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Press Release

29/03/2021

青協「Inno Impact青年創意實踐計劃」 5項創新創意方案脫穎而出

青協首推「Inno Impact青年創意實踐計劃」反應踴躍 5項創新創意方案脫穎而出,共獲100萬港元資助及支援 [重温得獎片段] [HK01專題] 本港在疫情下遇到不少挑戰。香港青年協會首次推出「Inno Impact青年創意實踐計劃」,鼓勵青年以各種方式關懷社會,運用創意和創新方法,協助解決社會難題,創造社會價值與影響力。   比賽共吸引387位青年提交175份方案;最後獲選的5項創新創意方案,包括︰設立虛擬海外實習、為高小學生建立學習編程與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尋找補習服務、為認知障礙者提供趣味訓練遊戲,以及建立編程及STEM網上學習平台,各獲20萬港元現金資助及其他配套支援。   主禮嘉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首席評審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鍾偉强,部分評審包括︰麥肯錫中國區總裁兼香港青年協會理事會委員倪以理、滙豐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部未來技能總監招智輝、葆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文昭,以及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出席起動禮,並恭賀獲獎青年。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致辭時表示,該會在慶祝成立60周年之際,特別推出「Inno Impact 青年創意實踐計劃」,藉此進一步體現關愛與信任青年的精神。他欣喜該計劃深受青年歡迎,當中包括學生、在職青年、初創及社會企業家遞交方案。他勉勵獲獎青年實踐創意構思時,積極克服各種困難,並多了解用家對服務或產品的意見,創造社會效益和影響力。   「Inno Impact青年創意實踐計劃」鼓勵18至35歲青年,以個人、小組、團體或公司名義參加。項目意念和推行形式基本上不受限制,優先考慮的主題為「科技創新」、「青年競爭力」、「青年就業」和「全健身心」。評審根據方案對社會帶來具體價值、創新性、受惠人數等評分。獲選的5項創新創意方案,每項獲現金資助及支援,包括專業導師指導、場地借用、人脈網絡推薦、項目推廣等。   香港青年協會在疫情期間推動的「今期流行」(Together We Love and Care),從線上線下多項活動和訊息,以愛治療身心,彼此互相關懷,並流行至全港不同角落。五大新猷項目包括︰「Seasons of Love@M21」、「Healing Tuesday」、「Sport-cation」、「鄰舍有愛」,以及「Inno Impact青年創意實踐計劃」。當中「Inno Impact青年創意實踐計劃」詳情可瀏覽網站sic.hkfyg.org.hk/inno-impact。   青協「Inno Impact青年創意實踐計劃」5項獲獎方案簡介   1)    Foster Worldwide – Virtual Global Internship 團隊成員︰麥穎恩、鄭煦喬、蕭鎮宇、歐陽紹銘 為了解決全球青年失業問題,虛擬海外實習 (Virtual Global Internship) 的先驅者Foster Worldwide為年輕人提供一站式個人化生涯教育服務,包括在海外公司/機構進行虛擬實習、參與線上職業培訓以及師友計劃等活動。 實習結束後,實習生不但會得到推薦信,更會獲得由實習公司提供的工作表現報告,協助青年進一步認識及了解自己,以規劃前路。表現突出的基層學生亦可以申請獎學金。 ————————————————————————————— 2)    Flowclass 團隊成員︰盧俊曄、王文洋、許漢銘、洪緯民、陳海庭 透過Flowclass平台和人工智能技術,團隊希望為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家長,不需要再逐一詢問市場上的補習中心或非政府機構,只需瀏覽Flowclass便會找到適合SEN學生的補習服務。 Flowclass相信,每位學生都值得有一位好老師,為其度身訂造教學內容們希望鼓勵私人導師去學習如何進行SEN教育,打造一個香港的SEN教育生態圈。 ————————————————————————————— 3)   Lighten Dementia 團隊成員︰陳嘉琪、鄭觀平、陳謂賢 Lighten Dementia致力為認知障礙症患者、照顧者及長者中心帶來具趣味和互動的本地化認知訓練遊戲。 由設計師、醫護及教育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不僅設計和銷售認知訓練遊戲、提供訓練工作坊,亦為大專學生舉辦服務研習活動,提升大眾對認知障礙症的認知及關注,促進跨代共融。 ————————————————————————————— 4)   翻轉網上教室 學STEM人人都得 團隊成員︰梁浩然、黎伊喬 是次項目旨在疫情下,將編程及STEM教育,以大型網上學習平台及網上直播渠道,傳授至學生及未來導師。 計劃以翻轉教室進行,並以平價但高質量的教材,提供知識的傳授及動手製作的機會,讓人人都可以享有學習的機會。 ————————————————————————————— 5)   TEE.AI 團隊成員︰梁君翔、林霆輝、林爾樂、黃弘曆 TEE.AI是一個面向高小以上的學生群組,以積木為核心的編程與人工智能教育平台。 平台分為兩大核心部分,分別為網上平台及線下傳感器機械套裝;學生可在線上進行實時編程和網上學習;配合Smart Sensor Kit同團隊研發的EMG肌肉訊號智能手環,製作人工智能作品。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27/03/2021

「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總決賽順利舉行

[重温比賽及得獎短片] 為培育學生公開演說、溝通協作及慎思明辨等未來必備技能。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舉行總決賽及頒獎禮。今年比賽共吸引1,132位來自107間學校的中學生參與。拔萃男書院的中四學生顧天賜和中三學生李晉康,分別奪得高中組及初中組冠軍。   比賽結合線上線下參與模式舉行。總決賽評審團由青協領袖學院董事唐偉章教授擔任主席,其他評判包括︰香港律師會副會長暨大中華法律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澤銘律師、香港中文大學英語教學單位主任賴陳秀卿博士、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系主任Stuart CHRISTIE教授、薈英社(香港)主席梁甘秀玲,以及英國文化協會香港總監施捷。   比賽亦邀請了加拿大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總領事南傑瑞,以及澳洲總領事館(香港)公共事務總監麥格文,向參賽者即時作出提問,考驗參賽者的即場反應。   高中組冠軍顧天賜已是第四年參賽,他認為比賽能培養應變能力和寫作技巧。「例如在地區賽前20分鐘收到演說題目,覺得自己能夠輕鬆駕馭,但當愈來愈接近出場時間,就會發覺壓力愈來愈大,甚至懷疑自己準備的內容是否有足夠的信服力。」他認為靈活變通,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是非常重要,撰寫演說重點也能讓自己發揮更好。由於他剛回港檢疫,因此以線上模式參賽。   初中組冠軍李晉康則感謝老師、同校師兄和父母的支持,「參加了公開演說和辯論訓練後,我能更有信心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坦言去年比賽失手,在即席演講的表現未如理想,之後加緊訓練臨場技巧和演說流暢度,今年再次比賽並奪魁。   青協總幹事何永昌致辭時讚揚學生的優秀表現,尤其在疫情下充分運用科技參與地區分組賽事,展現數碼技能及變通能力,而演說亦具有說服力和情理兼備。他感謝各老師的支持,鼓勵學生參與訓練和比賽,一起提升青年的溝通協作能力,表現創新思維,在新常態下,保持積極態度,應對挑戰與機遇。   「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由青協領袖學院主辦,香港薈英社協辦。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大部分賽事移師網上進行,卻無損學生對公眾演說的熱情。初中組及高中組共10位學生,在三輪評審後晉身總決賽。每位學生必須就指定題目演說3分鐘及進行即場問答。今年主題圍繞「身心全健、抗逆變通」,高中組題目以哲學家蘇格拉底分享「快樂的秘密」作為引旨,要求學生思考快樂的定義,如何面對難關亦保持樂觀心境。初中組題目則要求學生詮釋愛默生的名言,思考「禍兮福之所倚」的意思,分享個人轉危為機的故事。比賽詳情可瀏覽網站leadershipinstitute.hk/eps。   「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2021」得獎名單 初中組 姓名 就讀學校 獎項 李晉康 拔萃男書院 冠軍 NARAYANAN, Vijay Sathappan  港島中學 亞軍 黃映臻 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 季軍 HUANG, Cynthia 香港國際學校 優異獎 周晞桐 德望學校 優異獎 高中組 姓名 就讀學校 獎項 顧天賜 拔萃男書院 冠軍 KUROSAWA, Yui 香港國際學校 亞軍 邱若嵐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 季軍 吳玥希 德望學校 優異獎 李日君 荃灣官立中學 優異獎
23/03/2021

青協「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 公布「青年孤獨感問卷」調查結果

疫情反覆持續超過一年,青年經歷長時間的在家學習及家居抗疫,出現不同程度的抗疫壓力,影響身心健康。香港青年協會「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今天(23日)公布「青年孤獨感」調查。調查發現,在受訪的2,790名本地青年中,四成七(47.7%)「感到孤獨」[表一];而在青年自評量表中,近七成(69.7%)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困擾的狀況[表三及四],情況值得關注。   青協「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於今年1月至2月期間,以便利抽樣形式進行網上問卷,成功訪問2,790名12至24歲青年。結果發現,縱使七成七(77.2%)受訪青年不抗拒獨處,卻有四成七(47.7%)「感到孤獨」,近六成(58.8%)甚至「覺得沒有人真正明白自己」[表一]。   就青年對情緒支援的需要,七成六(76.2%)認同「有人願意聆聽」是十分重要。雖然有近七成(68.7%)認同「自己有可以依靠的人」,但當感到情緒低落時,分別只有五成(49.9%)及五成半(55.5%)會「找人令我高興起來」及「向人求助」。可見普遍青年的求助意識較弱,因而錯過處理困難的最佳時機[表二]。   此外,調查使用了「一般健康量表」(GHQ12中文版),以了解青年的精神健康狀況。在相關問題的得分愈高,代表承受的精神困擾程度愈高。根據外國研究指出,得分13分或以上的人士,可界定為出現精神困擾,而得分25分或以上即承受住極大的精神及情緒困擾。是次調查受訪者的平均得分是17.4分,其中,有1,365位(48.9%)受訪青年得分是13至24分,581位(20.8%)得分25至36分[表三]。是次量表為青年自評結果,而非臨床評測工具,惟結果反映較廣泛青年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困擾,需進一步了解其成因及支援方法。   至於令青年感到孤獨原因,主要是「別人不明白我的處境」(72.3%)、「沒有可傾訴的對象」(68.2%)及「缺乏朋友」(54.4%)[表四]。研究同時亦顯示青年較常以「影視娛樂」(62.2%)、「使用/ 瀏覽社交平台、討論區等」(55.9%)及「電動遊戲」(54.8%)等為主要排解孤獨的方法[表五]。   香港青年協會業務總監徐小曼表示,孤獨感(Feel Lonely)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獨處(alone)不一定帶來孤獨感,置身人群也一樣可以感到孤獨,主要分別在於當事人能否感受到有意義的連結(meaningful connection)。是次調查清楚反映青年身邊需要朋友、家人的支援。不論是否獨自一人,當他/她知道身邊有可以依賴的人,願意聆聽其傾訴,能明白其的處境和感受,即表示他/她愈能感受到有意義的連結,便愈容易克服孤獨感。   疫情期間長時間在家學習或工作,青年面對面結交朋友的機會大幅減少,在缺少實體課堂互動或課外活動的情況下,部分性格較內向或被動的學生較難結識新朋友。徐小曼建議當青少年遇到壓力或情緒困擾,應尋求協助,嘗試主動建立、擴闊及維繫社交圈子;否則當長期缺乏有意義的連結,除了令自己進一步退縮,同時也對精神健康構成更大風險。   青協「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於2020年1至12月期間,為3,104名青年提供輔導服務,當中與「情緒困擾」及「人際關係」相關的求助分別是742宗及643宗。以下是網上曾經處理的個案例子。   個案一︰大學一年級女生在中學時曾經歷校園欺凌,自我形象低落,情緒大受困擾。同學的孤立和欺凌令她覺得中學生涯沒有人能明白自己。直到升上大學,她一方面希望能和其他人建立深厚友誼,另一方面,被欺凌的經歷令她變得不容易信任別人,加上上學年大部分時間上網課,朋輩之間聯誼活動減少,令她至今未能建立穩定和可信任的友誼。   個案二︰文憑試重讀生成績欠佳,父親反對她繼續升學,令她信心受到打擊。當她面對重讀壓力時,父親沒有嘗試了解其感受和需要,亦沒有給予鼓勵和支持,令她在重讀路上感到孤單一人。疫情下,她較難與朋友相約傾訴,加上沒有身邊朋友是重讀生,她感到不被理解,開始不出席朋友聚會。在缺乏溝通和傾訴對象下,只能孤單地面對重讀壓力和對抗負面情緒。   青協「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隊長朱香雄表示,從前線網上社工觀察,不少青年使用社交媒體及平台與陌生人傾談,以緩解孤獨,但當發現大家想法不同,又溝通不來的時侯,反而強化了「沒有人明白自己」的想法,繼而加重了孤獨感,甚至窒礙了與他人建立關係的信心,造成惡性循環。   他指出,每個人都有孤獨的時候,不必感到羞愧。他建議青年可多聆聽內心的感受和接納自己的需要,一方面提升獨處能力,二方面亦可發展一些令自己能放鬆的興趣,並主動邀請身邊的朋友一起進行相關活動,加強與身邊人的聯繫,以提升關係的「厚度」。   為協助青年了解孤獨感及掌握應對孤獨方法,「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將會在4月開始,舉辦一系列與青年孤獨感及情緒有關的活動,如藝術治療、戲劇治療、正念與藝術介入手法等工作坊。而「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將持續透過網上輔導服務及線下支援活動,以回應青少年的孤獨感及情緒支援的需要。 如學生遇上情緒問題,可透過以下方法聯絡有關服務: utouch網上輔導                  : utouch.hk   Whatsapp輔導            : 6277 8899 輔導熱線「關心一線」      ︰      2777 8899       附件 「青年孤獨感問卷2021」調查結果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17/03/2021

免費參加「曾一起跑過的9分鐘」線上跑

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青年好動」體育發展計劃 「體育里數助人」推動全民運動 全新免費線上跑 「曾一起跑過的9分鐘」 帶你做運動儲里數 幫助基層青少年接受體育訓練   每位中學生必經的體能測驗,9分鐘內你能圍繞操場跑多少圈?無論你是學生還是在職人士,歡迎一齊重拾「跑9分鐘」的校園回憶!香港青年協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行為期三年的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青年好動」體育發展計劃,其中一項活動「曾一起跑過的9分鐘」線上跑,即日起至3月28日免費接受報名,讓你重溫體育堂的點滴。 「曾一起跑過的9分鐘」線上跑邀得人氣插畫師Johnee設計紀念獎牌,畫出香港地標。活動亦本著「大家一齊郁吓做運動」的概念,速度和距離並不重要,跑手可以輕鬆慢跑,也可衝盡快跑。活動設三個組別,分別為5次9分鐘「出力級」、10次9分鐘「俾力級」,以及15次9分鐘「掙扎級」。 以「出力級」為例,跑手可選擇一次過跑45分鐘完成,也可選擇分5次跑,每次跑9分鐘。只要在4月1日至30日內,分開不多於5次完成45分鐘跑步即可,每次時間不少於9分鐘,距離不限。成功挑戰便可得獎牌及豐富跑手完成獎勵包。 另外,青協賽馬會「青年好動」體育發展計劃特設「體育里數助人」,任何年齡人士均可參加;參加者在網站輸入運動時數,每1小時可轉換成20里數,做滿50小時運動,即儲夠1,000里數便可以支持一名基層青少年,接受免費運動訓練班。詳情可瀏覽青協社區體育部網站cts.hkfyg.org.hk。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14/03/2021

「青年創研庫」公布「為香港年輕人才流失作準備」研究報告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4日)公布有關「為香港年輕人才流失作準備」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1,135名本地年輕人才中,近四分一(24.2%)打算未來5年到香港以外地方就業,如以從事四大支柱或五大具潛力產業的受訪者計算,則近三成(29.5%)有這想法【表2及表3】;逾八成(83.9%)預期香港未來5年出現人才流失問題,當中六成(60.6%)擔心會影響經濟發展【表11及表12】。    上述研究以網上問卷調查方式,於今年1月16日至2月2日期間,訪問1,135名34歲或以下具學士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青協會員,當中從事四大支柱或五大具潛力產業的受訪者佔四成半(45.9%)。結果發現,受訪年輕人才選擇外地就業時,較著重該地方的生活質素、社會及政治環境、個人發展機會、擴濶個人眼界等多方面【表4】。    另外,同意「我從事的行業在香港的發展前景理想」(43.9%)、「年輕人才在香港的事業發展前景理想」(24.5%)、「年輕人才在香港的就業機會理想」(23.9%)及「年輕人才在香港職場的發揮空間理想」(23.2%)、「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前景理想」(21.8%)和「香港的創業環境理想」(16.0%)【表5】的受訪者比率偏低,反映他們認為在香港的事業發展機會並不理想。    調查又顯示,在打算到外地就業的受訪者中,只有一成六(15.8%)明確表示「往後一直都在外地就業」;逾半(56.8%)表示某些情況下可回港就業,當中包括︰「如香港有更佳事業發展機會便考慮回港就業」(19.0%)、「在外地取得永久居留身分/入籍後考慮回港就業」(12.6%)、「待香港社會及政治較穩定後考慮回港就業」(10.0%)等【表6】。    受訪者認為,回港就業的首選條件是「薪酬吸引」(41.6%),其餘為「加強保障個人自由」(38.1%)、「有理想的發展機會」(35.8%)等【表7】;部分受訪者亦願意考慮回港接受穩定就業機會(42.9%)或短期就業機會(34.2%),以至遠程就業(47.4%)【表8至表10】。    研究又深入訪問多位專家,以及20名34歲或以下曾經、現正或有意前往外地就業的年輕人才。有受訪的訊息系統審計師認為,金融科技在美國的發展前景理想,加上晉升機會按表現而非年資,促使她在美國就業。有資訊科技高級經理則表示,英國的企業給予員工較大自由度和彈性,而且工時短有利自我增值。情況反映,事業發展機會欠理想和企業管理文化傳統,是促使他們選擇留在外地就業的原因之一。    基於目前香港政局不穩和擔心未來經濟發展,受訪個案傾向暫時留在外地;但他們普遍願意在外地遠程承接香港的工作,部分亦願意回港短期就業。例如有受訪的商業諮詢公司創辦人正在歐洲以遠程方式承接香港的工作;亦有準備前往新加坡的營銷及傳訊專員表示,若工作經驗有助日後發展,會考慮遠程就業或回港短期就業。    有受訪專家從人才流轉的角度,認為若人才回流,可將他們在外地累積的經驗和技術引進香港。企業也可善用散居世界各地的香港人力資源協助營運,將人才流失轉化成經濟發展動力,但實行與否仍取決於僱主對工作模式的開放態度。此外,受訪專家亦普遍同意應加強現職人才培訓,長遠增加人才供應。    青年創研庫經濟組成員劉漢耀和范丞羲表示,年輕人才流失的現象會加劇人力資源短缺情況,香港應及早作出準備。他們認為,香港可以吸引人才回流與流轉,以及善用散居世界各地人才的方式,紓緩人才流失帶來的影響。他們引述研究建議特區政府透過經濟貿易辦事處加強與離港年輕人才保持聯繫,讓商界可透過此平台招攬所需人才,聯繫他們回港或以遠程方式就業。同時,政府應推出「海外畢業生企業實習計劃」,鼓勵大學畢業生回港開展事業。    青年創研庫經濟組召集人禤彥勳及成員黎曉彤則認為,本地企業應積極利用科技改善工作流程的管理,令更多工種可以遙距運作,讓各行各業靈活善用人力資源。他們建議政府擴大現時「科技券計劃」的適用範圍,將企業內部的工作流程管理系統開發費用納入資助,讓企業更容易建立合適的平台,聯繫不同地方的僱員。同時,本地企業亦應改善現有管理文化,增加僱員在工作安排上的自主和靈活度,提升創意發揮的空間,亦有助挽留年輕人才。他們又認為,香港應加快年輕人才培訓的工作,建議教育局應選定人才短缺的行業,為在職的二線人才提供兼讀銜接學士學位課程的資助。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報告全文內容︰https://yrc.hkfyg.org.hk 附件:「為香港年輕人才流失作準備」調查結果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18/02/2021

青協推出「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培訓計劃」(TOP)

青協推出「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培訓計劃」(TOP) 11間本地電訊公司提供100個職位空缺 現正接受申請   疫情下失業率持續上升,就業前景不明朗,剛畢業的青年正面臨艱巨的求職挑戰。香港青年協會推出「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培訓計劃」(Telecommunications Opportunities Programme,簡稱TOP),於電訊業創造100個全職初級職位,為本港青年提供工作機會的同時,亦有助業界建立更大的人才庫。   「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培訓計劃」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委託、香港青年協會負責執行,邀請電訊相關公司為青年提供12個月的工作機會,讓他們於相關行業累積經驗,共同為青年長遠發展打好基礎,並為本地資訊及通訊科技行業培育人才。   上述計劃獲超過10間本地電訊公司支持,提供100個職位空缺,包括軟件程式編寫員、助理工程師、平面設計師、數據分析師、顧客服務、銷售和市場推廣人員等,月薪介乎11,000至38,000港元。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鄺穎琦表示,經濟下行對青年就業影響尤其嚴重,他們工作經驗尚淺,人脈網絡不足,尋找工作並不容易。青協青年就業網絡致力聯繫僱主和青年,加強就業配對和在職培訓。她指出,疫情加速本港數碼轉型,加上5G的發展,預料電訊行業對相關人才的需求越趨龐大。她感謝商經局及「防疫抗疫基金」的支持,以及各電訊公司的參與,為青年提供寶貴的工作和培訓機會,以裝備實用的職業技能。   青協青年就業網絡將為實習生提供職前及在職培訓,由社工跟進其入職情況,並提供就業諮詢服務,協助他們在工作上有更穩定的發展,同時了解自己的職涯方向。   根據政府「防疫抗疫基金」下的創造職位計劃,「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培訓計劃」將為僱主提供每月薪酬資助,每位沒有工作經驗的新畢業生或準畢業生,資助額為5,610元,而擁有不多於5年工作經驗的青年,資助額為10,000元,以12個月為上限。應聘者須年滿18歲、持有香港身份證,並取得專上或大專院校的認可證書、文憑或學位,以及累積不多於5年的工作經驗,或是準畢業生。   「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培訓計劃」現正接受報名,並將於2月20及27日舉行網上簡介會,詳情可瀏覽網站yen.hkfyg.org.hk/top。   「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培訓計劃」參與公司名單 (排名不分先後) 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 China Mobile Hong Kong Company Limited 中信國際電訊集團有限公司 CITIC Telecom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環球全域電訊有限公司 HGC Global Communications Limited 香港電訊有限公司 HKT Services Limited 香港寬頻有限公司 Hong Kong Broadband Network Limited 香港通訊有限公司 Hong Kong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imited 香港華為國際有限公司 Huawei International Co. Limited 和記電訊(香港)有限公司 Hutchison Telecommunications (Hong Kong) Limited 博元訊息科技有限公司 Multibyte Info Technology Limited 數碼通電訊集團有限公司 SmarTone Telecommunications Limited 斯博有限公司 WiseSpot Company Limited
31/01/2021

「青年創研庫」公布「從青年去留抉擇看改善特區管治」研究報告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31日)公布有關「從青年去留抉擇看改善特區管治」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接受實地意見調查的525名受訪青年中,兩成九(28.6%,150人)表示打算移民或移居外地,六成六(65.5%,344人)則沒有這打算【表6】;高達九成二(91.8%)表示對香港有歸屬感【表3】;惟在七成一(71.4%)受訪青年觀感中,特區政府不重視本地青年留港發展【表13】。   上述調查於2020年12月8日至13日期間,訪問了525名18至34歲青年。調查發現,在打算移民的150人中,原因首三項分別為《港區國安法》的施行(50.7%)、特區政府管治令人失望(49.3%),以及認為社會撕裂嚴重(31.3%)等社會因素【表7】;該150人中,近一成九(18.7%)預計於年內移民【表10】。至於沒有移民打算的344人,社會因素首三項分別認為香港社會生活方便(45.1%)、治安良好(29.4%),以及認為本港仍有發展機會(17.7%)【表11】。   調查亦指出,近四成四(43.6%)受訪青年對香港未來不抱希望【表15a】,有打算移民者抱此想法尤甚(86.6%)【表15b】。   研究亦訪問5位專家和學者,以及17名青年個案。有青年個案指出,當局沒有從根源全面理解年輕一代的需要和問題背後的成因等;他們認為當局須認清和針對青年在港發展的障礙,讓他們能夠扎根於這城市。有受訪學者認為,香港社會缺乏值得年輕一代留下來等待或努力的目標,不排除成為部分青年選擇離開的推力。   另有青年個案感到當局失去聆聽民意和解釋政策的動力,並視之為導致近年社會撕裂嚴重的其中重要原因。他們認為當局應用心回應民意,並讓青年有正式平台表達意見;有青年個案更表示期待能夠參與官民對話會。   調查亦顯示,受訪青年認為本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首三項分別是「自由」(73.5%)、「民主」(53.1%)和「法治」(47.6%)【表4】。不過,他們對香港能保持各項重要核心價值的信心,平均只有4.07分,低於調查所設定5分為一半半的水平【表5】。   此外,近八成四(83.8%)受訪青年表示想為香港作出貢獻,七成六(76.2%)認為青年參與能帶來改變【表15a】。有青年個案認為青年有其專長,即使受限於大環境,只要當局重視青年的參與,年輕一代定能找到他們可以貢獻香港的空間。   青年創研庫「管治」組別成員梁穎雯引述研究指,本港移民人數有升有跌,而進出境自由亦是本港社會制度可貴之處。然而,社會深層次矛盾仍然未妥善解決,加上近年連串社會及政治事件等,進一步凸顯特區政府管治方面的不足,而市民對香港前景的擔憂亦再次出現,新一輪移民跡象浮現。移民乃表徵,背後在相當程度下反映市民對前景缺乏信心和有憂慮,當中涉及到政府的管治表現,值得特區政府正視。   就研究反映不少年輕一代對香港未來缺乏希望,她建議當局開展香港願景建立行動,收集青年對未來10年香港發展的關注和目標,讓施政者及各界能夠掌握和吸納青年對香港的期許,凝聚動力,讓青年共同創建他們的未來。   該組另一成員徐嘉豪表示,特區政府應確立中央民意處理機制,善用各種民意收集的途徑,透過高層次平台持續蒐集、分析和回應民意,協助管治團隊在現今愈見對立的社會中有效掌握民情,另方面讓民意得到正式處理和回應,避免重蹈覆轍,至民怨抑壓至一發不可收拾。   成員李菀容補充說,移民背後涉及的管治與信心等問題,沒有解決的捷徑,當局須積極把握每個能夠接觸青年的機會,透過真誠溝通,逐步拉近雙方距離。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附件「從青年去留抉擇看改善特區管治」調查結果 全文報告按此
30/01/2021

青年啟動全港「鄰舍團年飯」 

青協「鄰舍第一」  青年啟動全港「鄰舍團年飯」  疫情下持續推動鄰舍互助、社區關愛精神    疫情持續反覆,各人均保持社交距離,減少家庭聚會,鄰舍間的支援尤其重要。香港青年協會一年一度的全港「鄰舍團年飯」今天(30日)圓滿舉行。1,000位「鄰舍隊」青年義工為疫情下難於出外的長者和基層家庭,送上小型盆菜及團年愛心包,預早向鄰舍拜年,送上窩心的鄰舍人情味。    「鄰舍隊」青年義工更集結社區資源,為團年愛心包添置賀年年糕、大桔、揮春、茶葉及防疫物資等物資,向社會各界持續推廣鄰舍有愛、互享互助的精神,讓街坊鄰里在「疫」境下仍感受到鄰舍關愛。    今年「鄰舍團年飯」啟動禮以視像方式進行,主禮嘉賓社會福利署署長梁松泰、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以及18區青年一同線上參與。青年更學習以和諧粉彩繪畫鄰舍大吉,以表心意。啟動禮後,「鄰舍隊」青年義工隨即展開行動,於全港18區送上小型急凍真空盆菜及團年愛心包,到訪超過1,000戶家庭。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致辭時表示,該會「鄰舍第一」社區計劃至今已推行十年;持續的疫情並無減退青年對鄰舍的關愛,青年自發籌備的「鄰舍有愛.餸上門」、「愛心Buy」、「互享互助」分享平台等關懷行動,超過4萬人受惠,這突顯青年對社會的積極動力,更運用創新創意的方法,將熱誠帶到社會每一角落,體現重要的社會價值。    為了有更深入、更到位的社區服務,第一屆「鄰舍第一‧青年圓桌」經已成立,成員由10位資深青年義工擔任各職務,任期兩年,他們會帶領所有「鄰舍隊」的義工,發掘社區所需及籌備多項活動。    其中一位成員袁卓婷分享說,小學時她曾是「鄰舍第一」的受助者,到中學階段則想服務社區,於是遙身一變成為活躍義工。她在不同的社區服務中認識到大埔的人和事,探訪時亦會細心聆聽街坊的需要,例如有長者欠缺口罩,她會記錄下來,方便下一次義工送贈物資;她亦曾經跟導師學習特製果醬,以甜菊糖取代一般砂糖,讓糖尿病患者可以品嚐美食。    中六的陳卓怡也做了多年「鄰舍隊」義工,她了解到區內有許多需要關懷的街坊,例如住在同一樓層的獨居老人、每天到樓下公園散步的公公婆婆等,只要放慢腳步,多觀察,便能從微小的舉動幫助更多人。她坦言,當服務對象露出燦爛的笑容和說出「辛苦了」、「多謝」,都是一種動力,對自己能力的肯定;未參加義工時不明白,現在確確實實感受到「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道理。    青協「鄰舍第一」社區計劃是由青年帶動的社區關懷行動,至今已有逾3,000名14至35歲青年自發組成100支「鄰舍隊」,分佈全港各區;未來亦將持續擴充及增長,在各社區以具體服務與行動推廣訊息。網站neighbourhoodfirst.hkfyg.org.hk 提供全港各區最新資訊,促進鄰舍間的互動聯繫。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10/01/2021

「青年創研庫」公布「全民抗疫對促進公共衞生的啟示」研究報告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0日)公布有關「全民抗疫對促進公共衞生的啟示」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806名本港居民中,整體傾向不滿意特區政府的防疫措施,平均分為 4.82 分(0至10分計算,10為非常同意)【表2】;四成四(43.7%)認為政府防疫措施的力度過於寬鬆【表3】。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去年11月20日至27日期間,訪問806名18至65歲本港居民。結果發現,在政府推行的多項防疫措施之中(截至2020年11月20日執行),最多受訪者認為入境管制的力度最不足夠(79.2%),其次是檢疫措施(53.8%)【表4】;而令生活最不便的措施是食肆及娛樂處所規例(56.5%),其次是限聚令(40.2%)【表5】。   此外,逾七成(73.4%)受訪者同意現時已出現抗疫疲勞【表6】。研究深入訪問本地多位專家,以及20名18至35歲青年個案。受訪學者分析指,隨著2019狀病毒病(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和反覆,市民在長期嚴格遵守防疫措施的情況下,心理承受能力達到了臨界點,因而出現抗疫疲勞,開始失去對抗疫情的鬥志和遵循抗疫指引的動力。有受訪的個案訪問反映,長期留在家中避免外出,使他們感到情緒低落。情況反映,疫情下社會大眾面對極大的精神健康挑戰,有市民更因而出現情緒困擾等問題。   不過,調查結果顯示,兩成(20.2%)受訪者曾個人自發抗疫行動【表7】。有受訪青年反映,部分非政府機構於疫情嚴重的情況下只能提供有限度服務,因而促使青年自己發起派發口罩給弱勢社群的社區行動。有受訪專家認為,民間個人自發的抗疫行動正反映部分市民有較高程度的健康素養,能夠轉化健康知識為行動,在鄰舍層面貼地回應民眾訴求。   另外,超過一半(53.0%)受訪者認為未來最需要改善的是公眾健康教育,提升市民的衞生意識【表8】。雖然近期出現大廈渠管設計引致的群組感染個案,但只有約一成三(12.7%)受訪者認知確保排水口(U 型隔氣口)有足夠貯水為防範感染的方法之一【表9】。反映市民對有關環境衞生方面的認知仍然不足,有需要加強公眾教育。   調查亦指出,六成八(67.7%)受訪者願意接種政府提供的新冠肺炎疫苗【表10】;「安全性」最影響接種意願(48.1%)【表11】;惟七成四(73.8%)不願意使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表12】。   青年創研庫民生組召集人陳昌堅引述研究報告指,市民對疫苗的安全性有疑慮,可能影響全港的注射率。隨著政府2月起為市民接種疫苗,他建議當局應透過區議會和非政府組織的平台,加強公眾推廣及教育工作,並保持疫苗資訊公開透明。   該組成員成員簡昌恆則建議當局參考外地經驗,進一步完善新型傳染病的「預備及應變計劃」,增設防疫措施機制準則和指引,支援企業在疫情期間計劃營運安排,減少疫情帶來的不穩定性。該組成員吳鍶淇指出,政府應整合「醫健通」、「電子檢測記錄系統」、「電子針卡」和「智方便」,建立醫療資訊雲端,為發展基層醫療打好根基,讓市民更掌握自己的健康資料。   該組成員何穎琛及倪智承引述研究報告指,大部分受訪者不願意使用「安心出行」,反映私穩保障是重要考量,建議當局為抗疫科技設獨立的私隱影響評估及資訊科技保安審計。另外,政府亦可以簡化檢疫監察工作的人手安排,提升「居安抗疫」的效能。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附件:「全民抗疫對促進公共衞生的啟示」調查結果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