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 Page 13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Press Release

06/09/2022

「青年創研庫」公布「支援初中SEN學生電子學習需要」研究結果

疫情令電子學習成為新常態。然而,教學模式的改變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造成一定衝擊,尤其疫情期間學生正值由小學步入中學階段,加上教師未能實體從旁協助,這些學生未必能完全適應。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6日)公布有關「支援初中SEN學生電子學習需要」研究報告。結果顯示,超過五成受訪初中SEN學生表示在家使用電子學習時無法專注(58.4%),以及跟不上學習進度(53.6%)【表2】。有受訪SEN學生坦言,屋企環境嘈吵、家人滋擾,加上家中其他誘惑容易分心,無法專注網上課堂。   研究顯示,四成七(46.9%)受訪初中SEN學生表示無人協助他們在家使用電子學習;兩成(20.5%)自稱曾出現孤單或情緒低落【表2】。另超過三成(32.0%)認為家長的協助最為重要【表3】。有受訪SEN學生指出,長時間上網課,缺少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容易感到孤獨;加上疫情反覆,不少恆常的課外活動也被迫取消,與同學相處的機會變得更少,感到無奈及心情低落。   上述研究於去年11月至今年6月期間,以問卷調查方式分別訪問了209名SEN初中生和61名中學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另深入訪談16名SEN初中生、10名教育工作者和專家。   研究分析指,初中SEN學生使用電子學習的成效低。三成六(36.1%)受訪教師表示不同意電子學習能達至SEN學生「停課不停學」目的【表6】。與實體授課方式相比,受訪教師認為SEN學生使用電子學習後的專注力(73.8%)、與其他同學的互動(70.5%),以及理解課堂內容(67.2%)等方面的表現變差【表5】。此外,逾七成(73.7%)認同電子學習加劇SEN學生和其他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表6】。   有受訪的前線教育工作者認為,SEN學生普遍缺乏主動性,在電子學習下更加難以專注課堂,學習效果未如理想;部分亦明言,SEN學生在疫情期間使用電子學習尤如沒有學過一樣,對其所教授的課程內容完全不明,需要重新教導趕上進度。   研究顯示,八成(80.3%)受訪教師認為實體授課輔以電子教學,更有助SEN學生學習【表6】;當中教師和家長在輔助SEN學生使用電子學習肩負重要角色,平均分均達8分以上(10分為十分重要)【表7】,意味要成功推展SEN學生電子學習,對他們的支援是不可或缺。   調查亦顯示,逾七成(72.1%)受訪教師同意現時針對SEN學生的網上參考教學資源不足【表6】;逾六成(62.3%)認為科技公司開發更多軟件,能有效幫助SEN學生推行電子學習【表8】。   有受訪專家指出,電子教材有助SEN學生學習,透過虛擬實境、互動遊戲等設計,可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讓學習變得有趣。不過,現有的電子教材多不適用於SEN學生,坊間適合他們的電子學習軟件也不多。   青年創研庫教育組副召集人林惠業認為,不同類型的SEN學生所需的學習調適各有不同,未來須促進針對SEN學生的電子教材和輔助學習科技的研發。他引述報告建議有關當局設立「融合教育發展基金」,用以鼓勵初創企業和學術機構應用嶄新科技,為SEN學生創建學習套件,推動SEN創新教學。同時,當局應為SEN統籌主任和支援教師提供更多科普教育上的培訓,讓教師掌握電子教學的技巧。   該組成員張栢寧表示,尋找和配對適合學生的電子學習支援服務是學校、教師和家長的一大難題,建議教育局建立跨界別協作的網上學習資源平台,集學校、家長、非政府機構、學術機構、創科企業等不同持分者,整合有關SEN的資訊、活動、課程和學習資源等,讓不同持分者搜尋解決方案,促進跨界別連結和交流。   此外,成員關浩鵾和譚霈琳則認為,新學年學校維持半日面授課堂的形式,仍然令SEN學生的學習時間減少,專注力降低,影響學習進度;他們建議學校加強以小組或個別形式,為SEN學生提供功課和情緒輔導,幫助他們跟上學習進度。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博士、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附件「支援初中SEN學生電子學習需要」調查結果 全文報告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03/09/2022

逾300位青年獲委任為香港青年大使

由旅遊事務署及香港青年協會聯合主辦的「2022/23香港青年大使計劃」,今天(3日)以實體及網上模式舉行委任暨頒獎典禮。逾300位青年獲委任為香港青年大使,未來一年將持續學習服務技能,向市民和旅客推廣香港的好客形象及旅遊特色,推動旅遊業復甦及持續發展。   青年大使將駐守本地各個旅遊景點,包括中環街市、山頂凌霄閣、展城館、天際100香港觀景台、火山探知館等,負責接待訪客及提供旅遊資訊。他們亦會參與旅遊推廣盛事和攤位活動,推廣香港的節慶文化。   青年大使更會發揮創意和協作精神,以分組形式組織活動,在社區推廣香港的歷史古蹟、多元文化和自然綠野,並競逐「傑出計劃年獎」獎項。新一屆青年大使中,有12位即將負笈外地升學;他們會在當地舉辦推廣香港及中華文化的活動,以吸引海外旅客於疫情緩和後訪港。   在典禮上,主禮嘉賓旅遊事務專員沈鳳君女士、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以及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博士勉勵各位青年大使,為他們打氣。   旅遊事務專員沈鳳君女士表示,雖然現時旅遊業仍深受疫情影響,青年大使透過積極參與不同類型的培訓活動,可加強接待旅客和宣傳香港的知識和技巧,為迎接旅客及旅遊業復甦做好準備,並寄語在旅遊業逐步復常的道路上需要青年大使的支持,他們的努力定能為旅客帶來更佳的旅遊體驗,提升香港的形象。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表示,「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踏入第22屆,一直深受青年及學校歡迎。青年大使透過前線服務體驗,以及同伴之間的創意交流,學習不同技能,培養品德、服務精神及對社會的歸屬感,為社會發展帶來正面影響。他祝願青年大使能承先啟後,把香港大城小區的故事娓娓道來,讓遊客發掘驚喜體驗,推動旅遊業持續發展。   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博士表示,他很高興連續第四年擔任「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的榮譽顧問,並感謝青年大使參與「大城小區 ── 西九龍」活動,向過百位學生及交流生等,介紹隱藏於大城小區的特色文化。隨著香港的旅遊大門逐步打開,他鼓勵青年大使好好裝備自己,為開關後迎接旅客做好準備。   在對談環節中,三位來自不同屆別的青年大使分享了他們對「旅遊傳承」的看法。年資最長的青年大使潘尹婷自2013年加入「香港青年大使計劃」,雖然踏入職場已一段日子,她仍於本年度擔任小組組長一職,期望團結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推廣香港之美。她分享在數次求職面試時,發現不少僱主看重應徵者的義工服務經驗,認為義工會有更佳的溝通、時間管理、團隊協作和項目組織能力,因而更具競爭力,也讓她在統籌公司部門的義工活動上更得心應手,有助拓展人脈。   青年大使李梓軒由2016年開始參加香港青年大使計劃,亦是歷年服務時數最高的紀錄保持者,於2020/21年度服務逾600小時,他分享時表示,香港飽受疫情影響,旅遊業受到嚴重打擊,然而青年大使有著燃亮東方之珠的同一目標和夢想,推動他們一直前行。他回想參與「香港.大城小區」的西九龍項目時,從廖孖記和陳枝記老刀莊的故事中,感受到前人可貴的傳承精神,以及後人延續的熱情,令他心生共鳴。   去年成為青年大使的區曉晴則分享駐守展城館時,在盲人點字工作坊中學到閱讀和書寫點字的方法。當時適逢父親節,她跟訪客一起以點字方式寫賀卡,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她今年擔任小組組長的角色,期望帶給新任大使歸屬感,引領他們享受這趟精彩的旅程,彼此關懷,成為互相扶持的同伴。   過去一年,青年大使為旅客和市民提供逾2.7萬小時服務;其中89位青年大使表現優異,獲頒發金、銀、銅服務獎章。另一方面,為向遊客及本地市民深入介紹香港各區的文化和古蹟,並鼓勵他們踏上離島、香港地質公園、登山遠足徑,以感受迷人的自然風景,青年大使以分組形式組織「好客之道遍社區」推廣活動,帶動社區旅遊氣氛,當中3組更奪得「傑出計劃年獎」的殊榮。   「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自2001年成立至今,已培育逾4,700名青年,服務時數超過47萬小時。他們透過線上線下服務,共同發揚好客之道,引領旅客和本地市民探索香港的城市寶藏。今年計劃將繼續透過一系列特色的義工服務,啟迪青年的好客及優質服務精神。詳情請瀏覽網站yas.hkfyg.org.hk。
31/08/2022

青協「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手法及策略」網上分享會圓滿舉行

暑假即將過去,莘莘學子收拾心情迎接新學年,學生的心理質素備受社會關注。香港青年協會內地事務辦公室與學校社會工作組合作,舉辦「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手法及策略」網上分享會,促進大灣區教育工作者及專業社工互動交流,以協助學生適應校園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分享會吸引過百名人士報名參加。   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徐小曼致辭時表示,心理健康是學生成長路上非常重要的基礎。開學在即,教育工作者一方面鼓勵學生重新投入學習和享受校園時光,另方面協助他們紓緩焦慮情緒。徐小曼期望通過分享會,促進大灣區交流和專業服務發展,並為大灣區教育融合提供更多機會。   分享會由香港青年協會學生輔導督導主任魏美華、學校社會工作組單位主任陳汝輝、分隊隊長林錦芳及梁凱欣分享處理學生負面情緒的手法、策略及應對經驗,包括介紹學校的輔導服務、分析現時中學生的情緒需要、分享預防層面的工作手法,以及剖析危急個案的處理及專業協作。   他們亦分享到靜觀概念加入輔導手法的經驗,在課堂工作坊及校外活動加強學生的五感體驗,例如山徑步行、慢食,鼓勵學生以好奇心留意身邊容易被忽略而美好的事物等,推動他們將專注力回到當下,從而調適情緒。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劉志雅教授就如何結合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介紹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並分享了當地學生心理輔導領域過去20年的模式建立與機制完善。   部分與會者對預防層面的工作手法特別感興趣,並提問有關五感練習的經驗分享、危急情緒個案的程式及特殊處理方法;亦有多位與會者追問劉教授關於中小學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細節。   青協學校社會工作組透過駐校及到校支援,提供多元專業服務,針對學生的學習及成長需要,協助他們解決個人、家庭、人際及在學問題;並加強學生與家長、學校及社區的聯繫。詳情可瀏覽網站wmc.hkfyg.org.hk/ssw。
30/08/2022

青協「青年減碳行動」正式展開,邁向可持續發展

為使香港邁向更宜居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香港青年協會今日(30日)展開「青年減碳行動」,進一步推動青年關注氣候變化及愛惜環境議題,透過「環境教育」、「行動實踐」及「帶領改變」三個層面,培育和啟發他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領袖,並攜手實現碳中和。   「青年減碳行動」假青協賽馬會西貢戶外訓練營舉行。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香港長跑運動員兼教練陳家豪和姚潔貞,以及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擔任主禮嘉賓。近100位青年參與體驗工作坊及學習減碳行為,當中50位青年更於西貢參與海岸清廢活動。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表示,青協去年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機構的重點服務方向,更有策略地推動青年參與,加強青年對本港以至全球環境議題的關注和承擔。他指出,新生代在可持續發展的角色非常重要,未來將與各界合作,由青年主導推出多元項目,在個人、家庭和社區層面,鼓勵青年學習環境和生態保育知識,建立低碳生活模式,並培育他們成為關注氣候變化、重視公民責任和願意積極改善社會的優秀人才。   青協即將推出「青年減碳平台」,歡迎公眾及青年登記參與。參加者在網站平台可選取10個減碳行為加以實踐,例如選購100%純棉衣服、選擇素食、選擇其他肉類代替牛肉、以網上形式開會等,平台將計算和記錄減碳量,鼓勵每名參加者一年內以減碳1,000公斤為目標;儲起的減碳量,可兌換成參與環保活動的機會,包括生態宿營、海岸清廢活動、綠色衣櫥及素食烹調工作坊等,實行從衣、食、住、行、職業及健康六大範疇實現碳中和。  
22/08/2022

「香港創意數理科學4D Frame比賽」圓滿舉行

香港及北半球多個地方早前均錄得極端酷熱天氣,令全球再度關注氣候變化和環境失衡等議題,學生只要應用跨學科知識,相信能為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香港青年協會創意教育組昨天(21日)舉行「香港創意數理科學4D Frame比賽2022」,為小一至中三學生提供平台,發揮創意和STEM思維,創造出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4D Frame模型,就紓緩目前環境問題提出提案。   在50多支參賽隊伍當中,聖馬可中學憑一組連杆及槓桿的模型,奪得初中組冠軍,提出有效清理避風塘水底垃圾的方案;該中學的另一支隊伍則以micro:bit電腦程式操控「萬能插苗車」,以協助農民更順暢、更便利地把幼苗移植至農田,在智能4D Frame組稱王。初小組冠軍作品則是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的隊伍所創作的「六角恐龍」模型,生動地呈現出這種兩棲類動物的獨特外貌。在高小組,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的隊伍設計了結構精密的機械裝置,模擬颱風吹襲時帶來的危險及破壞,贏得冠軍。   今年比賽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鼓勵隊伍關注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間的平衡。四個組別須就相關題目創作模型作品,包括初小組關注瀕危動物的保育、高小組探討各地天然災害對社會和生態的影響、初中組針對不同環境污染,提出減輕污染問題的提案、智能4D Frame組則聚焦農耕發展,製作由電腦程式控制的智能農耕輔助裝置。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創新及創意)李健樂在頒獎禮上分享說,該會創意教育組一直為青年提供各種動手體驗的STEM學習機會,在過程中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是搭建平台,讓青年互相學習、啟發和協作,並與世界接軌。以今年的比賽主題為例,青協期望培養學生積極解決人類所造成的環境危機,讓地球資源和自然生態得以延續,達至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青年協會創意教育組於2012年從南韓引入STEAM教育工具4D Frame,舉辧各類到校專題工作坊和創作體驗活動,啟發學生創意,製作可活動的立體結構模型,把抽象的數理機械概念生動具體地呈現出來。自2017年起,每年「香港創意數理科學4D Frame比賽」的勝出隊伍均會代表香港出戰在南韓舉行的國際賽,屢獲殊榮,2021年度國際賽便有6支香港隊分別取得組別總冠軍、金獎及銅獎。更多有關香港4D Frame本地賽、國際賽及學校教育活動,可瀏覽網站ce.hkfyg.org.hk。   附件 青協「香港創意數理科學4D Frame比賽2022」得獎名單 獎項 學校名稱 作品名稱 初小組 動物名稱 金獎 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 六角恐龍 銀獎 福榮街官立小學 金裳鳳蝶 銅獎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鋸魚 高小組 天然災害名稱 金獎 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 颱風 銀獎 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鄭任安夫人千禧小學 颱風 銅獎 福榮街官立小學 火山爆發 最佳4D Frame 模型設計獎 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 火山爆發 最佳表達獎 福榮街官立小學 山泥傾瀉 最具創意獎 保良局梁周順琴小學 海嘯 智能4D Frame組 作品名稱 金獎 聖馬可中學 萬能插苗車 銀獎 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 The Shark Harvester 銅獎 聖馬可中學   智能翻泥割草機 最佳4D Frame 模型設計獎 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 耕種狗 最佳表達獎 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 MKC快速收割機 最具創意獎 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 多功能農耕車 初中組 作品名稱 金獎 聖馬可中學 避風塘清潔員 銀獎 東華三院陳兆民中學 淤泥終結者 銅獎 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 估你唔到魔法椅 最佳4D Frame 模型設計獎 保良局唐乃勤初中書院 風力壓縮機 最佳表達獎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沙灘垃圾清潔車 […]
17/08/2022

「香港機關王競賽2021/22」順利舉行

為了推廣創造力與科學知識,香港青年協會自2010年舉辦「香港機關王競賽」,鼓勵本地中、小學生將創意及STEM知識融入積木設計。競賽包括「機關整合賽」、「積木創客盃」及「機關王影片賽」,分別於8月13日及今天(17日)順利舉行,共吸引近400名中、小學生參加。參賽隊伍享受動手設計機械裝置,亦培養創新思維及協作解難能力,加深學生對社會創新及環境問題的認識。   「機關整合賽」鼓勵學生利用機關王積木設計,搭建不同的關卡及連鎖機械裝置。今屆高小、初中和高中組冠軍分別由天水圍循道衞理小學、福建中學,以及博愛醫院陳楷紀念中學的隊伍奪得。天水圍循道衞理小學隊伍以「魚菜共生」為題,以精密機關配合豐富裝飾。福建中學隊伍將「共生」的概念融入環保教育中,以積木呈現有利城市發展的模式。博愛醫院陳楷紀念中學則將化學反應加到作品中,將蘇打粉混合醋產生氣體以推動水壓摩打。   在「機關整合賽」中,隊伍運用科學及工程知識搭建連鎖機械裝置,亦需在作品中加入綠色能源元素及完成指定關卡的要求。有鑑於現今社會對環境保育議題日益關注,指定關卡以「與水土共存」為主題,希望隊伍透過資料搜集研究及了解地球現存的問題,製作創意機關裝置展示解決方案。今屆競賽更邀請來自各大專院校及科技公司之專業人士作為評判,在芸芸傑出隊伍中選出優秀作品,並提供寶貴意見,令參賽隊伍獲益良多。   另一賽事「積木創客盃」則以任務挑戰形式進行。隊伍在限時之內即時搭建機械裝置,成功完成兩項任務並獲取最高分數即可獲勝。今屆競賽逾40隊參與,反應踴躍。冠軍由兩位小學生朱皚晴及朱皓謙奪得。   香港機關王競賽另設有「機關王影片賽」,同學以機關王積木零件設計及搭建連鎖機械裝置,並配合「智慧都市」為主題製作影片。此項競賽的金獎由東華三院港九電器商聯會小學及香港真光書院取得。東華三院港九電器商聯會小學以「救災物資穿梭機」為題,展示如何有系統地於天災時將救援物資送予災民,而香港真光書院則以「智能泊車」為題,以積木模擬未來泊車的方法,從而善用有限的土地。   「機關王競賽」由台灣於2006年創辦,香港青年協會創新科學中心於2010年開始主辦「香港機關王競賽」,今年比賽由香港青年協會與香港科技園公司主辦,創新科技署贊助,並得到Babyboom Learning Co., Ltd.、智高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香港機關王競賽」一直深受學界支持,累計已超過2,000名中小學生及140間學校參與。香港代表隊更在世界賽屢獲殊榮,於歷屆世界賽各組別中合共取得10個冠軍、10個亞軍及6個季軍獎項。詳情可瀏覽網站ce.hkfyg.org.hk。   附件 青協「香港機關王競賽2021/22」得獎名單   「機關整合賽」 獎項 隊伍編號 學校名稱 高小組 冠軍 GM_22 天水圍循道衞理小學 亞軍 GM_25 港澳信義會小學 季軍 GM_27 福榮街官立小學 (第二隊) 優異獎 GM_26 福榮街官立小學 (第一隊) 最具創意獎 GM_16 路德會梁鉅鏐小學 初中組 冠軍 GM_28 福建中學 亞軍 GM_39 博愛醫院陳楷紀念中學 季軍 GM_42 粉嶺救恩書院 (第一隊) 優異獎 GM_46 五旬節聖潔會永光書院 最具創意獎 GM_42 粉嶺救恩書院 (第一隊) 高中組 冠軍 GM_06 博愛醫院陳楷紀念中學 亞軍 GM_08 旅港開平商會中學 季軍 GM_05 皇仁書院 優異獎 GM_11 保祿六世書院 (第二隊) 最具創意獎 GM_11 保祿六世書院 (第二隊)     「積木創客盃」 獎項 隊伍編號 隊伍名稱 冠軍 GMJ_36 皓皚無崖 (保良局王賜豪(田心谷)小學) 亞軍 GMJ_22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 季軍 GMJ_33 香港中國婦女會丘佐榮學校 優異獎 GMJ_02 E白M黑二人組 (德萃小學) GMJ_13 銳峰特工隊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GMJ_03 […]
10/08/2022

West Kowloon Sunset Cultural Portal 2022, bringing West Kowloon into the community through online and onsite workshops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the Authority) and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co-present West Kowloon Sunset Cultural Portal 2022, aiming to bring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the District) into the community.   With the theme of sharing the magnificent sunset view in the District, over 70 online and onsite programmes, including art installations, exhibitions, performances and workshops, will be organised from Wednesday, 17 August to Monday, 12 September 2022 to invite members of the public to know more about the District and encourage them to visit the District.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
07/08/2022

The Hong Kong Student Science Project Competition 2022

Hong Kong has been actively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ocal secondary schools emphasize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with the effort by the Education Bureau (EDB) on advocating STEAM Education in schools, local secondary schools put emphasise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olve problems creatively, and to care about the society and people in need. The initiatives in STEAM education aimed to discover and cultivate science by promoting STEM education, discovering and cultiva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and together creating a more sustainable society.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the Education Bureau, The Hong […]
06/08/2022

「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頒獎禮

新冠疫情持續,經濟低迷影響市民生活,遇到困境更需要以積極的信念應對。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獲中華電力作為活力夥伴的「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今天(6日)舉行頒獎禮,表揚20位勇於面對生活困境、積極求進的青少年;冀為社會注入正能量。每位得獎者均獲頒發嘉許獎狀及獎學金,而今年的獎學金更上調至港幣$10,000,以鼓勵他們進修或報讀訓練課程之用。 頒獎禮由立法會議員霍啟剛太平紳士擔任主禮嘉賓;並由3位得獎青年代表分享他們逆境自強的故事。20位得獎青年經歷不同的成長挑戰,部分曾遇上惡疾、家庭困擾,甚至曾有輕生念頭,他們縱使面對人生挫折,也樂於接受,勇於改變。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表示,面對嚴峻的第五波疫情,該獎勵計劃於復課後接受提名,共接獲87間學校及青年服務單位提名195位學生參與,反應理想。他指出,「抗逆應變」是青年面對挫折必備的特質,亦是應付未來社會的重要技能。希望獎勵計劃能鼓勵學生繼續抱持樂觀、堅毅、自強不息的精神,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治癒和希望。他多謝學界的踴躍報名及評審的參與,並感謝中華電力的支持,攜手協助青年於疫情下活出正向人生。 中華電力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太平紳士表示過去幾年,社會各界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她寄語年青人要毋懼困難、堅守信念、努力向前,為自己及香港建設更美好的未來。她希望,「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不但在經濟上幫助學生,中電工程師更參與其中,透過師友計劃,為同學在學習、就業及生活各層面上提供意見,一起發掘生活的趣味,為大家的生命注入動力。 其中一位得獎青年梁智杰,較少受到家庭管束,中二時已經不喜歡上學,到處流連並誤交損友,亦不幸誤墮法網被捕,及後被判18個月感化令。智杰在開展感化令的初期,缺乏朋友及家人的陪伴,感到十分孤獨及迷茫,初期對社工及感化官安排的輔導和活動也不感興趣。幸得外展社工的陪伴、感化官的循循善誘,智杰開始重新找到人生目標。他透過「感動咖啡室」活動,開始接觸及愛上咖啡沖調,並努力學習不同的沖調技巧及調配味道。透過此興趣把關懷分享給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希望透過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更令他深深明白「珍惜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性。 另一位得獎青年施舜均,母親患有躁鬱症,經常情緒不穩,父母終日爭吵不斷,令她長期活在不安的環境中。她與妹妹的成長需要亦經常被家人拒絕和忽視,令她自小希望盡快脫離家人,甚至曾向上天祈禱,希望自己從來沒有出生。過去兩年疫情肆虐,舜均被逼留在家中,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增加,令她逐漸留意到家人的需要及發現他們可愛之處。舜均開始明白母親的成長經歷影響了其情緒狀態,知道父親為了生計不介意投身勞動工作,而她亦盡力保護和教導年幼的妹妹,希望她在温暖有愛的環境下成長。面對成長中不平凡的經歷,舜均發現平日香港人的生活過於急促,靜下來才領悟溝通的重要性,原來人與人之間的連繫可以幫助他們面對、修補和治療傷痛。 同樣是得獎青年的楊濟源,自出世就是一位嚴重聽障人士,亦有語言障礙,無法達到正常發音標準。他當年在內地讀書,學校沒有任何支援,令基本學習和溝通也受到影響,濟源無法與同學正常相處,感到孤單、焦慮及失去自信。濟源中一來港時完全聽不懂廣東話,幸得社工教導及協助更換助聽器,及後漸漸聽得清楚,並可倚靠讀唇來理解別人的說話。由於廣東話較普通話複雜,濟源學習時感到非常吃力,曾經想放棄學業。及後香港開始爆發疫情,期間戴口罩亦增加了他理解別人講話的難度,他開始從網上資源自學廣東話和英語,看著自己的進步而得到滿足感,自信亦逐漸提升。現在即使仍然遇上困難及障礙,他會選擇耐心表達及主動說出需要,務求與人溝通互相理解。   附件 「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20位得獎青年簡介   姓名 經歷撮要 1 潘可人 單親家庭成長,母親面對家庭及工作壓力,患上焦慮症,需要停工。可人應付學業壓力,還要關注母親的情緒狀態及定期陪同覆診,家庭經濟也是另一個重擔。幸得家長教師會及社工的支援,基本開支及時得到幫助。可人沒有任何埋怨,反而懂得感恩,抱持堅毅不屈的態度應對。 2 葉靜嵐 小時候目睹家暴,及後父母離婚,漸漸封閉自己,加上對學業的要求高,兩年前終患上厭食症、抑鬱症及焦慮症。父親去年突然墮樓輕生,至今仍不知原因,靜嵐卻被親戚指責並離棄她,令她的抑鬱症惡化,最後更因常萌生自殺念頭而需入院治療。憑著堅強的意志及毅力,靜嵐逐漸克服情緒病的困擾,並積極配合治療,學懂調整想法和心態。 3 楊凱曦 從小面對家庭破碎及長期病患,母親獨力撐起經濟。濕疹嚴重時,在他身上差不多找不到一塊完好的皮膚,痛苦難耐。去年更患上大腦白質病,病發時會突然失去記憶。為免家人擔心,他獨自完成不同檢查,發現大腦情況如長者患上失智症一樣,未知何時會急速退化。得知疾病暫無藥可醫,他從沒有自怨自艾,反而搜集資訊,努力克服病情。 4 程正綸 於兒童之家成長,欠缺父母的照顧和扶持,過往受到欺負也不敢言。中三出現胃出血情況,發現腦部有小腫瘤。住院治療期間,需要放棄騎單車嗜好,變得意志消沉,亦因經常進出醫院而頻密缺課,成績一落千丈。幸好遇上新任兒童之家的社工鼓勵他及早為成年後的生活作準備,正綸終於重拾鬥志,重燃希望及動力。他重新投入單車運動,積極以運動強身健體,藉此證明自己並不是那麼差。 5 楊濟源 自出世就是嚴重聽障人士,亦有語言障礙,無法達到正常發音標準。內地讀書時缺乏支援,令基本學習和溝通受到影響,無法與同學正常相處。中一來港時完全聽不懂廣東話,幸得社工教導及協助更換助聽器,及後更可倚靠讀唇來理解別人的說話。疫情爆發,戴口罩增加了他理解別人講話的難度,他開始從網上資源自學廣東話和英語,得到滿足感,自信亦逐漸提升。 6 鍾雨軒 雨軒無心向學,常惹事生非,上課時只會睡覺和挑釁老師。曾經以為擁有一群好兄弟,享受每天與他們玩樂的時間。後來,雨軒被這群兄弟誤會及開始成為被排斥和杯葛的一員,令他開始出現自殺念頭,及後確診患上了中度抑鬱症。他決定轉校重新開始,反思以往的問題,改以認真及積極的態度重新面對新的學習環境,積極結交新朋友。 7 魏進星 家境清貧,與二哥為伴到處流連耍樂,初中在朋友慫恿下參與欺凌事件,兩人同被捕。進星在男童院度過了七個月,再在監獄待了三星期,最後被判兩年感化令。被捕後反思自己的行為,想起父母一直對他的叮嚀,決定重新開始,於新學校獲安排照顧校園犬,慢慢培養責任感。 8 梁智杰 自小不喜歡上學,到處流連並誤交損友,不幸誤墮法網被捕,及後被判18個月感化令。開展感化令初期,缺乏朋友及家人的陪伴,感到十分孤獨及迷茫,幸得外展社工的陪伴、感化官的循循善誘,開始重新找到人生目標,努力學習咖啡沖調技巧,將關懷分享給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9 林言蔚 中三時突然腦癇症病發,在校突然倒地及全身抽搐。病發後,需要長時間留院接受各式各樣的治療,但病情沒有進展,病發的次數卻變得愈來愈頻密,而每次病發後記憶力亦會受到影響。幸得社工、跆拳道教練和母親一直耐心陪伴,傾聽她的痛苦,言蔚漸漸振作過來,思考重新出發的方向。 10 黃詩琳 詩琳先後確診多種情緒病,病發期間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曾多次手及嘗試跨出平台的欄杆打算輕生,因此被安排入住醫院接受約半年的治療。治療過程中,詩琳開始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在情緒來襲時亦會以不同方法調整自己的狀態,並配合藥物治療,努力對抗病情。 11 梁惠深 自出生以來臉上就有紅色胎記,令她感到自卑,常常抱怨覺得自己長得醜。從六歲開始,共接受十次激光手術,為日常生活和學習帶來嚴重不便。惠深聽從父親的意見,將注意力放在令自己開心的事情上,多點用微笑來淡化悲痛的回憶。 12 鄭幸怡 患上生殖細胞腫瘤,母親辭去工作並於醫院照顧幸怡。她自去年十月中開始接受合共四期化療,治療及藥物帶來不同的副作用和體重急降。在治療過程中曾感到氣餒,但在家人、老師和朋友的不斷鼓勵下,她深深感受到來自身邊人的關心及力量。幸怡重拾動力和信心去尋找自己的夢想及新生活,慢慢放下輕生的念頭,甚至反過來安慰家人。 13 施舜均 母親患有躁鬱症,父母終日爭吵不斷,令舜均長期活在不安的環境中。她與妹妹的成長需要亦經常被家人拒絕和忽視,令她自小希望盡快脫離家人。過去兩年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增加,令她逐漸明白母親的成長經歷影響了其情緒狀態,知道父親為了生計不介意投身勞動工作。她盡力保護和教導妹妹,希望她在温暖有愛的環境下成長。 14 廖莉榕 莉榕家境清貧,一家五口只靠母親工作糊口。她去年開始做兼職幫補家計,導致成績一落千丈。疫情令她失去了充實的校園生活,加上兩年無法回鄉探親,在學業、工作及疫情影響下,她一度飽受情緒困擾。眼見身邊的人不時帶著消極態度,莉榕更希望嘗試突破自己,跳出框框,決定參選學生會,並擔任會長一職,盼望令個人的中學生活變得更圓滿。 15 李慧霞 家境清貧,父母和妹妹患上長期病患,家中仍有年幼弟弟,一家需要申請資助。疫情期間一家五口長時間留在狹小的空間,家人衝突增加,自己亦受濕疹困擾,不同的壓力下有時會感到抑鬱,甚至萌生輕生念頭。慧霞得到同學的關心,覺察到她的情緒需要,主動邀請她參與義工活動,開始改變及反思看待家庭的心態,主動關心家人。 16 徐圓 單親家庭長大,過往在廣州生活,只靠母親照顧家庭經濟所需。17歲時申請來港居住,拿著家裡僅存的6,000元積蓄孤身一人來港投靠親戚。面對新來港的適應、經濟困難、曾被欺凌的經歷,令徐圓感到壓力。轉校後得到老師的支援及同學間互相理解,徐圓很快便適應校園生活,更發現只要願意嘗試,放下過去的包袱,便能重新面對困難。 17 王家馨 童年目睹家庭暴力,曾被父親趕離家,並患上焦慮症,難以肯定自我價值。加上對學業成績有期望,承受沉重壓力,曾萌生輕生念頭。家馨開始懂得轉變思考模式,選擇主動聆聽及理解家人的想法和難處,甚至在發生衝突時擔當調解的角色。她逐漸明白需要改變自己,主動尋找出路,家庭關係亦得到正面轉變。 18 黃汝麒 母親患有末期癌症,眼見母親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也感到無能為力。隨後母親病逝,令汝麒頓失生活的精神支柱。幸得老師主動關懷,她明白需要作出轉變,積極學習老師教導的自理技能,希望能照顧自己。汝麒欣賞自己由內向變得外向,認為人生要有方向,更要珍惜現在,讓天上的母親見到她堅強地活著。 19 林雍嵐 雍嵐從小重視學業,中一時未能入讀心儀中學,加上難以適應新環境,漸漸患上抑鬱症。她多年隱瞞病情,更開始以自殘釋放情緒。17歲時選擇跳軌結束生命,猶幸被救回,但卻失去右眼,臉部破碎,雙腳被截肢,需要以輪椅代步。在醫院治療期間,得到家人及朋友的關心與照料,雍嵐慢慢變得更堅強,決定敞開心扉,重拾畫筆記錄自己所感受的情緒轉變。 20 汪瑋嘉 父親在國內欠下債款,中一時舉家來港,除了經濟困難外,亦要面對適應問題。當時不諳廣東話,英語水準低劣。來港初期因語言和文化差異,曾被同學排斥,甚至埋怨家人帶他來港。中四時得老師提醒才恍然大悟,知道如果英文不合格就不能考上大學。決心改善英語成績,終在英文科考試中考獲全級第六名。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