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Page 27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English

29/09/2022

青協「Slash Expo人才共享服務巡禮」逾百斜槓族參展  

隨着就業模式出現轉變,愈來愈多青年選擇彈性就業,由傳統「打工仔」變身成多重職業生涯的斜槓族,期望有另一番的事業發展和體會。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就業網絡於2021年獲摩根大通贊助,設立專為斜槓青年而設的一站式資訊平台「SLASH POINT」,透過人才庫及各類培訓,協助他們提升技能及開拓更多工作機會。   青協「Slash Expo人才共享服務巡禮」今天(29日)舉行,特設「斜槓專區」、「台上分享」及「作品展示區」,匯聚來自不同範疇的多元斜槓專才,展示個人專業、作品及才藝。他們與學校、工商及社福機構的代表交流,擴闊人脈、拓展合作機會。活動共吸引近100名斜槓青年參展、超過110名機構代表登記出席參觀。   參與「斜槓專區」的青年,服務類別涵蓋平面設計、多媒體設計、美術、手工創作、主持、幕前、表演藝術、運動體育、音樂、拍攝、影相、幕後製作、語文、教育、資訊科技、創新科技、烹飪餐飲及醫療保健;另有青年展示作品,並分別就「媒體與創新」、「特殊學習需要」、「語文與教育」及「音樂與表演」四個主題,於舞台介紹個人斜槓工作及服務,爭取機會認識更多潛在的合作伙伴。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表示,彈性就業的工作模式日趨普及,部分青年選擇以多重職業和身分,希望可以彈性控制時間,平衡生活和個人興趣,尋求更理想的事業發展機會。青協青年就業網絡迅速開展嶄新的服務以回應這個職場新常態,推出「人才共享‧青協SLASH POINT」,透過網站資源、人才庫和增值工作坊,協助青年擴闊人脈及裝備技能,為發展多元職涯做充足的準備。他感謝摩根大通的全力支持,讓青年有多一個平台和機會,展開能夠發揮個人專業和才藝的多職人生。   擔任分享嘉賓的「旁白君」文卓森分享自己由幕後走到幕前,身兼撰稿、旁白、主持、幕前演出多重職業的心路歷程,鼓勵青年珍惜每個工作機會,不要怠慢,鼓起勇氣和信心,追尋自己熱愛的工作模式。   由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就業網絡專為斜槓青年設立的「SLASH POINT」資訊平台,介紹相關法律、財務、品牌建立及常見陷阱等,並邀請了不同界別的資深斜槓人士分享,包括插畫家兼填詞人小克、人氣IG自媒體Social More HK、斜棟社企阿正等,同時舉辦增值工作坊和擴闊個人網絡活動,藉此支援青年裝備各方面的能力,開展多元職涯。詳情可瀏覽網站yen.hkfyg.org.hk/slash。
28/09/2022

青協領袖學院設調解及談判工作坊 提升溝通技巧軟技能 實踐可持續發展

28/09/2022

民青局到訪WL Residence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到訪青協WL Residence,了解短期住宿服務如何幫助青年安身、學習、裝備,過渡至獨立生活。 WL Residence更提供多元的支援服務,例如情緒管理、職業培訓、工作轉介及興趣活動,幫助青年提升自信,亦同時強化他們的正向思維。
26/09/2022

社會福利署署長及元朗區議員到訪洪水橋青年空間

社會福利署署長李佩詩、元朗區議會主席沈豪傑、區議員鄧家良及鄧志強等代表,於青協洪水橋青年空間與中學生及大專生會面,了解鄰舍隊青年義工以uKitchen、未來技能、全健精神三大方面服務社區,培養積極正面態度。   鄰舍隊青年義工展示「元宇宙」空間與社區人士互動,藉此帶出全健精神的概念。他們並介紹青年空間深受青年歡迎的擴增實境(AR)密室活動,從鄰舍層面宣傳禁毒訊息。青年亦透過uKitchen及 uCafe兩個特色空間,以創意烹飪及文創活動連結社區。
20/09/2022

葵青青年·理想點

「葵青青年·理想點」由葵青民政處及香港青年協會合辦,路德會啟聾學校借出場地協辦。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在葵青民政專員鄧顯權陪同下,與超過40位葵青區青年,包括在職青年、就讀不同學科的大專生和中學生、聽障青年和少數族裔等交流對話,了解他們對香港及青年政策的看法,以籌劃青年政策藍圖。
19/09/2022

青協領袖學院舉辦英語辯論課程

14/09/2022

民青局到訪青協領袖學院與北區青年會面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副秘書長(青年事務)劉家麒、北區民政專員莊永桓等嘉賓到訪北區,與區內青年於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會面。 出席的北區大學生、中學生及在職青年分享有關學業、就業、創業、置業及個人發展等議題的意見。   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是專為青年而設的領袖學院,致力培育新一代優秀青年人才,自 2000年起,培訓逾20萬名青年領袖。 學院現時坐落於別具歷史價值的前粉嶺裁判法院,經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展現全新面貌。1961年啟用的法院大樓,如今保留了殖民時期建築的優雅,並融入了現代科技,讓訪客擁有互動體驗。透過參與高質素的培訓計劃、跨文化交流及親身體驗,青年領袖將在本地、國家和國際層面,提升個人素養、公民意識、責任感以及服務心志。
08/09/2022

青協「好義配」義務工作嘉許2021公布結果

疫情期間,不少青年和團體紛紛做義工支援抗疫工作,若能持之以恆,將義工精神融入生活,相信能為社會帶來更多積極正能量。香港青年協會「好義配」自2014年成立,是一個匯集全港義工和服務機會的平台,其中「好義配」義務工作嘉許,剛公布逾3,300名義工及50多個團體獲獎,表揚他們盡展所長,持續貢獻社區。   青協總幹事何永昌恭賀所有得獎義工和團體,對社會作出有力承擔。他表示,青協一直推動義工無私奉獻的精神,培育青年的同理心和責任感,連繫社區。他讚揚義工以各種創新方式提供服務,亦有青年自發組織義工隊,與社區同心抗疫,發揮互助關愛。他指出,青協最近推出的「起步為香港」青年行動計劃,其中包括動員過萬名青年義工參與社會服務,為社區建設出一分力。   來自深水埗區的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三位義工隊骨幹成員黃淑婷、劉珈妍及吳瀚容分別榮獲「義工年度嘉許(個人)」獎項。她們坦言疫情下做義工變得非常困難,身為校內義工領袖,她們肩負為師生籌辦義工服務的重任,既要與外間機構磋商合辦事宜,又要向老師定期滙報進度。疫情令義工隊的活動經歷無數次延期,但她們在過去一年仍積極為學生搜羅各種服務機會,包括響應外間團體的海報設計比賽,向校內學生宣揚社區關愛與和平。義工團隊亦定期派出成員支援「好義配.好義補」網上問功課活動,為中、小學生提供網上功課輔導服務,並協助推廣至有需要的家庭。   榮獲「義工年度嘉許金狀(團體)」的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家長教師會,四位代表劉麗玲、龍秋霞、王詩茗、張穎儀認為,義工活動有助促進親子關係。劉麗玲認為,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義工的角色和重要性,讓小朋友懂得分辨義工和一般參加者之分別,抱持多一份責任參與服務,而非只為玩樂。龍秋霞體會到義工精神能夠滲透於日常生活中,她舉例曾在外出時遇到一位老人跌倒,孩子主動上前關心並提供支援,足見他的成長和體貼懂事。   榮獲「義工年度嘉許金狀(團體)」的香港教育大學,助理學生事務處處長梁世傑表示,大學一直支持學生體驗社區服務,重視義工領袖的培訓和承傳。學生發展經理梁健生認為,疫情影響了原定計劃,因此,義工團隊發揮創意,將部分實體義工活動轉為網上舉行,並開辦新服務,相信學生能把服務技巧及知識轉化成個人特質及長處,為投身社會做好準備。   本年度的義工嘉許計劃現正接受申請,歡迎個人、團體及學校參與,個人需於年內服務至少50小時;嘉許計劃亦設有主題服務嘉許,鼓勵公眾於環保、網上、全健及運動範疇做義工,以不同形式回饋社會。公眾可到義工服務搜尋器「好義配」登記並搜尋各區義工服務機會。詳情可瀏覽網站easyvolunteer.hk。
06/09/2022

「青年創研庫」公布「支援初中SEN學生電子學習需要」研究結果

疫情令電子學習成為新常態。然而,教學模式的改變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造成一定衝擊,尤其疫情期間學生正值由小學步入中學階段,加上教師未能實體從旁協助,這些學生未必能完全適應。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6日)公布有關「支援初中SEN學生電子學習需要」研究報告。結果顯示,超過五成受訪初中SEN學生表示在家使用電子學習時無法專注(58.4%),以及跟不上學習進度(53.6%)【表2】。有受訪SEN學生坦言,屋企環境嘈吵、家人滋擾,加上家中其他誘惑容易分心,無法專注網上課堂。   研究顯示,四成七(46.9%)受訪初中SEN學生表示無人協助他們在家使用電子學習;兩成(20.5%)自稱曾出現孤單或情緒低落【表2】。另超過三成(32.0%)認為家長的協助最為重要【表3】。有受訪SEN學生指出,長時間上網課,缺少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容易感到孤獨;加上疫情反覆,不少恆常的課外活動也被迫取消,與同學相處的機會變得更少,感到無奈及心情低落。   上述研究於去年11月至今年6月期間,以問卷調查方式分別訪問了209名SEN初中生和61名中學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另深入訪談16名SEN初中生、10名教育工作者和專家。   研究分析指,初中SEN學生使用電子學習的成效低。三成六(36.1%)受訪教師表示不同意電子學習能達至SEN學生「停課不停學」目的【表6】。與實體授課方式相比,受訪教師認為SEN學生使用電子學習後的專注力(73.8%)、與其他同學的互動(70.5%),以及理解課堂內容(67.2%)等方面的表現變差【表5】。此外,逾七成(73.7%)認同電子學習加劇SEN學生和其他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表6】。   有受訪的前線教育工作者認為,SEN學生普遍缺乏主動性,在電子學習下更加難以專注課堂,學習效果未如理想;部分亦明言,SEN學生在疫情期間使用電子學習尤如沒有學過一樣,對其所教授的課程內容完全不明,需要重新教導趕上進度。   研究顯示,八成(80.3%)受訪教師認為實體授課輔以電子教學,更有助SEN學生學習【表6】;當中教師和家長在輔助SEN學生使用電子學習肩負重要角色,平均分均達8分以上(10分為十分重要)【表7】,意味要成功推展SEN學生電子學習,對他們的支援是不可或缺。   調查亦顯示,逾七成(72.1%)受訪教師同意現時針對SEN學生的網上參考教學資源不足【表6】;逾六成(62.3%)認為科技公司開發更多軟件,能有效幫助SEN學生推行電子學習【表8】。   有受訪專家指出,電子教材有助SEN學生學習,透過虛擬實境、互動遊戲等設計,可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讓學習變得有趣。不過,現有的電子教材多不適用於SEN學生,坊間適合他們的電子學習軟件也不多。   青年創研庫教育組副召集人林惠業認為,不同類型的SEN學生所需的學習調適各有不同,未來須促進針對SEN學生的電子教材和輔助學習科技的研發。他引述報告建議有關當局設立「融合教育發展基金」,用以鼓勵初創企業和學術機構應用嶄新科技,為SEN學生創建學習套件,推動SEN創新教學。同時,當局應為SEN統籌主任和支援教師提供更多科普教育上的培訓,讓教師掌握電子教學的技巧。   該組成員張栢寧表示,尋找和配對適合學生的電子學習支援服務是學校、教師和家長的一大難題,建議教育局建立跨界別協作的網上學習資源平台,集學校、家長、非政府機構、學術機構、創科企業等不同持分者,整合有關SEN的資訊、活動、課程和學習資源等,讓不同持分者搜尋解決方案,促進跨界別連結和交流。   此外,成員關浩鵾和譚霈琳則認為,新學年學校維持半日面授課堂的形式,仍然令SEN學生的學習時間減少,專注力降低,影響學習進度;他們建議學校加強以小組或個別形式,為SEN學生提供功課和情緒輔導,幫助他們跟上學習進度。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博士、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附件「支援初中SEN學生電子學習需要」調查結果 全文報告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