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 Page 18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Press Release

19/05/2022

Study on Hong Kong youth’s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BA

HSBC and HKFYG release study on Hong Kong youth’s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BA Professional ethics tops respondents’ self-assessed advantages, with lower score for digital literacy Students are most interested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ectors   HSBC and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HKFYG) Youth Research Centre today (19 May) published a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ong Kong’s Young People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The respondents – 720 local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have shown an interest in developing their careers in the mainland cities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GBA) – […]
05/05/2022

青協社區體育部舉辦線上跑「Stand By U2 RUN」

青協社區體育部舉辦線上跑「Stand By U2 RUN」 歡迎情侶或2人組隊報名,推動身邊人一起參與 「長跑夫婦」陳家豪與姚潔貞、「體壇夫婦」梁冠聰與郭海儀 以運動呼喚愛,跑步支持本地青年體育發展 疫情下大家的生活方式或運動習慣都有所改變,如有身邊人在艱難中互相扶持,相信能增進感情。香港青年協會社區體育部舉辦線上跑「Stand By U2 RUN」,歡迎情侶或2人組隊,以「相遇」或「陪伴」方式跑步,自行設定不少於5公里的跑步路線,期望連繫彼此,激勵對方。 線上跑「Stand By U2 RUN」即日起至5月20日接受報名。如在5月31日前完成跑步挑戰及上載跑步記錄至指定網站,便可獲得至少10項豐富「刻骨銘心戀戀金銀情侶或即將成為情侶套餐」禮品。是次項目收益將作為青少年體育發展之用,讓更多弱勢青年得到參與運動訓練及賽事的機會。 香港運動員兼教練陳家豪和姚潔貞以「長跑夫婦」身份報名今次活動,並以「陪伴」方式完成5公里的跑步路線。他們過去相伴跑過無數公里仍未停步,希望透過活動鼓勵大家支持本港運動發展,為更多年輕運動員提供資源。他們同聲表示︰「今次活動可以將跑步當拍拖,路線輕鬆之餘又能幫助本地體育發展,絕對是一舉兩得。」 「體壇夫婦」香港足球代表隊成員梁冠聰和太太郭海儀,平時亦十分關注本地運動發展。他們認為這活動可激勵自己與另一半共同努力,「今次跑步有共同目標,向同一方向進發;感覺2人一起跑,可以走得更遠,就像人生一樣。」 香港青年協會社區體育部致力於社區推廣熱愛體育運動的氣氛,鼓勵青少年以團隊運動,培育健康體魄,鍛鍊意志,並帶動社區體育發展。同時亦透過不同主題的體育活動推動社區服務,讓青少年以體育連繫社區。線上跑「Stand By U2 RUN」詳情可瀏覽網站cts.hkfyg.org.hk。
13/04/2022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公布《香港青年吸食電子煙之行為及因素研究》調查報告

隨著立法會通過吸煙修訂條例草案,特區政府刊憲將於4月30日實施相關法例,禁止進口、製造、售賣、分發和宣傳電子煙及加熱煙等另類吸煙產品。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與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合作,今天(13日)公布《香港青年吸食電子煙之行為及因素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完成問卷的1,025名青年中,逾二成二(22.2%)受訪青年曾吸食電子煙,一成半(14.8%)為電子煙現時使用者【表1】,他們誤以為電子煙的危害和成癮性不及傳統香煙,情況值得關注。   上述調查於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期間,以便利抽樣自填問卷形式,訪問了1,079名本港11歲至28歲的青年,共1,025名青年完成問卷。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崔永康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引述調查指,近一成半(14.8%)受訪青年表示過去30天曾吸食電子煙【表2】,較2019年一項相類近研究的4.8%有顯著上升。   調查亦發現,部分青年對電子煙觀感偏向正面,認為吸電子煙是愉快的(13.2%)、享受的(12.2%)、滿足的(12.1%)等【表3】。部分青年甚至對電子煙存在誤解,例如誤以為電子煙對身體危害比傳統香煙少(20.8%)【表4】,以及認為電子煙成癮性低於傳統香煙【表5】。   有吸煙習慣的受訪青年(285人)表示,主要從朋友(59.6%)、便利店(55.8%)、士多(45.3%)、超級市場(24.2%)和同學(22.1%)等獲得煙草產品【表6】。雖然有近七成七(76.7%)整體受訪青年曾接觸吸電子煙害處的資訊【表7】,亦有近兩成四(23.6%)曾接觸其好處的資訊,主要渠道包括︰社交媒體(42.9%)、校園(37.5%)、朋友(30.8%)、視訊媒體(28.7%)及網頁(24.6%)【表8】。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李少翠表示,預計政府實施相關法例後,市面未必容易買到電子煙或相關產品,部分商家可能轉到青年較多瀏覽的社交媒體或網上銷售,她建議當局加強網上巡查,以打擊不法之徒,並呼籲仍有吸食電子煙習慣的青年,認清這些新興煙草產品對身體的損害,戒掉吸食香煙的習慣,有需要時應向醫生或社工求助。   她建議從學校開始加強預防吸煙教育,由青年對吸煙行為的態度、個人想法及自制能力三方面,建立正確健康觀念,尤其在辨別網上不良資訊及免受朋輩影響,加強青年抗拒誘惑的能力。   青協深宵青年服務單位主任李智廣表示,單位過去一年在街頭曾接觸約100名曾吸食電子煙的青年,只有約百分之五有戒掉意欲。據前線社工觀察,青年吸食電子煙主要是出於好奇、被電子煙的外型及味道所吸引、誤信電子煙能幫助戒煙或不會上癮等。以下是「Be Smart Youth青年健康生活計劃」接觸到的青年個案。   個案一︰24歲阿熊,17歲開始吸食香煙。自2018年香煙價格上調後,有感香煙昂貴,故改吸食電子煙至今。阿熊主要透過網上渠道購買電子煙,認為新修訂法例未有對他有太大影響,暫時亦未有戒煙的想法。   個案二︰23歲阿比,已吸食電子煙3年,初時因好奇及電子煙有不同味道而吸食。由於身邊朋友都有吸食的習慣,他想到可從中獲取薄利,故在內地尋找供應商,協助朋友代購。他認為新修訂法例主要規管實體或較大型的網上商戶,不太擔心自己的銷售方式受影響。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鍾嘉健醫生指出,電子煙所含的尼古丁會令人上癮,尤其對青年腦部發育可構成影響。此外,電子煙在高温加熱或燃燒後,會釋出各種有害的揮發性有機物及相關的致癌物,增加肺部疾病和肺癌的風險。而有研究顯示,即使電子煙在燃燒時產生的煙霧對周遭環境影響較傳統香煙少,但吸食電子煙所產生的煙霧,同樣帶有尼古丁和致癌物質等,因此對比傳統香煙的「二手煙」,電子煙的「二手煙」甚至「三手煙」,更是完美的「隱形殺手」。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自 2020 年起,獲田家炳基金會贊助,推行為期三年的「Be Smart Youth 青年健康生活計劃」,教育青年及社會大眾有關電子煙及暴飲酒的害處,提升青年對吸食電子煙及暴飲酒行為害處的認知。計劃透過多媒體、輔導、社區教育和校本教育,加強青年預防煙酒的能力及技巧,並輔助他們認識電子煙及暴飲酒的禍害和健康生活的訊息,減低接觸成癮物質的機會。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 支援服務 網站 :ycpc.hkfyg.org.hk 熱線 ︰8100 9669 WhatsApp︰6131 2225   附件《香港青年吸食電子煙之行為及因素研究》調查報告摘要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07/04/2022

青協公布「第五波疫情對中學生的影響」調查結果

第五波新冠疫情嚴峻,為配合抗疫工作,學校今年提早放暑假。香港青年協會媒體輔導中心今天(7日)公布「第五波疫情對學生的影響」調查結果。在995名受訪中學生中,過半數(56.9%)不贊成提早於3、4月放暑假[表2];近七成七(76.7%)認為此安排令他們錯過校園生活體驗[表6];相比第五波疫情前,受訪學生認為自己體能(49.7%)、學習效能(40.5%)、情緒(34.8%)及人際關係(25.9%)均轉差[表8],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潛在風險。   青協媒體輔導中心於3月21日至31日期間,以網上問卷成功訪問了995名中一至中六學生,了解他們在第五波疫情下的影響。結果顯示,約三分一(33.1%)受訪學生對突如其來的假期感到「無奈」[表1],近五成七(56.9%)不贊成提早放暑假[表2],主要原因為「打亂原定7、8月暑假的安排」(78.4%)、「3、4月要呆在家中,浪費了一個長假期」(73.3%)及「影響學習進度」(65.9%)[表4]。 至於持贊同意見的學生(88人)中,則認為提早暑假可減低師生感染新冠病毒機會(68.2%)[表3]。   第五波疫情下需居家抗疫,學生的個人成長情況值得關注。調查指出,五成六(56.3%)受訪學生認為增加長期留家的壓力,近六成四(63.7%)認為影響個人學習進度[表6]。然而,相比第五波疫情前,有兩成學生(20.5%)表示家庭關係轉好[表8]。   雖然有四成(40.1%)受訪學生「感到抗疫疲勞」,但逾六成(62.5%)認為「疫情提升了個人的衛生意識」;近五成九(58.9%)不認為「全民抗疫行動與自己無關」[表9]。   隨著疫情逐漸緩和,若學校於4月底復課,支持半日復課(37.4%)及全日面授課(34.4%)的學生相若[表10]。受訪學生認為,持續帶口罩(64.2%)可幫助學生過正常校園生活;亦接受新冠病毒是生活一部分(41.4%)。部分學生認為「全面提升疫苗接種率」(39.4%)及「達至零確診或感染」(36.4%)有助學生過正常校園生活[表11]。   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徐小曼表示,提早放暑假是艱難而無奈的決定,亦難免打亂學校及學生的上堂進度。疫情肆虐,學生無法一如以往暑假般,預早作好活動安排。由於學校停課,坊間實體活動及交流均告暫停,學生只能參加網上活動,加上暫緩全民檢測安排,令部分學生感到白白浪費了假期。   她指出,由一月中暫停面授課至四月下旬的暑假,長時間缺乏正常校園生活,無可避免令學生的學習效能、體能、精神健康等產生負面影響。她建議在疫情可控之下,學校復課後可作出相應調整。   加強學生的校園生活體驗,包括課堂上增加小組討論機會,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合作和參與;課外增加交流、參觀、比賽等活動。 加強課後學習支援,協助紓緩學生學習上疑難。 增加團體課外活動機會,尤其與促進體能相關活動。 開放學校文康體藝設施,鼓勵學生鍛練身心,促進全健發展。   此外,徐小曼建議家長盡早及按時讓子女接種疫苗,令子女在疫苗的保護屏障下,恢復正常的校園學習和社交生活。學生亦應善用假期,在家抗疫期間保持作息有序,利用網上學習資源充足自己,並保持適當運動量,有助提升抗逆力。   青協「關心一線2777 8899」於2022年1月至3月期間,共處理11,000多宗求助,較去年同期上升7%;其中6,404宗與情緒相關的求助個案,另有2,571宗與校園生活相關的求助個案,當中以「升學」、「讀書壓力」及「朋輩關係」為最主要範疇;以下是熱線及網上曾經處理的個案。   個案一︰    應屆文憑試(DSE)考生感到很大壓力,加上因應疫情嚴重而縮短考期,擔心不夠時間溫習;更擔心一旦自己染疫,未能如期應考,種種變數令考生出現嚴重焦慮情緒。   個案二:    DSE學生在備試期間確診而打亂溫習安排,影響他的溫習進度及效率。而他亦在「轉陰」後出現後遺症,經常感到疲累,集中力下降,導致不能專注溫習。他計劃下年度調整身體及心態後,重新進行考試。   個案三︰   中五學生表示疫情肆虐,自修室及圖書館等地方都關閉,只能留在家中溫習。唯家人因為疫情停工時常在家,不能專心溫習,有時亦會與家人發生衝突,感到十分無助,他盡量在深夜等家人休息時才溫習。最近不知不覺會哭,沒胃口進食,亦開始有想放棄的心。   個案四:   中一家長表示女兒近日情緒低落,長時間在家,久久未能外出,變得愈來愈靜。與父母傾談時表現冷淡,平時亦甚少與同學通電話。在家中只是時常打機,足不出房。   如學生遇上情緒問題,可透過以下方法聯絡有關服務: 輔導熱線「關心一線」      ︰      2777 8899     網上輔導                  : utouch.hk   WhatsApp輔導            : 6277 8899       因應第五波疫情持續嚴峻及市民的急切需要,青協於2月推出「愛心響鈴大行動」,將服務範疇持續擴大,包括從情緒支援、視診服務、短期住宿、物資轉贈、就業支援五方面,提供多項應急服務,在疫情中送上愛與關懷。有需要人士可透過青協社工或致電「關心一線」27778899轉介。   附件 「第五波疫情對中學生的影響」調查結果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25/02/2022

青協發起全城「愛心響鈴大行動」

Caring to Call – Calling to Care Hong Kong is in the midst of a surging number of infections in this so-called fifth wave. To ensure that no one is left isolated, especially the more vulnerable in our community, the Federation has launched the Caring to Call – Calling to Care campaign. Caring to Call – Calling to Care aims at providing services that cover emotional support, telemedicine services,  short-stay accommodation, donations of anti-epidemic materials and career advice to at least 10,000 people in need, including the elder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DSE students and unemployed youth. The five key actions have been swiftly taken and all […]
21/02/2022

「香港初創進駐大灣區全攻略」網上講座接受報名

為協助有志創業青年,發掘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機遇,香港青年協會舉辦「香港初創進駐粵港澳大灣區全攻略」一系列講座,繼深圳前海、珠海、廣州和東莞後,將於3月4日舉行網上講座,由中山雙創基地及香港創業青年代表,介紹相關創業環境、優惠和扶持政策等。歡迎公眾報名,詳情可瀏覽青協「社會創新及青年創業部」網站sic.hkfyg.org.hk。   香港青年協會業務總監鄧良順表示,青年在疫情下探索不同城市的創業機遇,的確增添難度,舉辦講座可讓他們做好前期資料搜集和準備工作,透過專家和內地創業的香港青年分享,了解大灣區各城市的創業政策和優惠配套、機遇及發展潛力等,從而積極考慮到大灣區創業。   過去講座累計逾150人參與;並得到各城市合作機構、雙創基地及青年創業家代表的大力支持,講者包括: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高級經理何婷婷、騰訊雲啓創新中心(珠海)執行總經理鄭重科、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主任袁少鳴、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代表張樂等。   在深圳前海創業已6年的天空社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姚震邦,在講座中曾提到,作為第一批入駐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青年,他看到創業環境越來越有吸引力,「現在交通、相關配套和政策都比以前進步,加上前海環境優美,能幫助初創公司建立良好印象;而夢工場舉辦各種活動,令我們有更多機會認識投資者,並增加曝光率。」   Uni-baby 寶寶與你國際教育聯合創辦人林思翹分享說,初到東莞創業時,曾遇到資金短缺、缺乏人際網絡等挑戰,「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比起我當年創業,現時國內已推出很多針對港人的政策支援和優質基地,我建議大家應多了解不同平台,積極參與交流活動,勇敢踏出第一步,才有機會成功。」   Star Diamond創辦人馬福意,在香港的珠寶業務站穩陣腳後,即使面對疫情亦毅然到廣州開業,就是因為當地提供了不少優惠政策,「我在廣州的雙創基地,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總部得到很多創業支援,節省了不少時間,也體會到人才公寓、免費辦公空間等支援服務,令我的創業路更為順利。」   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先行者」,是民政事務局及青年發展委員會的青年發展基金轄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資助項目之一。青協「社會創新及青年創業部」為獲選的12支創業隊伍,提供60萬港元的創業資助金,同時提供深入營商培訓、創業導師及專業諮詢、業界交流、一年免租辦公空間等一站式創業支援服務;「香港初創進駐大灣區全攻略」講座是其中一個項目,冀增加他們與大灣區城市的聯繫,有助開展業務。
16/02/2022

600名青年義工參與「愛心響鈴」

青協「鄰舍第一」社區計劃 600名青年義工參與「愛心響鈴」,支援千名長者及基層人士 第五波疫情持續,近五成關懷對象擔心受到感染 近一成無智能手機,過半數需要口罩及糧食支援   本港疫情持續嚴峻,市民一方面人心惶惶,另面對持續更新的防疫措施感到壓力,需要社區協助和支援。香港青年協會「鄰舍第一」社區計劃的600位「鄰舍隊」青年義工,自1月中旬起推行「愛心響鈴」,持續以電話方式關懷長者及基層人士,並了解他們所需。結果發現,在第五波新冠疫情中,近半數(47.7%)關懷對象最擔心受到感染,其次為欠缺社交活動(35.8%)和未能外出購物(23%)【表8】。   「鄰舍隊」青年義工於1月17日至2月7日期間,透過電話成功訪問955名全港長者及基層人士。結果顯示,他們現時最需要的物資是口罩(57.1%),其次為糧食(47.1%)、搓手液(34.3%)及新鮮餸包(25.7%)【表9】。不少長者亦向青年義工反映,近期受多幢大廈被圍封強檢影響,他們均擔心沒有足夠糧食在家儲備。    隨著特區政府早前宣布2月24日起全面實施「疫苗通行證」,任何人士進入表列處所必須使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及其他相關要求。調查發現,逾三成(32.9%)關懷對象因手機及應用程式等問題,料出入處所將受到影響,當中包括沒有智能電話(8.9%)、已安裝「安心出行」亦不懂使用(8.6%)、以及想安裝「安心出行」但不懂安裝(4.2%)等【表3】。   另外,防疫措施不斷收緊及更新,一般長者及基層家庭難以充分理解和作出準備。調查指出,近四成(39.8%)關懷對象不知道疫苗氣泡(現稱為「疫苗通行證」)內容,一成八(18.2%)知悉疫苗氣泡但認為內容複雜,難以理解【表5】。 經青年義工講解後,六成(60%)認為該措施對生活構成影響【表6】。   本港第五波疫情爆發,青年義工未能上門探訪關懷對象,繼而推動「愛心響鈴」,以電話方法了解他們近況及需要,以下是部分個案內容。    個案一: 江婆婆的丈夫剛離逝,女兒已前往外國,加上多年來熟悉的鄰里因不同原因搬離,在疫症期間缺乏社交倍感寂寞,亦沒有熟悉的朋友可以傾訴,她見到新聞報道有長者確診及死亡個案更是憂心。她感謝青年義工主動聯絡及關心,讓她感受到溫暖。    個案二: 居於劏房的單親媽媽潘太,生活環境狹窄。自一月學校停課起,家中3名子女需要同時上網課,家中的設備及無線上網實在無法配合,感到非常困擾;她一家四口的口罩使用量頗高,因此除糧食外,期望獲得中童口罩的支援。   個案三︰獨居長者張婆婆患有糖尿病,長期受膝蓋和腰部痛症困擾。她一方面減少外出,另方面亦擔憂居住的大廈如被圍封強檢,家中糧食不足。自疫情以來,她只領取了20個口罩,便沒有其他支援。近期疫情升溫,婆婆開始張羅防疫物資而感到緊張。她丈夫因身體變差而多次入院,並搬到安老院居住,她一直無法探望丈夫,非常擔憂。    個案四: 80歲吳婆婆表示,屋邨附近多人確診,每天去街市買餸都提心吊膽她每日看新聞仍不能完全理解防疫措施,要靠青年義工致電關懷時才能掌握內容。她知悉打針要大排長龍而不敢自行前往,幸好青年義工提醒可以先預約,並提供協助。    青協督導主任胡偉全表示,愈來愈多處所出入需要使用手機應用程式,對於不諳科技或從未接觸智能電話的長者,可能造成生活不便,青年可發揮資訊科技的能力,協助長者了解最新防疫措施及智能電話的應用;同時呼籲各處所盡力提供協助。他又提感謝600位「鄰舍隊」青年義工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而「愛心響鈴」將持續擴大推行,期望在疫情中送上温暖。     由資深青年義工組成的青協「鄰舍第一‧青年圓桌」主席杜美怡表示,發現不少長者慨嘆子女及孫兒在疫情下減少探望,同時憂慮他們失業、學習狀況等而感到莫大壓力。 她表示,很多社區的實體活動未能如期舉辦,不少長者難免感到寂寞,她鼓勵義工發揮互助共享的精神,主動關心區內有需要的家庭,如有剩餘的防疫物資,可考慮送贈予弱勢社群。   青協「鄰舍第一」社區計劃是由青年帶動的社區關懷行動,以各種靈活方式,為他們心中的理想社區貢獻所長;疫情期間曾舉辦「愛心Buy」、「餸上門」及「疫境教室」等項目。上述計劃踏入第十年,已有逾3,000名14至35歲青年自發組成100支「鄰舍隊」,分佈全港各區。未來亦將持續擴充及增長,在各社區以具體服務與行動推廣訊息。網站neighbourhoodfirst.hkfyg.org.hk提供全港各區最新資訊,歡迎各位青年加入鄰舍隊,促進鄰舍間的互動聯繫。   附件 青協「鄰舍第一‧愛心響鈴」電話關懷個案統計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28/12/2021

青協領袖學院舉辦「透視粉嶺」系列活動

由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主辦,美國運通贊助的「文化保育大使計劃」,透過具系統的培訓和體驗活動,提升青年及公眾對歷史保育的興趣。新一屆近30位文化保育大使經已完成培訓,即日起至2022年1月31日舉行「透視粉嶺」系列活動,歡迎公眾免費報名參與,並見證學員的學習成果。詳情可瀏覽網站leadershipinstitute.hk。   「文化保育大使計劃」日前舉行結業禮及「透視粉嶺」主題展覽開幕禮。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先生、北區民政事務助理專員黎錫芊女士、美國運通大中華區企業事務總監陳國賢先生,以及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出席活動,並由新一任文化保育大使擔任導賞員,帶領參觀主題展覽。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表示,近年世界各地都關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全球面臨的最迫切問題提供解決方案。青協領袖學院作為人才培育的重要地方,致力提供多元項目和訓練課程,讓青年積極參與及發揮主導角色,營造可持續發展社區。   其中一位大使張嘉柏分享說︰「我在培訓時透過不同的分組討論,積極探討各種可行方法,反思如何在活化和社會發展之間取得平衡。經過反覆練習,我很期待帶領導賞團,讓參加者深入認識前粉嶺裁判法院的歷史意義,活化成青協領袖學院的演變過程,以及粉嶺一帶的城市和圍村面貌。」在籌備展覽及導賞團期間,他和其他文化保育大使均與街坊進行訪談,每次訪談都有新發現和得著,同時亦要確保資料的準確性,期望向公眾呈現粉嶺獨特的一面。   「透視粉嶺」系列活動設有主題展覽、工作坊及主題導賞團,其中主題展覽為策展團隊與一班文化保育大使的共創成果,運用青協領袖學院為基地(即「前粉嶺裁判法院」),以居民的生活日常為主軸,邀請訪客認識法院、聯和墟故事和消閒娛樂活動。訪客更可通過特製場刊,自行探索粉嶺周邊的歷史古蹟和地區文化,將人與地方連繫。
23/12/2021

「青年創研庫」公布「促進產業化推動體育發展」研究報告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3日)公布有關「促進產業化推動體育發展」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受訪市民對「香港體育發展前景理想」、「喺香港體育相關行業工作有前景」及「喺香港做專業運動員有發展空間」的同意程度,平均分分別只有5.32分、5.55分及5.46分(0-10分,10為最高);同時,他們對「香港整體環境有助鼓勵市民做運動」及「政府喺推動體育發展方面表現理想」的同意平均分,亦分別只有5.56分及5.40分【表2】,反映受訪者對有關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看法僅屬一般,並沒有明確取向,且認為本港的普及體育發展有待加強。   上述研究透過實地調查方式,於今年10月20日至26日期間,訪問520名15至64歲香港市民。結果發現,多達三成(28.8%)受訪者過去半年完全沒有做運動,逾四成(41%)表示每星期最少做一次,當中每天都做運動的僅佔一成(9.2%)【表3】,顯示整體運動風氣不盛。   雖然政府在2017/18學年開始推行「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鼓勵學校向相關團體開放設施,並藉以提升學校體育風氣。是次研究發現,只有半成多(6.8%)受訪者曾在學校做運動,而且全為15至24歲青年,其餘七成(69.7%)在政府或公共設施做運動【表4】,反映市民仍然依靠公共性質的場地。   此外,兩成七(27.5%)受訪者表示「未試過」觀看體育賽事【表5】。在曾觀看體育賽事的受訪者(377人)中,近六成(59.2%)主要觀看四年一度的「奧運」,主要觀看「本地體育賽事」者不足半成(3.7%)【表6】。同時,表示「現場觀看免費賽事」(2.7%)及「現場觀看收費賽事」(0.8%)的比率亦偏低【表7】。 調查又顯示,逾半(53.8%)受訪者沒有學習過運動技能【表8】;近半數(48.5%)表示在做運動上沒有消費;至於有消費的,主要購買運動服裝和鞋(25.0%),不足一成分別消費在技能學習(9.6%)和場館使用(7.9%)【表9】;另只有少數受訪者有購買運動紀念品【表10】,反映市民的運動消費類型較為狹窄且不太活躍。   研究又深入訪問多名專家、學者及體育產業持分者。他們普遍認為,現時香港體育發展主要依靠政府資源的模式,不足以應付大規模發展的需要。有受訪專家指出,運用市場資源去將體育相關的事業和產品疊加起來產生協同效應,可產生更大的效益,有利體育和經濟發展,長遠能促進市民健康和帶動經濟增長。   有受訪籃球運動員分享指,他每次參與訓練或賽事只能獲車馬費,唯有從事一份時間較彈性的工作以兼顧生計和練習。他認為社會普遍不認為運動可發展成商業行為,影響了青年以體育為事業發展路向的想像和追求。   有受訪業界人士就認為,市場上缺少高水平的體育教練,以及體育與商業知識兼備的人才,部分從業員的專業水平也缺乏認可標準,整體人才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強。   青年創研庫經濟組成員范丞羲和周浩民表示,運用體育產業推動體育發展,並促進經濟與就業的相關例子屢見不鮮。他們認為,政府應將體育產業納入「資歷架構」,並運用「過往資歷認可」機制,確立體育產業從業員的專業性,以促進人才發展。他們又建議政府推出體育消費券,津貼市民在商業市場學習體育技能、入場觀看體育賽事和參加比賽;並在薪俸稅下增設「個人體育學習開支」的扣除項目,以提升市民做運動的能力和興趣,並帶動體育服務和產品的需求,長遠亦有利於普及體育發展。   青年創研庫經濟組召集人彥勳及成員趙倩婷認為,社區體育設施的短缺問題不利體育產業發展,認為教育局應逐步擴大「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的使用者至包括商業體育機構和社區人士,讓學校的體育場地和設施得以善用。他們又建議利用創新思維帶動社會的體育氣氛和參與度,包括傳媒機構以體育為題材,創作不同類型的劇集和節目,引起市民的共鳴。體育賽事主辦單位亦可以運用創新科技,開拓更多觀看及參與賽事途徑,讓市民體驗到賽事的樂趣。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附件:「促進產業化推動體育發展」調查結果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經理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