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 Page 2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Press Release

14/01/2024

「青年創研庫」公布「促進綠色就業發展」研究報告

綠色工作人口的比例持續上升,成全球就業趨勢。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4日)公布有關「促進綠色就業發展」研究報告。結果發現,在受訪的526名本港青年中,對綠色工作的認識、興趣及發展信心均偏低,平均分分別只有3.31分、3.89分及4.98分(0-10,10為最高分),未及一半的5分【表2】。有青年個案坦言身邊朋友即使對環境保護工作感興趣,卻未必會投身,主因是對相關行業認識不足,概念相對較新,且認為待遇前景不及傳統行業。   調查顯示,多數受訪青年肯定綠色工作的價值及重要性,例如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83.8%)、可應對氣候變化(74.9%),以及有助促進本港經濟增長(67.3%)【表3及表4】。 不少受訪個案表示選擇從事綠色工作,正因為能有發揮空間,並對環境有正面影響。   綜合從事綠色工作的青年個案訪問結果,他們從自身經驗整合面對的主要問題,包括行業變化大,需要持續學習及掌握情況,以適應行業發展;政策及措施配套不足,欠缺資源支持長遠項目,以致工作無法持續;社會氛圍不足,未能全面理解綠色項目的運作,闡述有難度。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2023年11月4日至13日期間,訪問了526名18至34歲在職或待業的香港青年,以及15名從事綠色工作的年輕從業員個案訪問。研究發現,接近八成(79.3%)受訪青年認為綠色工作有助提供新生代更多就業機會,但近九成(89.7%)認為現時機會不足【表3及表4】;反映青年的觀感有落差。   調查亦顯示,「公眾對綠色工作認知不足」(45.8%)和「缺乏專業技能」(43.2%),為主要限制【表5】。而大多數受訪青年認為「開拓更多綠色工作的就業機會」(94.5%)、「提供綠色工作的相關培訓」(94.3%)及「建立綠色工作的就業資訊平台」(93.7%)均有助青年探索綠色就業機會【表6】。   綜合專家及學者意見,指目前本港對綠色工作的界定普遍與環保、減碳、減廢及新能源等有關,其界定隨著社會進步不斷演變,需及早掌握和釐清。同時他們亦認同綠色工作有很大發展空間,在全球減碳及合規趨勢下,相關需求會衍生很多新商機、新工種及新工作;惟需正視行業的發展限制和配套不足問題。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副召集人潘希橋引述研究指,目前本港對綠色工作的界分並不清晰,按政府統計處數據,只以「環保產業」類別掌握綠色從業員的數字,劃分較為粗略。隨著本港步向綠色經濟轉型,政府需及早界定與分類綠色工作,以掌握行業的趨勢狀況,此舉有利推動可持續的綠色就業規劃,亦有助社會大眾認識此行業。   本港綠色就業仍處於起步階段,為進一步促進發展,該組成員白礎晧表示,建議政府推出綠色就業長遠規劃藍圖,其中包括明確的願景和相關的人才培育措施,以及裝備人力資源的綠色技能,讓社會大眾認同綠色工作成為事業選擇的可能性,藉此加強青年的就業信心。   針對本港現時未有一個人才認證的系統框架,成員林灝明表示,參考新加坡、台灣及韓國等經驗,可選取為優勢新興產業的從業員推出人才認證試行計劃,例如施政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生態旅遊及藍色資源旅遊,將帶動生態導遊的需求,本港可以此作為起步,然後逐步推廣至其他行業,以提升整體綠色工作的認受性,並邁向人才專業化發展。另方面,成員陳加駿表示,建議當局重啟「綠色就業計劃」,在原有計劃上擴大規模,並涵蓋內地提供的綠色職位,讓大專畢業生具備更全面的工作經驗,擴闊行業視野及人脈資源。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新一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附件:「促進綠色就業發展」調查部分結果 全文報告按此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20/12/2023

《施政ONLINE@M21》青年與陳國基司長對談

特區政府已發表最新施政報告,就土地房屋、國家安全、培育人才、宜居城市、勞工及褔利等多個範疇提出政策措施。青協M21.hk網台為鼓勵年青一代關心社會事務,積極參與表達意見,疫情後再次以實體形式舉辦「施政ONLINE@M21」直播節目。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與台上主持及青年創研庫成員互動交流,並與出席的學生,就不同政策範疇進行分享。他回應青年提問時表示,本港目前的貧窮線定義不夠精準,當局正研究及修訂新的貧窮線,詳情將於稍後公布。   他又表示,首年推出的「共創明TEEN」計劃,對於有很多有心人擔任友師而感動,來年將會優化計劃,包括配對學生及友師時,由原本配對興趣,再加入居住地元素;活動亦會增加小組形式,讓青年有機會認識更多友師及同齡參加者。
18/12/2023

青協「社創Think Big!」Festival年會一連三日舉辦

為推廣社會創新,提升中學生及公眾探索社創生態,發掘可持續發展機遇,連結社區發展,由香港青年協會獲社會福利署攜手扶弱基金及科勁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資助的「社創Think Big!」Festival年會,一連三日假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舉行,透過講座、展覽、社區實地考察及青年社創辯論大賽的四大活動,並於今天(17日)舉行頒獎禮,公布各大獎項及展示獲獎學校的創新項目。   「青年社創辯論大賽」由多間中學展開激烈角逐。冠軍戰辯論題目為政府大力推行「搶人才」政策對香港青年是危還是機?最終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憑藉出色表現奪冠,參賽學生認為招攬世界各地人才的措施,可填補現時本港人才流失的缺口,同時也增加本地青年交流和擴闊國際視野的機會。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和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分別得到亞、季軍。   「創變.創新」計劃書比賽共吸引來自10間學校的120名中學生參加。各隊伍展示無窮創意,經過一場龍爭虎鬥,冠軍為文理書院(香港)憑「智能交通燈」勇奪冠軍,亞軍是港島民生書院的「KnowledgeBoost」,季軍則由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的「Work for “MYSELF”」奪得。   「社創Think Big!」Festival年會主禮嘉賓包括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陳麗珠、科勁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少華博士,以及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陳文浩,與現場一眾學生交流創新想法。   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陳文浩表示,社會創新對於民生和經濟都十分重要,鼓勵青年多進行實地考察,深入了解社區的需要。透過今次社創講座及體驗活動,期望青年學習到社會創新的不同概念,獲得啟發。他感謝政府及商界伙伴的慷慨支持,以及學校、青年朋友的積極參與,使計劃順利推行。   是次活動是「青年社會創新學堂」的延伸項目,目的是以多元的社創元素,帶領青年及公眾體驗各種不同的社創體驗,啟發想像力,其中10場的社創講座邀請了不同領域的星級講者分享,包括無止橋慈善基金主席兼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兼棟篤笑表演者Vivek Mahbubani、Chocolate Rain創辦人及創作總監麥雅端,以及電影監製及編劇陳心遙等,多角度探討永續社區發展和社會創新的概念。   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的「青年社會創新學堂」,旨在推廣社會創新,突破傳統教育框架,強調多元學習,為120名中一至中四學生提供一站式創業培育,增加創業實用知識,讓他們認識創業的可能性,並且通過與不同社會企業交流,學習如何促進社會正面發展。詳情可瀏覽青協社會創新及青年創業部網站sic.hkfyg.org.hk。
16/12/2023

寒冬送暖 青年義工為長者送上禦寒物品

本港未來幾日氣溫轉冷,對於基層家庭來說,添置厚衣未必是一件輕易的事。香港青年協會「鄰舍第一」社區計劃的義工由昨天(15日)開始,陸續為獨居長者和基層兒童送上禦寒物品,並關心鄰居的需要,發揮鄰舍守望相助的精神。   逾150位青年義工上月透過「愛心響鈴行動」,致電關懷逾860戶基層家庭,當中包括獨居長者、雙老長者、基層兒童、照顧者及長期病患人士等。從青年義工的統計顯示,在寒冷天氣下,最多受訪者表示禦寒衣物不足(19.4%),其次為有需要在家中增添暖氣設備(15.7%),亦有不少長者表示曾於寒冷天氣外出購買生活用品時遇到困難(10.1%)。此外,逾六成(63.9%)表示有需要或歡迎義工致電問候,了解他們的需要。   青年義工按上述統計結果送上所需物資,其中在屯門區,陳韻怡(Wendy)得悉年過80歲的郭伯伯夫婦,兩人既是長期病患者,亦是照顧者,由於行動不便,日常已鮮有外出,更因經濟狀況已多年沒有增添禦寒衣物,因此,在寒冷天氣下實在難以外出購買生活所需。對於能夠為有需要的長者送暖及減低他們的憂慮,Wendy感到非常有意義。   另一位青年義工邱智傑(Aaron)亦於晚上趕到沙田乙明邨探訪長者,並為年近70的張婆婆送上綿被及暖風機。Aaron表示,他透過「送米助人」活動認識張婆婆,亦在青協轄下的青年空間,為長者舉辦不同活動,看似是聯誼,其實在鞏固睦鄰關係,讓長者住得更安心,自己也增加了對社區的歸屬感。   青協督導主任胡偉全表示,從前線社工和義工的觀察所得,發現不同的基層家庭各有所需,如單一地向他們送上福袋或日用品,未必能夠精準解決他們最急切的問題。以早前的暴雨與極端天氣為例,有義工發現住在山上臨屋的長者,除了家中風扇被泥水沖走,其他電器亦非常殘舊,因此按緊急程度送上適時的支援服務,讓資源有效運用。胡偉全亦感謝陳張敏聰夫人慈善基金的支持,讓義工服務可更具彈性照顧社區需要。   青協「鄰舍第一」計劃是由青年帶動的社區關懷行動,以各種靈活方式,關懷及連結社區服務對象,建立互享互助的鄰舍網絡;上述計劃已推動第12年,已有逾3,000名14至24歲青年自發組成100支「鄰舍隊」,分佈全港各區。未來亦將持續擴充及增長,在各社區以具體服務與行動推廣鄰舍互助的訊息。網站neighbourhoodfirst.hkfyg.org.hk提供全港各區最新資訊,歡迎各位青年加入鄰舍隊,促進鄰舍間的互動聯繫。
14/12/2023

專業青年與機電署總工程師廖漢華談能源效益

特區政府致力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不僅需要各項政策和措施的推動,更重要是全民參與。青協M21網台節目《傾.盡全力》全新第三季的第一集今天(14日)播出,由3位專業青年與機電工程署總工程師廖漢華互動交談,就能源效益議題提出意見。   3位專業青年包括︰方惠廷(Mercury)、劉樹霖(Carson)、羅芷筠 (Violet)。他們在節目中探討本港推動節約能源的現況,並就能源效益標籤的透明度和鼓勵青年投身綠色產業提出建議。   機電工程署總工程師廖漢華表示,政府先後推出多項措施節能減排,包括「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已推行至第四階段,至今涵蓋11類常見家電,估計每年可節省約11億度電;當局亦正建議修訂《建築物能源效益條例》,擴大監管範圍至更多類別的建築物,例如加入用電量高的醫院、數據中心及鐵路站等,並將能源審核週期縮短為5年。   本港建築物佔總電力消耗量約九成,廖漢華回應青年意見時表示,會否將建築物的節能表現與租金等不同方面進行掛勾,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他期望可與業界進一步討論,建立激勵機制,以鼓勵業主和發展商更加注重節能。他強調,節能減排是所有人的共同目標,各界齊心協力,實行全民節能省電,才能夠邁向碳中和。   政府於《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以「零碳排放‧綠色宜居‧持續發展」為願景,而本港的碳排放主要來自發電,佔總排放的六成六。3位專業青年期望政府在個人、家居和建築層面上提升能源效益,並配合相應的政策,以有效推動全民節能。   他們認為目前的能源標籤在推動市民選擇高效能產品方面,仍有改善空間,建議參考海外的做法,於標籤上增加可反映耗能表現的數據,以及添加二維碼,讓市民可獲取更多產品資訊;同時要求購物網站和生產商網站展示標籤,協助市民做出明智購買決策,促進節能減排。   為提升建築物的能源效益,他們建議對2012年之前的非住宅建築進行能源消耗統計或審計,並提供補助以鼓勵更新設備,更可借鑑新加坡模式,將能源審核週期由10年縮短為3年一次。另外,他們建議通過生涯規劃、培訓和教育,鼓勵青年投身綠色產業,身體力行為社會作出貢獻,同時填補人才缺口。   青協自去年6月推出的「起步為香港」青年計劃,年內將凝聚逾20,000名青年,以參與「社區建設」、「經濟建設」和「灣區建設」為重點,期望協力為香港開創新景象。全新網上節目《傾.盡全力》為「起步為香港」的焦點項目之一,共五個專題範疇陸續推出。詳情可瀏覽網站hkfyg.org.hk/stepping-forward-with-commitment-to-hk。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 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 劉嘉裕女士 電話︰3755 7010
27/11/2023

「前海粵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香港賽區公布優勝項目

為發掘具創意及創新能力的青年人才,在大灣區實現創業夢想。「前海粵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香港賽區)頒獎禮今天(27日)假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舉行,公布12個得獎項目,其中金獎最高可獲10萬元人民幣獎金及落戶前海孵化。   「前海創賽」香港賽區由前海管理局主辦,前海服務集團及香港青年協會承辦;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中聯辦青年工作部、香港特區政府駐深圳聯絡處、香港貿易發展局等多家單位共同支持。比賽分為企業成長組及初創團隊組,合共收到破紀錄的730人合共418份申請。經過兩輪篩選,獲獎團隊涵蓋多個創新科技範疇,包括人工智能、醫學、農業、健康及文創等。   初創團隊組金獎是新一代便攜式智慧快速診斷系統,創辦人劉鑫和崔强勝專注於診斷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尤其是多重疾病或性傳播疾病。他們期望研發低成本的快速測試產品,提高預防和控制相關疾病。企業成長組金獎是引導視障者的智能腰帶,創辦人江家偉和陳曉玲為視障者帶來革命性的導航設備,透過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AI模組,實時計算出無障礙範圍及規劃路徑。   深圳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張天宇、前海管理局港澳服務處副處長侯靜,以及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出席典禮,與一眾青年交流,了解其大灣區業務方案。   前海管理局港澳服務處副處長侯靜表示,整項賽事的獎金總額超過800萬元人民幣,為更多青年在大灣區創業提供優良條件。今年香港賽區的頒獎禮首次在前海舉行,充分展現了深港的緊密連繫,亦凸顯青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依託香港,服務內地。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感謝前海管理局和前海服務集團的信任,由青協首次承辦「前海創賽」香港賽區並獲得佳績。她致辭時寄語參賽青年要有「想法」、「方法」和「說法」,可了解其他企業和創業家的「想法」,經營業務的「方法」,最後就是他們推廣宣傳的「說法」,才算是透徹了解他人創業的目的,從而思考自己的強弱項。   另外,青協將在前海深港夢工場設立「前海香港青年發展中心」,徐小曼希望能夠幫助更多青年,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實現創業夢想。   關於「前海粵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大賽」 「前海粵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自2016年起,由前海管理局聯合深圳市港澳辦、深圳市委台辦、香港中聯辦、澳門中聯辦、澳門特區政府經濟局、深港產學研基地、深圳廣電集團等多家單位共同舉辦,已連續舉辦八屆,參賽項目累計超過9,000個,其中港澳台参賽專案超過4,300個。是粵港澳台地區持續舉辦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專業賽事之一。   香港賽區經過層層篩選,專業評審甄選出共12個優勝項目(企業成長組6個、初創團隊組6個)。項目於計劃得獎後半年內需於前海合作區註冊成立企業,並獲得最高10萬元人民幣獎金。詳情可瀏覽青協社會創新及青年創業部網站sic.hkfyg.org.hk/qianhaihk。   「前海粵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大賽2023」香港賽區獲獎名單   企業成長組   金獎:引導視障者的智能腰帶 創辦人︰陳曉玲女士、江家偉先生、賈伯良先生、游俊明先生   智能腰帶為視障者帶來革命性的導航設備,運用AI視覺來檢測障礙物。透過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AI模組,實時計算出無障礙範圍及規劃路徑,以觸覺回饋智能腰帶的訊號,提供方向指引。 銀獎:益創膳虎堅果酶解技術 創辦人︰陳家銘先生、車曉雪女士   益創膳食是一家超級食品科技公司,主要開發新蛋白食品方案和未來食品來應對氣候變化,減低碳排放,透過農業和食品的發酵技術,研發出美味、營養均衡且價格實惠的非乳製品,以促進大眾福祉。   銀獎:無電製冷技術 創辦人︰鄒詩雨女士、林凱昕女士、古宇正先生、張添耀先生   由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團隊所創立,並由TECH 300孵化。團隊開發了第一代被動式輻射製冷技術。經過多年努力,研發了新型零能耗環保的被動式輻射製冷塗料,以幫助實現建築節能和減少碳排放。   銅獎:Seekr 創辦人︰Ms Lamia Sreya Rahman、Ms Pesheka P.V、李采霖女士 Seekr是一款專為視力受損群體而設計的輕便和隱蔽穿戴式裝置,旨在幫助視力受損人士獨自、安全地探索空間。他們將機器學習算法安裝於細小、備有攝像鏡頭和夾子的裝置中,在收集視覺數據數秒內即播放音頻信息,與手機上的無障礙功能無縫協作。 銅獎:甜蜜西遊 創辦人︰王偉剛先生、王浩輝先生 甜蜜西遊是一個香港原創的設計品牌,以中國名著《西游記》故事結合西方糖果元素設計而成。所有人物都是以糖果、零食和甜點幻化而成,現有超過50個糖果角色。   銅獎:弗萊明醫學實驗(Fleming MedLab) 創辦人︰鄭栢誠先生、香皓林先生 弗萊明醫學實驗是一家專注於中風康復的醫療機器人初創公司,設計輕便易用的醫療級穿戴式機器人,幫助中風病人重建神經通路,改善活動能力。基於神經科學原理和專利技術設計的醫療級機器人,通過機器學習演算法,可以監測和預測康復週期,提高患者康復效果。     初創團隊組   金獎:新一代便攜式智能快速診斷系統 創辦人︰劉鑫先生、崔强勝先生   項目專注研發低成本便攜診斷,解決疾病危機。產品採用等溫 CRISPR基因編輯技技術,實現高靈敏度、特異性,簡化操作。他們致力研發數字微流體輔助診斷,提高靈敏度、準確性,拓展疾病檢測範圍。目標是檢測不同的多重疾病,希望改善疾病測試和醫療保健。   銀獎:助力生態文明,協助鄉村振興——漲榲生物科技責任有限公司 創辦人︰沈童飛先生、洪加洛先生、馮景禧先生、岳可昕女士   項目運用核心微生物菌株以及獨家的培養技術,生產一種名為「漲榲微生物肥」的產品,能夠提高農作物的抗逆性、抗病性、抗蟲性和抗旱性,同時增強農作物的生長活力和品質,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量。   銀獎: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下一代高功率納米晶智能無線充電装置 創辦人︰江朝强先生、王一博先生、魏樹生先生、周家宇先生   旨在將新型高功率納米晶智慧無線充電技術產業化,作為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智慧高效雙向無線的充電裝置。該技術在香港城市大學先進電力電子實驗室成熟研發。   銅獎:AI多模態言語治療師康復醫療機器人 創辦人︰周益俊先生、張美然女士   為言語治療行業大模型進行自主開發,應用在康復治療上。此項目的AI言語治療師輔助治療,能夠即時判斷兒童發展障礙的情況,制定合適的療程及訓練。   銅獎:智能控溫防護面罩 創辦人︰馮祺隆女士、吴世同先生、顧宇恆先生   研發一款具有智能溫濕度控制功能的工業防護面罩,可定制符合工人面部線條的模型,盡量減少對臉部的壓迫和變形,提升其舒適度和工作效率。   銅獎:基於AI的核磁圖像虛擬對比增強系統 創辦人︰馬宗銳先生、張將先生 開發AI驅動的虛擬對比增強系統,用於鼻咽癌的診斷和治療,旨在為患者提供更便宜、更安全的造影劑替代品,更快、更準確地制定診斷和治療方案。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26/11/2023

「青年創研庫」公布「連繫青年參與地區治理」研究報告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6日)公布有關「連繫青年參與地區治理」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526名本地青年中,七成九(78.5%)同意「地區事務,與你息息相關」的說法【表4】;認同「參與地區事務重要」的平均分為5.56(0至10,10為非常重要)【表3】;他們最關心的地區事務包括交通(49.2%)及環境衞生(35%)等【表2】,並且八成半(84.6%)同意地區治理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居民生活質素【表7】。   新一屆區議會即將組成,受訪青年期望未來區議會能夠處理社區問題(49%)及反映民意(29.5%)【表8】。研究亦顯示,五成九(58.7%)認為自己信任特區政府,比率為過去同類型調查最高,並首次超越五成【補充表18】。   上述研究以實地問卷調查方式,於今年9月28日至10月2日期間,訪問了526名18至34歲青年;另訪問了20名青年個案,部分有參與地區委員會或地區事務,以及3名專家和學者。   研究顯示,受訪青年對所屬地區的歸屬感平均分為6.82(0至10,10為非常有歸屬感)【表5】;五成半(54.9%)表示有興趣參與改善地區的工作,並透過非制度平台如政黨、民間組織(18.1%)、政府制度平台如區議會、「三會」(15.8%)、學校/工作平台(12.4%),以及自發組織(8.7%)等【表15】。此外,他們認為參與地區治理的主要障礙是缺乏裝備(30%)及人脈網絡(23%)【表17】。   特區政府今年5月公布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研究發現,受訪青年對相關方案認識程度平均分只有3.25(0至10,10為非常認識),低於調查所設5分的一般水平【表6】。逾八成對獲委任為「三會」委員(82.1%)或參與關愛隊(80.4%)表示沒有興趣【表11及表12】。有個案對若獲委任表示會欣然接受,冀將青年聲音帶到更具影響力的平台;亦有個案表示對「三會」工作不認識。   有受訪個案表示,自己不被政府認識,因此獲政府委任的機會為「零」。另有個案認為自己一直參與民間機構的活動和服務,若這些機構可以向政府推薦人選,相信有助增加地區優秀青年獲提拔的機會。   有受訪專家和學者認為,青年參與最重要是感受到其影響力;社會也可以給他們機會策劃地區改善的專題協作項目,涵蓋基本資源、責任承擔,以及成果分享等元素,不但能提升參與度,更可培育他們日後在不同領域發展做好裝備。   青年創研庫青年發展組副召集人潘子鋒引述研究指,受訪青年對地區治理能夠改善民生有一定期望,他們參與其中得到適切培育,有助提升能力,長遠對本港人才庫有裨益。近年不少「三會」中青年委員佔整體委員比例甚低,建議擴闊青年委員自薦計劃範圍,將「三會」納入計劃內,以及擴大委任人選的推薦來源,讓社會服務機構可向當局推薦人才,增加有志和優秀青年早日在地區得到提拔的機會。   另一副召集人鄭煦喬表示,為加強地區參與的效能,建議設立「青年地區改善提案計劃」,包含資助、責任及認同等元素,讓青年透過策劃和實踐他們認為可以改善社區的項目,進一步增加社區歸屬感及發揮影響力,增加青年與地區治理的連繫。   該組成員譚霈琳表示,現屆政府重視地區治理工作,惟研究結果反映受訪者對相關方案認識不多,建議當局訂立全面的推廣策略,從公眾教育、績效評估、民意反映等方向,推動本港地區治理工作積極發展,以做實事爭取社會認同。   成員黎達成認為,未來區議會處理事務的複雜性將會增加,社會對區議員有效反映民意的期望也在提高,建議推出區議會社區專案研究,由各區議會選定地區議題並提交研究建議書,當局從中選出優先項目及撥款,透過提升區議員辨識及引領地區討論的能力,推動地區優質發展,協助政府實踐有效地區治理。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新一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附件:「連繫青年參與地區治理」調查部分結果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24/11/2023

GoGBA大灣區發展日 首推就業主題分享環節

由香港特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主辦、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GoGBA商貿支援及香港青年協會合辦的「GoGBA大灣區發展日」於11月17日圓滿舉行。是次活動以「青年就業創業」為主題,針對本地年輕企業家、專業人士及有志到大灣區發展的青年,為他們介紹大灣區的創業及就業機會、有關支援計劃及服務等。活動吸引共421人於線上線下參與,同場亦進行了67場一對一諮詢會議。   香港青年協會作為培育青年的機構,一直鼓勵青年踏足大灣區,並提供豐富的就業資訊、實習及考察等交流活動,讓他們深入認識大灣區,了解個人發展方向。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表示:「青協與大灣區不同城市共29間合作伙伴,在今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推動本港青年在大灣區發展。」
16/11/2023

青協領袖學院舉行開放日「解惑祭」

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將於11月25及26日(六、日)舉行開放日,主題為「解惑祭」,特設「文化承傳」及「升學交流」兩個範疇,從歷史文化相關的展覽、工作坊、導賞團及市集等,傳承北區保育建築及本地手藝文化;另設有升學聊天室,為家長、學生解答升中及大學選科疑惑,並由現讀生分享升學貼士。活動免費入場,名額有限,歡迎公眾參與。   文化承傳解惑區 人力車展覽:隨著香港最後一位擁有人力車牌照的車伕於疫情下退休,青協領袖學院其中一位舊生劉健宇(Samuel)決定重新申請牌照,在領袖學院的支持下,舉行人力車展覽及簡史導賞,並展出1比1的人力車,讓公眾懷緬歷史悠久的交通工具。   傳統手作坊:舉辦三場快將失傳的手藝工作坊,包括︰竹蒸籠製作、篆刻印章、天然手工香),參加者可認識傳統工藝及其製作工序、在工藝師指導下加入現代元素,令其精神得以延續及承傳。   北區導賞團:特設北區及粉嶺地區導賞,包括前粉領裁判法院(現為青協領袖學院)、古洞何東夫人醫局(現為嗇色園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粉嶺圍及聯和墟,讓大眾感受北區承傳的氛圍。   文創市集:市集以本地文化、傳統元素為主題,邀請別具特色的檔攤,讓大眾認識新一代的手工藝產品。       升學流水式解惑區 由領袖學院學生和舊生組成不同的談心室,解答家長和學生的查詢。   中學選校談心室:來自全港14區跨banding中學的現讀生分享校風、文化、成績,幫助家長、高小及初中生解答疑惑。   大學選科談心室:來自文社藝理醫商科法的9所院校學生和畢業生,為高中學生分享本地及海外的大學選科經驗、大學生活、各主修科特色和發展前景。   青協領袖學院開放日「解惑祭」詳情︰ 日期:2023年11月25-26日(星期六、日) 時間:10:00-18:00 地點:粉嶺馬會道302號 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 網站:https://leadershipinstitute.hk/event/open_day_2023   關於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 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是專為青年而設的領袖學院,致力培育新一代優秀青年人才,自 2000 年起,培訓逾 20 萬名青年領袖。學院現時座落於別具歷史價值的前粉嶺裁判法院,經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展現全新面貌。1961 年啟用的法院大樓,如今保留了建築原貌的優雅,並融入了現代科技,讓訪客擁有互動體驗。透過參與高質素的培訓計劃、跨文化交流及親身體驗,尤其針對可持續發展領袖、服務型領袖、抗逆領袖及溝通協作領袖,青年領袖將在本地、國家和國際層面,提升個人素養、公民意識、責任感以及服務心志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