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Page 29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English

28/09/2022

民青局到訪WL Residence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到訪青協WL Residence,了解短期住宿服務如何幫助青年安身、學習、裝備,過渡至獨立生活。 WL Residence更提供多元的支援服務,例如情緒管理、職業培訓、工作轉介及興趣活動,幫助青年提升自信,亦同時強化他們的正向思維。
26/09/2022

社會福利署署長及元朗區議員到訪洪水橋青年空間

社會福利署署長李佩詩、元朗區議會主席沈豪傑、區議員鄧家良及鄧志強等代表,於青協洪水橋青年空間與中學生及大專生會面,了解鄰舍隊青年義工以uKitchen、未來技能、全健精神三大方面服務社區,培養積極正面態度。   鄰舍隊青年義工展示「元宇宙」空間與社區人士互動,藉此帶出全健精神的概念。他們並介紹青年空間深受青年歡迎的擴增實境(AR)密室活動,從鄰舍層面宣傳禁毒訊息。青年亦透過uKitchen及 uCafe兩個特色空間,以創意烹飪及文創活動連結社區。
20/09/2022

葵青青年·理想點

「葵青青年·理想點」由葵青民政處及香港青年協會合辦,路德會啟聾學校借出場地協辦。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在葵青民政專員鄧顯權陪同下,與超過40位葵青區青年,包括在職青年、就讀不同學科的大專生和中學生、聽障青年和少數族裔等交流對話,了解他們對香港及青年政策的看法,以籌劃青年政策藍圖。
19/09/2022

青協領袖學院舉辦英語辯論課程

14/09/2022

民青局到訪青協領袖學院與北區青年會面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副秘書長(青年事務)劉家麒、北區民政專員莊永桓等嘉賓到訪北區,與區內青年於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會面。 出席的北區大學生、中學生及在職青年分享有關學業、就業、創業、置業及個人發展等議題的意見。   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是專為青年而設的領袖學院,致力培育新一代優秀青年人才,自 2000年起,培訓逾20萬名青年領袖。 學院現時坐落於別具歷史價值的前粉嶺裁判法院,經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展現全新面貌。1961年啟用的法院大樓,如今保留了殖民時期建築的優雅,並融入了現代科技,讓訪客擁有互動體驗。透過參與高質素的培訓計劃、跨文化交流及親身體驗,青年領袖將在本地、國家和國際層面,提升個人素養、公民意識、責任感以及服務心志。
08/09/2022

青協「好義配」義務工作嘉許2021公布結果

疫情期間,不少青年和團體紛紛做義工支援抗疫工作,若能持之以恆,將義工精神融入生活,相信能為社會帶來更多積極正能量。香港青年協會「好義配」自2014年成立,是一個匯集全港義工和服務機會的平台,其中「好義配」義務工作嘉許,剛公布逾3,300名義工及50多個團體獲獎,表揚他們盡展所長,持續貢獻社區。   青協總幹事何永昌恭賀所有得獎義工和團體,對社會作出有力承擔。他表示,青協一直推動義工無私奉獻的精神,培育青年的同理心和責任感,連繫社區。他讚揚義工以各種創新方式提供服務,亦有青年自發組織義工隊,與社區同心抗疫,發揮互助關愛。他指出,青協最近推出的「起步為香港」青年行動計劃,其中包括動員過萬名青年義工參與社會服務,為社區建設出一分力。   來自深水埗區的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三位義工隊骨幹成員黃淑婷、劉珈妍及吳瀚容分別榮獲「義工年度嘉許(個人)」獎項。她們坦言疫情下做義工變得非常困難,身為校內義工領袖,她們肩負為師生籌辦義工服務的重任,既要與外間機構磋商合辦事宜,又要向老師定期滙報進度。疫情令義工隊的活動經歷無數次延期,但她們在過去一年仍積極為學生搜羅各種服務機會,包括響應外間團體的海報設計比賽,向校內學生宣揚社區關愛與和平。義工團隊亦定期派出成員支援「好義配.好義補」網上問功課活動,為中、小學生提供網上功課輔導服務,並協助推廣至有需要的家庭。   榮獲「義工年度嘉許金狀(團體)」的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家長教師會,四位代表劉麗玲、龍秋霞、王詩茗、張穎儀認為,義工活動有助促進親子關係。劉麗玲認為,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義工的角色和重要性,讓小朋友懂得分辨義工和一般參加者之分別,抱持多一份責任參與服務,而非只為玩樂。龍秋霞體會到義工精神能夠滲透於日常生活中,她舉例曾在外出時遇到一位老人跌倒,孩子主動上前關心並提供支援,足見他的成長和體貼懂事。   榮獲「義工年度嘉許金狀(團體)」的香港教育大學,助理學生事務處處長梁世傑表示,大學一直支持學生體驗社區服務,重視義工領袖的培訓和承傳。學生發展經理梁健生認為,疫情影響了原定計劃,因此,義工團隊發揮創意,將部分實體義工活動轉為網上舉行,並開辦新服務,相信學生能把服務技巧及知識轉化成個人特質及長處,為投身社會做好準備。   本年度的義工嘉許計劃現正接受申請,歡迎個人、團體及學校參與,個人需於年內服務至少50小時;嘉許計劃亦設有主題服務嘉許,鼓勵公眾於環保、網上、全健及運動範疇做義工,以不同形式回饋社會。公眾可到義工服務搜尋器「好義配」登記並搜尋各區義工服務機會。詳情可瀏覽網站easyvolunteer.hk。
06/09/2022

「青年創研庫」公布「支援初中SEN學生電子學習需要」研究結果

疫情令電子學習成為新常態。然而,教學模式的改變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造成一定衝擊,尤其疫情期間學生正值由小學步入中學階段,加上教師未能實體從旁協助,這些學生未必能完全適應。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6日)公布有關「支援初中SEN學生電子學習需要」研究報告。結果顯示,超過五成受訪初中SEN學生表示在家使用電子學習時無法專注(58.4%),以及跟不上學習進度(53.6%)【表2】。有受訪SEN學生坦言,屋企環境嘈吵、家人滋擾,加上家中其他誘惑容易分心,無法專注網上課堂。   研究顯示,四成七(46.9%)受訪初中SEN學生表示無人協助他們在家使用電子學習;兩成(20.5%)自稱曾出現孤單或情緒低落【表2】。另超過三成(32.0%)認為家長的協助最為重要【表3】。有受訪SEN學生指出,長時間上網課,缺少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容易感到孤獨;加上疫情反覆,不少恆常的課外活動也被迫取消,與同學相處的機會變得更少,感到無奈及心情低落。   上述研究於去年11月至今年6月期間,以問卷調查方式分別訪問了209名SEN初中生和61名中學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另深入訪談16名SEN初中生、10名教育工作者和專家。   研究分析指,初中SEN學生使用電子學習的成效低。三成六(36.1%)受訪教師表示不同意電子學習能達至SEN學生「停課不停學」目的【表6】。與實體授課方式相比,受訪教師認為SEN學生使用電子學習後的專注力(73.8%)、與其他同學的互動(70.5%),以及理解課堂內容(67.2%)等方面的表現變差【表5】。此外,逾七成(73.7%)認同電子學習加劇SEN學生和其他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表6】。   有受訪的前線教育工作者認為,SEN學生普遍缺乏主動性,在電子學習下更加難以專注課堂,學習效果未如理想;部分亦明言,SEN學生在疫情期間使用電子學習尤如沒有學過一樣,對其所教授的課程內容完全不明,需要重新教導趕上進度。   研究顯示,八成(80.3%)受訪教師認為實體授課輔以電子教學,更有助SEN學生學習【表6】;當中教師和家長在輔助SEN學生使用電子學習肩負重要角色,平均分均達8分以上(10分為十分重要)【表7】,意味要成功推展SEN學生電子學習,對他們的支援是不可或缺。   調查亦顯示,逾七成(72.1%)受訪教師同意現時針對SEN學生的網上參考教學資源不足【表6】;逾六成(62.3%)認為科技公司開發更多軟件,能有效幫助SEN學生推行電子學習【表8】。   有受訪專家指出,電子教材有助SEN學生學習,透過虛擬實境、互動遊戲等設計,可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讓學習變得有趣。不過,現有的電子教材多不適用於SEN學生,坊間適合他們的電子學習軟件也不多。   青年創研庫教育組副召集人林惠業認為,不同類型的SEN學生所需的學習調適各有不同,未來須促進針對SEN學生的電子教材和輔助學習科技的研發。他引述報告建議有關當局設立「融合教育發展基金」,用以鼓勵初創企業和學術機構應用嶄新科技,為SEN學生創建學習套件,推動SEN創新教學。同時,當局應為SEN統籌主任和支援教師提供更多科普教育上的培訓,讓教師掌握電子教學的技巧。   該組成員張栢寧表示,尋找和配對適合學生的電子學習支援服務是學校、教師和家長的一大難題,建議教育局建立跨界別協作的網上學習資源平台,集學校、家長、非政府機構、學術機構、創科企業等不同持分者,整合有關SEN的資訊、活動、課程和學習資源等,讓不同持分者搜尋解決方案,促進跨界別連結和交流。   此外,成員關浩鵾和譚霈琳則認為,新學年學校維持半日面授課堂的形式,仍然令SEN學生的學習時間減少,專注力降低,影響學習進度;他們建議學校加強以小組或個別形式,為SEN學生提供功課和情緒輔導,幫助他們跟上學習進度。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博士、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附件「支援初中SEN學生電子學習需要」調查結果 全文報告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05/09/2022

Hang Lung Future Women Leaders Program

03/09/2022

逾300位青年獲委任為香港青年大使

由旅遊事務署及香港青年協會聯合主辦的「2022/23香港青年大使計劃」,今天(3日)以實體及網上模式舉行委任暨頒獎典禮。逾300位青年獲委任為香港青年大使,未來一年將持續學習服務技能,向市民和旅客推廣香港的好客形象及旅遊特色,推動旅遊業復甦及持續發展。   青年大使將駐守本地各個旅遊景點,包括中環街市、山頂凌霄閣、展城館、天際100香港觀景台、火山探知館等,負責接待訪客及提供旅遊資訊。他們亦會參與旅遊推廣盛事和攤位活動,推廣香港的節慶文化。   青年大使更會發揮創意和協作精神,以分組形式組織活動,在社區推廣香港的歷史古蹟、多元文化和自然綠野,並競逐「傑出計劃年獎」獎項。新一屆青年大使中,有12位即將負笈外地升學;他們會在當地舉辦推廣香港及中華文化的活動,以吸引海外旅客於疫情緩和後訪港。   在典禮上,主禮嘉賓旅遊事務專員沈鳳君女士、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以及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博士勉勵各位青年大使,為他們打氣。   旅遊事務專員沈鳳君女士表示,雖然現時旅遊業仍深受疫情影響,青年大使透過積極參與不同類型的培訓活動,可加強接待旅客和宣傳香港的知識和技巧,為迎接旅客及旅遊業復甦做好準備,並寄語在旅遊業逐步復常的道路上需要青年大使的支持,他們的努力定能為旅客帶來更佳的旅遊體驗,提升香港的形象。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表示,「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踏入第22屆,一直深受青年及學校歡迎。青年大使透過前線服務體驗,以及同伴之間的創意交流,學習不同技能,培養品德、服務精神及對社會的歸屬感,為社會發展帶來正面影響。他祝願青年大使能承先啟後,把香港大城小區的故事娓娓道來,讓遊客發掘驚喜體驗,推動旅遊業持續發展。   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博士表示,他很高興連續第四年擔任「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的榮譽顧問,並感謝青年大使參與「大城小區 ── 西九龍」活動,向過百位學生及交流生等,介紹隱藏於大城小區的特色文化。隨著香港的旅遊大門逐步打開,他鼓勵青年大使好好裝備自己,為開關後迎接旅客做好準備。   在對談環節中,三位來自不同屆別的青年大使分享了他們對「旅遊傳承」的看法。年資最長的青年大使潘尹婷自2013年加入「香港青年大使計劃」,雖然踏入職場已一段日子,她仍於本年度擔任小組組長一職,期望團結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推廣香港之美。她分享在數次求職面試時,發現不少僱主看重應徵者的義工服務經驗,認為義工會有更佳的溝通、時間管理、團隊協作和項目組織能力,因而更具競爭力,也讓她在統籌公司部門的義工活動上更得心應手,有助拓展人脈。   青年大使李梓軒由2016年開始參加香港青年大使計劃,亦是歷年服務時數最高的紀錄保持者,於2020/21年度服務逾600小時,他分享時表示,香港飽受疫情影響,旅遊業受到嚴重打擊,然而青年大使有著燃亮東方之珠的同一目標和夢想,推動他們一直前行。他回想參與「香港.大城小區」的西九龍項目時,從廖孖記和陳枝記老刀莊的故事中,感受到前人可貴的傳承精神,以及後人延續的熱情,令他心生共鳴。   去年成為青年大使的區曉晴則分享駐守展城館時,在盲人點字工作坊中學到閱讀和書寫點字的方法。當時適逢父親節,她跟訪客一起以點字方式寫賀卡,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她今年擔任小組組長的角色,期望帶給新任大使歸屬感,引領他們享受這趟精彩的旅程,彼此關懷,成為互相扶持的同伴。   過去一年,青年大使為旅客和市民提供逾2.7萬小時服務;其中89位青年大使表現優異,獲頒發金、銀、銅服務獎章。另一方面,為向遊客及本地市民深入介紹香港各區的文化和古蹟,並鼓勵他們踏上離島、香港地質公園、登山遠足徑,以感受迷人的自然風景,青年大使以分組形式組織「好客之道遍社區」推廣活動,帶動社區旅遊氣氛,當中3組更奪得「傑出計劃年獎」的殊榮。   「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自2001年成立至今,已培育逾4,700名青年,服務時數超過47萬小時。他們透過線上線下服務,共同發揚好客之道,引領旅客和本地市民探索香港的城市寶藏。今年計劃將繼續透過一系列特色的義工服務,啟迪青年的好客及優質服務精神。詳情請瀏覽網站yas.hkfyg.org.hk。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