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 Page 33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Press Release

04/07/2019

青協「DSE 2777 1112計劃」公布「文憑試考生升學意見調查」

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 1112計劃」今日(4日)公布「文憑試考生升學意見調查」。在受訪的822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中,近一半(47.8%)表示放榜壓力達7至10分的最高水平(1分為壓力最低,10分最高)[表九],數字略低於去年(49%)。另外,逾七成(70.2%)認為最主要的壓力來源是成績未能達到自己預期的水平[表四];逾四成半(46.5%)則表示當被問及「你預計考成點?」時,壓力會有所增加[表六]。   青協「DSE 2777 1112計劃」今年6月初至7月初,以網上問卷及電話訪問形式,成功訪問822名應屆文憑試考生。調查結果顯示,九成半(94.9%)希望繼續升學[表一];近六成六(65.8%)以大學學位為升學目標 [表二]。如未能於聯招獲派心儀科目,逾五成 (51.3%)會考慮報讀自資副學位課程[表三]。   在選擇升學途徑時,受訪考生表示最主要的壓力來源依次為「成績不達預期水平」(70.2%)、「未能入讀最有興趣的科目」(40.9%)、「未能入讀聯招課程」(27.6%)及「畢業後的就業前景不明朗」(27.6%)[表四]。   面對放榜,他們認為會增加壓力的說話,依次為「你預計考成點?」(46.5%)、「叫你比心機温書又唔聽,放榜死梗啦!」(41.4%),以及「你睇下阿邊個考得幾好!」(40.0%)[表六]。相反,認為能夠打氣的說話依次為「無論考成點,我哋都喺你身邊支持你!」(43.6%)、「你盡咗力就得㗎啦!」(39.2%)及「任何時候,有需要就揾我!」(34.4%)[表七]。   調查亦嘗試了解放榜期間,考生期望父母的表現。逾七成半(75.1%)期望父母「默默支持便足夠」,其次為「可以容讓他們自由地選擇未來路向」(45.6%),以及父母「與我一起商討升學路/其他出路」(25.5%) [表八]。   香港青年協會業務總監徐小曼指出,臨近放榜,考生面對成績的未知之數,難免出現焦慮及擔憂的情緒。對於他人突如其來的關心或善意問候,如「你預計自己有幾多分?」、「你有咩打算?」及「考得唔好諗住做咩?」等的提問,或許會不知所措,倍感迷惘,甚或可能牽動其焦慮情緒。   徐續指,調查反映考生期望聽到一些支持、鼓勵的說話,讓他們感受到無論成績如何,都有親友同行支持。故家長應避免帶有「指摘」、「比較」、「貶意」及「負面」的說話,如「教你又唔聽,考得唔好都喺你自己攞黎!」及「人地考到,點解你又考唔到?」。這些說話不但增添子女的心理壓力,更無助與子女溝通,令親子之間形成隔閡。   徐氏建議父母應細心觀察子女的情緒變化,如子女出現鬱鬱寡歡、焦慮、煩燥不安、失眠、食慾不振及失去動力的徵狀,可主動關心及陪伴。有時候「無聲勝有聲」,透過簡單的休閒活動如看電影、跑步等,可協助子女分散放榜壓力,紓緩情緒。   青協「DSE 2777 1112計劃」由6月至今共接獲1,500宗求助個案,以下是部分求助個案情況。   個案一   新移民女考生,初中時入讀本地中學,成績優異,惟英文成績不太理想。她在文憑試前已獲得自資學士學位的有條件取錄,因而未有規劃其他出路。可是放榜前夕,她在老師的提醒下才意識到若英文科成績不達2級程度,有機會未能入讀自資學士學位、高級文憑或副學士等課程。她開始感到擔憂,壓力愈大,最近每晚凌晨亦驚醒。   個案二 男考生估計成績達15-16分,有機會入讀「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或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惟對出路一知半解,擔心準備不足,因此與家長一同尋求升學諮詢。過程中,他表示對電影製作課程感興趣,但不了解科目內容及行業前景。家長則擔心兒子工作壓力大,期望他日後從事較輕鬆及穩定的工作。男考生不同意母親的看法,雙方因而發生爭執。男考生明白母親出於好意,但認為母親未有從他的角度考慮。   個案三  女考生一直以入讀職業治療學系作目標,但文憑試後預計成績只有23-25分,擔心未能入讀心儀大學。她了解SSSDP亦有此課程報讀,但相關學院未算是正式大學,對此抱有猶豫。她考慮大學生活模式及行內的認受性外,家人的期望亦十分重要。家人認為大學名氣是重要因素,建議她放棄入讀職業治療學系,以其他學系取代,此令女考生在放榜前束手無策,無以措置。   個案四  男考生預計自己成績一般,雖然已分別報讀高級文憑及基礎文憑課程,但對出路仍感困惑。他在學校進行了不同類型的性格測試,結果都顯示他的性格適合從事工程工作。雖然他不抗拒,認為薪酬和待遇可觀,但不是期望的發展方向。他一直對多媒體設計及電影製作課程感興趣,高中時亦選修相關科目。當考慮日後工作的收入和穩定性時,他頓時感到苦惱和迷惘。   青協「DSE 27771112」計劃負責人吳錦娟表示,許多考生均以文憑試成績和能否升讀大學來衡量個人的成敗得失,因而增添不少壓力。她提醒考生規劃升學路時宜多角度思考,不應盲目跟從他人意見,必須綜合考慮自己的興趣、性向、能力及個人目標等方面才作決定,避免因一時衝動而導致損失金錢及時間。吳氏指出,每個人的潛能各有不同,成功的定義並不限於考試成績的高低。她鼓勵考生不妨考慮一些「職業專才」的課程,掌握一門專才技能,並培養對工作的態度、創意及溝通能力,日後也能在各行業中有理想發展。   徐小曼則勉勵考生積極迎接放榜,為放榜作好準備,搜集有關的課程資料並予以分析,了解各種升學及就業途徑。需要時,考生可以向師長、社工或輔導員商討前路規劃。如考生在放榜前感到壓力甚重,情緒有所困擾,不妨參考以下方法。   分析壓力來源,調整個人期望,並為不同情況制定相應計劃。 分配時間做運動,如跑步、瑜伽或打籃球等,可助身心放鬆。 嘗試分散注意力,藉假期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有助紓緩壓力。 積極與家人或朋友傾訴,分享壓力,以免獨自胡思亂想。 如持續出現失眠、情緒低落或焦慮等情況,請盡快尋求專業協助。 為了協助考生及其家長規劃升學路,青協「DSE 2777 1112計劃」於7月8日至7月13日期間,特別推出放榜支援服務,包括加強2777 1112熱線服務,以及Utouch.hk網上輔導,讓考生和家長獲得即時的升學諮詢及情緒支援。   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 1112計劃」 DSE放榜支援服務 輔導專線: 2777 1112 (20線) 文憑試放榜期間,服務時間將會延長︰ 7月8至7月13日 (上午10時至凌晨2時)   升學網站: 27771112.hk Whatsapp輔導: 6277 8899 Facebook輔導: 網上輔導: DSE 27771112   Utouch.hk   附件  「文憑試考生升學意向」調查結果   放榜將至,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1112計劃」透過此問卷調查,了解文憑試考生對升學規劃的考慮。 問卷總數:822 DSE放榜在即,你是否希望能繼續升學? 人數 % i.              是 780 94.9 ii.            否 13 1.6 iii.          不知道 29 3.5 以下那一個是你個人的升學目標? 人數 % i.       大學學位 541 65.8 ii.      副學士 / 高級文憑 108 13.1 […]
29/06/2019

「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2019頒獎禮

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連續第二年獲中華電力作為活力夥伴的「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今天(29日)舉行頒獎禮,表揚20位逆境自強、迎難而上的本港青少年。   香港教育大學校董會主席馬時亨教授, GBS, JP、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及中華電力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太平紳士在典禮上對各得獎者永不言敗的精神,深表感動。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表示,該獎勵計劃本年度共接獲超過107間學校及青年服務單位提名236位學生,反應熱烈。他多謝學界的踴躍支持及評審的參與,選出20位得獎青少年,他們年紀很輕,已面對人生極大挑戰,各有一段與別不同的成長歷程,卻不畏艱辛,以堅定信念跨越難關。何永昌感謝中電再度支持,攜手協助青年活出積極人生。   中華電力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女士表示,今年是中華電力第二年支持香港青年協會設立「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鼓勵青年人逆境自強,積極面對人生,活動意義非凡。「中電服務香港118年,與香港一起成長。除一直努力不懈為香港提供優質可靠的供電服務,亦致力為香港發放更多正能量。得獎同學雖然面對不同的困難,但他們並沒有怨天尤人,反而選擇勇敢面對逆境,自強不息。他們更以自身經歷感動和鼓勵身邊人,為社會注入正能量,正好與中電為社會注入新動力,凝聚正能量的理念同出一轍。在未來一年,中電同事將繼續擔任「燃亮人生師友計劃」的導師,與得獎同學同行,協助得獎同學擴闊視野,發展潛能,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其中一位得獎者鈺儀,因需照顧突然中風及抑鬱症復發的母親,同時要兼顧學業,實在倍感壓力。為了入讀喜歡的選修科,成績稍遜的她加倍努力,終取得閱讀卷的第一名,可惜卻引來同學及老師的質疑及言語侮辱。然而,憑藉鈺儀不屈的精神及信仰支持,最終考取好成績,選取自己喜愛的科目。鈺儀希望將來成為一位作家,透過四處遊歷,增廣見聞,用文字展現內心世界。   另一位得獎者安多妮生於巴基斯坦,輾轉於去年正式居港就讀中四。在校她經常遭到同學的歧視及排擠,受到不少言語傷害,加上不諳廣東話,令她在學校的適應困難重重。數年前安多妮的父親患了腎病,更令家中經濟倍添壓力,需要依靠綜援生活。唯性格樂觀的她不被困難打倒,反之熱心參與義工服務,其樂於助人的性格更成功讓她融入同學的圈子。她亦認真學習中文,更在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CSE)中文考試中獲得A級的成績。她以考進大學為目標,期望日後成為一位數學老師,為香港作出貢獻。   同樣獲獎的殷齡,自小患上羅素西弗氏症(Silver-Russell Syndrome),生長發育遲緩,肌肉發展異於常人。由於身材矮小,殷齡自信心低落,常介意別人取笑自己。小學時期,她因脾氣喜怒無常而被朋友疏遠。升上中學後,她認真反思個人不足,努力學習管理情緒,並突破個子矮小的限制,在花式跳繩和獅藝活動中展現靈敏一面。「不要將限制變成缺點,要將限制變成優點」是她經常掛在口邊的說話。憑藉這份自我鼓勵,她的自信心逐漸提升,也主動認識朋友,重建與父母的關係。殷齡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名律師,為社會上不公義的事情發聲。   「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20位得獎青年簡介   姓名 學校 年級 經歷撮要 性質 1 胡美娜 嶺南中學 中五 美娜從小已知母親參與違法的事,曾想勸阻母親,但因父母多番吵架而卻步;直至母親被捕,她悔不當初未有好好勸止母親。母親來信表示擔心家庭轉變會令她放棄學業,自此決心奮力學習。 家庭 2 崔鈺堃 瑪利諾修院學校 (中學部) 中四 母親患有精神病及有濫藥習慣,去年在家中猝死,令鈺堃感到迷惘,開始自殘,並出現自殺念頭,後確診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經歷讓她學會自強,努力提醒自己不要跟別人比較,珍惜現在所擁有。 家庭 3 陳灝銘 曾璧山中學 中五 灝銘初中被同學欺凌,令他日漸封閉自己及沉迷電腦遊戲,更曾有自殺念頭。轉校後對人仍然欠缺信任,拒絕與人來往。在老師的鼓勵下,開始接觸同學,終勇敢踏出安舒區,擴闊社交圈子,更參與調解比賽及辯論隊,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 成長 適應 4 楊龍輝 香港布廠商會 朱石麟中學 中五 龍輝由內地到港定居,一同居住的後父兒子疑有精神問題,常吵鬧至影響睡眠質素和情緒,故選擇每天在校完成功課和溫習才回家。母子二人現居於劏房,生活匱乏和困苦。他積極參與課外活動,主動與人建立關係。 家庭 5 鍾智華 東華三院辛亥年 總理中學 中六 智華患有先天性重度弱聽,很難完全接收別人的說話,令他有時跟不上課堂的進度,亦很害怕與別人說話,不懂與別人相處,變得沉默寡言。在社工的鼓勵下,智華開始嘗試參與訓練營及義工小組,慢慢開始放膽去認識更多不同的朋友。 健康 6 周心妍 慕光英文書院 中四 遭到同學杯葛,心妍大受打擊,患上情緒病及暴食症。休學期間,母親發現丈夫有外遇,心妍決心重新振作,支持母親。去年與母親及弟弟來港定居,鼓起勇氣與同學交流,回復開朗的性格。 健康 7 黃鈺儀 基督教女青年會 丘佐榮中學 中四 母親突然中風及患上抑鬱症,鈺儀隔天到醫院幫助母親活動手腳及重新學習說話,亦要兼顧學業,倍感壓力。面對逆境,鈺儀未有氣餒,學習到臨危不亂,隨機應變以面對日後可能出現的挑戰。 家庭 8 黃詠恩 世界龍崗學校 劉皇發中學 中五 父母離異,母親失去聯絡,父親有不良生活習慣,詠恩開始寄人籬下的生活。小三時到深圳與繼母同住,常被繼母責打,後回港以十二歲之齡入讀小四,於小六時經社工轉介入住家舍。她以堅毅的態度努力適應,因著自身的經歷,令她學會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家庭     9 安多妮 (Andaleeb) 香港布廠商會 朱石麟中學 中五 生於巴基斯坦,家境清貧,因文化及膚色差異,遭到同學的歧視,在學校亦出現適應問題。父親患腎病,需要靠政府綜合援助生活。性格樂觀的她對負面說話採取不加理會的態度,熱心參與義工,同學亦開始接納她。 家庭 10 鍾巧如 仁濟醫院靚次伯 紀念中學 中四 父母離異後與祖父同住,祖父去世令巧如情緒大受打擊。父親要求她與其女朋友的兒子假結婚以賺取金錢,巧如堅決反對。後患上抑鬱症,出現輕生念頭。姊妹二人現交由社署照顧,於院舍生活。巧如十五歲開始做兼職賺錢,學習珍惜活著的每分每秒。 家庭 11 徐紫瑩 明愛胡振中中學 中四 紫瑩為視障人士,經過治療後才能看到模糊的影像,一直在特殊學校就讀。2017年患上淋巴癌需接受化療,過程中出現嘔吐及脫髮的情況,令她失去方向。她以堅強樂觀的心態面對,在醫院完成部分中三課程,更成功爭取轉入主流學校繼續學業。 […]
28/06/2019

「青年創研庫」公布「吸納多元化年輕人才來港就業」研究報告

(2019年7月2日修訂版)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7日)公布有關「吸納多元化年輕人才來港就業」研究報告。研究引述入境處資料顯示,2018年共有66,176名外來人才獲批來港就業,佔香港整體勞動人口的1.67%;而在世界人才排名榜上排名前列的瑞士和新加坡,外來人才佔當地勞動人口比率,分別為31.1%和5.1%,反映本港吸納外來人才的狀況並不理想。   上述研究比較了香港、瑞士和新加坡的吸納人才政策措施,發現三地均對外來人才採取開放的態度。當中,瑞士對歐盟及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人才採取極為寬鬆的入境政策,令當地匯聚了大量人才。新加坡方面,外來人才入境安排雖略為嚴謹,但當地成立了專責機構,為外國人、投資者、留學生等提供在新加坡就業、生活、投資、創業,以至職位招聘資訊,令外來人才更輕易在新加坡就業和就學。   研究報告亦綜合本港4項主要非移民人才入境計劃的數據,發現2018年來自內地的人才佔35.1%,其次是來自英國、美國和日本,分別佔8.3%、6.8%和6.3%,可見人才主要來自內地,未能有效吸納較多元的國際人才。此外,為針對高質素及人才短缺而設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去年分別只批出555宗及40宗(於6至12月批出之數字)來港申請,與兩項計劃各有1,000個配額相差甚遠,成效存疑。   為了解箇中原因,上述研究於今年4月至5月期間,深入訪問了21名18至39歲來自外國和內地的人才,以及多名專家和學者。結果發現,年輕人才來港就業的最主要障礙是租金高企,令生活成本高昂;其次是對本港缺乏認知的外國人,未必有興趣來港就業。此外,部分外來人才擔心本港未必能保持國際形象和自由環境,以及語言障礙和難以融入社區,亦影響他們繼續留港就業的決定。   有英國受訪個案表示,雖然頗喜歡香港的工作環境,但由於有生育的打算,已計劃短期內回國準備生育,她認為若孩子在港出生和就學,將難以負擔其居住、照顧和上學的費用。有曾來港就讀碩士課程並任職金融業的內地受訪個案亦表示,香港生活成本太高,未能實現置業的目標,因此沒有嘗試在港求職。   此外,有日本受訪個案表示,在公在私都難免需要運用中文和廣東話,但礙於不懂廣東話而感到甚為不便;而她在港的朋友不多,亦沒甚麼社區聯繫,令她難以長期留港生活。   青年創研庫「經濟與就業」組別召集人陳浩升引述研究報告表示,應否進一步吸納年輕外來人才來港就業是一項頗具爭議性的課題,現時部分入境計劃針對人才短缺的職位,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對本港青年就業的負面影響。面對未來勞動力收縮的問題,本港宜從多方面應對,包括加強培訓本地人才、釋放潛在勞動力,以及審慎考慮進一步吸納年輕外來人才。   該組成員杜丰杰建議,特區政府設立「ConnectHK」機構,負責統籌對外宣傳及招攬人才事務,包括在海外及內地宣傳本港整體就業機遇、提供各類在港生活資訊,並主動協助本港企業在外地羅致人才,以吸納多元及高質素人才來港就業。他引述報告,鼓勵面對人才短缺的企業推出國際實習生計劃,加強年輕外來人才與香港的聯繫。   另一成員潘希橋則認為,各大專院校應開拓收生來源,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來港交流,藉此提升他們對香港的認識。此外,特區政府可考慮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的高質素年輕人才提供短期住宿補貼,增加他們來港就業的誘因,建議補貼額為每月5,000-10,000港元,為期最長12個月。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現屆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與就業」、「管治與政制」、「教育與創新」,以及「社會與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倪以理先生、葉兆輝教授和凌浩雲先生。   全文報告按此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25/06/2019

港生參加「世界青少年英才奧林匹克競賽」揚威海外

由香港青年協會、教育局及香港科學館合辦,並得到創新科技署及香港科技園公司支持的「2019年香港學生科學比賽」,其中兩支本地優秀學生隊伍,首次參加「世界青少年英才奧林匹克競賽」(GENIUS Olympiad)即報捷,聖保祿學校及裘錦秋中學(元朗)分別包辦科學組別金獎及銀獎,成績令人鼓舞。   兩支學生代表隊伍剛於上周(6月16至23日),遠赴美國紐約參與「世界青少年英才奧林匹克競賽」,與來自近75個國家的1,400多位參賽學生爭奪各個殊榮。   聖保祿學校以「六族元素納米粒子——降解有害染料及去除汞離子」勇奪科學組別金獎;學生研究不同的六族元素納米粒子及氧化石墨烯,以降解染料中的有害物質及阻隔汞離子,減低有害染料和重金屬對海洋生態的損害。   裘錦秋中學(元朗)則憑「智能安全嬰兒車」勇奪銀獎;學生運用創意改良嬰兒車,例如手握位採用類似機場行李車的煞車設計,鬆手時便會停下來;車背配備溫度檢測器,為嬰兒調節舒適溫度;車底亦加上橫杆,有需要時會自動伸出,避免嬰兒車翻倒。   「世界青少年英才奧林匹克競賽」分為5大組別,包括視覺及表演藝術、商業、創意寫作、機械人及科學。每個組別均設有總金獎、金獎、銀獎、銅獎及優異獎。   兩支香港代表隊伍,是於今年3月舉行的「2019年香港學生科學比賽」初賽暨作品展覽中,獲得「能源、工程及環境大賞」,因而代表香港參與國際賽事。   「香港學生科學比賽」今年已踏入第 21 屆;目的旨在提高青少年對科學與科技的興趣,發揮他們的科學潛能,展示對科學知識的了解及應用。繼2017年學生代表隊伍於「國際可持續發展項目奧林匹克競賽」(I-SWEEEP)勇奪銅獎,今年的國際賽事獲得更佳成績。「香港學生科學比賽」詳情可瀏覽網站hksspc.hkfyg.org.hk。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7044
22/06/2019

青協「重新出發」青年嘉許計劃2019頒獎典禮

浪子回頭金不換。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今天(22日)舉辦第六屆「重新出發」青年嘉許計劃2019頒獎典禮,旨在表揚及嘉許勇於改過自新、重新振作的青年;8位曾經誤入歧途的青年,憑著自身反思、決心和毅力,加上家人、老師、社工等的支持,能夠重回正軌,建立正面人生觀。 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議員,BBS,JP、荃灣獅子會會長李浩然先生和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逾300位地區領袖、專業義工、家長及中小學生等出席頒獎典禮,勉勵得獎青年繼續努力,實踐理想。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致辭時表示,該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每年接觸4,200多位高危青年,提供危機介入與評估,以及輔導治療;社工從中甄選值得表揚的青年參與「重新出發」青年嘉許計劃,期望以他們個人經歷,勉勵青年奉公守法。他感謝懲教署今年首度合作,提名合適青年參加;另亦感謝荃灣獅子會慈善基金連續三年慷慨支持。何永昌勉勵得獎青年要懷著希望向前,為社會帶來更多正向能量。 8位得獎青年年齡介乎17至26歲,他們有曾經吸毒、或因不同的犯罪行為被捕,經過家人關懷及社工輔導,最終能夠重拾目標和健康人生;他們的故事更結集成《重新出發IV》叢書,讓社會加深了解其心路歷程和成長需要。今年更首次改編他們的故事拍成微電影,講述青年打架鬧事及吸食毒品的經歷;微電影由唐寧及尹揚明主演,足版本可在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網站ycpc.hkfyg.org.hk觀看。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透過轄下地區外展社會工作隊、深宵青年服務和青年支援服務,就邊緣及犯罪青少年經常面對的三大問題,包括「犯罪違規」、「性危機」及「吸毒」,提供預防教育、危機介入與評估,以及輔導治療;另外亦推動專業協作和研發倡導。「青法網」和「違法防治熱線8100 9669」,為公眾提供青少年犯罪違規的資訊和求助方法。青協於上環永利街亦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短期住宿服務。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熱線︰8100 9669   青協「重新出發」青年嘉許計劃2019得獎青年簡介   1. 家欣 小學時因身材肥胖而被同學取笑及孤立,令自信心受損。踏入中學階段,為了得到朋輩的認同,盡力維繫朋友之間的交往,最終受不良朋輩的影響下而開始吸毒。 爸爸看見她因毒品而惹上官非,自責流淚。家欣想清楚家人對她的支持才是最重要,決定遠離壞朋友,重建新生活。 2. 阿泰 初中期間誤交損友及染上毒癮,常常打架生事,中三已輟學;後來他接受了媽媽的相勸,決心改過。   阿泰加入了爸爸任職司機的巴士公司當維修學徒,得到上司與同事的欣賞及肯定,慢慢培養出責任感,為了爸爸及乘客的安全,努力工作,不再參與任何不良的行為。 3. 阿輝 因行為問題一直與家人關係疏離,直至買賣私煙而被捕後,看到媽媽痛哭,深深體會她對自己的關心。   在懲教所還押期間,家人每天不畏路途遙遠探望阿輝,使他十分感動。在獄中每天只能與家人傾談的時間很短,讓他學會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並明白到家人的無私奉獻及關心,因而決心改過。 4. 智仔 在不良朋輩的慫恿下吸毒,其後更在金錢的利誘下販賣毒品。不良朋輩亦影響了他的價值觀,十分重視物質與金錢,覺得「人無我要有,人有我要多!」   及後與女朋友的關係受到挫折,媽媽亦對他的行為感到失望,智仔明白到吸毒的禍害。他重遇一位吸毒前已經認識的好朋友,在勸告及支持下,決心戒除毒癮。 5. 晉仔 初中受不良朋輩影響,其後因販運毒品而被判入歌連臣角懲教所。被捕前,他認為不良朋輩是着重義氣,但被捕後,發現所謂的「兄弟」均沒有探望他。   相反,即使每次只有短短的30分鐘,媽媽仍然堅持花3個多小時到懲教所探望他,使他深深體會媽媽無私的愛,立志重新做人。 6. 阿豪 中二開始與不良朋輩交往,經常為朋輩出頭,參與尋仇及打架等犯罪行為,因一次嚴重傷人而被捕。他襲擊的一方,更被打至有生命危險。 阿豪為了逃避警方拘捕而逃走,潛伏期間回想過去的不當行為,領悟到這種提心吊膽的生活損人不利己,最終在家人的支持下自首,並決心在出獄後重新做人,尋找真正的快樂。   7. 阿軒 小學時成績優異,中學被派到第一組別學校;惟競爭激烈,追不上學業成績,學習信心受挫,更開始與一些不良朋輩接觸,經常打架及參與販賣毒品,並在區內招攬青年參與違法活動。 其後,一個被他招攬的青年因販毒而被捕,阿軒深感內疚。偶然機會下認識了社工,在引導下逐漸重回正軌,現立志成為社工。 8. 小冬 自小欠缺父母照顧,被安排入住院舍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成長,形成倔強及反叛的性格。小學時已與不良朋輩交往,好勇鬥狠,更開始接觸毒品。 後來媽媽親筆寫了一封信給她,真情流露,打破彼此多年的隔膜,令小冬深受感動,自此嘗試與媽媽修補關係,並決定遠離不良朋輩,專心發展跳舞興趣。
16/06/2019

與青年度過難關

因應近期的社會事件,部分青年出現情緒不穩。香港青年協會全健思維中心的網上輔導utouch.hk,將於今明兩天(16及17日)延長服務;該會籲請有需要的青年適時處理遇到的困難,勇於主動尋求協助,不要獨自承擔壓力和困擾。 網上輔導utouch.hk延長及增設支援服務時段 6月16日︰傍晚6時至凌晨12時 6月17日︰早上10時至晚上10時 青協業務總監徐小曼女士表示,該中心過去四天收到約60宗求助,主要是青年與家人或朋友因意見不同而發生衝突、不懂回應他人立場,並對現況感無助,對未來失去希望。她表示,該中心如有需要,將於稍後繼續延長服務。 青年求助網站及社交平台 Whatsapp: 62778899 Telegram:   @utouchsocialworker Instagram: @utouch_hkfyg Facebook:   utouch.hk 網站:          utouch.hk 網站:         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24小時提供緊急情緒支援 服務)Website : http://www.openup.hk 青年求助熱線 青協「關心一線」:2777 8899(服務時間星期一至六:下午2時至凌晨2時)   青協轄下全港青年空間 星期一︰下午2時至6時 星期二至六 ︰下午2時至晚上10時
14/06/2019

青協舉辦本港首個「防治青少年科技罪行國際研討會」

  隨著網絡科技迅速發展,新生代經常機不離手,同時令不法之徒乘機運用科技犯案。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和香港城市大學合辦全港首個「防治青少年科技罪行國際研討會」,今天(14日)隆重揭幕;35名英國、美國、澳洲、日本及本地的專家學者和青年工作者,親臨參與互動對談及講座,剖析青少年科技罪行的趨勢和防治策略,約400名社工、執法人員、家長、教師及社區人士出席。明天(15日)將舉行跨界別圓桌會議,由資訊科技、法證、執法、犯罪學及青年工作等專業人士出席。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系主任盧鐵榮教授,以及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擔任主禮嘉賓。英國利茲大學法學院教授David S WALL作專題演講,探討青年干犯科技罪行的動機、執法情況及打擊策略。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院長黃成榮教授、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犯罪科學學院教授Thomas J JOLT,以及澳洲蒙納許大學副教授張耀中博士亦分別剖析各地的科技罪行及青少年偏差行為,並提供預防和處理策略。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致辭時表示,科技罪行是本港和全球共同面對的重大議題,必須以多元手法和途徑,讓經常使用互聯網的青少年了解科技罪案的嚴重性,避免成為侵害及受害者。同時需要增加社會上各階層人士的預防教育。他指出,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自2017年推行的「Project iSmarter青少年科技罪行防治服務」,已在社區和34間中、小學,為近1.2萬名學生、家長及教師提供青少年科技罪行預防教育。他感謝凱瑟克基金的資助及香港城市大學協辦,並獲律政司、警務處、香港大律師公會、9區撲滅罪行委員會、15區家長教師聯會,以及不同教育、資訊科技及法律相關組織的支持。 研討會亦舉行多場互動對談,多位青年工作者、本地和海外學者包括︰英國東倫敦大學法律與犯罪系名譽教授Dr Mary AIKEN、日本龍谷大學法學部教授Koichi HAMAI,以及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司法學院副教授Dr Cassandra CROSS,分享網絡安全、防治青少年科技罪行的挑戰、輔導手法及媒體素養等。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獲凱瑟克基金資助,由2017年起,推行為期三年的「Project iSmarter青少年科技罪行防治服務」,為6至24歲高危青少年、老師及家長,提供科技罪行預防教育、危機評估與輔導支援;並制定首套大中華區《青少年科網危機評估工具》和《青少年科網危機快速辨識工具》,以及推出《網絡偵探》輔導卡;該服務更建立了「青少年科技罪行防治機制」,與不同專業人士及學者,建立合作和交流平台,並由警方、感化官、青少年服務機構及學校轉介青少年;至今已服務261位高危青少年、科技罪行侵害及受害者。 香港青年協會業務總監陳文浩先生指出,本港去年整體罪案率創新低,惟科技罪案持續增加。該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與香港城市大學犯罪學家黃成榮教授合作的「青少年科網危機因素及評估研究」中,發現「缺乏網絡安全意識」、「道德疏離感」、「攻擊他人的信念」和「主動攻擊」四個變項與「網絡違規行為」、「網絡侵害」及「網絡受害」有相當強度的顯著關聯。其中總結青少年網絡違規和犯罪行為有以下趨勢。   1) 網絡受害者有機會演變成侵害者 青少年如果缺乏網絡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加上網上行為操守較薄弱,若持續在網絡上受害,將有機會成為侵害者。 個案︰14歲青年在拍賣網站以平價購買一對原以為正版的波鞋,取貨後才知是盜版而被騙;一個月後他出售該盜版波鞋,結果被海關拘捕。 2) 高學歷青年亦有機會成為網絡受害者或侵害者 大學生及高材生沒有留意各種新聞報道和警方資訊,對網絡安全意識和法規的認知不足,有機會墮入科技陷阱。 個案︰21歲女大學生,遇上假冒內地官員的電話騙案誤信為真,亦不懂得如何應對,結果多次匯款而被騙二萬多元。 3) 科技罪行遍及不同年齡層 過去網絡情緣騙案多涉及年長女性,現在青年也成為騙徒對象。 個案︰20歲女大學生,在社交媒體結識自稱英國華僑而發生網戀,對方聲稱送她名貴手錶,但要先繳付二萬多元運費;她付款後並無收到手錶,才知被騙。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每年接觸近4,200位高危青少年,透過轄下地區外展社會工作隊、深宵青年服務和青年支援服務,就邊緣及犯罪青少年經常面對的三大問題,包括「犯罪違規」、「性危機」及「吸毒」,提供預防教育、危機介入與評估,以及輔導治療;另外亦推動專業協作和研發倡導。應用程式「青法網」和「違法防治熱線8100 9669」,為公眾提供青少年犯罪違規的資訊和求助方法。青協於上環永利街亦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短期住宿服務,詳情可瀏覽網站ycpc.hkfyg.org.hk。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 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 業務總監陳文浩先生 電話︰3755 7064
27/05/2019

青協「高鐵青年號——迎挑戰‧上武當」圓滿結束

無論在學或在職青年若有長假期,有些會選擇悠閒散心,亦有些參加艱苦之旅。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的「高鐵青年號」,在今年4月復活節假期以「迎挑戰‧上武當」為主題,舉辦10日9夜的學習體驗活動,日前舉行匯報分享會,分享交流的學習成果。   30位青年學員乘搭高鐵由香港西九龍站前往武漢,再到湖北省武當山學習伏虎拳或太極廿八式、亦從道家思想體驗「道法自然」的簡樸生活及道家思想的生活哲理。對於習慣多姿多彩生活的青年學員來說,今次活動最大的挑戰,相信是摒棄豐盛物質,實踐簡樸生活模式。他們每天須6時起來晨跑、刻苦地學習武術、進食多菜少肉、自行手洗衣服及餐具,更要與社交媒體隔絕。   其中一位青年學員,來自五育中學的李國城對多種武術功夫都略懂一二,他認為武當有別於其他武術,因為包含各種人生哲理。他以太極拳的「剛則拆,柔恆存」為例,指大樹遇上強風時,樹枝很容易被折斷,甚至連根拔起,就好像搏擊「硬碰硬」一樣,容易造成兩敗俱傷;若引用於行事為人,則猶如人們過分偏執己見,寸步不移,結果也不一定好。然而,即使柔弱如小草,雖然遇風衝擊會搖擺不定,卻能屹立不被摧毀;就如人因應環境靈活應變,可令自己的成功機會大增。   在職青年林偉宏在匯報會上分享說,大部分港人都追求物質生活,較少關注自己的身心靈健康和壓力。他在武當山體會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更會將此帶回香港。他明白要作出改變,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會繼續努力和堅持。   另一名來自香港教育大學的李穎娟分享時表示,從道家文化課中學習及領會到有關「追夢」的哲理。她指出,追夢過程中可能因受到挫折而感到痛苦,而這種感覺亦較為恆久和深刻,因此倘若未能成功追夢,也不應過於執著。   青協青年交流部督導主任鄧良順表示,「迎挑戰‧上武當」今年已踏入第九屆,亦是首次乘搭高鐵直達武漢。對於活動持續吸引本港青年參與,鼓勵他們鍛鍊體能,鄧氏感到鼓舞。他指出,武當山作為中國武術勝地,青年學員在十天內完成密集式訓練,學習堅毅不屈及迎難而上,過程中雖然感到辛苦,但他們勇於嘗試,克服困難,必定終生受用。鄧良順亦期望學員秉持「迎挑戰」的精神,日後面對任何逆境仍能自強不息。   青協青年交流部獲「青年發展委員會——內地交流資助計劃」贊助,於2019/20年度舉辦「迎挑戰‧上武當」2020、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題的「知味尋源之旅」、「服務學習之旅」、「嶺南武術之旅」,以及「及一帶一路一友情——高鐵青年號.四川之旅」,有意參加的青少年,可留意青年交流部網站ye.hkfyg.org.hk。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交流部一直鼓勵青年主動爭取交流的機會,藉以體驗不同風俗文化、增廣見聞。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青協率先舉辦不同類型的交流活動,足跡遍及歐洲、亞洲、澳洲、北美和南非等20多個國家;亦與中國內地10多個省市建立了聯繫。交流主題涵蓋文化藝術、經濟基建、社會制度、民生環保和志願工作等。近年以校本形式,與超過50多間的大專院校及中學,舉行多樣化的交流團,致力為青年帶來與別不同的經歷和體驗。
26/05/2019

「青年創研庫」公布「提升初中資訊科技教育的效能」研究報告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6日)公布有關「提升初中資訊科技教育的效能」研究報告。在101所受訪中學當中,近九成資訊和通訊科技科教師(87.4%)表示課程更新是出於教師專業決定(表3)。然而,不少教師都表示,「科技發展速度太快」(53.5%)及「課程涵蓋範圍過於廣泛」(31.3%),在設計和更新課程時面對較大困難。另外,逾半數受訪教師(50.5%)表示在推行有關教育時,遇到「課時不足」的挑戰[表4]。   上述研究於2019年4至5月期間,分別透過學校和網上問卷方式,訪問了本港101所中學的資訊和通訊科技教育教師,以及590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研究亦訪問多位熟悉本港初中資訊和通訊科技教育發展的專家、學者,以及參照英國、新加坡和澳洲等地推行有關教育的經驗。   目前「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是初中階段的必修科,當中「資訊和通訊科技」是六項學習範圍之一。研究發現,受訪學生未算積極學習資訊科技,對專題研習及匯報方式學習不太認同,平均分只有4.99(10分為完全認同),較接收資訊模式如教師授課的6.26分為低[表5]。另問及是否同意「資訊和通訊科技教育與其他科目同樣重要」時,受訪學生普遍予以否定(平均分4.72),與受訪教師的取態呈相反(平均分7.68)[表8]。   研究又發現,受訪教師普遍期望學生完成初中之相關必修課程後,可應用至實際工作,惟受訪學生大多表示只能「認識技術名稱」或「簡易操作有關技術」,反映預期效能與實際成效出現落差。在調查列出的11項資訊科技知識當中,只有「電子郵件及網絡訊息傳輸」,以及「互聯絡架設及管理」這兩項的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的期望水平達成一致,其餘均出現教師期望高於學生自我評價表現[表9]。   此外,絕大部分受訪教師認為,學生完成初中階段的相關課程後,應有能力運用資訊科技「協助進行學習活動」(99.0%)及「協助和處理日常生活所需」(96.0%)[表6],顯示他們均肯定此課程的重要性。   另有受訪專家指,資訊和通訊科技教育於高中階段只屬選修科,因此學校有需要在初中必修階段時,讓學生充分掌握終身學習資訊科技的能力,以面對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轉變。   研究亦指出,即使九成受訪學校(90.1%)於相關課程滲入資訊素養的知識,但平均課時只佔百分之十(10.2%),遠較其餘指定部分為低[表7]。   青年創研庫「教育與創新」組成員林惠業指,課程發展議會未有就「資訊和通訊科技」知識範圍劃定最低課時比例。他建議當局在現行指引上,加設「資訊和通訊科技」知識範圍需佔課時最少5%(約137.5小時,即每週2課節)的要求,以紓緩前線教師面對課時不足的壓力,並且強化相關教育在初中階段的地位。   另一成員吳志庭表示,資訊素養有助學生分辨網上真偽資訊、運用和整合所得資料,亦可培育他們成為具操守的資訊科技使用者。他建議當局參照澳洲等地的經驗,把資訊素養列入為「資訊和通訊科技」知識範圍的指定組成部分,並要求佔相關課程的課時最少一成(10%),以確定初中學生能就資訊素養得到適切的基本培訓。   針對特區政府本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資助每所中學最多100萬元推行「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成員張樂芹建議,學校可運用撥款籌辦如「未來技能體驗班」及「資訊科技增潤班」等課外活動,讓感興趣及具潛質的學生獲得額外學習機會。另一成員郭達生則建議,學校在教授特定課題時引入合作伙伴,透過跨專業合作,以創新多元手法,如透過遊戲進行體驗式學習,提升教學成效。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新一屆(2017至2019年度)創研庫成員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與就業」、「管治與政制」、「教育與創新」,以及「社會與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倪以理先生、葉兆輝教授和凌浩雲先生。   附件「提升初中資訊科技教育的效能」調查結果 報告全文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