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Page 15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English

16/06/2024

「青年創研庫」公布「為鞏固『美食之都』享譽尋出路」研究報告

香港美食之都享譽全球,近年卻面對不少挑戰。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6日)公布有關「為鞏固『美食之都』享譽尋出路」研究報告。結果發現,在受訪的520名本港青年中,八成六(85.8%)認同香港是一個美食之都【表2】;而認為首三項最能代表香港的美食分別為「蛋撻」、「菠蘿包(油)」及「雞蛋仔」【表3】。   調查亦顯示,逾九成受訪青年認為「食物質素」(96.7%)、「食物安全」(96.5%)及「服務質素」(91.7%)對建設美食之都重要【表4】。此外,六成八(67.5%)認為「多元飲食文化」是本港作為美食之都的主要優勢【表5】。然而,較多認為「租金昂貴」(64.0%)、「食材成本高」(47.3%),以及「周邊地區競爭」(39.0%)則為最大挑戰【表6】。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2024年4月11日至22日期間,訪問了520名18至34歲香港青年,以及13名從事食物工作的年輕從業員個案訪問。綜合個案訪問結果,香港飲食文化具本地特色、多元、中西融合和文化底蘊等元素,造就美食天堂的獨特性。然而,隨著疫情過後,餐飲市場結構和消費模式也在轉變,加上周邊地區餐飲美食的迅速發展,均打擊本港的競爭力。   研究亦發現,八成六(86.0%)受訪青年認為「美食旅遊」是具潛力發展的領域【表7】。超過九成認為本港飲食文化應朝向「實踐環境可持續發展」(92.1%)及「推廣健康飲食」(91.5%)方向發展【表8】。   有個案表示,本港可發展美食深度遊,善用景點或古蹟展現飲食文化及傳統的優勢。另外,疫情後公眾重視健康飲食,帶動社會邁向可持續消費。有個案亦表示,餐飲業現時不應只從商業角度運作,需納入更多ESG或社會責任元素,為社會貢獻。   受訪青年對從事食物行業的興趣,平均分為4.96分(0-10分,10分為非常大)【表9】。對行業發展前景的信心則稍高,平均分為6.04分【表10】。最多青年認為「改善行業就業環境(如人工、福利)」(50.8%)能鼓勵青年加入相關行業【表11】。   綜合專家及學者意見,指本港餐飲行業需要了解自身的優勢,思考如何提供與眾不同的價值,並要優化顧客的消費體驗,食品創新等,推動飲食文化的革新,朝向可持續發展及健康飲食等市場方向,以鞏固美食之都的實力。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副召集人翁德建引述研究指,現時有關食品及美食的推廣發展,涉及多個部門及組織,有關政策和資訊較分散,建議當局設立「香港美食發展專組」,更進取地統籌本地美食及食品發展策略、聯繫業界及人才推動「旅遊+美食」融合,並專責督導宣傳推廣計劃。   該組成員劉健宇及徐佩賢表示,具香港特色的街頭小食、大排檔及茶餐廳文化深受市民及遊客歡迎,建議旅遊發展局開展「香港美食傳承運動」,配合現時政府所推廣的「無處不旅遊」及餐飲消費券,製作本地美食旅遊地圖,翻譯多國語言,藉此推動本地美食體驗。   成員陳康翹及陳雅喬亦表示,參考「有營食肆」運動的相關經驗,本港可推動「多元飲食友善標籤計劃」,加入低碳、素食、清真及特殊飲食需要等標籤,以照顧不同客群的膳食需要,展現香港國際大都會的形象。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新一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附件:「為鞏固『美食之都』享譽尋出路」調查部分結果 全文報告按此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15/06/2024

青協「好義配」義務工作嘉許頒獎禮

青協「好義配」義務工作嘉許頒獎禮 嘉許6,000多名青年義工無私服務精神   無論身處何方,義工總是樂於付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貢獻社會。香港青年協會今日(15日)舉辦「好義配」義務工作嘉許頒獎禮,嘉許傑出表現的義工及團體。過去一年,熱心服務的義工高達6,000名,以及超過80個團體,總服務時數逾160萬小時。是次頒獎禮以「放眼世界」為主題,鼓勵青年義工走出香港,體驗不同海內外的服務機會,開拓世界視野。   為推動全港青年積極投入義工服務,青協於疫情後首次實體舉辦「好義配」義務工作嘉許頒獎禮。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擔任主禮嘉賓,並頒發義工年度個人、持續服務、團體及服務主題等多項獎項。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表示,是次嘉許的義工人數比上一年度多出近三成,而總服務時數更增加約50萬小時,成績令人鼓舞。她指出,青協一直致力為青年提供具特色的義工機會,協助培養同理心及對社會的承擔精神,近年更積極開拓內地及海外不同的義工活動,讓青年透過參與國際盛事,豐富個人閱歷及視野,展現香港青年的跨文化能力。她亦感謝義工無私付出,期望繼續實踐義工精神,透過服務參與社會,發揮建設力量。   為響應「放眼世界」主題,4位青年義工在活動上分享不同地方做義工的經歷,包括杭州亞運會、上海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比利時安特衞普的香港龍舟節、韓國國際童軍大露營等國際大型盛事。他們相信透過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義工及服務對象相處,能夠開拓世界視野,對個人成長及發展規劃有所得益。   其中一名「優秀海內外義工」梁綺玟表示,去年的杭州亞運會是她感到最辛勤的一次義工體驗,持續3個星期早出晚歸,對體力及意志是極大的挑戰,作為嘉賓接待組的一員,她的任務是向來自不同地方的官員及運動員提供賓至如歸的體驗,讓他們對國家盛事及香港義工印下良好印象。這次經驗讓她發現國內及香港在賽事統籌及管理各有不同之處,希望將當中的智慧帶回香港。剛大學畢業的她,期望以身作則,召集更多青年一同參與體育發展的義務工作,說好香港故事,最近她還帶領逾百位義工支援FIBA 3×3巴黎奧運資格賽香港站的賽事。   另外,榮獲「持續服務1000小時」嘉許的李俊鴻是「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的義工,負責駐守不同景點,向旅客推廣香港的好客形象及多元魅力。他常提醒自己「即使只服務到一名遊客也是值得」,因為若沒有義工的支援,遊客將失去深入認識景點的機會。隨著經驗的累積,他在淡季時會彈性調整景點介紹的方式,為遊客帶來一場有趣的深度遊,展現好客之道。他認為參與義工服務的最大收穫,是可以讓內向的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完成工作,而從團隊合作得到的滿足感是他持續服務的最大原因。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義工網絡(VNET)是香港最大型並以青年為主要對象的義工網絡,現時登記義工人數已超過27萬。其一站式網上配對平台「好義配」(easyvolunteer.hk),配合「好義學」義工增值活動,讓義工隨時搜尋合適的服務機會。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11/06/2024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cholarship 2024

Hong Kong’s flourishing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nnoTech) industry, backed by its world-class InnoTech infrastructure and acknowledged global accomplishments, is replete with vast opportunities. It is well-positioned to establish itself as an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entre”. To echo the Government’s strategy in InnoTech development and nurture more future leader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ITC), HSBC, and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HKFYG) have jointly launched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cholarship” since 2011.   Hong Kong strives to enhance its global InnoTech reputation by nurturing cross-disciplinary talent and promoting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This year, the Scholarship has transcended the disciplinary […]
11/06/2024

HKFYG joined Hong Kong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Antwerp, Belgium

30/05/2024

「青年創研庫」公布「促進香港青年參與國家發展」研究報告

國家未來發展,有賴年輕一代接棒。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30日)公布有關「促進香港青年參與國家發展」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520名本地青年中,六成九(68.5%)認為國家發展與自己有關【表10】。逾四成半(46.5%)表示對認識國家發展感興趣【表3】。他們認為國家近年在多個領域的發展有顯著進步,包括科技(65%)、經濟(28.7%)、基建(23.1%)、可持續發展(15.2%)和體育(14.2%)等【表2】。逾七成(71.0%)對國家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三成八(38.1%)更希望能夠參與其中【表13】。   上述研究以實地問卷調查方式,於今年3月29日至4月2日期間,訪問了520名15至34歲青年;另訪問了18名以不同形式參與國家發展的青年個案,以及5名專家和學者。有受訪專家表示,國家在各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目標,本港青年考慮參與的原因及擅長範疇不同,社會應助其找到自身定位,避免以單一角度看待青年參與,並提供多元平台,切合本地青年不同所需。   另外,兩成三(22.7%)受訪青年表示曾經或正在參與國家發展【表8】,當中逾八成半(85.6%)是透過內地交流、考察或表演形式參與【表9】。然而,有曾參與內地交流團的個案表示,行程無助她理解活動與個人的關連;另一個案表示若參與者缺乏目標思考等準備,效果會大打折扣。受訪專家和學者認為內地交流項目需向高質素發展,包括設研習討論、有服務學習元素,以及有實踐建設國家的機會,惟會增加成本,在現行資助機制下有一定難度。   研究亦顯示,假如有機會參與國家發展,青年普遍感到對自己有意義,當中較多人提到的是拓闊視野(36.5%)、培養能力(35.2%)和建設國家(20.2%)【表7】。兩成四(23.7%)認為擁有國際視野是香港青年參與國家發展所具備最大的優勢,其次是處事靈活變通(15.0%)等【表4】。有受訪專家表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本地青年具備中西文化思維、溝通和創新等能力,有助他們於國際層面說好中國故事,以及於國家發展道路上提供新點子的優勢。   不過,四成二(41.7%)青年形容自己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屬「旁觀者」,只有一成多(11.2%)認為自己是「參與者」【表11】。最窒礙他們參與的原因是「不清楚如何參與」(26.2%)及「對國家認識不足」(18.1%)【表12】。有個案坦言國家發展概念抽象,與個人有相當距離,作為普通青年難以聯想到該如何參與。   儘管如此,若有機會作出有助推進國家發展的事情,首五項最多人期望參與的範疇依次為科技創新(25.4%)、文化藝術(25.0%)、經濟金融(19.6%)、人才培育(19.2%)及可持續發展(12.9%)【表6】。   青年創研庫青年發展組副召集人潘子鋒引述研究指,香港在國家發展道路上從不缺席,年輕一代對能夠參與當中有一定意欲,建議構建針對本港青年需要的推廣策略,包括確立香港青年參與國家發展的十大領域,並就可改善內地社區的實踐項目提供資助,透過概念具體化和行動化,讓青年參與國家發展成為落地、可行和貼身的議題。   成員黎達成認為,隨著坊間對內地交流團質素的期望不斷增加,對於一些向高質素發展並符合當局所定條件的內地交流資助申請,例如具備社會創新性、具行動實踐性、具深度課題研習,以及具技能培育等特色,建議當局積極考慮提升撥款額度,推動和落實高質素交流。   另一位成員何浩賢認為,社會應推出多項措施以增加青年對國家的認識,建議提升公民科內地考察的成效,以「探索」、「希望」、「自強」和「建設」等元素為框架,讓學生有更具體的學習,培養年輕一代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責任的公民。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新一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附件:「促進香港青年參與國家發展」調查部分結果   報告全文按此
28/05/2024

首屆「青協皇者盃」揭開序幕

首屆「青協皇者盃」揭開序幕 男拔、長天躋身8強 16支學界男排隊伍竭力為學校爭光   學界最新觸目男子排球賽事、首屆「青協皇者盃」8強正式誕生。由香港青年協會「社區體育部」舉辦的「青協皇者盃」日前(5月4、5及18日)舉行的初賽激戰連場, 拔萃男書院及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以大熱姿態晉級8強,積極備戰於今年暑假爭奪「青協皇者盃」首屆冠軍殊榮。   一連三日的「青協皇者盃」初賽剛於5月4日至5日假THEi柴灣校舍多用途體育館及5月18日假賽馬會西貢戶外訓練營舉行,吸引逾320名12至19歲的本地中學男子排球員、合共16支隊伍參加。經過一番激烈的龍爭虎鬥,8強順利誕生,晉級隊伍包括:拔萃男書院、聖芳濟各書院、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聖公會鄧肇堅中學、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創知中學,以及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   8支晉級隊伍將於8月中的決賽週再決高下,最後勝出之隊伍將成為「青協皇者盃」首屆冠軍。歡迎市民親臨決賽週賽事為一眾青年運動員打氣,詳情請留意青協「社區體育部」網站的最新公布cts.hkfyg.org.hk。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謝少莉表示,該會社區體育部銳意為本地中學學界打造頂尖水平的排球比賽,讓一眾青年運動員發揮才華和潛能,為本港排球界培育更多精英,同時連結社區排球發展。她感謝所有鼎力支持的團體及機構,反映社會對青年運動的關注。她又樂見各隊伍在賽事中傾力比拼,勉勵晉級隊伍於餘下賽事繼續出全力,創佳績。   金巴崙長老會耀道中學主教練楊卓錡對「青協皇者盃」賽事的規模及高水平感到非常鼓舞。他指出,是次賽事對學界的意義重大,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與不同球隊切磋學習的機會,共同成長,球員更能以自身能力為自己的社區爭取資源,為區內小學生力爭專業排球訓練,延續排球之火,有助激勵更多青年參與排球運動,促進本地排球運動的發展。   華英中學的參賽球員代表曾泓昌表示,很高興能夠參與今次的賽事,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與多支優秀球隊一較高下,同時展示練習多時的實力和技巧。他又指,是次賽事的規模令人振奮,氣氛及配套堪比本地大型賽事。   由青協「社區體育部」主辦的首屆「青協皇者盃」賽事於今年5月至8月期間進行,成功晉級四強的球隊可為其學校所屬地區爭取額外專業排球訓練資源,開展「社區小學生排球訓練計劃」,透過男子排球的力量為學校和社區爭光,同時連結社區排球發展,並為本地排球培育更多梯隊,達致薪火相傳。   是次賽事設有專業賽事數據統計、運動治療服務及各位置均設有最有價值球員獎項。參賽隊伍及球員可獲專業級隊級體驗,包括隊相拍攝、球員個人拍攝、專屬球衣和訓練服飾等。   有關青協「社區體育部」   香港青年協會「社區體育部」致力於社區推廣熱愛體育運動的氣氛,鼓勵青少年以團隊運動,培育健康體魄,鍛鍊意志,並帶動社區體育發展。同時亦透過不同主題的體育活動推動社區服務,讓青少年以體育連繫社區。
22/05/2024

評論文章︰關注精神健康,進一步推動基層醫療發展

為了改善對精神復元人士和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支援,行政長官於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十項加強措拖,除了增加管理患者人手、縮短新症輪候時間等醫療政策,還加強了基層醫療服務,及早識別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並進行介入。   近年,本港青年精神健康的問題引起社會關注,然而,本港精神健康服務供不應求,加上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負面標籤等問題,使青年未能及時接受合適的治療,影響復元進程。   青協M21網台節目《傾.盡全力》早前探討「青年精神健康」議題,數名從事醫療及社福行業的專業青年提出三大建議,包括:增加資助青年使用私營精神健康服務、將青年精神健康納入基層醫療服務層面,以及培訓「青年全健師」。   公營醫院精神科輪候時間長,較穩定的新症患者,最長需等候95星期才可接受面診服務,而私營精神科醫療服務的收費高昂,加上服務集中於市區,居住於偏遠地區青年就要跨區就醫,減低青年的求助動機,有機會導致延誤治療。有專業青年建議政府應增加資源,資助有精神健康需要的青少年使用私營精神健康醫療服務,務求做到及早識別、及早介入。   另外,專業青年亦建議將輕度及中度的精神病患者,分流到社區接觸點作初步介入,以減低公營醫療負荷。將青年精神健康納入基層醫療服務,於地區康健中心加入臨床心理學家及社工等專業支援,可讓服務達致「青年為本」及「地區為本」。   為增加求助動機,專業青年建議仿效外國做法,培訓半專職的「青年全健師」,以青協全健大樓的青年全健師為例,作為患者的陪伴者和守門人,提升患者求助動機,並緩解醫療人手不足的問題。   青年是社會未來的楝樑,要改善青年精神健康,需善用及靈活調配社會資源,政府及各界人士的配合和支持必不可少。
22/05/2024

If you could volunteer with anyone, who would you choose?

If you could volunteer with anyone, who would you choose?   Our HKFYG volunteer Candy said she would choose to volunteer with Laurinda Ho. “Because she has more financial resources, she can support more people in need, and I can contribute my strategic thinking to propose more efficient community volunteering programmes. I would like to work with her to assist families facing financial difficulties,” Candy Tan said, imagining and laughing.   Candy, a passionate Form 5 student, embarked on her volunteering adventure with our organisation last year. From the moment she stepped through our doors, she wholeheartedly embraced the spirit […]
15/05/2024

「青年創研庫」公布「提升青年精神健康助職場適應」研究報告

步入職場是人生重要里程,卻同時為青年帶來不同面向的壓力。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5日)公布有關「提升青年精神健康助職場適應」研究報告。結果發現,在受訪的604名本港青年中,超過三成表示剛進入職場時承受相當壓力,尤其是在「規劃個人前途」(36%)、「處理職場上的人際關係」(34.8%)及「應付工作要求」(34.6%)等【表3】;然而,「擔心被人標籤或歧視」(43.4%)及「不接受自己有情緒/精神健康問題」(34.4%)卻成為影響他們尋求協助的主因【表11】。   調查顯示,受訪青年的平均工作年期為2.6年【表2】;目前的壓力主要來自「財務」(36.4%)、「個人發展及前途」(35.6%)和「工作」(29.6%)【表5】。遇到壓力時,逾半青年選擇「同朋友傾訴」(51.3%)來減壓,亦有人透過吃喝(28.8%)、聽歌、睇戲、睇劇(27.3%)、休息(24%)、購物逛街(23%)、運動健身(22.2%)等紓緩壓力【表6】。   半數受訪青年(50.4%)認為職場對患有情緒病之員工的接納程度非常低【表10】。若出現精神健康問題,超過一半青年(52.6%)表示不會告知他人【表7】,原因是「害怕成為其他人的話柄」(42.1%)【表9】。他們認為,如果坊間的精神健康服務有以下的特點,包括「網上視像服務」(40.1%)、「可以隱藏個人身分」(38.4%)和「可負擔收費」(31.8%),有助鼓勵人們尋求協助【表12】。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2024年2月至3月期間,訪問了604名18至29歲在職或待業的香港青年,以及22名在職場上感到不同程度壓力的青年個案。綜合他們情況,由校園過渡至職場,面對身分的轉變,需要適應全新的工作環境和職場文化,部分青年出現焦慮、不安、失眠及情緒性進食等,而適應期大約需時2至6個月。   研究亦綜合受訪專家及學者意見,指出現時針對過渡階段在職青年的精神健康服務存在缺口。就公營服務系統而言,青年步入18歲後,便不能再使用兒童及青少年的服務,而直接劃入成年的服務使用者,需要重新輪候。事實上,當在職青年遇到精神問題,便要面對公營服務輪候需時或私營服務收費不菲的困局。   青年創研庫社會民生組副召集人郭達生引述研究指,青年初入職場,需要努力適應職埸文化,尤其是畢業後半年的重要適應階段。因此,建議延伸大專院校輔導服務至有需要跟進的青年,覆蓋期為半年,並拓闊職業跟進服務,涵蓋情緒健康評估。   針對有助鼓勵青年尋求服務的特點,如費用可負擔、視像服務及去標籤化等,該組另一副召集人張綽嵐表示,參考台灣的經驗,建議政府推出「青年心理健康服務券」先導計劃,讓18-29歲青年透過服務券形式尋求私營的心理輔導服務,並涵蓋網上視像服務,簡化登記時所收取的個人資料,確保青年能獲得及時和適切的心理支援。   健康的職場環境可以提升員工士氣和生產力,對支持精神健康同樣至關重要。成員楊子晴表示,鼓勵企業訂立心理健康日(Wellness Day),以展現企業對員工身心健康的關注。另方面,因應情緒問題是職場禁忌,成員徐嘉熹表示,政府、企業及員工需共同努力,共創包容文化,政府可加大力度宣傳《精神健康職場約章》,而企業方面可考慮成立心理健康支援組(Wellness Committee),聆聽包括青年員工的聲音,推動職場精神健康,促進社會進步。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新一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附件:「提升青年精神健康助職場適應」調查部分結果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