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22 – Page 2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10/08/2022

West Kowloon Sunset Cultural Portal 2022, bringing West Kowloon into the community through online and onsite workshops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the Authority) and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co-present West Kowloon Sunset Cultural Portal 2022, aiming to bring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the District) into the community.   With the theme of sharing the magnificent sunset view in the District, over 70 online and onsite programmes, including art installations, exhibitions, performances and workshops, will be organised from Wednesday, 17 August to Monday, 12 September 2022 to invite members of the public to know more about the District and encourage them to visit the District.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
07/08/2022

The Hong Kong Student Science Project Competition 2022

Hong Kong has been actively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ocal secondary schools emphasize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with the effort by the Education Bureau (EDB) on advocating STEAM Education in schools, local secondary schools put emphasise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olve problems creatively, and to care about the society and people in need. The initiatives in STEAM education aimed to discover and cultivate science by promoting STEM education, discovering and cultiva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and together creating a more sustainable society.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the Education Bureau, The Hong […]
06/08/2022

「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頒獎禮

新冠疫情持續,經濟低迷影響市民生活,遇到困境更需要以積極的信念應對。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獲中華電力作為活力夥伴的「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今天(6日)舉行頒獎禮,表揚20位勇於面對生活困境、積極求進的青少年;冀為社會注入正能量。每位得獎者均獲頒發嘉許獎狀及獎學金,而今年的獎學金更上調至港幣$10,000,以鼓勵他們進修或報讀訓練課程之用。 頒獎禮由立法會議員霍啟剛太平紳士擔任主禮嘉賓;並由3位得獎青年代表分享他們逆境自強的故事。20位得獎青年經歷不同的成長挑戰,部分曾遇上惡疾、家庭困擾,甚至曾有輕生念頭,他們縱使面對人生挫折,也樂於接受,勇於改變。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表示,面對嚴峻的第五波疫情,該獎勵計劃於復課後接受提名,共接獲87間學校及青年服務單位提名195位學生參與,反應理想。他指出,「抗逆應變」是青年面對挫折必備的特質,亦是應付未來社會的重要技能。希望獎勵計劃能鼓勵學生繼續抱持樂觀、堅毅、自強不息的精神,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治癒和希望。他多謝學界的踴躍報名及評審的參與,並感謝中華電力的支持,攜手協助青年於疫情下活出正向人生。 中華電力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太平紳士表示過去幾年,社會各界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她寄語年青人要毋懼困難、堅守信念、努力向前,為自己及香港建設更美好的未來。她希望,「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不但在經濟上幫助學生,中電工程師更參與其中,透過師友計劃,為同學在學習、就業及生活各層面上提供意見,一起發掘生活的趣味,為大家的生命注入動力。 其中一位得獎青年梁智杰,較少受到家庭管束,中二時已經不喜歡上學,到處流連並誤交損友,亦不幸誤墮法網被捕,及後被判18個月感化令。智杰在開展感化令的初期,缺乏朋友及家人的陪伴,感到十分孤獨及迷茫,初期對社工及感化官安排的輔導和活動也不感興趣。幸得外展社工的陪伴、感化官的循循善誘,智杰開始重新找到人生目標。他透過「感動咖啡室」活動,開始接觸及愛上咖啡沖調,並努力學習不同的沖調技巧及調配味道。透過此興趣把關懷分享給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希望透過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更令他深深明白「珍惜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性。 另一位得獎青年施舜均,母親患有躁鬱症,經常情緒不穩,父母終日爭吵不斷,令她長期活在不安的環境中。她與妹妹的成長需要亦經常被家人拒絕和忽視,令她自小希望盡快脫離家人,甚至曾向上天祈禱,希望自己從來沒有出生。過去兩年疫情肆虐,舜均被逼留在家中,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增加,令她逐漸留意到家人的需要及發現他們可愛之處。舜均開始明白母親的成長經歷影響了其情緒狀態,知道父親為了生計不介意投身勞動工作,而她亦盡力保護和教導年幼的妹妹,希望她在温暖有愛的環境下成長。面對成長中不平凡的經歷,舜均發現平日香港人的生活過於急促,靜下來才領悟溝通的重要性,原來人與人之間的連繫可以幫助他們面對、修補和治療傷痛。 同樣是得獎青年的楊濟源,自出世就是一位嚴重聽障人士,亦有語言障礙,無法達到正常發音標準。他當年在內地讀書,學校沒有任何支援,令基本學習和溝通也受到影響,濟源無法與同學正常相處,感到孤單、焦慮及失去自信。濟源中一來港時完全聽不懂廣東話,幸得社工教導及協助更換助聽器,及後漸漸聽得清楚,並可倚靠讀唇來理解別人的說話。由於廣東話較普通話複雜,濟源學習時感到非常吃力,曾經想放棄學業。及後香港開始爆發疫情,期間戴口罩亦增加了他理解別人講話的難度,他開始從網上資源自學廣東話和英語,看著自己的進步而得到滿足感,自信亦逐漸提升。現在即使仍然遇上困難及障礙,他會選擇耐心表達及主動說出需要,務求與人溝通互相理解。   附件 「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20位得獎青年簡介   姓名 經歷撮要 1 潘可人 單親家庭成長,母親面對家庭及工作壓力,患上焦慮症,需要停工。可人應付學業壓力,還要關注母親的情緒狀態及定期陪同覆診,家庭經濟也是另一個重擔。幸得家長教師會及社工的支援,基本開支及時得到幫助。可人沒有任何埋怨,反而懂得感恩,抱持堅毅不屈的態度應對。 2 葉靜嵐 小時候目睹家暴,及後父母離婚,漸漸封閉自己,加上對學業的要求高,兩年前終患上厭食症、抑鬱症及焦慮症。父親去年突然墮樓輕生,至今仍不知原因,靜嵐卻被親戚指責並離棄她,令她的抑鬱症惡化,最後更因常萌生自殺念頭而需入院治療。憑著堅強的意志及毅力,靜嵐逐漸克服情緒病的困擾,並積極配合治療,學懂調整想法和心態。 3 楊凱曦 從小面對家庭破碎及長期病患,母親獨力撐起經濟。濕疹嚴重時,在他身上差不多找不到一塊完好的皮膚,痛苦難耐。去年更患上大腦白質病,病發時會突然失去記憶。為免家人擔心,他獨自完成不同檢查,發現大腦情況如長者患上失智症一樣,未知何時會急速退化。得知疾病暫無藥可醫,他從沒有自怨自艾,反而搜集資訊,努力克服病情。 4 程正綸 於兒童之家成長,欠缺父母的照顧和扶持,過往受到欺負也不敢言。中三出現胃出血情況,發現腦部有小腫瘤。住院治療期間,需要放棄騎單車嗜好,變得意志消沉,亦因經常進出醫院而頻密缺課,成績一落千丈。幸好遇上新任兒童之家的社工鼓勵他及早為成年後的生活作準備,正綸終於重拾鬥志,重燃希望及動力。他重新投入單車運動,積極以運動強身健體,藉此證明自己並不是那麼差。 5 楊濟源 自出世就是嚴重聽障人士,亦有語言障礙,無法達到正常發音標準。內地讀書時缺乏支援,令基本學習和溝通受到影響,無法與同學正常相處。中一來港時完全聽不懂廣東話,幸得社工教導及協助更換助聽器,及後更可倚靠讀唇來理解別人的說話。疫情爆發,戴口罩增加了他理解別人講話的難度,他開始從網上資源自學廣東話和英語,得到滿足感,自信亦逐漸提升。 6 鍾雨軒 雨軒無心向學,常惹事生非,上課時只會睡覺和挑釁老師。曾經以為擁有一群好兄弟,享受每天與他們玩樂的時間。後來,雨軒被這群兄弟誤會及開始成為被排斥和杯葛的一員,令他開始出現自殺念頭,及後確診患上了中度抑鬱症。他決定轉校重新開始,反思以往的問題,改以認真及積極的態度重新面對新的學習環境,積極結交新朋友。 7 魏進星 家境清貧,與二哥為伴到處流連耍樂,初中在朋友慫恿下參與欺凌事件,兩人同被捕。進星在男童院度過了七個月,再在監獄待了三星期,最後被判兩年感化令。被捕後反思自己的行為,想起父母一直對他的叮嚀,決定重新開始,於新學校獲安排照顧校園犬,慢慢培養責任感。 8 梁智杰 自小不喜歡上學,到處流連並誤交損友,不幸誤墮法網被捕,及後被判18個月感化令。開展感化令初期,缺乏朋友及家人的陪伴,感到十分孤獨及迷茫,幸得外展社工的陪伴、感化官的循循善誘,開始重新找到人生目標,努力學習咖啡沖調技巧,將關懷分享給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9 林言蔚 中三時突然腦癇症病發,在校突然倒地及全身抽搐。病發後,需要長時間留院接受各式各樣的治療,但病情沒有進展,病發的次數卻變得愈來愈頻密,而每次病發後記憶力亦會受到影響。幸得社工、跆拳道教練和母親一直耐心陪伴,傾聽她的痛苦,言蔚漸漸振作過來,思考重新出發的方向。 10 黃詩琳 詩琳先後確診多種情緒病,病發期間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曾多次手及嘗試跨出平台的欄杆打算輕生,因此被安排入住醫院接受約半年的治療。治療過程中,詩琳開始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在情緒來襲時亦會以不同方法調整自己的狀態,並配合藥物治療,努力對抗病情。 11 梁惠深 自出生以來臉上就有紅色胎記,令她感到自卑,常常抱怨覺得自己長得醜。從六歲開始,共接受十次激光手術,為日常生活和學習帶來嚴重不便。惠深聽從父親的意見,將注意力放在令自己開心的事情上,多點用微笑來淡化悲痛的回憶。 12 鄭幸怡 患上生殖細胞腫瘤,母親辭去工作並於醫院照顧幸怡。她自去年十月中開始接受合共四期化療,治療及藥物帶來不同的副作用和體重急降。在治療過程中曾感到氣餒,但在家人、老師和朋友的不斷鼓勵下,她深深感受到來自身邊人的關心及力量。幸怡重拾動力和信心去尋找自己的夢想及新生活,慢慢放下輕生的念頭,甚至反過來安慰家人。 13 施舜均 母親患有躁鬱症,父母終日爭吵不斷,令舜均長期活在不安的環境中。她與妹妹的成長需要亦經常被家人拒絕和忽視,令她自小希望盡快脫離家人。過去兩年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增加,令她逐漸明白母親的成長經歷影響了其情緒狀態,知道父親為了生計不介意投身勞動工作。她盡力保護和教導妹妹,希望她在温暖有愛的環境下成長。 14 廖莉榕 莉榕家境清貧,一家五口只靠母親工作糊口。她去年開始做兼職幫補家計,導致成績一落千丈。疫情令她失去了充實的校園生活,加上兩年無法回鄉探親,在學業、工作及疫情影響下,她一度飽受情緒困擾。眼見身邊的人不時帶著消極態度,莉榕更希望嘗試突破自己,跳出框框,決定參選學生會,並擔任會長一職,盼望令個人的中學生活變得更圓滿。 15 李慧霞 家境清貧,父母和妹妹患上長期病患,家中仍有年幼弟弟,一家需要申請資助。疫情期間一家五口長時間留在狹小的空間,家人衝突增加,自己亦受濕疹困擾,不同的壓力下有時會感到抑鬱,甚至萌生輕生念頭。慧霞得到同學的關心,覺察到她的情緒需要,主動邀請她參與義工活動,開始改變及反思看待家庭的心態,主動關心家人。 16 徐圓 單親家庭長大,過往在廣州生活,只靠母親照顧家庭經濟所需。17歲時申請來港居住,拿著家裡僅存的6,000元積蓄孤身一人來港投靠親戚。面對新來港的適應、經濟困難、曾被欺凌的經歷,令徐圓感到壓力。轉校後得到老師的支援及同學間互相理解,徐圓很快便適應校園生活,更發現只要願意嘗試,放下過去的包袱,便能重新面對困難。 17 王家馨 童年目睹家庭暴力,曾被父親趕離家,並患上焦慮症,難以肯定自我價值。加上對學業成績有期望,承受沉重壓力,曾萌生輕生念頭。家馨開始懂得轉變思考模式,選擇主動聆聽及理解家人的想法和難處,甚至在發生衝突時擔當調解的角色。她逐漸明白需要改變自己,主動尋找出路,家庭關係亦得到正面轉變。 18 黃汝麒 母親患有末期癌症,眼見母親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也感到無能為力。隨後母親病逝,令汝麒頓失生活的精神支柱。幸得老師主動關懷,她明白需要作出轉變,積極學習老師教導的自理技能,希望能照顧自己。汝麒欣賞自己由內向變得外向,認為人生要有方向,更要珍惜現在,讓天上的母親見到她堅強地活著。 19 林雍嵐 雍嵐從小重視學業,中一時未能入讀心儀中學,加上難以適應新環境,漸漸患上抑鬱症。她多年隱瞞病情,更開始以自殘釋放情緒。17歲時選擇跳軌結束生命,猶幸被救回,但卻失去右眼,臉部破碎,雙腳被截肢,需要以輪椅代步。在醫院治療期間,得到家人及朋友的關心與照料,雍嵐慢慢變得更堅強,決定敞開心扉,重拾畫筆記錄自己所感受的情緒轉變。 20 汪瑋嘉 父親在國內欠下債款,中一時舉家來港,除了經濟困難外,亦要面對適應問題。當時不諳廣東話,英語水準低劣。來港初期因語言和文化差異,曾被同學排斥,甚至埋怨家人帶他來港。中四時得老師提醒才恍然大悟,知道如果英文不合格就不能考上大學。決心改善英語成績,終在英文科考試中考獲全級第六名。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01/08/2022

青協《中國歷史文化周》今起啟動

香港青年協會致力鼓勵本地青年認識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發展。自2011年開始,每年均舉辦《中國歷史文化周》教育活動系列,鼓勵青年透過課堂以外的體驗,加深對國家不同範疇發展的認識,並鑑古知今,傳承責任。   今年《中國歷史文化周》是一項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的認可活動。今天(1日)舉行啟動禮及主題演講,並於本周舉行多元項目及活動,讓青年認識中國歷史悠久的可持續發展觀和文化;今年共吸引本港34間中學及大專院校報名參加。   主禮嘉賓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劉智鵬教授,以及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出席啟動禮。中國工程院院士兼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李焯芬教授,以及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朱旭峰博士分別作出主題演講。   青協總幹事何永昌表示,可持續發展是青年關心的課題,同時是青協未來的重點服務方向。今年《中國歷史文化周》以「天人合一」為主題,他期望透過多元的教育活動,有助提升青少年的知識與文化賞析能力,以至引伸的相關國際課題,促進他們思考,以及對保護及保育環境的長遠承擔。   《中國歷史文化周》於8月初展開專題講座、工作坊、綠色青年領袖培訓,從衣、食、住、行四大範疇探討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進程。特色項目「自然『煮』意仲夏營」,以兩日一夜的宿營,由青年領袖帶動和組織,透過身處自然環境中的廚藝體驗,了解天人合一在生活中的運用和實踐。另一項目「綠林豪傑」社區領袖任務賽,由中三至中六學生組成隊伍,針對保育郊野環境,以「珍愛綠林‧山海無痕」為題,提出具中華文化創意的環保公眾參與方案。   香港青年協會自2011年開始,每年暑期前均舉辦《中國歷史文化周》活動,過去曾經以《百年中國》、《翰墨傳承》、《光影歲月》、《鐵路行》、《縱橫外交》、《起動體育》、《我要起飛》、《知味尋源》、《築橋互通》、《古今築跡》、《以農立國 綠的足跡》、《天人合一》為主題。詳情可瀏覽網站chinaweek.m21.hk。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