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Press Release

22/09/2021

「青年創研庫」公布「釋放香港娛樂產業的潛力」研究報告

受訪市民傾向欣賞本地娛樂創作,並認為有助提高港人身分認同 近一成半表示有興趣從事相關產業,其中以青年最顯著 分別逾三成認為本港優勢是充滿創意人才,局限為缺乏政府支援 建議成立文化局制定發展藍圖、正視業界對創作空間的憂慮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2日)公布有關「釋放香港娛樂產業的潛力」研究報告。是項研究所指的娛樂產業,是指歌、影、視,以及網上創作四個界別。結果顯示,在受訪的816名本港居民中,整體傾向滿意現時本地免費電視台的狀況,並欣賞廣東歌、香港電影和香港網上創作,平均分分別為6.12分、6.11分、5.95分和5.90分(0至10分,10為最高分)【表2】。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今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期間,訪問816名15至65歲本港居民。結果發現,整體受訪者傾向同意「本地娛樂製作最能代表香港的文化」和「本地娛樂製作提高我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平均分分別為6.23分和6.01分【表3】。   研究結果顯示,近一成半受訪者表示有興趣從事娛樂製作產業(14.1%)【表4】,其中以青年佔最多【表5】。上述研究亦深入訪問本地多位學者和業界代表,有受訪業界人士指出,近年本地娛樂產業萎縮,導致業界流失了不少具有經驗的從業員,亦令新晉創作人缺乏實踐的機會,導致行業青黃不接。另有業界人士認為,坊間非正規教育機構的課程良莠不齊,缺乏監管,而正規教育培育出來的人才及其知識,與業界實際需要亦有很大落差。   此外,研究結果顯示,最多受訪者認為「香港充滿創意人才」(33%)是本地娛樂製作的發展優勢,其次是「本地市民支持」(29%)【表6】。有關注本地娛樂製作的受訪個案表示,網絡平台崛起帶動獨立歌手有更多創作和演出機會。另有受訪個案則表示,香港的歌手現在獲本地市民大力支持,不但帶來各種商機,更令社會進一步接受青年投身娛樂事業。   至於局限方面,最多受訪者認為「政府缺乏對產業的支援」(31%),其次是「本地娛樂製作太商業化/單一化」(26.2%)【表7】。另外,研究結果亦顯示,受訪者傾向同意「政府不重視香港娛樂產業的發展」,平均分為6.09分【表8】。有受訪業界人士指出,政府為本地娛樂產業提供的整體支援相對其他地區不足;其中對流行音樂和網絡創作界的資助相對較少,而資助計劃的申請機制對獨立或新晉創作人亦存在不公。有受訪學者指出,內容產業是一個地方重要的軟實力,值得政府投放資源大力推動發展。   同時,有受訪業界人士亦擔心,《2021電影檢查(修訂)條例草案》審議倉卒,令業界和投資者對法例的條文和演繹不清晰,日後或因而自我審查,窒礙了業界的創作空間。   青年創研庫民生組召集人陳昌堅引述研究報告指,本地娛樂產業發展潛力鉅大。多年來香港的文化事務一直分散由多個政府部門處理;在沒有專責架構統領及推動的情況下,娛樂產業一直缺乏宏觀且具策略性的文化政策規劃,導致相關配套支援不到位。   他建議當局參考外地經驗成立文化局,以文化角度定位制定娛樂產業長遠藍圖,而文化局應至少具備下列三項職能,包括在諮詢架構內引入流行音樂和網絡創作界的代表;改善娛樂產業的資助計劃,為中小型的文創企業提供各種支援和優惠;以業界機構規管受資助的非院校教育課程,並透過資助社企計劃,延續人才培育的渠道。   該組副召集人廖美欣指出,創作空間是孕育文化藝術創作最重要的元素,為了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特區政府必須平衡業界與不同持分者的聲音,提供長期穩定的營商環境。報告亦建議當局正視業界對《2021年電影檢查(修訂)條例草案》的擔憂,更清晰地解說條文,以增強投資者對香港娛樂事業的信心。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附件:「釋放香港娛樂產業的潛力」調查結果  全文報告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15/09/2021

青協與無限極廣場合作 中秋共建快樂社區

中秋象徵團圓和歡樂,適逢佳節來臨,香港青年協會「鄰舍第一」的青年義工安排了一連串社區活動,跟長者及基層家庭一起慶祝中秋節,活動包括於多個周末上門探訪,遊覽無限極廣場的舊中上環特色市集等地方,一起重溫香港情懷;青年更為每位參加者送上中秋福袋和手製燈籠,為節慶添上快樂回憶。   義工Natalie由中三開始加入「鄰舍隊」青年義工行列,至今已累積逾四年經驗。原來她在小學時是服務使用者,參與過青年空間的活動後覺得很有趣,遂於中三加入義工隊,其後在大學選科時亦選報社工系,矢志服務社會。   而 AuAu在機緣巧合下成為義工,更感染了身邊許多朋友一同加入,經常抽空探訪長者、舉辦興趣班、到訪社區等。Natalie坦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即使看以微不足道,也希望為社群出一分力。AuAu亦提到:「探訪長者的體驗讓我有機會理解他們的想法,同時令我重新學懂關心親人,幫人同時自己也獲益良多。」   其中一位參加者妹卿婆婆是一位可愛善心的天使,她常以幫人為樂,現年78歲的她仍常常參與地區活動,對青協「鄰舍第一」的青年義工更是有讚無彈,「這班年輕人對長者十分友善,還耐心地教我使用智能手機跟在加拿大的家人視像聊天。」疫情期間,青年義工不僅替長者購買生活用品和餸菜,並會定時致電長者,有需要的話會安排上門修理家電。   另一位參加者郭太最初因尋找課託服務而認識青協,之後開始參與活動。由於居住地方比較遙遠,她一家甚少到中上環,今趟親子活動,全家盡興而歸,小朋友更在無限極廣場嘗試了懷舊體重磅,感覺新鮮。   青協「鄰舍第一」社區計劃是由青年帶動的社區關懷行動,至今已有逾3,000名14至35歲青年自發組成100支「鄰舍隊」,分佈全港各區。   今次「鄰舍隊」義工參與位於上環的無限極廣場「月照.愈亮」關愛社區活動,希望帶出「共建快樂社區」的訊息;燈籠義賣由即日起至9月21日舉行,每賣出一個燈籠,無限極廣場即捐出50港元予青協「鄰舍第一」購買及製作福袋,再轉贈其他有需要的基層人士。
31/08/2021

275位青年獲委任為香港青年大使

由旅遊事務署及香港青年協會聯合主辦的「2021/22香港青年大使計劃」,於8月28日舉行網上委任暨頒獎典禮。275位青年獲委任為香港青年大使,未來一年將持續學習核心技能,向旅客及市民推廣好客文化和本地旅遊特色,期望帶動社區旅遊氣氛,推動旅遊業復甦。   青年大使將駐守本地各個旅遊熱點,包括香港海洋公園、展城館、天際100香港觀景台、西九文化區、鴨靈號等,負責接待訪客及提供旅遊資訊。青年大使亦會參與旅遊推廣盛事和攤位活動,推廣香港的節慶文化。   青年大使更會發揮創意和協作精神,以分組形式組織活動,在社區推廣香港的文化、古蹟和綠色旅遊,並競逐「傑出計劃年獎」獎項。新一屆青年大使中,有13位即將負笈外地升學;他們會在當地舉辦推廣香港及中華文化的活動,以吸引海外旅客於疫情緩和後訪港。   在典禮上,主禮嘉賓旅遊事務專員沈鳳君女士、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以及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博士勉勵各位青年大使,為他們打氣。   旅遊事務專員沈鳳君女士表示,縱使現時旅遊業仍然受到全球疫情影響,青年大使依然努力透過不同渠道,履行作為香港親善大使的工作,憑藉他們靈活的頭腦、豐富的創意、對科技的掌握,以及服務社會的熱誠,定能為旅遊業出一分力,令香港繼續成為深受旅客歡迎的城市。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表示,「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踏入第21屆,一直深受青年歡迎。青年大使透過前線服務和同伴間協作,提升不同技能,亦增加了社區內的人情味。他祝願青年大使能展開一段與眾不同的好客旅程,更勉勵他們只要用心做好,一定可以克服困難。   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博士表示,他很高興連續第三年擔任「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的榮譽顧問,並鼓勵青年大使踴躍參與快將推出的「大城小區」──重塑西九龍活動,協助推動藝術文化地區遊,讓市民一方面重新體驗西九龍獨有的城市面貌,一方面重新發掘我們自己的家。   在對談環節中,三位「青年大使之最」分享了他們的好客故事。「最長情大使」蘇康樂自2002年加入「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至今,每年都會擔任不同的崗位,包括小組組長、香港青年大使聯盟幹事、活動籌辦及推行者。在這19年間,他樂於協助每屆的新任大使解決困難,並分享他在不同崗位的服務經驗,讓青年大使的服務工作一屆比一屆完善。蘇康樂表示,他本著「香港是我家」的精神參與計劃至今,期望更多人喜愛香港這個地方。   「歷年服務時數最多」青年大使李梓軒則於過去一年提供逾630小時服務,打破歷年服務時數最高的紀錄。他分享時表示,在「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經歷了五個年頭,每項活動均成就了今天的他,令他由昔日靦腆的小男孩,搖身一變成為別人可以信賴的組長,甚至是活動的核心籌備成員,當中的磨練成為他成長的催化劑。他寄語新任青年大使「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並勉勵青年大使不忘初衷,團結一致,傳揚香港特色。   另一位「服務時數最多」的2020/21青年大使蔡佩佩,於過去一年提供逾280小時服務。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成為了她的目標。除了參與網上培訓,她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的幕前工作,例如在節慶攤位活動中表演樂器,更發揮藝術專長,教授訪客製作和諧粉彩畫作和迷你花牌。她希望來年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以組長的身份帶領新任大使發揮潛能,在「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發光發亮。   過去一年,青年大使為旅客和市民提供逾2.7萬小時服務;其中89位青年大使表現優異,在典禮上獲頒發金、銀、銅服務獎章。另一方面,為推廣香港18 區的旅遊特色,青年大使以分組形式拍攝深度遊短片,向海內外旅客和市民推廣,為未來旅遊業復甦作準備,當中3組更奪得「傑出計劃年獎」的殊榮(詳見附件)。   「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自2001年成立至今,已培育逾4,300名青年,服務時數超過44萬小時。他們透過線上線下服務,共同發揚好客之道,引領旅客和本地市民探索香港的城市寶藏。今年計劃將繼續透過一系列特色的義工服務,啟迪青年的好客及優質服務精神。詳情請瀏覽網站yas.hkfyg.org.hk。   2020/21香港青年大使計劃 「好客之道遍社區」推廣活動 ─ 深度遊短片 「傑出計劃年獎」簡介   第一組「大埔打卡挑戰」   青年大使:李俊鴻、李重賢、孫煦媛、莫穎璇、曾梓澄、黃靖詠、 黃耀基、溫楚詠、鄧穎欣、鄭桂豫、顧庭宇      青年大使把多個大埔的景點(即林村、香港鐵路博物館、富善街和文武廟)連成一條「打卡路線」,更在影片中親身示範各項打卡挑戰任務,以及細說各景點的特色(如林村的昔日面貌),期望以輕鬆的手法向旅客介紹大埔區的必到之處和箇中的歷史文化。「打卡」是旅行的必做事項,透過介紹不同的打卡位置,可鼓勵旅客及市民以互動有趣的方式遊歷香港鮮為人知的寶藏,享受一趟不一樣的感官視覺饗宴。   第五組「元朗原味道」   青年大使:江海燕、李月婷、林嬉瑤、張菀媛、許晅慈、陳亭妡、 陳秋蔓、陳詠琳、彭俊熙、葉蔚朗、廖雪瑩、鄭智清   青年大使以「元朗原味道」為短片主題,「原味道」的意思是元朗原始的味道,包括人情味,以及代代相傳的手藝和味道。短片中,大使介紹了錦上路跳蚤市場中既便宜又懷舊的商品,展現攤主與客人間的鄰里之情;亦透過介紹曾參與社區活化計劃的錦田壁畫村,以及呼籲遊客避免對村民造成滋擾,帶出「可持續旅遊」的訊息。大使還採訪了兩間老字號店舖的老闆,包括老馮茶居及其奧 – 花生糖專門店,更親身體驗製作花生糖的各項工序,展現香港代代相傳的文化及情懷。   第十八組「悠遊島 ─ 大澳」   青年大使:甘焯茵、何依澄、何卓怡、余綽穎、呂衍澄、李詠祈、 林子淵、施婉瑜、倫栩穎、徐煒瑩、張恩瑜、張愷晴、 梁瑋淇、陳柏文、馮峻傑、蔡迪龍   兩位青年大使透過YouTuber拍攝旅遊Vlog的方式,以第一身角度讓觀眾輕鬆地跟隨大使的步調,認識大澳棚屋、漁村文化等旅遊特色。蝦醬是大澳的特產,亦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大使特意採訪了蝦醬廠的負責人,有助傳承香港的飲食文化。
29/08/2021

「青年創研庫」公布「更新高中核心科目課程:挑戰與應對」研究

教育局早前公布高中四個核心科目(即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以代替通識教育科)優化方案,即將於新學年由中四級推行。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與領袖學院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9日)公布有關「更新高中核心科目課程:挑戰與應對」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受訪通識科教師較其他科目教師在教學準備(2.49分,10分為準備得非常好)及教學信心(3.63分,10分為非常有信心)方面最為不足;同時也感到最大壓力(7.97分,10分為非常大壓力)【表2】。   上述研究於今年6月21日至7月19日期間,以紙本及網上問卷調查方式,分別訪問了395名高中核心科目主任和975名初中學生;另深入訪談11名中學教師和3名中學校長。   在395名受訪教師中,他們均表示大致清楚了解相關課程改動,平均分高於6分(0-10分,10分為非常清楚)。惟在教材教案準備方面,中文科(4.80分)和通識科(2.49分)的平均分均低於5分(0-10分,10分為準備得非常好)【表2】。而受訪的975名初中生對各核心科目轉變的認知一般,平均分均低於5分的中位數(0-10分,10分為非常清楚)【表13】。   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方面,研究指出受訪教師認為最大挑戰是缺乏詳細課程內容(67.7%)【表9】;並認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是最難教授的單元(72.9%)【表10】。另近七成半同意「新課程減弱學生多角度分析的能力」(74.0%)【表11】。   此外,受訪教師認為學習中文科需平衡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能力,平均分達7.72分(0-10分,10分為非常同意)【表3】;另認為優化課程有助提升學生欣賞文言經典作品的能力(50.6%)【表4】,但擔心會減弱學生的說話能力(61.4%)【表5】。   英文科方面,約一成多(10.8%)受訪教師表示其學校會開設實用英語應用學習課程【表6】;五成半會提供跨科目學習活動(55.4%)【表7】。數學科方面,超過四分一受訪教師所任教的學校會提供只修讀部分「非基礎課題」的選擇(26.3%)【表8】。   至於受訪學生,他們分別認為中文科寫作(52.2%)、英文科寫作(33.3%)和會話(32.8%)是最需要加強的能力【表14】。另受訪學生希望學校能舉行「體驗式學習活動」(55.7%)和「職場交流訓練」(40.0%)【表16】。超過四成半認為自己會選擇只修讀數學科「基礎課題」和部分「非基礎課題」(46.4%)【表17】。   就公社科三大主題單元,受訪學生對於「『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和「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的興趣,平均分分別為4.37,4.20和5.71分(0-10分,10分為非常有興趣),前兩項均未達5分的中位數【表18】。至於課程包含內地考察,受訪學生希望加入「與當地學生交流」(33.7%)和「了解創新科技發展」(32.0%)的元素【表19】。   有受訪校長反映,是次改動學校面對最大困難是整體課程規劃,涉及核心科目和選修科目的教師人手調配、通識科教師未來的職涯發展等。此外,受訪學生期望利用釋放的課時「豐富個人興趣」(45.4%),其次是「多參與體驗式學習」(34.4%)【表20】。   青年創研庫教育組副召集人林惠業認為,有關當局應為優化措施作更多宣傳和解說,讓社會人士明白改動理念及推行方式,並盡快為教師提供更多參考教材、教案及工作坊,以協助教師規劃課堂,加深其掌握將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的實踐;而考評局亦應盡快提供更多與課程指引一致的考評準則和示例,增加教師面對轉變的信心。   該組成員郭達生引述報告建議提升其他學習經歷及應用學習的認受性和課時,以及在疫情期間讓學校能彈性及善用多元化學習津貼。成員鄭煦喬則認為應設立恆常檢討機制,成員可包括教育局和教育專業人士,定期追蹤和探究課程的推展和成效,就未來如何進一步優化課程和照顧學生多樣性,作更長遠的規劃。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附件「更新高中核心科目課程:挑戰與應對」調查結果 全文報告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25/08/2021

Shell NXplorers Landed in Hong Kong Providing Educators with Robust STEM Tools and Skills

Shell Hong Kong Limited (“Shell”) launch of Shell NXplorers (“NXplorers”) in Hong Kong, a transformational programme that equips educators and young people with the tools and skills they need to reimagine our world and create sustainable solutions to real world issues, including the energy challenges that we are facing. NXplorers is Shell’s flagship global STEM programme which, since its inception in 2017, has been introduced to 20 countries and regions, benefitting over 100,000 participants worldwide.   Closing the Ga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TEM Education   Unlike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s that the programme is delivered directly to students, […]
23/08/2021

公布「開學適應與疫苗接種」研究結果

青協「關心一線2777 8899」及「家長全動網」公布研究結果 逾半受訪學生擔心不適應正常復課 六成半受訪家長願意讓子女接種新冠疫苗,比例較受訪學生高 不願意接種主要擔心疫苗副作用 青協藉新學年推出教育短片;鼓勵青年注重公共衛生與社區關懷   開學在即,教育局公布9月新學年將維持半日面授安排,若師生第二劑疫苗接種率分別達七成,可按實際情況回恢正常校園生活。香港青年協會公布最新一項調查結果,在受訪的1,097名學生中,分別有七成六(76.7%)學生希望新學年恢復實體課外活動及疫情前的生活方式;近半(48.3%)表示停課期間感更大壓力。同時,五成六(55.9%)擔心恢復正常上課後會不適應[表2]。   青協「關心一線2777 8899」及「家長全動網」分別於今年7月5日至15日期間,以網上便利抽樣自填問卷形式,成功訪問1,097名本港中學生及330名家長,以了解學生疫情下的校園生活,以及雙方對接種疫苗的取態。   結果顯示,四成半(44.9%)受訪學生表示願意接種新冠疫苗,當中包括「願意盡快接種」(20.7%)及「願意但遲些接種」(24.2%)[表4]。受訪家長方面,六成半(64.6%)願意讓子女接種新冠疫苗[表9];逾八成(81.5%)則表示自己已接種或打算接種[表10]。   被問及願意接種的原因,學生首三項原因是「怕自己染病」(45.2%)、「想保護家人」(44.2%)及「想生活盡快回復正常」(38.4%)[表5]。家長則「想保護子女」(69.0%)、「想子女恢復正常上課」(47.4%)及「想盡公民責任」(45.5%)[表11]。結果反映「保護家人」、「保護子女」均為雙方重要的考慮因素。   至於不願意接種的原因,學生表示「擔心疫苗的副作用」(72.8%)、「懷疑疫苗的效用」及「資訊太多、太混亂」(26.6%)[表6]。家長則「擔心疫苗的副作用」(87.2%)、「尊重子女的決定」(41.0%)及「懷疑疫苗的效用」(35.0%)[表12]。數據反映,受訪雙方均擔心疫苗副作用及效用,對接種有所保留。   至於受訪家長認為有助他們向子女解釋接種/不接種新冠疫苗的做法,分別為「專業醫護人士提供相關知識」(60.3%)、「有關政府部門提供足夠的資訊/數據」(42.7%),以及「提供接種前醫療諮詢」(40.3%);亦有家長認為「提供資訊認識疫苗的成效及副作用」(32.1%)[表14]。   青協業務總監徐小曼表示,新學年尚餘一星期便開始,由於疫苗接種率未達局方要求,相信大部分學校會以混合面授及網課形式上課。雖然如此,開學仍會對部分學生帶來適應挑戰,包括重新認識老師同學、測考壓力等。面對新學年,徐小曼建議學生盡早把生活作息時間由「暑假」模式逐步調節為「日常上學」模式,提升精神狀態;家長亦可考慮支持子女及早接種疫苗,為恢復正常校園生活作好準備。   徐氏又指,青年在疫情初期自發組織及參與多項抗疫活動,足見民間的公共衛生意識有所提升。長遠而言,青協將在社區層面加強公共衛生教育,並善用青年的積極力量,提升大眾的健康素養。   青協「家長全動網」單位主任凌婉君則表示,縱使疫苗接種計劃已推行一段時間,但部分家長或許掌握資訊不足,未必有足夠信心向子女充分講解接種意向和原因。因此,更多簡單易明、由醫護人員提供的專業資訊,將有助家長進行解說。她又提醒,坊間或親友流傳有關疫苗的訊息,家長應「細心分析,小心求證」,並從可靠的渠道接收資訊。   在疫苗覆蓋率尚未足夠的情況下,防疫措拖仍不容鬆懈。青協期望青年及家長把握接種疫苗機會,令社會建立免疫屏障。青協M21媒體空間訪問了專家學者,製成多條短片,以深入淺出方式,讓家長及青年正確了解疫苗的基本知識,消除不必要的誤解。詳情可瀏覽網站m21.hk/ican。   青協「關心一線27778899」將持續透過熱線及網上輔導服務,支援學生及家長面對開學壓力及情緒問題。    如學生遇上情緒問題,可透過以下方法聯絡有關服務:  輔導熱線「關心一線」︰       2777 8899  網上輔導:  utouch.hk  Whatsapp輔導:  6277 8899    附件 「疫情下校園生活問卷」及「家長對子女接種疫苗意見」調查結果(節錄)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13/08/2021

青協《中國歷史文化周》舉行青年創新提案

香港青年協會每年舉辦《中國歷史文化周》,鼓勵本地青年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國家不同領域的歷史文化與最新發展。今年主題為《以農立國 綠的足跡》,今天(13日)舉行壓軸項目「青年創新提案」,冠軍由黃君穎、鄧偉俊、陳思悅和馮惠珊組成的團隊「農週」奪得,他們建議於社區建設約100個共享有機農地,讓公眾有更多機會接觸農耕,從而學習珍惜糧食,減少浪費食物。   4位冠軍得獎青年均是中六學生,他們參觀過本地都市農場後,認為農地位置愈方便,愈多人會願意踏出第一步;他們亦進行了一項小型問卷調查,發現有一半市民願意將農作物收成和社區分享,加上會員制度和手機應用程式,以及邀請知名演藝人士或社會領袖體驗社區有耕作,相信能持續推廣綠色耕作。   馮天樂、顧梓萌、莊鐠延和黄厚偉組成的「以農為本」則奪得亞軍,他們建議小學至初中的必修課程增設務農科,當中包括戶外實踐和課堂理論,藉此培養學生的興趣,並有機會發展成專業,為本港未來的農業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廖景希和錢嘉瑩則奪得季軍,他們建議本港發展農業園,推動現代化高科技耕種,以及推廣生態農業等。   「青年創新提案」由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兼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教授、香港土地教育基金總幹事龍子維,以及堅.農圃創辦人何潔儀擔任評審。   本年度《中國歷史文化周》由7月初展開周末農墟、專題講座及展覽多項活動。為鼓勵青年關注農業發展的議題,並運用創新的思維,協助解決現時農業所面對的困難。今年嶄新推出「青年創新提案」,由中二或以上的學生組成隊伍,透過參與不同的體驗式學習,主動探究,為香港未來的農業藍圖提出解決方案。   香港青年協會自2011年開始,每年暑期前均舉辦《中國歷史文化周》活動,過去曾經以《百年中國》、《翰墨傳承》、《光影歲月》、《鐵路行》、《縱橫外交》、《起動體育》、《我要起飛》、《知味尋源》、《築橋互通》、《古今築跡》、《以農立國 綠的足跡》為主題。詳情可瀏覽網站chinaweek.m21.hk。
08/08/2021

The Hong Kong Student Science Project Competition 2021

The Hong Kong Student Science Project Competition (HKSSPC) 2021 has concluded after a successful two days of judging at the Hong Kong Science Park. A total of 125 teams, made up of local secondary students, took part in the competition which was jointly organised by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the Education Bureau, the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and the Hong K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Corporation, funded by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and supported by the Hong Kong Young Academy of Sciences.   Today’s Final Judging saw a shortlist of 20 teams battle hard, cheered on […]
01/08/2021

「青年創研庫」公布「擴闊香港青年事業發展機遇」研究報告

七成受訪青年求職主要考慮薪酬待遇 就業選擇著重公司業務性質和機構規模 部分視中資企業薪酬及工作穩定吸引,但晉升與文化適應具挑戰 建議青年擴闊擇業視野、了解不同企業背景文化,增發展機遇 中資企業可考慮推出職位輪調的人才培育計劃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日)公布有關「擴闊香港青年事業發展機遇」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520名本港在職青年中,求職時主要考慮「薪金/福利」(72.5%)、「晉升機會/發展前景」(39.6%)、「工作性質/興趣」(33.1%)和「工作穩定性」(31.2%)【表2】;七成(70.0%)認為公司背景並非求職時的重要考慮【表4】。   上述研究透過實地調查方式,於今年6月5日至11日期間,訪問520名18-34歲在職或待業青年。結果發現,受訪者在求職選擇公司時主要考慮「業務性質」(59.8%)、「公司規模」(36.9%)、「業務地點」(32.7%)和「公司制度」(32.3%)【表3】。   調查又顯示,雖然公司背景並非重要考慮,逾六成(61.5%)受訪青年仍有所偏好,26.9%傾向選擇港資企業,20.4%傾向選擇外資企業,6.3%傾向選擇政府,只有5.0%傾向選擇中資企業【表5】。同時,整體對中資企業認識的深入程度平均只有4.45分(0-10分)【表6】。   不過,被問及如有機會時,逾五成半(56.9%)受訪者表示會考慮投身中資企業【表7】,當中最主要原因是「薪金高/福利好」(37.5%)、「工作穩定」(34.1%)和「發展前景理想」(29.7%)【表8】。至於不會考慮(25.6%)的受訪青年,當中最主因是「不習慣內地文化」(60.2%)、擔心「制度不透明」(38.3%)和「不想從事與內地相關的工作/不想到內地公幹」(32.3%)【表9】。受訪青年普遍估計,投身中資企業的發展機會較市場水平略為優勝【表10】,但工作文化方面則略為遜色【表11】。   研究又深入訪問多位企業代表,以及20名曾經或正在投身中資企業的18-34歲青年。有受訪個案在新發展的中資企業從事公共關係工作,認為學習機會和發展空間理想,決定將原定就業規劃由任職兩年延長至四年。另有任職本港中資律師行的個案認為,內地母公司便於她獲取更豐富的跨境法律經驗。情況反映,中資企業能提供多元的工作經驗,和更多內地發展相關機遇,吸引追求事業發展機會的青年。   不過,青年在中資企業發展,仍面對晉升、培訓、文化契合等挑戰。有從事銀行業的個案指,公司起用了愈來愈多有內地背景的員工,香港員工能晉升至主管級的機會相應愈來愈小。有受訪中資企業人力資源經理就強調,招聘是按條件而非按背景作出考慮,內地青年競爭力日漸提高,又較善於與內地客戶打交道,故能爭取到不錯的工作表現。此外,受訪個案又普遍認為中資企業的培訓機制較不完善,減低他們留在企業發展的動力。   另外,不少個案坦言在適應中資企業文化上遇到困難。有受訪金融業個案指出,公司的決定和政策透明度不高,曾只被告知要指派執行的事務,不知道整體項目的全貌,令她對公司信任度下降。另有從事金融科技的個案表示,公司設定的工作程序繁複,影響她的工作效率。有受訪人力資源經理亦承認,中資的管理作風與香港習慣有別,香港員工未必能夠適應。   青年創研庫經濟組成員劉漢耀和潘希橋表示,香港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貿樞紐,同時又是中西文化薈萃的地方。中資企業在港的數目躍升,說明香港仍有獨特的營商吸引力。青年應檢視並提升自己在國際視野和中西文化認知等方面的優勢,以保持自己獨特的競爭力,並尋找可發揮優勢的位置。同時,不論中資、外資或港資企業的就業經驗均有其獨特價值,有意探索不同事業發展的青年,應爭取機會了解不同企業的背景和文化,從而選擇適合自己投身的企業;而中資企業亦可增加不同渠道,例如與大學及團體合作,提供半年至1年的學生實習名額,讓年輕一代了解其企業文化。   青年創研庫經濟組副召集人杜丰杰及成員林盛雯強調,每人都可以有不同的事業和就業選擇。過去十年,香港中資企業數目增加,產生大量的人力需求。如何開拓青年的事業發展上的選擇與機遇,是值得關注的課題。就青年在中資企業就業遇到的挑戰,若企業能與青年拉近彼此的距離,對雙方的發展均有利。他們建議,中資企業可完善人才培訓機制,推出職位輪調的人才培育計劃;此外,傳統企業可參考新晉企業的做法,在工作安排上實施更多彈性措施,並設立聆聽及回覆員工意見的機制。這些措施對強化員工歸屬感、挽留人才,以及提升企業營運效率方面均有正面作用。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附件:「擴闊香港青年事業發展機遇」調查結果 全文報告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