃」的項目之一,為本地在職青年提供自行策劃及領導的交流機會,透過親自踏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城市,促進跨文化交流,進一步擴闊視野,並探索機遇及提升未來就業技能。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都關心「醫療創新」發展。兩位不同專科的醫生,沃潁琪、黃松柏前往印度新德里及鄰近城市齋浦爾(Jaipur),了解印度醫療的歷史文化及現代醫療系統發展,希望將當地的醫療智慧和經驗帶回香港。   印度位處亞洲南部,毗鄰孟加拉、尼泊爾及斯里蘭卡。人口超過十三億,是全球第二多人口的國家,首都為新德里( New Delhi )。印度有「世界藥房」之稱,其仿製藥生產量佔全球百分之二十。此外,印度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免費醫療」體系,國民都能夠享有免費醫療服務。   印度醫療學術交流 揉合歷史文化及現代科技療法   印度醫療文化遠源流長,有超過四千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發展,現時不但保留及應用傳統治療法,而且融合西方療法及研發新式遠端醫療科技。我們特地到印度展開醫療探索之旅,希望增長醫療領域知識。 為深入認識印度傳統療法的概念及歷史,我們先拜訪當地著名的連鎖醫療集團JIVA Ayurveda 的診所。駐診醫生Dr. Dubey為我們介紹其中一個富有宗教色彩的印度古療法派別「阿育吠陀」(Ayurveda) 。這個療法講求五行平衡,並認為疾病是由於五行中的不均衡引起。Dr. Dubey更即席為我們示範阿育吠陀療法之一「頌唱」(own-chanting) ,了解身體與五行的互動。這與西醫理論基礎的數學及化學等概念截然不同,讓我們大開眼界,亦令我不期然聯想起中醫學說裡的「五行」。   有「粉紅城市」之稱的齋浦爾,不但美麗,更是著名阿育吠陀學府National Institute of Ayurveda (NIA) 的所在地。這所學院除了培訓專業醫生外,更提供免費醫療服務予當地居民。學府代表Dr. Fatima 及Dr. Dev以不同例子向我們解說傳統阿育吠陀的療法及所使用的工具,包括香油、草藥,甚至水蛭等。Dr. Dev更向我們展示如何以現代醫療技術配合阿育吠陀療法,例如X光,驗血及超聲波掃描等,讓我們了解更多現時印度醫術發展。   探索醫療瑜伽發展 開拓全新機遇 瑜伽起源自印度,可說是當地的「國技」,當地政府一直致力推廣。我們特地到著名的醫療瑜伽中心Yoga Peace 拜訪創辦人Dhakaram大師。他為我們介紹醫療瑜伽的概念,講解如何利用瑜伽並以儀器輔助,醫治有頸椎及腰椎問題的病人,更即席示範治療手法。   旅程中我們亦訪問了另一位瑜伽大師Dr. Deepak。他分享了印度政府近年推廣瑜伽的政策,以及傳統瑜伽被規範成醫療產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例如印度每家每戶都懂得教授瑜伽,但政府在規範和控制質素上仍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Dr. Deepak亦致力推動醫療瑜伽國際化,他和學徒己於澳洲開設了兩所瑜伽中心,並進行講學,讓更多人接觸醫療瑜伽療法。   透過與不同專家的交流,我們了解印度傳統療法的特色及意義,並反思如何在西方醫學外,參考其他治療手法,加以融合運用,相信對病人有莫大幫助。   結合嶄新科技 開創醫療領城的未來世界   來到行程的另一重點,我們拜訪了全印度醫科的最高學府AII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 (AIIMS) 。學院Prof. Shariff向我們介紹「遠程醫療」 (Telemedicine) 的中心——S.E.T.Faci1ity, S.E.T.分別是SkiIls、E-Iearning和Telemedicine,中心經常舉辦遙距醫療會議,為落後地區或者二線城市的醫生提供持續進修的機會,教授最新醫療方案。除了教學用途外,中心亦提供平台讓印度全國的醫生詢問不同奇難雜症的相關問題,更定期舉辦國際研討會與國外的醫療機構進行交流。   「遠程醫療」在印度的小型私家醫院亦有應用,主要為較偏遠村落的人提供遙距會診,醫生會根據需要,轉介病人到城市接受更全面檢查及治療,或與不同專科的醫生一同會診。我們希望可以將「遠程醫療」應用於香港,特別在近半年疫情下,可以避免大量病人聚集於門診,減少社交接觸及傳染的可能,如有需要才進一步到診所及醫院跟進,減少外出,「遠程醫療」值得借鑒及好好應用。   我們在學院裡亦探訪了國際知名的眼科教授Prof. S.Khokhar,他帶我們參觀了AIIMS內的眼科中心,設備非常齊全,大部分手術儀器都是最新款的設備,與香港的眼科中心不相伯仲。Prof. S. Khokhar亦介紹了印度的公營醫療系統及全民醫療計劃,若患者染上較輕微的疾病,醫療機構會收取較少醫療費或全免,例如普通市民收費為10印度盧比,即大約1.1港元。他表示有關醫療系統除了為本地居民服務外,近年也有國外人求診和接受手術,大部分來自印度周邊的中亞國家。   這次旅程令我們了解印度於醫療領域的足跡與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希望於工作上能應用所學,並向更多業界同事及對醫療行業有興趣的青年分享,從而讓香港的醫療行業更進步。  
27/06/2020

「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總決賽順利舉行

香港青年協會於6月26至28日一連三天,首次舉辦「未來技能博覽」,透過現場及網上參與活動,藉此鼓勵青年掌握未來六大必備的軟硬技能,以應對新時代挑戰;其中重點項目「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今天(27日)舉行總決賽及頒獎禮,讓參賽學生從中學習演說、溝通協作及慎思明辨等未來必備技能。   比賽以網上直播形式舉行。通訊事務管理局主席譚允芝資深大律師擔任主禮嘉賓;青協總幹事何永昌,以及滙豐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部未來技能署理總監招智輝出席頒獎禮。總決賽評判包括香港青年協會理事會委員陳重義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英語教學單位主任賴陳秀卿博士、薈英社(香港)主席梁甘秀玲,以及英國文化協會香港總監施捷。   比賽亦邀請了新加坡駐香港特區總領事館副領事(新聞)林忠毅,以及澳洲總領事館(香港)公共事務總監麥格文,向參賽者即時作出提問,考驗參賽者的即場反應。   來自德望學校的中四學生麥家嘉,首次參賽即一鳴驚人,奪得高中組冠軍,她表示,透過是次比賽能夠訓練創意和溝通協作等技能,而她掌握的朗誦技巧亦大派用場。沙田學院的中三學生岑沛欣則奪得初中組冠軍,她感謝家人平時一起和她練習,並認為比賽可考驗自己的臨場發揮和信心,亦要有系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青協總幹事何永昌表示,是次「未來技能博覽」是該會60周年主要活動之一,也標誌著青年工作需要持續具有前瞻性,不斷向前發展。面對疫情的鉅大衝擊、時代新轉變和新常態,青協倡議六大青年必備的軟硬技能,包括︰全健管理、數碼技能、人生規劃、創新解難、抗逆應變、溝通協作,讓青年有更好裝備。何永昌指出,參與「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正是培育溝通協作的有效模式,他亦高度讚賞學生的優秀表現,並衷心感謝滙豐的支持和信任,透過別具特色的活動和訓練,培育青年多元技能。   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與香港薈英社協辦的「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今年共吸引了1,500多位來自130多間學校的中學生參與。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部分賽事移師網上進行,卻無損學生對公眾演說的熱情。初中組及高中組共10位學生,在兩輪評審後晉身總決賽。每位學生必須就指定題目演說3分鐘及進行即場問答;高中組題目須闡述年青人須具備哪些未來技能才能成功,並解釋現今課程是否與時並進。初中組題目則要求學生從老師角度出發,換位思考在疫情下學生的切身需要。比賽詳情可瀏覽網站leadershipinstitute.hk/eps。    「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2020」得獎名單 初中組 姓名 就讀學校 獎項 岑沛欣 沙田學院 冠軍 李思逸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 亞軍 何若瑋 迦密柏雨中學 季軍 李樂晴 聖保羅男女中學 優異獎 陳浩銘 英華書院 優異獎   高中組 姓名 就讀學校 獎項 麥家嘉 德望學校 冠軍 黃子晉 拔萃男書院 亞軍 Rudaba RUBAIYATH 英華女學校 季軍 張嘉怡 沙田學院 優異獎 Harry DILLINGHAM  哈羅香港國際學校 優異獎
26/06/2020

青協發表報告倡六大未來技能軟硬兼備

「香港青年協會未來技能博覽」今起三天舉行 發表報告倡六大未來技能軟硬兼備 其中調查受訪青年承認應對未來信心不足 約四成認同團隊協作、人際技巧、溝通能力有助個人發展 建議全方位培育青年能力與素質並重 全球在疫情期間經歷種種挑戰,青年的學習、工作和社交模式出現前所未有的轉變;面對新常態的出現,提升新一代的適應和競爭力更顯重要。香港青年協會今天(26日)公布「未來技能,迎接挑戰」報告,倡議六大青年必備的軟硬技能,包括︰全健管理、數碼技能、人生規劃、創新解難、抗逆應變、溝通協作,讓青年不單止應付就業需要,同時可應對生活種種考驗與未知的狀況。   上述報告包括一項由青協領袖學院以網上自填問卷訪問方式,訪問625名13至35歲青年,了解他們對未來技能的掌握概況,以及對領袖培訓的意見;另亦深入訪談多名熟悉有關議題的專家、學者,以及與前線青年工作者進行聚焦小組討論,藉此就裝備青年未來技能的理念和培育工作提出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青年均傾向同意自己「認識未來技能」,平均分為3.36分(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5分為非常同意)。然而,就「我有信心應對未來」,平均分為6分(1分為最低,10分為最高),只略高於5分合格水平,當中更有三成五(35.3%)自評為5分合格線或以下,反映青年應對未來的信心方面仍有待加強。   青協領袖學院總監黃好儀引述調查指,在列舉多項的技能與素質,受訪青年認為需要具備依次為「團隊協作」(44.2%)、「人際技巧」(41.6%)、「溝通技巧」(38.9%)、「解難能力」(35.8%)和「危機處理」(30.9%),才能帶領社會,迎向未來。同時,受訪青年認為領袖應有的質素依次為「品德/誠信」(49.8%)、「具遠見」(40.3%)、「社會責任」(37.6%)和「同理心」(36.8%),反映青年認同軟技能和個人質素的重要。問及受訪者認為坊間是否有足夠途徑建立相關素質,平均分為2.92分 (5分為十分足夠),多達七成(70.4%)介乎於一半半與不同意之間。   青協督導主任張淑鳳表示,上述報告亦分別訪問教育界、商企及人力資源界相關專家,了解他們對青年未來技能的意見。綜合專家所言,預料社會將更複雜及有更多不確定性,青年需具備應對挑戰的心態與能力,才能配合職場的轉變、需求和期望。此外,促成跨界別合作,提供體驗、實習以至職業技能培訓等途徑,均有助填補青年的技能缺口。   另外,有受訪青年工作者表示,從前線觀察及經驗所得,一些軟技能如創新、解難、同理心、情緒管理等,也是推動青年掌握未來技能不可或缺的元素。   面對全球及本地社會環境鉅變,裝備青年的未來技能為首要任務。青協倡議從六大未來技能,包括︰全健管理、數碼技能、人生規劃、創新解難、抗逆應變、溝通協作(簡稱全、數、人、創、變、通)進行更多方面服務研發,並強調就業能力與生活技能並重,滿足職場需求的同時,亦協助解決愈趨複雜的社會問題。   張淑鳳表示,上述六大未來技能環環相扣,實用技能與素質培育並重;並且著重均衡及全方位發展,輔以線上線下雙軌學習模式,方可提升成效。   香港青年協會於6月26至28日一連三天,首次舉辦「未來技能博覽」,透過現場及網上參與活動,藉此鼓勵青年認識和掌握未來必備技能,迎接新時代挑戰。今天(26日)的焦點項目包括「青少年媒體抗逆力研討會」、「疫情時代與STEM教育前瞻」分享會,以及多場與「未來技能」相關的體驗活動等。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朱順慈副教授、Facebook香港、台灣及蒙古公共政策總監陳澍、Whizoo網絡主播張家希(Jon Jon Jonathan),以及青協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社工朱香雄分享應用數碼科技的經驗,鼓勵各界協助青年培養數碼素質,讓他們懂得處理情緒、用科學和客觀角度,分析及運用資訊,並持有相應的責任,價值和態度。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主席黃健威、香港電腦教育學會副主席朱嘉添、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蔡慶苓副校長、STEM+E計劃召集人郭家麒,以及南非Duineveld High School校長 Dr. AA Andrianatos則探討疫情對未來教育模式的啟示,以及STEM教育和創科行業接軌的可行性。   「青協未來技能博覽」明天分別於M21媒體空間及青協領袖學院(位於前粉嶺裁判法院)舉行;焦點項目包括「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總決賽、多位專家學者亦會分享溝通和創意成功之道。詳情可瀏覽網站m21.hk/skillsfortomorrow。   全文報告按此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26/06/2020

<青年空間>雜誌︰這空間,有我們的故事

六月號 060期 經已出版!   2010年青協50周年,推出《青年 空間》雜誌創刊號,以「入夜」為主題,分享入夜後屬於青年的生活文化。   十年過去,從黑夜走到白晝;或許在成長旅程中,曾經遇上青協的青年工作者,引領走進光明的路,為生活帶來一點希望。在陽光下,正向成長。無論遇上多大困難或挑戰,青年身邊總有支援。   不論「逆」境或「疫」境之中,讓我們一起繼續前行,心中有陽光,對未來保持信心與希望。   雜誌來到60期,適值是青協60周年。六個在青年空間的故事,展現社區的情懷、青年工作者與服務受惠者的情誼,以至學校與青協的長久伙伴關係。   這空間,有屬於我們的故事。   網上閱讀雜誌按此  
25/06/2020

Youth Hong Kong: 60 Years and Beyond, Always with YOUth

With grateful hearts for all the trust and encouragement of our Patron, partners and friends, we celebrate 60 years of service for the youth of Hong Kong.  In this special issue of Youth Hong Kong, contributors look back at what has been done, while also trying to anticipa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young people will face in the future. We invite you to share our journey and look forward to your continued support.
24/06/2020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研究探討特殊需要青年的家庭成員適應狀況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 研究探討特殊需要青年的家庭成員適應狀況 逾四分一受訪者稱情緒困擾比疫情前差 逾一成半指其家人成癮問題比疫情前嚴重 建議家庭成員作出正面改變,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提升家庭功能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各人留在家中的時間增加。對於邊緣青年(邊青)及其家人修補破損關係來說,是危還是機?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黃富強教授的團隊合作,以邊青的家庭成員作為調查對象,了解他們的處境和適應狀況。根據該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訪的407名受訪者中,逾四分一(26.8%)自評情緒困擾比疫情前差;另有一成半(15.4%)受訪者指其家庭成員的成癮行為比疫情前嚴重。研究指出,若彼此願意踏出一步,例如一起進行簡單活動,即有助改善家庭關係和功能。   上述有關「疫情下香港弱勢家庭適應力調查」,於2020年6月期間,透過面談和電話訪問方式,成功向407名現正接受青協外展輔導之18歲或以上服務使用者的家庭成員進行訪問。   問卷參考了凱斯勒精神健康問卷及海外多個研究,以了解家庭功能、心理健康指標和婚姻適應情況等。結果顯示,在疫情期間,逾一成(11.5%)受訪者的心理健康指標屬於高度精神困擾,比本地同類研究的6.1%多出近一倍;研究亦反映逾三成(30.5%)受訪者稱家庭處於不良功能的狀態,比海外同類研究的16.7%多出近兩倍。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黃富強教授引述調查指,是次受訪對象本身的家庭功能較弱,例如家人關係一般,需要社工介入、缺乏家庭凝聚力和適應力等。結果發現,分別逾兩成受訪者表示個人(31%)或家庭成員(24.4%)受情緒困擾,另逾兩成指疫情期間個人(26.8%)或家庭成員(21.5%)的情緒困擾比之前差。   若要改善精神健康,調查指出,自己和家庭成員多做「室外活動」、「尋求鄰里支持」、擁有「共同信念和興趣」,以及父母同時為子女「提供指導」,這四方面均有顯著的正面作用。   結果亦顯示,逾五分一(21.5%)受訪者表示其家人有成癮問題,包括吸毒、上網、玩遊戲機或酒精成癮,另逾一成半(15.4%)感到情況轉差。若要改善成癮問題,穩健的「家庭收入」及正向的「家庭功能」均有顯著成效。然而,近三成七(36.6%)受訪者表示有財政壓力,另近四成(38.3%)指財政壓力比疫情前差。面對本港經濟陷入深度衰退,相信家庭收入難以即時增加,加強家庭功能將有助家庭成員減少情緒困擾、成癮行為及危機。   調查又發現,受訪者在「共同決策」及「提供指導」兩個元素上有良好表現,均有助提升婚姻滿意度;另外,女性比男性存在更多親子矛盾,若家庭成員互相「表達感受」,將有助提升婚姻滿意度及親子關係。   青協副總幹事陳文浩表示,受疫情影響,大部分家庭成員有較長時間共處一室,如果家庭欠缺和諧,身心靈承受著沉重壓力而沒有人願意作出改變的話,情況只會變得更惡劣。他引述調查指,家庭成員多溝通交流和分享建議,一起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法和協商下決定,並鼓勵家庭成員互訴心事和表達情感,均有助加強家庭凝聚力。   他指出,家庭成員建立共同的信念和興趣嗜好,亦有助大家尋找和了解各人的正面價值,從而彼此支持和讚賞。他表示,多與家人一起用膳,或進行戶外活動,例如遠足、野餐、慢跑、看電視等,也可增加溝通和相處機會。他亦鼓勵家庭成員多聯絡朋友,維持良好的社交關係,並善用社區資源,促進社區鄰里互相支持。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自2017年起,獲禁毒基金贊助,推行Begin From Family「從家開始」計劃,運用源自美國Strengthening Families Program的訓練內容,為家長和子女提供不同的小組訓練、家庭活動及輔導服務,以加強家人教養子女的技巧,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及加強家庭功能。詳情可瀏覽網站ycpc.hkfyg.org.hk。另外,「青法網」和「違法防治熱線8100 9669」,為公眾提供青少年犯罪違規的資訊和求助方法。    
18/06/2020

應對「疫」境新常態,全方位培育青年未來必備技能

「香港青年協會未來技能博覽」本月26至28日舉行 逾50場工作坊、講座及體驗 即日展開網上登記 應對「疫」境新常態,全方位培育青年未來必備技能 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各人的學習、工作和社交模式出現前所未有的轉變∘未來就業和生活技能亦需重新思考和定義。香港青年協會將於6月26至28日一連三天,首次舉辦「未來技能博覽」,透過現場及網上參與活動,藉此鼓勵青年掌握未來必備技能,應對新時代挑戰。所有活動免費參加,部分設有名額,於M21媒體空間或青協領袖學院(位於前粉嶺裁判法院)舉行,詳情可瀏覽網站m21.hk/skillsfortomorrow。 青協倡議的六大未來技能包括數碼技能、創新解難、人生規劃、溝通協作、全健管理及抗逆應變。而「未來技能博覽」的焦點項目為: 青少年媒體抗逆力研討會、「疫情時代與STEM教育前瞻」分享會、「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總決賽,以及逾50場與「未來技能」相關的體驗、講座和工作坊等。歡迎學生及公眾報名參加。 精選推介︰   地點: M21媒體空間(香港石排灣) 6月26日(五)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朱順慈副教授、Facebook香港、台灣及蒙古公共政策總監陳澍、Whizoo網絡主播張家希(Jon Jon Jonathan),以及青協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社工朱香雄討論數碼素養如何增強青少年的媒體抗逆力。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主席黃健威、香港電腦教育學會副主席朱嘉添、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副校長蔡慶苓、STEM+E計劃召集人郭家麒等專家學者探討疫情對未來教育模式的啟示,以及STEM教育和創科行業的接軌。 6月27日(六) 舉辦網上教學達人培訓、虛擬實境體驗、航拍體驗、三維打印體驗、DJ打碟體驗、導讀體驗等。     地點: 青協領袖學院(位於前粉嶺裁判法院) 6月27日(六)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亞洲就業服務總監Simon Crockett、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機構傳訊)葉根銓、星級主持人森美分享溝通和創意成功之道。 「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總決賽及頒獎禮。初中組及高中組共10位學生,在三輪評審後晉身總決賽;每位參賽學生必須就指定題目演說3分鐘及進行即場問答,考驗公眾演說能力和傳意溝通的技巧。 6月28日(日) MIT Hong Kong Innovation Node教育總監Marina CHAN、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杜偉樑、自由學園創辦人陳曉慧探索香港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 同場舉辦人生大事工作坊、生涯財智策劃家工作坊、未來生活體驗、學生領袖基礎潛能評核測試、《法院風雲》混合實境體驗、電競體驗區、VR公眾演說體驗等。 香港青年協會今年創辦六十周年,「未來技能博覽」為誌慶活動之一;青協將持續推動「全健發展」與「未來技能」的服務方向,在各項活動中貫徹理念,協助青年建立自信,發揮潛能,準備未來。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