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Page 50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English

16/07/2020

青協「DSE 27771112」公布「文憑試考生壓力狀況」調查結果

受訪應屆考生放榜壓力偏高者比例創新高 逾半稱壓力在7分或以上高水平 六成六主要壓力為「對自己的期望」 最希望社會大眾能對應屆考生較寬容及諒解 青協DSE放榜支援7月20日起延長升學諮詢服務   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1112」今日(16日)公布「文憑試考生壓力狀況」調查。在受訪的538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中,超過五成(51.6%)表示放榜壓力達7至10分的最高水平(1分為壓力最低,10分最高)[表五],人數百分比是自2012年首屆文憑試以來最高;逾六成半(66.2%)認為最主要壓力是對自己的期望[表三]。   青協「DSE 2777 1112」於今年6月27日至7月14日,以網上問卷及電話訪問形式,成功訪問538名應屆文憑試考生。調查結果顯示,逾六成八考生(68.4%)以大學學位為升學目標 [表一]。如未能於聯招獲派心儀科目,近六成 (55.9%)會考慮報讀自資副學位課程,而選擇海外升學 (25.1%)及重讀或自修 (28.3%)的考生亦較往年多[表二]。   受訪考生表示最影響文憑試表現的因素為「對自己的期望」(60.4%),其他影響依次為「因疫情令學習支援減少」(51.1%)、「社會氣氛」(47.8%)及「因停課令課堂進度受影響」(45.7%) [表四]。調查結果顯示,過去一年各種社會不穩定的狀況,包括疫情、停課、社會事件等,均直接地影響考生的應試表現。   放榜在即,考生最希望社會大眾對自己的支持/打氣說話是「對2020文憑試考生較寬容和諒解」 (46.5%)、其次是「你盡咗力就得㗎啦!」 (34.6%),以及「無論考成點,大家都會支持你!」(31.4%) [表八]。另外,六成六(66.2%)則最期望家長「默默地支持便足夠」、其次為「容許我自由地選擇未來的路向」(37.5%)以及「減少給予過高期望」(33.3%)[表十]。   應屆考生經歷極不平凡的一年。調查亦嘗試了解他們的感受,逾六成(63.9%)表示「因沒有謝師宴/畢業旅行/畢業禮,感覺自己的中學生活不完滿」,其次為「相較以往考生,前景較不明朗」(42.4%)[表九]。   根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共有52,687名考生報考文憑試,較去年減少6.4%,亦是創2012年文憑試推行以來的新低。縱使考生人數不斷減少,調查指出,仍有逾四成(40.9%)考生因課程競爭大而感到有壓力 [表三]。另外,亦有考生認為,學校及社會大眾在疫情及社會事件期間,對考生的情緒支援或關注不足[表六]及[表七]。   香港青年協會業務總監徐小曼表示,尚有一星期便放榜,考生感到緊張徬徨,本來是很正常的情緖。然而,今屆考生的情況非常特殊,他們經歷社會動盪,到年初的疫情、文憑試延期開考等一連串事件,對情緒、健康、人際關係、正常生活均帶來莫大的衝擊。徐氏表示,應屆考生不單是應付一次公開試,更是參與了一場無法預期的「人生障礙賽」,當中帶著不安、不忿和身不由己等複雜的情緒。   對於考生家長來說,他們的憂慮也同樣值得關注。是次調查反映子女縱使明白父母的擔憂,亦希望他們心照不宣,表現平和。徐小曼建議家長諒解子女忐忑的心情,遙距地觀察他們的需要,在適切的時間陪伴和關心,無論成績怎樣,都支持自己的子女。   青協「DSE 27771112計劃」由6月1日至7月13日共接獲2,184宗求助個案,以下是部分求助個案情況。   個案一 考生表示十分緊張,害怕自己成績未如理想,因此問及多個副學位課程。考生表示有透過E-App報讀課程,並已獲得有條件取錄,但仍擔心成績未能符合取錄條件。他亦擔心課程內容與期望有落差,曾嘗試搜查課程大綱,惟選修科名稱未能令他理解課程內容,他曾致電院校查詢,但未有得到滿意答案。   個案二  考生以為疫情期間獨自溫習問題不大,但發現少了面對面的老師支援,而且學校提供的預錄網上教學不是實時形式,難以發問。考生的升學目標為高級文憑課程,而身邊的朋友則沒有特別升學目標,因此大家目標不一,較難一起溫習。   個案三 考生指疫情期間停課,老師教授考試技巧的機會減少,他亦不習慣網上教學模式。他認為今年面對文憑試不是考核課程知識,而是心態及自律的測試。他亦害怕因疫情或停課等種種原因,令文憑試失手不能入讀學位課程。   鑑於今年資助大學學額不變,而考生人數減少,徐小曼預期考生若符合聯招(JUPAS)科目的中位數要求,被大學取錄的機會仍高。她勉勵「應屆被時代選中的考生」,應相信自己在逆境中有能力克服重重險阻,從而培養出更高的韌性。面對疫情反覆,除了透過升學進修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硬知識」外,更應培養和深化「軟技能」如抗逆力、解難能力、情緒管理等,有助應付未來在職涯上的各種挑戰。   為了協助考生規劃升學路,青協「DSE 27771112」於7月20日至24日期間,特別延長放榜支援服務,包括加強2777 1112熱線服務,以及Utouch.hk網上輔導,讓考生和家長獲得即時的升學諮詢及情緒支援。此外,亦會於7月18日舉辦放榜打氣現場直播活動,邀請了人氣嘉賓與應屆考生玩遊戲、唱歌打氣,送上支持及祝福,鼓勵他們積極迎接放榜。   附件 「文憑試考生壓力狀況」調查結果   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1112計劃」 DSE放榜支援服務 Whatsapp: 6277 8899 文憑試放榜期間,服務時間將會延長︰ 7月20至24日(上午10時至凌晨2時) 輔導專線: 2777 1112 升學網站: 27771112.hk Facebook: DSE 27771112 網上輔導: Utouch.hk
15/07/2020

青協書室網上推出10本新書,增設網上分享會與讀者交流

每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已決定延期舉行。香港青年協會為了讓書迷可在疫情的緊張氣氛下有喘息空間,用文字治癒心靈,青協書室於7月15日至31日在網上供讀者瀏覽及選購,新書及指定書籍可獲七五折優惠,詳情可登入網站books.hkfyg.org.hk。青協同時推出網上青年作家分享會,由3位青年作家細訴首次出書的寫作故事。   青協今年推出10本新書,其中《非常疫情.非常關懷》特別走訪社會不同界別,為前線緊守崗位、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致敬,其中包括隔離病房醫生、研發防護面罩教授及團隊、香港空手道精英運動員李振豪、布口罩縫製義工、郊野公園技工、幼稚園校長、少數族裔社工等,記錄疫情下港人守望相助的抗疫故事。   此外,青協一直重視專業交流和經驗分享,今年亦結集了前線青年工作者的實踐經驗,其中《敘事森林‧與青少年談戀愛與性》讓讀者探索自己遺忘的珍貴成長片段,在過程中發掘個人價值;《讓我代你失敗──義工領袖也曾上過的課》由一眾傑出青年義工透過失敗經歷,探討推行義工服務的對策。   為了分享出版夢想和閱讀的樂趣,網上青年作家分享會將於本周五(17日)舉行,今年共有3位年輕作家獲選,包括︰年僅14歲的周沐恩以「愛」為主題,伴以每月花令的散文《花說──綻放有時》;本地原創品牌Bulbble Inc. 的插畫家魏寶婷(Isabelle),以不同插圖語錄和鼓勵人心的文字,編撰成治癒系作品《人生是美好的》;年輕藝術家劉妍汶以插畫描繪12位不同年代媽媽的甜蜜故事《媽媽火車──尋找生活的禮物》。   獲老師提名參加首屆青協「校園作家大招募計劃」的周沐恩,榮獲比賽冠軍。她在疫情期間寫下洋洋3萬多字,以細膩的筆觸,抒發對這個城市的濃厚感情,並對親情、友情有獨到的觀察與描述,作品更獲得2020香港書展年度主題作家之一兼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委員羅乃萱、作家袁兆昌、藍橘子及韋婭誠意推薦。   本地原創品牌Bulbble Inc. 的插畫家魏寶婷(Isabelle),以往在社交媒體發放正能量,今次則參加了青協「青年作家大招募計劃」,結集多年來的插畫和文字語錄,期望作品成為療癒內心的心靈雞湯。同樣參加了上述計劃的年輕藝術家劉妍汶,透過描繪不同階段的媽媽,例如香港「風之后」李麗珊、52歲第一次當母親的黃澤鋒太太陳麗麗、86歲南丫島豆腐花婆婆劉情等,細訴做媽媽的起伏心情。     網上青年作家分享會 日期︰ 2020年7月17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5時至6時正 直播︰facebook.com/hohoreading 嘉賓︰ 「校園作家大招募計劃」首屆冠軍、新書《花說──綻放有時》作者、14歲香港女作家周沐恩、 「青年作家大招募計劃」年度獲選作家、新書《人生是美好的》作者Bulbble Inc.插畫家魏寶婷(Isabelle)、 「青年作家大招募計劃」年度獲選作家、新書《媽媽火車──尋找生活的禮物》作者年輕藝術家劉姸汶
11/07/2020

暑期活動特別安排

香港青年協會就今年的暑期活動作出特別安排。七月份專為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而設的面授班組活動,如果未能以網上或其他形式舉行,將會取消或延期;稍後將向受影響學生或家長,公布全部或部分退款細節。八月份的面授及班組活動,將視乎疫情最新發展,再作決定。   考慮到部分家長的需要,青協轄下的青年空間,將如早前一樣,維持有限度的暫託服務,而所有進入單位人士,必須跟從防疫指引,提高戒備,包括量度體溫、用消毒酒精搓手液、佩戴口罩並填寫健康申報表。   根據社會福利署的指引,單位現時只提供有限度服務;偶到服務、玩具借用等服務亦會暫停,服務使用者如有特別需要,可先致電進行預約,於指定時間進入單位。進入單位內之人士,必須自備及佩戴口罩、填寫健康申報表及用消毒酒精搓手,並須經由職員替其量體温。如發現發燒,該人士需立即看醫生,並回家休息,不可逗留於單位內。  
09/07/2020

#HearForYou Campaign

Hong Kong has undergone a challenging year, especially with the current pandemic, which has considerably impacted its citizens’ mental health well-being. Social media platforms such as Facebook are often the first point of outreach for people facing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where they would connect with communities comprised of people experiencing similar issues, or seek resources for professional help. The “#HearForYou Campaign” unveiled by Facebook today will support NPOs that are advocating society to address mental health issues, including Agent of Change, Caritas Youth and Community Service, St. James’ Settlement,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and The Samaritans Hong […]
03/07/2020

「青年創研庫」公布「促進虛擬銀行服務惠及青年」研究報告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3日)公布有關「促進虛擬銀行服務惠及青年」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525名本港青年中,接近八成(79.0%)認為「快速」是當今使用銀行服務的重要元素;其次是「保障私隱」(76.4%)和「銀行實力穩健」(58.5%)【表2】。針對一些小額存戶的服務,較多受訪青年認為「協助資金少嘅客戶建立個人財務計劃」(80.8%)、「低於港幣1萬元嘅小額投資」(73.3%)及「低於港幣1萬元嘅小額活期存款」(69.9%)能夠協助他們理財。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今年4月30日至5月6日期間,訪問525名18至39歲本港青年。結果發現,略多於七成(73.0%)曾聽聞「虛擬銀行」【表11】。另受訪青年認為虛擬銀行服務的好處是「快速」(63.6%),其次是「全天候24小時服務」(35.0%)及「無地點限制」(24.6%)。   不過,受訪青年對虛擬銀行的整體信心不足,只有對「虛擬銀行的電子交易系統」的信心高過一半,平均分為 5.35 分;對「存款入虛擬銀行」、「虛擬銀行獲得足夠監管」及「虛擬銀行的個人資料保安」的信心平均分別為4.77分、4.72分及4.55分,略低於一半(0至10分計算,10為非常有信心)【表12】。虛擬銀行最令他們擔心的是「網絡安全不足」(53.1%)及「私隱保障不足」(48.6%),其次是「監管不足」(37.9%)及「銀行實力或信譽不足」(22.1%)。   研究又深入訪問多位專家,以及20名18至39歲的青年個案,包括活躍的銀行服務使用者及企業營運者。受訪個案均反映使用實體銀行曾遇到的問題,包括存款額低而不獲接納使用某些服務、投資產品門檻太高、審批標準不利小額貸款的個人和初創公司,以至網上理財用戶體驗不理想等。   有收入不高的受訪青年表示,本來打算將小額卡數轉到實體銀行私人貸款,以減省利息支出,但考慮到相關服務未必接受太低額的貸款而放棄。亦有受訪年輕創業家表示,其業務正式營運只有三年,而且屬於較新的金融科技,銀行認為獲利不多,未能批出貸款。此外,有個案希望申請公司信用卡以方便網上宣傳,無奈銀行規定公司帳戶結餘需達25萬元,因而申請作罷。情況反映,實體銀行服務未能滿足本港部分青年的理財需要。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虛擬銀行建基於全新技術系統,可提供更佳的客戶體驗;而且不設實體分行可減省各類營運成本,有助實踐普惠金融,對中小企業、初創公司,以及存款基礎較薄弱的青年,提供更便捷的開戶、存款、投資及融資渠道等多項銀行服務的選擇。   不過,有受訪個案擔心虛擬銀行的網絡安全、私隱和穩健性問題,暫時未有信心存放資金,又認為這些銀行未必能提供全面的商業服務,例如存入支票和現金、發出整全的單據,以至未能方便會計對帳等,為業務運作造成不便。   青年創研庫經濟組副召集人杜丰杰表示,金管局去年發出八個虛擬銀行牌照,迄今已有兩間虛擬銀行正式營運。虛擬銀行有助推動普惠金融,讓青年和初創公司享有更多元的服務,他引述研究報告指,金管局和私隱專員公署應進一步增強公眾對網絡安全的信心,向公眾解釋虛擬銀行與實體銀行同樣需要遵守相關的守則;並加強保障個人私隱的公眾教育。   該組成員梁偉基則建議虛擬銀行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科技,向客戶提供個人化自助智能財務分析及建議,以了解自己的財務需要和風險承受能力,作出相應的財務規劃及選擇。現時金融科技已進入成熟階段,監管機構亦應研究讓虛擬平台發揮更佳功能,為有需要青年提供服務。   該組成員陳凌旭及翁德建認為,虛擬銀行應提供試用優惠以鼓勵商戶使用電子支付服務,並由現金交易過渡至無現金交易期間,提供存入現金和實體支票的渠道。此外,虛擬銀行亦應開發對應初創及中小企日常運作的會計系統,提供完整的電子單據,以配合交易所需。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報告全文
02/07/2020

穿越古今,尋訪傳統及現代醫學

「一帶一路‧探索未來」青年交流之旅​​​​​​​獲得滙豐贊助,成為「滙豐未來技能培訓計劃」的項目之一,為本地在職青年提供自行策劃及領導的交流機會,透過親自踏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城市,促進跨文化交流,進一步擴闊視野,並探索機遇及提升未來就業技能。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都關心「醫療創新」發展。兩位不同專科的醫生,沃潁琪、黃松柏前往印度新德里及鄰近城市齋浦爾(Jaipur),了解印度醫療的歷史文化及現代醫療系統發展,希望將當地的醫療智慧和經驗帶回香港。   印度位處亞洲南部,毗鄰孟加拉、尼泊爾及斯里蘭卡。人口超過十三億,是全球第二多人口的國家,首都為新德里( New Delhi )。印度有「世界藥房」之稱,其仿製藥生產量佔全球百分之二十。此外,印度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免費醫療」體系,國民都能夠享有免費醫療服務。   印度醫療學術交流 揉合歷史文化及現代科技療法   印度醫療文化遠源流長,有超過四千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發展,現時不但保留及應用傳統治療法,而且融合西方療法及研發新式遠端醫療科技。我們特地到印度展開醫療探索之旅,希望增長醫療領域知識。 為深入認識印度傳統療法的概念及歷史,我們先拜訪當地著名的連鎖醫療集團JIVA Ayurveda 的診所。駐診醫生Dr. Dubey為我們介紹其中一個富有宗教色彩的印度古療法派別「阿育吠陀」(Ayurveda) 。這個療法講求五行平衡,並認為疾病是由於五行中的不均衡引起。Dr. Dubey更即席為我們示範阿育吠陀療法之一「頌唱」(own-chanting) ,了解身體與五行的互動。這與西醫理論基礎的數學及化學等概念截然不同,讓我們大開眼界,亦令我不期然聯想起中醫學說裡的「五行」。   有「粉紅城市」之稱的齋浦爾,不但美麗,更是著名阿育吠陀學府National Institute of Ayurveda (NIA) 的所在地。這所學院除了培訓專業醫生外,更提供免費醫療服務予當地居民。學府代表Dr. Fatima 及Dr. Dev以不同例子向我們解說傳統阿育吠陀的療法及所使用的工具,包括香油、草藥,甚至水蛭等。Dr. Dev更向我們展示如何以現代醫療技術配合阿育吠陀療法,例如X光,驗血及超聲波掃描等,讓我們了解更多現時印度醫術發展。   探索醫療瑜伽發展 開拓全新機遇 瑜伽起源自印度,可說是當地的「國技」,當地政府一直致力推廣。我們特地到著名的醫療瑜伽中心Yoga Peace 拜訪創辦人Dhakaram大師。他為我們介紹醫療瑜伽的概念,講解如何利用瑜伽並以儀器輔助,醫治有頸椎及腰椎問題的病人,更即席示範治療手法。   旅程中我們亦訪問了另一位瑜伽大師Dr. Deepak。他分享了印度政府近年推廣瑜伽的政策,以及傳統瑜伽被規範成醫療產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例如印度每家每戶都懂得教授瑜伽,但政府在規範和控制質素上仍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Dr. Deepak亦致力推動醫療瑜伽國際化,他和學徒己於澳洲開設了兩所瑜伽中心,並進行講學,讓更多人接觸醫療瑜伽療法。   透過與不同專家的交流,我們了解印度傳統療法的特色及意義,並反思如何在西方醫學外,參考其他治療手法,加以融合運用,相信對病人有莫大幫助。   結合嶄新科技 開創醫療領城的未來世界   來到行程的另一重點,我們拜訪了全印度醫科的最高學府AII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 (AIIMS) 。學院Prof. Shariff向我們介紹「遠程醫療」 (Telemedicine) 的中心——S.E.T.Faci1ity, S.E.T.分別是SkiIls、E-Iearning和Telemedicine,中心經常舉辦遙距醫療會議,為落後地區或者二線城市的醫生提供持續進修的機會,教授最新醫療方案。除了教學用途外,中心亦提供平台讓印度全國的醫生詢問不同奇難雜症的相關問題,更定期舉辦國際研討會與國外的醫療機構進行交流。   「遠程醫療」在印度的小型私家醫院亦有應用,主要為較偏遠村落的人提供遙距會診,醫生會根據需要,轉介病人到城市接受更全面檢查及治療,或與不同專科的醫生一同會診。我們希望可以將「遠程醫療」應用於香港,特別在近半年疫情下,可以避免大量病人聚集於門診,減少社交接觸及傳染的可能,如有需要才進一步到診所及醫院跟進,減少外出,「遠程醫療」值得借鑒及好好應用。   我們在學院裡亦探訪了國際知名的眼科教授Prof. S.Khokhar,他帶我們參觀了AIIMS內的眼科中心,設備非常齊全,大部分手術儀器都是最新款的設備,與香港的眼科中心不相伯仲。Prof. S. Khokhar亦介紹了印度的公營醫療系統及全民醫療計劃,若患者染上較輕微的疾病,醫療機構會收取較少醫療費或全免,例如普通市民收費為10印度盧比,即大約1.1港元。他表示有關醫療系統除了為本地居民服務外,近年也有國外人求診和接受手術,大部分來自印度周邊的中亞國家。   這次旅程令我們了解印度於醫療領域的足跡與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希望於工作上能應用所學,並向更多業界同事及對醫療行業有興趣的青年分享,從而讓香港的醫療行業更進步。  
27/06/2020

「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總決賽順利舉行

香港青年協會於6月26至28日一連三天,首次舉辦「未來技能博覽」,透過現場及網上參與活動,藉此鼓勵青年掌握未來六大必備的軟硬技能,以應對新時代挑戰;其中重點項目「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今天(27日)舉行總決賽及頒獎禮,讓參賽學生從中學習演說、溝通協作及慎思明辨等未來必備技能。   比賽以網上直播形式舉行。通訊事務管理局主席譚允芝資深大律師擔任主禮嘉賓;青協總幹事何永昌,以及滙豐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部未來技能署理總監招智輝出席頒獎禮。總決賽評判包括香港青年協會理事會委員陳重義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英語教學單位主任賴陳秀卿博士、薈英社(香港)主席梁甘秀玲,以及英國文化協會香港總監施捷。   比賽亦邀請了新加坡駐香港特區總領事館副領事(新聞)林忠毅,以及澳洲總領事館(香港)公共事務總監麥格文,向參賽者即時作出提問,考驗參賽者的即場反應。   來自德望學校的中四學生麥家嘉,首次參賽即一鳴驚人,奪得高中組冠軍,她表示,透過是次比賽能夠訓練創意和溝通協作等技能,而她掌握的朗誦技巧亦大派用場。沙田學院的中三學生岑沛欣則奪得初中組冠軍,她感謝家人平時一起和她練習,並認為比賽可考驗自己的臨場發揮和信心,亦要有系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青協總幹事何永昌表示,是次「未來技能博覽」是該會60周年主要活動之一,也標誌著青年工作需要持續具有前瞻性,不斷向前發展。面對疫情的鉅大衝擊、時代新轉變和新常態,青協倡議六大青年必備的軟硬技能,包括︰全健管理、數碼技能、人生規劃、創新解難、抗逆應變、溝通協作,讓青年有更好裝備。何永昌指出,參與「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正是培育溝通協作的有效模式,他亦高度讚賞學生的優秀表現,並衷心感謝滙豐的支持和信任,透過別具特色的活動和訓練,培育青年多元技能。   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與香港薈英社協辦的「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今年共吸引了1,500多位來自130多間學校的中學生參與。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部分賽事移師網上進行,卻無損學生對公眾演說的熱情。初中組及高中組共10位學生,在兩輪評審後晉身總決賽。每位學生必須就指定題目演說3分鐘及進行即場問答;高中組題目須闡述年青人須具備哪些未來技能才能成功,並解釋現今課程是否與時並進。初中組題目則要求學生從老師角度出發,換位思考在疫情下學生的切身需要。比賽詳情可瀏覽網站leadershipinstitute.hk/eps。    「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2020」得獎名單 初中組 姓名 就讀學校 獎項 岑沛欣 沙田學院 冠軍 李思逸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 亞軍 何若瑋 迦密柏雨中學 季軍 李樂晴 聖保羅男女中學 優異獎 陳浩銘 英華書院 優異獎   高中組 姓名 就讀學校 獎項 麥家嘉 德望學校 冠軍 黃子晉 拔萃男書院 亞軍 Rudaba RUBAIYATH 英華女學校 季軍 張嘉怡 沙田學院 優異獎 Harry DILLINGHAM  哈羅香港國際學校 優異獎
26/06/2020

青協發表報告倡六大未來技能軟硬兼備

「香港青年協會未來技能博覽」今起三天舉行 發表報告倡六大未來技能軟硬兼備 其中調查受訪青年承認應對未來信心不足 約四成認同團隊協作、人際技巧、溝通能力有助個人發展 建議全方位培育青年能力與素質並重 全球在疫情期間經歷種種挑戰,青年的學習、工作和社交模式出現前所未有的轉變;面對新常態的出現,提升新一代的適應和競爭力更顯重要。香港青年協會今天(26日)公布「未來技能,迎接挑戰」報告,倡議六大青年必備的軟硬技能,包括︰全健管理、數碼技能、人生規劃、創新解難、抗逆應變、溝通協作,讓青年不單止應付就業需要,同時可應對生活種種考驗與未知的狀況。   上述報告包括一項由青協領袖學院以網上自填問卷訪問方式,訪問625名13至35歲青年,了解他們對未來技能的掌握概況,以及對領袖培訓的意見;另亦深入訪談多名熟悉有關議題的專家、學者,以及與前線青年工作者進行聚焦小組討論,藉此就裝備青年未來技能的理念和培育工作提出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青年均傾向同意自己「認識未來技能」,平均分為3.36分(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5分為非常同意)。然而,就「我有信心應對未來」,平均分為6分(1分為最低,10分為最高),只略高於5分合格水平,當中更有三成五(35.3%)自評為5分合格線或以下,反映青年應對未來的信心方面仍有待加強。   青協領袖學院總監黃好儀引述調查指,在列舉多項的技能與素質,受訪青年認為需要具備依次為「團隊協作」(44.2%)、「人際技巧」(41.6%)、「溝通技巧」(38.9%)、「解難能力」(35.8%)和「危機處理」(30.9%),才能帶領社會,迎向未來。同時,受訪青年認為領袖應有的質素依次為「品德/誠信」(49.8%)、「具遠見」(40.3%)、「社會責任」(37.6%)和「同理心」(36.8%),反映青年認同軟技能和個人質素的重要。問及受訪者認為坊間是否有足夠途徑建立相關素質,平均分為2.92分 (5分為十分足夠),多達七成(70.4%)介乎於一半半與不同意之間。   青協督導主任張淑鳳表示,上述報告亦分別訪問教育界、商企及人力資源界相關專家,了解他們對青年未來技能的意見。綜合專家所言,預料社會將更複雜及有更多不確定性,青年需具備應對挑戰的心態與能力,才能配合職場的轉變、需求和期望。此外,促成跨界別合作,提供體驗、實習以至職業技能培訓等途徑,均有助填補青年的技能缺口。   另外,有受訪青年工作者表示,從前線觀察及經驗所得,一些軟技能如創新、解難、同理心、情緒管理等,也是推動青年掌握未來技能不可或缺的元素。   面對全球及本地社會環境鉅變,裝備青年的未來技能為首要任務。青協倡議從六大未來技能,包括︰全健管理、數碼技能、人生規劃、創新解難、抗逆應變、溝通協作(簡稱全、數、人、創、變、通)進行更多方面服務研發,並強調就業能力與生活技能並重,滿足職場需求的同時,亦協助解決愈趨複雜的社會問題。   張淑鳳表示,上述六大未來技能環環相扣,實用技能與素質培育並重;並且著重均衡及全方位發展,輔以線上線下雙軌學習模式,方可提升成效。   香港青年協會於6月26至28日一連三天,首次舉辦「未來技能博覽」,透過現場及網上參與活動,藉此鼓勵青年認識和掌握未來必備技能,迎接新時代挑戰。今天(26日)的焦點項目包括「青少年媒體抗逆力研討會」、「疫情時代與STEM教育前瞻」分享會,以及多場與「未來技能」相關的體驗活動等。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朱順慈副教授、Facebook香港、台灣及蒙古公共政策總監陳澍、Whizoo網絡主播張家希(Jon Jon Jonathan),以及青協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社工朱香雄分享應用數碼科技的經驗,鼓勵各界協助青年培養數碼素質,讓他們懂得處理情緒、用科學和客觀角度,分析及運用資訊,並持有相應的責任,價值和態度。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主席黃健威、香港電腦教育學會副主席朱嘉添、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蔡慶苓副校長、STEM+E計劃召集人郭家麒,以及南非Duineveld High School校長 Dr. AA Andrianatos則探討疫情對未來教育模式的啟示,以及STEM教育和創科行業接軌的可行性。   「青協未來技能博覽」明天分別於M21媒體空間及青協領袖學院(位於前粉嶺裁判法院)舉行;焦點項目包括「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總決賽、多位專家學者亦會分享溝通和創意成功之道。詳情可瀏覽網站m21.hk/skillsfortomorrow。   全文報告按此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26/06/2020

<青年空間>雜誌︰這空間,有我們的故事

六月號 060期 經已出版!   2010年青協50周年,推出《青年 空間》雜誌創刊號,以「入夜」為主題,分享入夜後屬於青年的生活文化。   十年過去,從黑夜走到白晝;或許在成長旅程中,曾經遇上青協的青年工作者,引領走進光明的路,為生活帶來一點希望。在陽光下,正向成長。無論遇上多大困難或挑戰,青年身邊總有支援。   不論「逆」境或「疫」境之中,讓我們一起繼續前行,心中有陽光,對未來保持信心與希望。   雜誌來到60期,適值是青協60周年。六個在青年空間的故事,展現社區的情懷、青年工作者與服務受惠者的情誼,以至學校與青協的長久伙伴關係。   這空間,有屬於我們的故事。   網上閱讀雜誌按此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