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Press Release

06/07/2025

青協「香港創意數理科學4D Frame比賽」圓滿舉行

隨著人類對宇宙的好奇心日益增長,天文學與航天科技成為科研界的重要焦點。香港青年協會創新科學中心昨天(5日)舉行「香港創意數理科學4D Frame比賽2025」,以「太空漫遊」為主題,吸引近200名中小學生參與。參賽隊伍運用天文學及航天科技知識,結合創意和STEAM思維,設計出各具特色的4D Frame模型,體驗數理學習的樂趣,並啟發他們勇於探索未知宇宙、敢於追夢。   本屆比賽設有四個組別,涵蓋小一至中三學生:初小組需創作執行任務的太空飛行器;高小組以創意改造或創作能解釋天文理論的教學模型;初中組需設計能安全及穩定降落的返回艙;智能4D Frame組則需製作由電腦程式控制的星球探測車。參賽者透過動手實踐,將抽象的天文與航天概念具體化,深化對數理知識的理解。   在近100支參賽隊伍中,聖馬可中學的隊伍憑著對彈性勢能的靈活運用結構的模型,創造出堅固且高穩定性的4D Frame返回艙,奪得初中組冠軍;同時聖馬可中學的隊伍亦以micro:bit電腦程式熟練地操控星球探測車完成探索任務,於限時內帶回最多「星球樣本」,在智能4D Frame組稱王。   高小組冠軍作品由筲箕灣崇真學校的隊伍所創作的「水星金星 go around」,透過作品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水星凌日的天文現象,並且加設了可活動的機械機關,令模型更生動且易於理解;英華小學的隊伍則設計了結構精密的太空飛行器,緊扣飛行器的功能及特性,贏得初小組冠軍。   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陳文浩於頒獎禮上表示,青協創新科學中心致力在學校和社區舉辦多元的STEAM活動和比賽,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台,培養創意思維及解難能力,並鼓勵學生積極面對難題,迎難而上。他期望今次比賽能激發學生對天文學的興趣,亦希望將研發航天科技的科學精神及毅力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為進一步拓展參與學生及老師的視野,得獎隊伍將會代表香港參加「國際創意數理科學4D Frame比賽」(International Math Science Creativity Competition),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隊伍切磋與交流。   香港青年協會創新科學中心於2012年從南韓引入STEAM教育工具4D Frame,舉辧各類到校專題工作坊和創作體驗活動,啟發學生創意,製作可活動的立體模型,把抽象的數理機械概念生動具體地呈現出來。自2017年起,每年「香港創意數理科學4D Frame比賽」的優勝隊伍均代表香港出戰在南韓舉行的國際賽,屢獲殊榮;於2024年度國際賽分別取得2個組別總冠軍、3個金獎、2個銀獎、1個銅獎及3個優異獎,共11個獎項。更多有關香港4D Frame本地賽、國際賽及學校教育活動,可瀏覽網站ce.hkfyg.org.hk。   香港創意數理科學4D Frame比賽2025 得獎名單   獎項 學校名稱 作品名稱 初小組 4D Frame太空飛行器 金獎 英華小學 百抓餘探索號 銀獎 港大同學會小學 冥王星115號 銅獎 港大同學會小學 眼仔look轆 優異獎 港大同學會小學 Saturn explorer 優秀模型設計獎 福榮街官立小學 Space Bee 優秀模型搭建獎 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 流動太空發射站 高小組 4D Frame 天文教學模型 金獎 筲箕灣崇真學校 火星金星go around 銀獎 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鄭任安夫人千禧小學 超新星爆炸 銅獎 英華小學 太空月相團 優異獎 保良局梁周順琴小學 黑洞 優秀表達大獎 英華小學 月兔之夢 優秀模型設計獎 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 天文望遠鏡 優秀模型搭建獎 香港培正小學 太空探索望遠鏡   智能4D Frame組 4D Frame 星球探測車 金獎 聖馬可中學 Space Crab 銀獎 聖馬可中學 仿人力星球探測車 銅獎 中華基金中學 […]
06/07/2025

「青年創研庫」公布「從照顧雙方視角看居家照顧支援」研究報告

「青年創研庫」公布「從照顧雙方視角看居家照顧支援」研究報告 照顧關係突如其來,欠缺準備下雙方承受沉重壓力 價值觀分歧易產生爭執,照顧者重健康,被照顧者盼自主 社區友善設施與配套不足、對樂齡科技缺乏認知 建議設「長者為本」跨專業照顧團隊、推廣安老規劃、設立樂齡科技體驗室   共建友善社區是高齡社會的發展重點,讓每個人都能在尊嚴中安享晚年。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6日)公布「從照顧雙方視角看居家照顧支援」研究報告。結果顯示,照顧關係往往在毫無預備下開展,不少受訪長者可能因意外或身體狀況急劇轉變,突然成為被照顧者,需要重新適應身體上的變化,難以接受被照顧的身分,感到相當抑壓。另一方面,不少受訪家人缺乏準備下成為照顧者,欠相關經驗與知識,如不了解病況、不懂使用輔助器材等,感到相當無助及困惑。   「有壓力,會不開心,突然間中風,突如其來。以前可以上班,突然就不能了……要服食抗抑鬱藥。」(被照顧者) 「當她確診有腫瘤時,就發覺好大問題,事出突然……要靠自己思想調節。」(照顧者)   上述研究以質性方法,於今年5月16日至6月13日期間,與合共36名照顧者與被照顧長者進行個案訪談。研究指出,雙方要在漫長的照顧旅程中行穩致遠,需要彼此包容及步伐一致。不過,現實卻遇到不少挑戰。從個案訪問發現,照顧雙方的價值觀不同,有時照顧者期望被照顧長者改變生活習慣配合健康管理,但被照顧長者卻期望維持現狀或自主享受餘生。這些差異往往會產生爭執,破壞關係,結果雙方步伐愈走愈遠。   「因為要坐輪椅,但我想可以自己行,坐輪椅看不到很多東西,我自己行可以自由一點,想看甚麼就行去看甚麼,但仔女不准我自己行。」(被照顧者) 「他實在太貪吃,他是需要戒口,吃一些有營養的食物,但就是喜歡吃零食。我有時會直斥他,他會發脾氣,有時會很拉鋸!」(照顧者)   面對照顧現實,有照顧者冀用心經營,珍惜相處時間。被照顧長者卻認為身體轉弱是不能逆轉的事實,非個人能控制,且未必期望照顧者花太多時間,擔心自己帶來負擔。長期病患亦可能削弱長者的意志,使他們以消極態度面對,令照顧關係矛盾。   「經常要覆診,身體愈來愈差……周身病痛,服食幾多藥都無用,我都不想繼續這樣,我吩咐女兒,日後不要搶救我,由我走(離開世界)就算了。」(被照顧者) 「感恩的是,由知道他有病到現在,我們還有時間相處,有時間給我盡量做好一點,共建多點回憶,少一點遺憾。」(照顧者)   居家照顧須有社區規劃的配合。研究發現,照顧雙方均認為現時社區資訊分散,社區設施及配套未達友善程度,無論輔助行走設施或公共交通工具,均未必貼合長者需要,與行動不便長者覆診是常見的困難。加上公園及復康設施不足,長者走進社區並不容易,反映社會各界宜多了解照顧雙方的需要,建設友善的社區環境。   研究亦訪問了6名專家和學者。有專家表示,理想的照顧關係應如「共舞」,有默契且互相配合和欣賞,同時連結居家與社區,營造優質照顧環境;但現實存有落差。有專家表示照顧支援應「以人為本」,從服務使用者的需要及能力出發,特別是未來安老方向強調自主性。隨樂齡科技發展蓬勃,對提升自主能力及改善居家環境有莫大幫助。不過,受訪個案對此缺乏認知,並存有誤解,影響其普及程度。   青年創研庫社會民生組召集人倪智承引述研究指,基於人口老化與出生率下降的趨勢,加上本港以居家照顧為本,預期照顧雙方的壓力只會不斷加劇,建議以先導方式設立「長者為本」跨專業照顧協調團隊,實踐「全人照顧」模式。透過先導模式開展計劃,選取兩個長者比例較多的社區試行,推動整全照顧模式。   該組副召集人張綽嵐表示,照顧者所需的知識、技能及情緒管理能力,可透過學習逐步提升,建議設立照顧者課程框架。她認為雖然照顧關係往往來得突然,但其實可以預早準備,建議推廣安老規劃的概念,鼓勵市民及早進行安老規劃,應對未來照顧需要。   成員賴翠茵認為,要讓科技真正普及,關鍵在於提升長者的認識與接受度,建議在長者人口比例較高的地區設立樂齡科技體驗室,提供產品試用及租借服務。她指出,要讓居家照顧充分發揮效用,社區設施及服務支援不可或缺,建議進一步檢視現時社區設施及交通系統的友善程度,並收集及整合相關數據,包括無障礙設施、公共交通便利性及社區互動空間等,共建友善社區。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現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 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 劉嘉裕女士 電話︰3755 7010
05/07/2025

「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頒獎禮

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中華電力)作為活力夥伴的「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今天(5日)舉行頒獎禮,表揚20位自強不息、展現堅毅精神的學生,期望藉此勉勵同樣經歷生活困難的人勇於面對逆境,弘揚正面及積極的人生態度。   本年度「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共接獲72間中學及青年服務單位提名185位學生參與。頒獎禮由署理房屋局局長戴尚誠擔任主禮嘉賓;並由2位得獎學生代表分享逆境自強的故事。本年度計劃以「逆流之光,綻放未來」為主題,20位得獎學生分別曾經歷家庭變故、染上惡疾、學習困難、情緒困擾等不同挑戰,但他們逆流而上,勇敢向前,尋找突破的道路,盡展適應與抗逆精神。他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更綻放出獨特光芒,為未來創造無限可能。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表示,青年面對困難時能夠堅定克服,既要靠自身的堅定意志,更需要靠身邊人的支持、陪伴與鼓勵。如同青協一直以「青年為本」,只要在青年成長路上悉心播下「種子」,相信他們的潛力和才能,便能茁壯成長,發揮所長。她感謝中電的支持及生命導師的參與,成為計劃最重要的「種子」之一,助學生建立自信。   中華電力企業事務總監(傳訊)張嘉欣女士表示,年青人是香港未來的動力,因此中華電力一直透過不同計劃,提升年青人上游能力;而中華電力自2018年便成為這個獎勵計劃的活力夥伴,至今已嘉許140位逆境自強的年青人。她讚揚計劃為一班堅毅勇敢的年青人提供一個互相支持、共同成長的平台,並由中華電力同事擔任友師,陪伴他們成長,擴闊視野及人際網絡。    署理房屋局局長戴尚誠分享童年因貧血及哮喘而體弱多病,雖然曾嘗試透過游泳改善體質,但因畏寒及身體不適而未能成功。其後為強化體能,他決心參與游泳訓練課程。憑藉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掌握游泳技巧並達到標準距離要求。他認為,無論面對學業、健康或家庭方面的挑戰,保持積極心態及勇敢挑戰的精神,便可一步一步克服困難。   其中一位得獎學生馬文傑基於種種家庭因素,自5歲起於寄養家庭生活。由於與家人聚少離多,在不穩定的成長環境下,他逐漸缺乏自信,在待人接物方面有待改善,曾與同學發生爭執,以暴力方式發洩負面情緒。三年半前,文傑入住兒童之家遇上保姆姨姨,獲提醒需要開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他反思過往在寄養家庭中的經歷,明白需要改變現狀。自此,他開始照顧及教導其他同住兒童之家的孩子。在老師及社工的引導下,他從一個好勝心強及行為衝動的青年,逐漸蛻變為懂得協調不同意見的學生會會長,在學業、課外活動及個人態度中均展現積極正面的形象。   頒獎禮亦邀請2018年度得獎者鄭嘉豪分享獲獎多年來的成長歷程。他獲獎後善用獎學金補習英語以應付文憑試,師友計劃的生命導師更與他分享大學面試技巧,最終成功入讀香港科技大學理學士(定量社會數據分析)課程。受助經歷啟發他助人的心志,曾休學一年到彭博 (Bloomberg)擔任慈善學徒,學習策劃慈善活動。嘉豪亦成為青協「青年創研庫」成員,透過收集和分析數據了解社會需要,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議。來年他將到香港大學進修碩士課程,繼續以知識裝備自己,為將來的助人之路作好準備。      
02/07/2025

龍傳基金、青協合辦《中國歷史文化周》今日啟動

龍傳基金、青協合辦《中國歷史文化周》今日啟動 20項專題講座、工作坊、本地研習團及展覽 逾1,200位學生及青年參與「龍騰舞動」AI創意比賽 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及啓思中學分別摘冠 龍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地位崇高,被視為萬物之長。為配合龍傳基金成立25周年及香港青年協會成立65周年,今年合辦的《中國歷史文化周》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作為支持機構,以「龍騰舞動──傳承龍的文化與精神」為主題,透過一系列多元學習活動,帶領青少年深入認識龍在中華民族的重要地位與文化內涵。   《中國歷史文化周》今天(2日)假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 Media 21 媒體空間舉行啟動禮,嘉賓陣容鼎盛。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青年專員陳瑞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文博)伍志和、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青年工作部二級巡視員張國來;龍傳基金主席黃嘉純律師、義務秘書譚贛蘭教授、創會董事藍鴻震博士、董事王䓪鳴博士、董事譚榮根、活動及籌募委員會副主席劉堃;香港青年協會會長陳維安、理事會委員兼龍傳基金董事樓家強,以及總幹事徐小曼擔任主禮團嘉賓。   龍傳基金主席黃嘉純律師表示,龍傳基金一直肩負培育全球華裔青年的重要使命,作出承擔。而由歷屆參加者組成的「匯龍坊」,持續連繫舊生,發揮更大影響力。在成立25周年的重要時刻,他感謝社會各屆伙伴及善長的支持,將秉承龍的堅毅、團結、積極和進取精神,共同成就更多華裔青年的夢想。   香港青年協會會長陳維安表示,《中國歷史文化周》每年涵蓋不同主題,目的是引領學生認識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及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年的主題是龍,龍在不同朝代各具特色,由原始圖騰演變為皇帝的象徵,更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誌。他讚賞1,200位參與AI創意比賽的青年,其作品巧妙融合了龍的精神,亦展現了不少科技元素,創作出千姿百態的龍形作品。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表示,香港擁有多項非遺項目,充分體現龍的文化精神,認為傳統文化能夠生生不息,並植根於香港文化土壤,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文化傳承者的堅持及努力。她鼓勵青年擁抱香港的多樣性與包容性,進一步激發創意和活力,為中華文化注入更多生機,增強國家軟實力。   「龍騰舞動」AI創意比賽分為高小、中學及公開組,全部作品由AI生成圖像,考驗青少年的人工智能和數碼應用能力。高小組冠軍由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的蔡雨澄奪得,作品《龍騰山河·未來頌》以北宋青綠山水為基調,結合高鐵、量子科技等圖案,展現古今交融的磅礡氣韻。   中學組冠軍由啓思中學的梁凱琳奪得,作品《龍騰量子》透過機械巨龍蛻變意象,象徵傳統與創新的交融,龍盾引用《周易‧象傳》的「天行健」彰顯自強精神。公開組則由大學生賀程君奪得,作品以飛龍串聯高鐵、衛星與長城,動態構圖傳遞勇往直前的氣勢。   所有得獎作品於7月2日至6日《中國歷史文化周》期間展出,會場更設有20項專題講座、工作坊、本地研習團及展覽,歡迎公眾免費參與。工作坊包括︰掐絲琺琅、印章拓印、年畫印刷、彩虹書法等,讓參加者親身體驗中華工藝之美。多位藝術家將分享「龍」在不同時期文物中的造型及寓意、龍形紙藝美學、紮作文化、非遺佛山木版年畫等,體驗技藝的精妙。另設有薄扶林舞火龍、佛山小龍舟模型、「飛龍在天」及一系列紙藝展品,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探索龍的奧秘與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中國歷史文化周》致力鼓勵本地青年認識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發展。自2011年開始,每年均舉辦《中國歷史文化周》教育活動系列,鼓勵青年透過課堂以外的體驗,促進他們認識中華文化歷史,提升學習興趣與欣賞能力。過去曾經以《百年中國》、《翰墨傳承》、《光影歲月》、《鐵路行》、《縱橫外交》、《起動體育》、《我要起飛》、《知味尋源》、《築橋互通》、《古今築跡》、《以農立國 綠的足跡》、《天人合一》、《減貧奇蹟》、《別出心裁》為主題。   龍傳基金於2000年由民政事務局、民政事務總署和香港青年協會攜手成立,為在香港正式註冊的非牟利慈善機構。基金致力培育全球華裔青年成為明日領袖並建立聯繫網絡。龍傳基金秘書處由香港青年協會管理。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 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 劉嘉裕女士 電話︰3755 7010
27/06/2025

青協公布「社交媒體使用習慣與情緒健康」調查結果

隨著社交媒體滲透青年生活各個層面,對情緒健康的影響日益顯著。香港青年協會「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下稱「uTouch」)今日(27日)公布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與情緒健康」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港青每天使用社交平台逾4小時;而他們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與焦慮程度呈正相關,反映青年使用社交媒體愈頻繁,焦慮傾向愈嚴重。青年在社交媒體與他人比較,更是引發「社會比較焦慮」的關鍵因素,影響情緒健康。   上述調查以便利抽樣方式,透過網上問卷於2024年8月訪問116名12至24歲青年,另委託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助理教授黃晧俊博士驗證調查數據。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青年每天使用社交平台超過4小時【表1】;其中18至21歲群組使用時間最長,達7.3小時;22至24歲群組亦有6.71小時【表2】。   結果顯示,社交媒體使用量表(SMUS)與廣泛性焦慮症量表(GAD-7)得分的皮爾森相關係數呈顯著正相關,代表高頻使用社交媒體與焦慮症狀有關聯。另外,受訪者愈傾向一些「比較相關行為」,例如與他人比較身材、外表、生活、經歷及懷念過去,焦慮程度亦會愈高【表3及4】。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陳英杰表示,隨著社交媒體普及與多樣化,青年長時間使用社交媒體,頻繁接觸他人精心展示的外貌、旅遊、社交活動及成就等內容,不期然與他人比較,從而產生對自身生活的不滿足感、自卑及低自尊的感覺,這種心理狀況可視為「社會比較焦慮」。他指出,持續比較行為不僅削弱青年自我價值感,更可能導致情緒困擾及社交退縮。   他建議青年可從三方面入手,保護情緒健康:一、認識社交媒體平台生態(Ecology),意識到網上內容多為經過挑選與美化,毋須過度比較;二、善用科技工具(Technology),減少無目的瀏覽、設定使用時限;三、關注自身情緒(Care),留意使用過程中自身情緒變化,當感到焦慮時,適時停一停,專注當下,反思個人生活目標,而非進行無意義比較,以保護自己的情緒健康。   uTouch為受「社會比較焦慮」的青年,提供治療輔導小組服務。透過「ETC」輔導手法,即Ecology、Technology及Care,協助青年建立健康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及心態,應對「社會比較焦慮」。以下是參與青年個案分享:   個案一︰男案主為大學生,每天瀏覽社交媒體超過4小時,經常因看到他人的「完美生活」內容而感到自我價值低落,情緒波動較大。參與企劃後,他學習設定每日使用時限(從4小時減至2小時),並練習專注個人生活目標而非進行無意義比較。在導師帶領下,他重塑網絡形象,使其更貼近真實自我,情緒穩定性明顯改善,GAD-7焦慮評分下降約20%。   個案二︰女案主為大學生,每天瀏覽社交媒體3至4小時,經常接觸各類媒體創作者及網店的穿搭化妝內容,逐漸將網絡審美標準套用於自身,產生比較焦慮及自卑情緒。參與企劃後,她透過小組活動了解自己的長處並學習自我欣賞。經過形象改造活動,她鞏固個人審美觀,減少與他人比較。   若青年在使用社交媒體時感到焦慮,陷入與他人比較的情緒困擾。歡迎隨時向 uTouch 網上青年外展服務求助,獲得適切的支援。uTouch致力陪伴青年面對網絡世界的挑戰,未來將透過線上自助工具、社交媒體教育、線上線下輔導、校園活動等方式,陪伴青年理性面對社交媒體內容,重建自我價值,預防及處理「社會比較焦慮」,建立更健康的網絡生活。   為提升青年及公眾對「社會比較焦慮」的認識及應對能力,uTouch同日舉辦「解構社會比較焦慮——Re: Imagine Lab成果分享暨研討會」,包括青年影像日記放映、青年對談會、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朱順慈教授及網絡創作者大眼仔Jeffrey專題分享,讓公眾了解社交媒體使用習慣對青年焦慮情緒的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朱順慈教授表示,智能手機集多功能於一身,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即使資訊爆炸,人們仍會感到沉悶,以致不斷分散注意力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因此培養青年在資訊過剩及多工環境下面對壓力的能力十分重要,幫助他們正面認識媒體與自我關懷。   網絡創作者大眼仔Jeffrey是擁有多重身分的斜槓青年,每日平均使用手機近5小時,其中社交媒體佔了大部分時間,曾因影片觀看次數、按讚量而感焦慮。他認為社交媒體有好有壞,既帶來正面影響,也可能導致壓力與焦慮,因此應善用其功能,而非沉溺其中。   若青年遇上欺凌或情緒問題,可透過以下方法聯絡有關服務: 同傾同行: talknwalk.hk WhatsApp輔導: 6277 8899 網上輔導: utouch.hk 輔導熱線「關心一線」︰                                                                                     2777 8899     附件 ︰「社交媒體使用習慣與情緒健康」調查結果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 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 劉嘉裕女士 電話︰3755 7010 
26/06/2025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cholarship 2025 Award Presentation Ceremony

Since 2011,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ITC), HSBC and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HKFYG) have jointly launched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cholarship, injecting new impetus into loc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T) development by nurturing undergraduates with a passion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ver the years, the Scholarship has cultivated 375 young individuals with global perspectives through a series of elite-nurturing initiatives, enhancing their experiences and skills while exploring I&T potential across disciplines. In the wake of the global I&T wave and in align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policy of “promoting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the […]
18/06/2025

《中國歷史文化周》20項專題講座、工作坊、本地研習團及展覽7月開鑼

中國自古被譽為龍的發祥地,龍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地位崇高,被視為萬物之長,代表著堅毅、團結、積極和進取精神。為配合龍傳基金成立25周年及香港青年協會成立65周年,今年合辦的《中國歷史文化周》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作為支持機構,以「龍騰舞動──傳承龍的文化與精神」為主題,透過一系列多元學習活動,帶領青少年深入認識龍在中華民族文學、民俗、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領域中的重要地位與文化內涵。   今年設有20項專題講座、工作坊、本地研習團及展覽,將於7月2日至6日期間,假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 Media 21 媒體空間展出,歡迎公眾免費參與,部分項目需預先登記。詳情可瀏覽網站chinaweek.m21.hk。   是次活動特設「龍騰舞動」AI創意比賽作品展。比賽共收到1,200多份高小、中學及公開組的參賽作品,全部由AI生成圖像,考驗青少年的人工智能和數碼應用能力。   多個傳統技藝工作坊將同步舉行,包括︰掐絲琺琅、印章拓印、年畫印刷、彩虹書法等,讓參加者親身體驗中華工藝之美。此外,多位藝術家將分享「龍」在不同時期文物中的造型及寓意、龍形紙藝美學、紮作文化、非遺佛山木版年畫等,體驗技藝的精妙。 現場更設有薄扶林舞火龍、佛山小龍舟模型、「飛龍在天」及一系列紙藝展品,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探索龍的奧秘與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中國歷史文化周》致力鼓勵本地青年認識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發展。自2011年開始,每年均舉辦《中國歷史文化周》教育活動系列,鼓勵青年透過課堂以外的體驗,促進他們認識中華文化歷史,提升學習興趣與欣賞能力。過去曾經以《百年中國》、《翰墨傳承》、《光影歲月》、《鐵路行》、《縱橫外交》、《起動體育》、《我要起飛》、《知味尋源》、《築橋互通》、《古今築跡》、《以農立國 綠的足跡》、《天人合一》、《減貧奇蹟》、《別出心裁》為主題。   龍傳基金於2000年由民政事務局、民政事務總署和香港青年協會攜手成立,為在香港正式註冊的非牟利慈善機構。基金致力培育全球華裔青年成為明日領袖並建立聯繫網絡。龍傳基金秘書處由香港青年協會管理。
11/06/2025

第14屆龍傳基金慈善高爾夫球賽圓滿舉行

龍傳基金日前(5日)假香港哥爾夫球會伊甸球場舉行第14屆慈善高爾夫球賽,支持華裔青年領袖發展。逾百位政商界名人、高爾夫球好手組成30支隊伍,競逐多項個人及隊際獎項。   龍傳基金主席黃嘉純律師、香港哥爾夫球會會長郭永亮、高爾夫球賽籌委會主席沈慧林,以及龍傳基金董事兼香港青年協會高級顧問王䓪鳴博士主持開球儀式。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則致辭及頒發獎項,他對龍傳基金多年來培育華裔青年的工作予以肯定,樂見工商各界伙伴攜手投資青年未來,共建社會資本。   龍傳基金主席黃嘉純律師表示,今年適逢龍傳基金踏入25周年銀禧誌慶,感謝各界伙伴長期以來的支持,並衷心感謝由沈慧林主席帶領的高爾夫球籌委員協助成功舉辦是次賽事。   高爾夫球賽籌委會主席沈慧林表示,對於能夠為龍傳基金籌辦活動及籌款深感榮幸,特別感謝所有善長仁翁的慷慨支持及參與。他創辦的萬希泉鐘錶有限公司,聯乘龍傳基金推出銀禧紀念及龍年紀念陀飛輪腕錶,收益將撥捐龍傳基金作青年培育工作。訂購及詳情可瀏覽網站dragonfoundation.net。   比賽由香港哥爾夫球會贊助場地,以新新貝利亞制進行。高爾夫球賽籌委會委員楊德業作賽的「Lady M隊」勇奪「隊際總桿」總冠軍,而年僅14歲的青年新力軍何奕衡(Markus HO)更摘下「男子淨桿」冠軍,表現青出於藍。   龍傳基金於2000年由民政事務局、民政事務總署和香港青年協會攜手成立,為在香港正式註冊的非牟利慈善機構。基金致力培育全球華裔青年成為明日領袖並建立聯繫網絡。龍傳基金秘書處由香港青年協會管理,網站為dragonfoundation.net。   附件一:「第14屆龍傳基金慈善高爾夫球賽」得獎名單   男子組個人三桿最近洞獎 Edmond YUNG 男子組個人兩桿最近洞獎 Fei WU 女子組個人最近洞獎 Anna YU 男子組個人最近洞獎 Patrick WONG 女子組個人最遠距離獎 Lucineu TO 男子組個人最遠距離獎 Jamee WONG 女子淨桿冠軍 Ann NG 男子淨桿冠軍 Markus HO 隊際淨桿亞軍   Team Vitanova Ka Lok Calvin LAM, Chung Yin CHAN, Edmund YUNG, Pok PHANG 隊際淨桿總冠軍   MCHK Team 2 Arthur WU, Jini WU, Markus HO, Anya KAN 女子總桿冠軍 Tat Yan LI 男子總桿冠軍 Paul CHENG 隊際總桿亞軍   Lady M Team 2 Jason SZE, Elmer CHENG, Jerry WONG, Derrick FUNG 隊際總桿總冠軍   Lady M Team 1 Stephen YEUNG, Conrad […]
09/06/2025

Rosewood Foundation Entrepreneurship Award Ceremony honours five startup teams with HK$100,000 each in scale-up funding

Rosewood Foundation Entrepreneurship Award Ceremony honours five startup teams with HK$100,000 each in scale-up funding   As sustainability takes centre stage, local startups are leading the way with innovativ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HKFYG) and Rosewood Foundation have partnered for the second year to launch the “Rosewood Foundation Entrepreneurship Award 2025”, with the Award Ceremony held today (9 June). Five winning startups were recognised for their innovative business solutions – a biodegradable silica cleaning capsule, a vision-based AI-powered analytics platform, an innovative upcycled beverage company, a 3D food printing system and an automated cocktail […]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