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2024
八成四高中生增加考慮「不易被AI取代」的科目 惟六成多「目前對AI相關資訊並不了解」 面對AI衝擊及放榜選科雙重壓力,逾六成對前路感迷惘及擔心 青協DSE放榜支援,7月15日起延長升學諮詢服務 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1112」今日(9日)公布「升學規劃調查」結果。今年首次同時訪問了1,315位中六及中五學生,即513名應屆文憑試考生及802名準考生,發現八成四(83.6%)受訪學生表示規劃升學時會「增加考慮不易被人工智能(AI)科技取代工種相關的科目;同時,八成半(84.6%)表示「會根據自身興趣和職業規劃選科,AI的發展不是主要考量因素」[表六]。 隨著升學出路愈趨多元,考生的壓力與去年相約,亦是自2020年後持續放緩,四成二(41.7%)應屆考生表示放榜壓力達到7至10分的最高水平(1分為壓力最低,10分最高),與去年相約;反而準考生面對的壓力更大,五成八(57.6%)處於最高水平[表九]。 為更掌握高中生面對文憑試及升學規劃的狀況,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1112」於5月10日至6月24日期間,以網上問卷成功訪問1,315名高中生。調查顯示,AI發展與應用對學生的升學規劃有一定影響,六成六(66.3%)受訪學生表示會「增加考慮AI新興科目」,但超過六成半(65.8%)坦言「對AI相關的資訊並不了解」[表六];逾六成對前路感到擔心(63.4%)及迷惘(61.5%)[表八]。 在513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之中,四成二(41.5%)表示在規劃升學及發展方向時感到十分困難 [表四];近六成(58.3%)以「大學學位」為升學目標;而目標為「碩士」(21.2%)的比例比去年略多;僅不足一成(5.5%)目標為「副學士/高級文憑」,是近五年最低,反映追求更高學歷的考生愈來愈多[表一]。 如未能於聯招獲派心儀科目,六成二(62.2%)會考慮報讀自資副學位課程,其次為自資學士學位課程(32.9%)、邊工作邊進修(24.6%)、重讀或自修(24.6%);部分亦會考慮海外升學(20.1%)及內地升學(17.3%)[表二]。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陳英杰表示,近年AI發展迅速,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院校課程也百花齊放,然而,部分新學科的名稱及學習內容模糊,使考生在規劃時可能感到困惑。面對過於豐富的資訊及選擇,令不少考生感到花多眼亂、迷惘及欠缺目標方向。距離放榜尚餘一星期,他鼓勵考生把握黃金時間,為不同成績制定規劃及應變方案,從而減輕憂慮,預早設想,從容應對各種可能的結果。 陳發現今年受訪考生對學歷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相信是受到就業市場走勢的影響,提醒學生切忌盲目跟隨AI潮流,應深入了解每個科目的內容,確保與自己的興趣及能力相符,經過周詳考慮才作決定。他又留意到在是次調查中,中五學生的自評壓力水平比應屆考生更高,期望學校為高中生舉辦更多職涯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接觸不同的新興行業,及早了解市場趨勢,探索職涯發展方向。 青協「DSE 2777 1112」由去年9月1日至今年6月26日共接獲9,312宗求助個案,以下是部分求助個案情況。 個案一 考生希望在大學修讀媒體相關課程,對成績不太擔心,卻憂慮畢業後相關工種可能已被AI取代。他猶豫應否選擇不容易被AI取代的工作,可是不符合他的興趣和擅長範圍,而高中修讀的科目也對大學選科有所限制。他發現大學選科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並對未來感到恐懼、擔憂及不知所措。 個案二 考生對自己要求很高,父親也期望他入讀傳統大學,給他帶來巨大的壓力。今年初他曾出現缺課等逃避行為,但班主任未能理解他的處境,同學之間的比較風氣,更加重了他的焦慮。儘管他努力付出,卻感到文憑試的表現不如預期。放榜將至,他對自己的成績十分焦慮,甚至出現失眠、嘔吐等負面生理反應。 個案三 考生心儀會計科目,並相信自己的文憑試成績能順利升讀大學,將來成為會計師。他得到家人的支持,但擔心會計這類傳統行業會被AI取代,或使就業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作為準畢業生,他對未來感到既期待又擔憂,希望能主動適應環境的變化,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獨特性,以保持競爭力。 個案四 考生認為無法考進心儀科目便代表「玩完」,帶來巨大的壓 力。放學後要補習及上網課,讓她疲憊不堪。有一次與同學網上聊天時曾表達「辛苦到想死」的心情,媽媽發現後責怪她浪費時間抱怨而不去溫習。面對家長的不理解,她倍感沮喪和難過,並產生矛盾的情緒,雖理解母親的焦慮卻又感到被忽視。 為了協助考生規劃升學路,青協「DSE 27771112」於7月15日至20日期間,特別延長放榜支援服務,包括加強2777 1112熱線服務,以及 uTouch.hk 網上輔導,讓考生和家長獲得即時的升學諮詢及情緒支援。 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 1112」 DSE放榜支援服務 文憑試放榜期間,服務時間將會延長︰ 7月15至20日(上午10時至凌晨2時) WhatsApp: 2777 1112 輔導專線: 2777 1112 升學網站: 27771112.hk Facebook: DSE 27771112 Instagram: DSE27771112 網上輔導: uTouch.hk 附件 青協「DSE 2024升學規劃調查」結果
04/07/2024
青協《中國歷史文化周》本周四啟動 以「別出心裁」為主題 從華服看中國文化與藝術 逾160位中學生參與「長衫」設計比賽 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奪冠 香港青年協會致力鼓勵本地青年認識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發展。自2011年開始,每年均舉辦《中國歷史文化周》教育活動系列,鼓勵青年透過課堂以外的體驗,加深對國家不同範疇發展的認識。 《中國歷史文化周》今天(4日)舉行啟動禮,以「別出心裁」為主題,帶領本地青年學生學習華服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元素,了解和傳承中華衣飾文化的精神。華服是中華文化的傳統衣飾,其剪裁、刺綉、原料、圖案等方面均具有獨特的元素及風格。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可見人民對服飾及禮儀之重視。各朝代的服飾是不斷演變,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美學價值,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優雅和莊重。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社會福利署署理助理署長(青年及感化服務)周月明、文化力量秘書長伍婉婷、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吳國禧博士、新界校長會主席朱偉林校長,以及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出席啟動禮。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致辭時表示,服飾在各國文化中,蘊含獨特意義和象徵,也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素質和美學價值。今次《中國歷史文化周》在青協領袖學院舉行展覽,學院座落於別具歷史價值的前粉嶺裁判法院,希望活化古蹟,同時也活化華服,結合傳統和科技,為公眾帶來全新體驗。 典禮亦頒發「長衫」設計比賽各獎項。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的中四學生王顥曈獲得比賽冠軍。沒有修讀視藝科的她,對於獲獎感到驚喜及難得。她表示受到長衫的歷史啟發,故此選擇女書字體及竹葉為設計元素,「女書字體細長而彎曲,與有花中君子之稱的竹葉相似,喻意女性既可是詩中美人,亦可以是被歌頌的君子」,藉以帶出女性力量的主題。 亞軍由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的中三學生曾梓源、黃熙渲及馮慧琦奪得。她們表示設計意念來自山水畫,所有山水圖案均是親手繪製,希望以新奇設計打破長衫等於古老的舊有觀念;而她們對於作品得到賞識及獲獎感到十分榮幸。 他們的設計圖已製作成實體長衫,供公眾觀賞。而比賽表現優異的學生,將於7月下旬參與香雲紗專題交流團,前往佛山和順德學習及了解香雲紗的製作工藝。 今年《中國歷史文化周》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香港長衫協會、明華堂和襦一坊鼎力支持;另有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迦南書院、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香港培道中學展出相關華服。 場內亦設有華服歷史展、國家非遺項目——長衫展、創意華服展;另有華服試穿、「長衫設計比賽」得獎作品展示、傳統文化手工工作坊、數碼華服設計工作坊、中國民族服飾AR換裝體驗、專題講座等;展期由7月4日至8日,歡迎公眾參觀。 《中國歷史文化周》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辧,龍傳基金及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協辦。自2011年開始於每年暑期前舉行,過去曾經以《百年中國》、《翰墨傳承》、《光影歲月》、《鐵路行》、《縱橫外交》、《起動體育》、《我要起飛》、《知味尋源》、《築橋互通》、《古今築跡》、《以農立國 綠的足跡》、《天人合一》、《減貧奇蹟》、《別出心裁》為主題。詳情可瀏覽網站chinaweek.m21.hk。
24/06/2024
HKFYG and Rosewood Foundation Launch “Rosewood Foundation Entrepreneurship Award” Five Winning Start-ups Received HK$500,000 in Funding to Drive Sustain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Green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a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explore green opportunities,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HKFYG) and Rosewood Foundation (Hong Kong Charity institution IR91/17420) have collaborated to launch the “Rosewood Foundation Entrepreneurship Award”. The award encourages local start-ups to unleash their creativity and expand their business to deliver deeper sustainable solutions by developing green business practices,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society. The award presentation ceremony was held […]
16/06/2024
香港美食之都享譽全球,近年卻面對不少挑戰。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6日)公布有關「為鞏固『美食之都』享譽尋出路」研究報告。結果發現,在受訪的520名本港青年中,八成六(85.8%)認同香港是一個美食之都【表2】;而認為首三項最能代表香港的美食分別為「蛋撻」、「菠蘿包(油)」及「雞蛋仔」【表3】。 調查亦顯示,逾九成受訪青年認為「食物質素」(96.7%)、「食物安全」(96.5%)及「服務質素」(91.7%)對建設美食之都重要【表4】。此外,六成八(67.5%)認為「多元飲食文化」是本港作為美食之都的主要優勢【表5】。然而,較多認為「租金昂貴」(64.0%)、「食材成本高」(47.3%),以及「周邊地區競爭」(39.0%)則為最大挑戰【表6】。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2024年4月11日至22日期間,訪問了520名18至34歲香港青年,以及13名從事食物工作的年輕從業員個案訪問。綜合個案訪問結果,香港飲食文化具本地特色、多元、中西融合和文化底蘊等元素,造就美食天堂的獨特性。然而,隨著疫情過後,餐飲市場結構和消費模式也在轉變,加上周邊地區餐飲美食的迅速發展,均打擊本港的競爭力。 研究亦發現,八成六(86.0%)受訪青年認為「美食旅遊」是具潛力發展的領域【表7】。超過九成認為本港飲食文化應朝向「實踐環境可持續發展」(92.1%)及「推廣健康飲食」(91.5%)方向發展【表8】。 有個案表示,本港可發展美食深度遊,善用景點或古蹟展現飲食文化及傳統的優勢。另外,疫情後公眾重視健康飲食,帶動社會邁向可持續消費。有個案亦表示,餐飲業現時不應只從商業角度運作,需納入更多ESG或社會責任元素,為社會貢獻。 受訪青年對從事食物行業的興趣,平均分為4.96分(0-10分,10分為非常大)【表9】。對行業發展前景的信心則稍高,平均分為6.04分【表10】。最多青年認為「改善行業就業環境(如人工、福利)」(50.8%)能鼓勵青年加入相關行業【表11】。 綜合專家及學者意見,指本港餐飲行業需要了解自身的優勢,思考如何提供與眾不同的價值,並要優化顧客的消費體驗,食品創新等,推動飲食文化的革新,朝向可持續發展及健康飲食等市場方向,以鞏固美食之都的實力。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副召集人翁德建引述研究指,現時有關食品及美食的推廣發展,涉及多個部門及組織,有關政策和資訊較分散,建議當局設立「香港美食發展專組」,更進取地統籌本地美食及食品發展策略、聯繫業界及人才推動「旅遊+美食」融合,並專責督導宣傳推廣計劃。 該組成員劉健宇及徐佩賢表示,具香港特色的街頭小食、大排檔及茶餐廳文化深受市民及遊客歡迎,建議旅遊發展局開展「香港美食傳承運動」,配合現時政府所推廣的「無處不旅遊」及餐飲消費券,製作本地美食旅遊地圖,翻譯多國語言,藉此推動本地美食體驗。 成員陳康翹及陳雅喬亦表示,參考「有營食肆」運動的相關經驗,本港可推動「多元飲食友善標籤計劃」,加入低碳、素食、清真及特殊飲食需要等標籤,以照顧不同客群的膳食需要,展現香港國際大都會的形象。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新一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附件:「為鞏固『美食之都』享譽尋出路」調查部分結果 全文報告按此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15/06/2024
青協「好義配」義務工作嘉許頒獎禮 嘉許6,000多名青年義工無私服務精神 無論身處何方,義工總是樂於付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貢獻社會。香港青年協會今日(15日)舉辦「好義配」義務工作嘉許頒獎禮,嘉許傑出表現的義工及團體。過去一年,熱心服務的義工高達6,000名,以及超過80個團體,總服務時數逾160萬小時。是次頒獎禮以「放眼世界」為主題,鼓勵青年義工走出香港,體驗不同海內外的服務機會,開拓世界視野。 為推動全港青年積極投入義工服務,青協於疫情後首次實體舉辦「好義配」義務工作嘉許頒獎禮。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擔任主禮嘉賓,並頒發義工年度個人、持續服務、團體及服務主題等多項獎項。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表示,是次嘉許的義工人數比上一年度多出近三成,而總服務時數更增加約50萬小時,成績令人鼓舞。她指出,青協一直致力為青年提供具特色的義工機會,協助培養同理心及對社會的承擔精神,近年更積極開拓內地及海外不同的義工活動,讓青年透過參與國際盛事,豐富個人閱歷及視野,展現香港青年的跨文化能力。她亦感謝義工無私付出,期望繼續實踐義工精神,透過服務參與社會,發揮建設力量。 為響應「放眼世界」主題,4位青年義工在活動上分享不同地方做義工的經歷,包括杭州亞運會、上海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比利時安特衞普的香港龍舟節、韓國國際童軍大露營等國際大型盛事。他們相信透過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義工及服務對象相處,能夠開拓世界視野,對個人成長及發展規劃有所得益。 其中一名「優秀海內外義工」梁綺玟表示,去年的杭州亞運會是她感到最辛勤的一次義工體驗,持續3個星期早出晚歸,對體力及意志是極大的挑戰,作為嘉賓接待組的一員,她的任務是向來自不同地方的官員及運動員提供賓至如歸的體驗,讓他們對國家盛事及香港義工印下良好印象。這次經驗讓她發現國內及香港在賽事統籌及管理各有不同之處,希望將當中的智慧帶回香港。剛大學畢業的她,期望以身作則,召集更多青年一同參與體育發展的義務工作,說好香港故事,最近她還帶領逾百位義工支援FIBA 3×3巴黎奧運資格賽香港站的賽事。 另外,榮獲「持續服務1000小時」嘉許的李俊鴻是「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的義工,負責駐守不同景點,向旅客推廣香港的好客形象及多元魅力。他常提醒自己「即使只服務到一名遊客也是值得」,因為若沒有義工的支援,遊客將失去深入認識景點的機會。隨著經驗的累積,他在淡季時會彈性調整景點介紹的方式,為遊客帶來一場有趣的深度遊,展現好客之道。他認為參與義工服務的最大收穫,是可以讓內向的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完成工作,而從團隊合作得到的滿足感是他持續服務的最大原因。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義工網絡(VNET)是香港最大型並以青年為主要對象的義工網絡,現時登記義工人數已超過27萬。其一站式網上配對平台「好義配」(easyvolunteer.hk),配合「好義學」義工增值活動,讓義工隨時搜尋合適的服務機會。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11/06/2024
Hong Kong’s flourishing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nnoTech) industry, backed by its world-class InnoTech infrastructure and acknowledged global accomplishments, is replete with vast opportunities. It is well-positioned to establish itself as an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entre”. To echo the Government’s strategy in InnoTech development and nurture more future leader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ITC), HSBC, and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HKFYG) have jointly launched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cholarship” since 2011. Hong Kong strives to enhance its global InnoTech reputation by nurturing cross-disciplinary talent and promoting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This year, the Scholarship has transcended the disciplinary […]
30/05/2024
國家未來發展,有賴年輕一代接棒。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30日)公布有關「促進香港青年參與國家發展」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520名本地青年中,六成九(68.5%)認為國家發展與自己有關【表10】。逾四成半(46.5%)表示對認識國家發展感興趣【表3】。他們認為國家近年在多個領域的發展有顯著進步,包括科技(65%)、經濟(28.7%)、基建(23.1%)、可持續發展(15.2%)和體育(14.2%)等【表2】。逾七成(71.0%)對國家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三成八(38.1%)更希望能夠參與其中【表13】。 上述研究以實地問卷調查方式,於今年3月29日至4月2日期間,訪問了520名15至34歲青年;另訪問了18名以不同形式參與國家發展的青年個案,以及5名專家和學者。有受訪專家表示,國家在各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目標,本港青年考慮參與的原因及擅長範疇不同,社會應助其找到自身定位,避免以單一角度看待青年參與,並提供多元平台,切合本地青年不同所需。 另外,兩成三(22.7%)受訪青年表示曾經或正在參與國家發展【表8】,當中逾八成半(85.6%)是透過內地交流、考察或表演形式參與【表9】。然而,有曾參與內地交流團的個案表示,行程無助她理解活動與個人的關連;另一個案表示若參與者缺乏目標思考等準備,效果會大打折扣。受訪專家和學者認為內地交流項目需向高質素發展,包括設研習討論、有服務學習元素,以及有實踐建設國家的機會,惟會增加成本,在現行資助機制下有一定難度。 研究亦顯示,假如有機會參與國家發展,青年普遍感到對自己有意義,當中較多人提到的是拓闊視野(36.5%)、培養能力(35.2%)和建設國家(20.2%)【表7】。兩成四(23.7%)認為擁有國際視野是香港青年參與國家發展所具備最大的優勢,其次是處事靈活變通(15.0%)等【表4】。有受訪專家表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本地青年具備中西文化思維、溝通和創新等能力,有助他們於國際層面說好中國故事,以及於國家發展道路上提供新點子的優勢。 不過,四成二(41.7%)青年形容自己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屬「旁觀者」,只有一成多(11.2%)認為自己是「參與者」【表11】。最窒礙他們參與的原因是「不清楚如何參與」(26.2%)及「對國家認識不足」(18.1%)【表12】。有個案坦言國家發展概念抽象,與個人有相當距離,作為普通青年難以聯想到該如何參與。 儘管如此,若有機會作出有助推進國家發展的事情,首五項最多人期望參與的範疇依次為科技創新(25.4%)、文化藝術(25.0%)、經濟金融(19.6%)、人才培育(19.2%)及可持續發展(12.9%)【表6】。 青年創研庫青年發展組副召集人潘子鋒引述研究指,香港在國家發展道路上從不缺席,年輕一代對能夠參與當中有一定意欲,建議構建針對本港青年需要的推廣策略,包括確立香港青年參與國家發展的十大領域,並就可改善內地社區的實踐項目提供資助,透過概念具體化和行動化,讓青年參與國家發展成為落地、可行和貼身的議題。 成員黎達成認為,隨著坊間對內地交流團質素的期望不斷增加,對於一些向高質素發展並符合當局所定條件的內地交流資助申請,例如具備社會創新性、具行動實踐性、具深度課題研習,以及具技能培育等特色,建議當局積極考慮提升撥款額度,推動和落實高質素交流。 另一位成員何浩賢認為,社會應推出多項措施以增加青年對國家的認識,建議提升公民科內地考察的成效,以「探索」、「希望」、「自強」和「建設」等元素為框架,讓學生有更具體的學習,培養年輕一代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責任的公民。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新一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附件:「促進香港青年參與國家發展」調查部分結果 報告全文按此
28/05/2024
首屆「青協皇者盃」揭開序幕 男拔、長天躋身8強 16支學界男排隊伍竭力為學校爭光 學界最新觸目男子排球賽事、首屆「青協皇者盃」8強正式誕生。由香港青年協會「社區體育部」舉辦的「青協皇者盃」日前(5月4、5及18日)舉行的初賽激戰連場, 拔萃男書院及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以大熱姿態晉級8強,積極備戰於今年暑假爭奪「青協皇者盃」首屆冠軍殊榮。 一連三日的「青協皇者盃」初賽剛於5月4日至5日假THEi柴灣校舍多用途體育館及5月18日假賽馬會西貢戶外訓練營舉行,吸引逾320名12至19歲的本地中學男子排球員、合共16支隊伍參加。經過一番激烈的龍爭虎鬥,8強順利誕生,晉級隊伍包括:拔萃男書院、聖芳濟各書院、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聖公會鄧肇堅中學、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創知中學,以及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 8支晉級隊伍將於8月中的決賽週再決高下,最後勝出之隊伍將成為「青協皇者盃」首屆冠軍。歡迎市民親臨決賽週賽事為一眾青年運動員打氣,詳情請留意青協「社區體育部」網站的最新公布cts.hkfyg.org.hk。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謝少莉表示,該會社區體育部銳意為本地中學學界打造頂尖水平的排球比賽,讓一眾青年運動員發揮才華和潛能,為本港排球界培育更多精英,同時連結社區排球發展。她感謝所有鼎力支持的團體及機構,反映社會對青年運動的關注。她又樂見各隊伍在賽事中傾力比拼,勉勵晉級隊伍於餘下賽事繼續出全力,創佳績。 金巴崙長老會耀道中學主教練楊卓錡對「青協皇者盃」賽事的規模及高水平感到非常鼓舞。他指出,是次賽事對學界的意義重大,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與不同球隊切磋學習的機會,共同成長,球員更能以自身能力為自己的社區爭取資源,為區內小學生力爭專業排球訓練,延續排球之火,有助激勵更多青年參與排球運動,促進本地排球運動的發展。 華英中學的參賽球員代表曾泓昌表示,很高興能夠參與今次的賽事,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與多支優秀球隊一較高下,同時展示練習多時的實力和技巧。他又指,是次賽事的規模令人振奮,氣氛及配套堪比本地大型賽事。 由青協「社區體育部」主辦的首屆「青協皇者盃」賽事於今年5月至8月期間進行,成功晉級四強的球隊可為其學校所屬地區爭取額外專業排球訓練資源,開展「社區小學生排球訓練計劃」,透過男子排球的力量為學校和社區爭光,同時連結社區排球發展,並為本地排球培育更多梯隊,達致薪火相傳。 是次賽事設有專業賽事數據統計、運動治療服務及各位置均設有最有價值球員獎項。參賽隊伍及球員可獲專業級隊級體驗,包括隊相拍攝、球員個人拍攝、專屬球衣和訓練服飾等。 有關青協「社區體育部」 香港青年協會「社區體育部」致力於社區推廣熱愛體育運動的氣氛,鼓勵青少年以團隊運動,培育健康體魄,鍛鍊意志,並帶動社區體育發展。同時亦透過不同主題的體育活動推動社區服務,讓青少年以體育連繫社區。
15/05/2024
步入職場是人生重要里程,卻同時為青年帶來不同面向的壓力。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5日)公布有關「提升青年精神健康助職場適應」研究報告。結果發現,在受訪的604名本港青年中,超過三成表示剛進入職場時承受相當壓力,尤其是在「規劃個人前途」(36%)、「處理職場上的人際關係」(34.8%)及「應付工作要求」(34.6%)等【表3】;然而,「擔心被人標籤或歧視」(43.4%)及「不接受自己有情緒/精神健康問題」(34.4%)卻成為影響他們尋求協助的主因【表11】。 調查顯示,受訪青年的平均工作年期為2.6年【表2】;目前的壓力主要來自「財務」(36.4%)、「個人發展及前途」(35.6%)和「工作」(29.6%)【表5】。遇到壓力時,逾半青年選擇「同朋友傾訴」(51.3%)來減壓,亦有人透過吃喝(28.8%)、聽歌、睇戲、睇劇(27.3%)、休息(24%)、購物逛街(23%)、運動健身(22.2%)等紓緩壓力【表6】。 半數受訪青年(50.4%)認為職場對患有情緒病之員工的接納程度非常低【表10】。若出現精神健康問題,超過一半青年(52.6%)表示不會告知他人【表7】,原因是「害怕成為其他人的話柄」(42.1%)【表9】。他們認為,如果坊間的精神健康服務有以下的特點,包括「網上視像服務」(40.1%)、「可以隱藏個人身分」(38.4%)和「可負擔收費」(31.8%),有助鼓勵人們尋求協助【表12】。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2024年2月至3月期間,訪問了604名18至29歲在職或待業的香港青年,以及22名在職場上感到不同程度壓力的青年個案。綜合他們情況,由校園過渡至職場,面對身分的轉變,需要適應全新的工作環境和職場文化,部分青年出現焦慮、不安、失眠及情緒性進食等,而適應期大約需時2至6個月。 研究亦綜合受訪專家及學者意見,指出現時針對過渡階段在職青年的精神健康服務存在缺口。就公營服務系統而言,青年步入18歲後,便不能再使用兒童及青少年的服務,而直接劃入成年的服務使用者,需要重新輪候。事實上,當在職青年遇到精神問題,便要面對公營服務輪候需時或私營服務收費不菲的困局。 青年創研庫社會民生組副召集人郭達生引述研究指,青年初入職場,需要努力適應職埸文化,尤其是畢業後半年的重要適應階段。因此,建議延伸大專院校輔導服務至有需要跟進的青年,覆蓋期為半年,並拓闊職業跟進服務,涵蓋情緒健康評估。 針對有助鼓勵青年尋求服務的特點,如費用可負擔、視像服務及去標籤化等,該組另一副召集人張綽嵐表示,參考台灣的經驗,建議政府推出「青年心理健康服務券」先導計劃,讓18-29歲青年透過服務券形式尋求私營的心理輔導服務,並涵蓋網上視像服務,簡化登記時所收取的個人資料,確保青年能獲得及時和適切的心理支援。 健康的職場環境可以提升員工士氣和生產力,對支持精神健康同樣至關重要。成員楊子晴表示,鼓勵企業訂立心理健康日(Wellness Day),以展現企業對員工身心健康的關注。另方面,因應情緒問題是職場禁忌,成員徐嘉熹表示,政府、企業及員工需共同努力,共創包容文化,政府可加大力度宣傳《精神健康職場約章》,而企業方面可考慮成立心理健康支援組(Wellness Committee),聆聽包括青年員工的聲音,推動職場精神健康,促進社會進步。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新一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附件:「提升青年精神健康助職場適應」調查部分結果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