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022 – Page 2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13/07/2022

青協「DSE 27771112計劃」公布「疫情下的升學規劃調查」結果

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 1112計劃」今日(13日)公布「DSE疫情下的升學規劃調查」結果。在受訪的581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中,四成六考生(45.8%)表示放榜壓力達7至10分的最高水平(1分為壓力最低,10分最高)[表四]比例較以往3年均略為減少;面對本港最嚴峻的第五波疫情,逾六成(60.6%)表示疫情對「準備文憑試」有頗大的影響,其次為「學習進度」(56.6%)及「應試表現」(47.2%)[表七]。   另外,逾六成(61.1%)受訪考生認為預備應考期間「上課模式不斷轉變(如停課/網課)」最影響溫習成效,其次為「自己的期望」(53.4%)、「疫情的變化」(48.5%)及「文憑試安排的變化」(40.8%)[表六]。   放榜在即,受訪考生感到緊張(49.2%)、擔心(46.0%)及不安(30.1%)[表五]。雖然如此,五成八(57.8%)認為身邊人「默默地支持便足夠」,其次為「減少給予過高期望」(44.6%)及「容許我自由地選擇未來的路向」(42.9%)[表八]。   青協「DSE 2777 1112計劃」於今年6月22日至7月7日,以網上問卷成功訪問581名應屆文憑試考生。結果顯示,六成一考生(60.6%)以大學學位為升學目標 [表一] 。如未能於聯招獲派心儀科目,逾五成(51.6%)會考慮報讀自資副學位課程;選擇海外升學(31.5%)、邊工作邊進修(21.7%)、學習職業專門技能(16.5%)的考生比例較去年輕微上升[表二]。   受訪考生亦指出,在選擇未來升學路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為對課程的興趣(74.5%)、自己的期望(63.7%)、就業前景(59.2%)等[表三]。   對於在疫情下度過的高中生活,七成三(73.0%)受訪考生認為「因疫情取消了很多活動,如謝師宴/畢業旅行/運動會,感覺自己的中學生活不完滿」,近五成八(57.7%)則感到「無奈,很多事都是無法控制」,亦有五成五(54.9%)認為「學習的動力下降」[表九]。   青協「DSE 27771112計劃」負責人許強懋表示,應屆考生於整個高中生涯均受疫情影響,縱使已習慣學校上課模式不斷改變,應試前夕,即二、三月期間適逢第五波疫情轉趨嚴峻,大量市民確診、不同的檢疫或隔離措施、學校提早放暑假、延後公布文憑試應考安排等,均為考生帶來更大的心理負擔。他相信應屆文憑試除了考核知識,更考驗考生「臨危不亂」的心態。   許強懋建議考生應盡早搜集及整合升學資訊,按不同成績表現,例如「近乎預期」,「喜出望外」及「大失所望」,作出不同規劃及應變方案,與此同時,亦應清楚訂定方案的考慮因素,如能力、興趣和未來職業等,為放榜作多手準備。雖然疫情反覆,他亦鼓勵考生對未來抱有希望,不論放榜結果如何,總可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   青協「DSE 2777 1112」由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7月7日共接獲7,311宗求助個案,以下是部分求助個案情況。   個案一  考生指受疫情影響,中六學期的學習模式不停轉變,令他感到無所適從。對前路沒有信心,長時間在不穩定的學習環境,令學習動機大減,認為自己「未打先輸」,對放榜成績沒有任何期望,原想讀物理治療,現在只能見步行步。   個案二  考生希望修讀計算機科學學科,並非常擔心文憑試成績,然而在備試期間,因考試安排變化不斷,需要花更多時間適應,導致溫習時間減少及不能專心溫習。故考生對自己的分數不太有信心。如考獲的分數未能成功入讀,會考慮到美國升學。   個案三 考生表示過去兩年半,因為疫情而甚少出席升學及生涯規劃的講座及活動,亦因為社交距離,很少與師姐同學一同交流,令她未能充份了解不同升學出路和課程內容。家中無人可以給予意見,令考生選擇大學聯招(JUPAS)時感到迷茫,一方面擔心成績,另方面擔心選錯科。   個案四 考生認為中六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中度過,與同學之間關係疏離,也錯過了參加不同類型的標誌性活動,如:謝師宴、畢業旅行及運動會等,整個中六好像「對着電腦」來生活,縱使升上大學,中五、中六亦好像一片空白,對中學生涯感到不完滿而可惜。   為了協助考生規劃升學路,青協「DSE 2777 1112計劃」於7月18日至22日期間,特別延長放榜支援服務,包括加強2777 1112熱線服務,以及Utouch.hk網上輔導,讓考生和家長獲得即時的升學諮詢及情緒支援。 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 1112」DSE放榜支援服務 文憑試放榜期間,服務時間將會延長︰ 7月18至22日(上午10時至凌晨2時) Whatsapp: 6277 8899 輔導專線: 2777 1112  升學網站: 27771112.hk Facebook: DSE 27771112 網上輔導: Utouch.hk   附件 「DSE 2022疫情下的升學規劃調查」結果
07/07/2022

Youth Hong Kong: Another New Chapter

07/07/2022

Charity Golf Tournament 2022

03/07/2022

「青年創研庫」公布「青年對香港未來的願景」研究報告

新一屆特區政府剛成立,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3日)公布有關「青年對香港未來的願景」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1,054名本地青年中,最期望新政府能夠為青年而做的,首三項分別是解決青年住房問題(45.0%)、聆聽青年聲音(35.3%)及修補關係(27.5%)【表12】。在絕大部分受訪青年眼中,新政府急需處理的社會議題眾多,超過六成半(66.5%)均認為是房屋短缺問題【表11】。   此外,最多受訪青年期望見到10年後的香港是一個自由之都(38.3%)、繁榮穩定(32.4%)及宜居城市(25.2%)【表6】;而最想香港能夠實踐的核心價值是「自由」(59.7%)、「民主」(41.0%)和「法治」(35.9%)【表7】。研究亦發現,四成七(46.9%)對香港未來發展傾向悲觀,有不足兩成(17.5%)表示樂觀【表5】。   個人方面,三成八(37.9%)受訪青年對個人未來發展傾向樂觀,而表示悲觀的佔17.6%【表2】;最期望自己10年後可以事業有成(46.4%)、財務自由(45.7%)及生活安穩(42.9%)【表3】。另有近半(48.7%)估計個人10年後會留港定居,而表示會到海內外定居的共佔兩成(19.6%)【表4】。   上述研究所進行的意見調查,於今年5月13至29日期間,以網上問卷調查方式,訪問1,054名15至34歲香港青年協會會員,藉以掌握年輕一代對個人、香港未來,乃至新一屆特區政府等方面的期盼。研究亦訪問15名青年個案及4位專家和學者。   有受訪學者表示,願景具朝向更好的正向信念;政府透過對未來目標的陳述,有助凝聚市民大眾;他們並認為要有效推動施政願景,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包括制訂策略、掌握實況和民情,以及具有勇於嘗試精神。   不過,有受訪個案表示,香港缺乏一個能夠聚焦大眾的共同目標,當下社會亦處於較多不明確階段,令人看不清香港前景。另有受訪個案表示,他們對自己在港發展前景有憂慮,主要包括本港經濟發展至樽頸,產業選擇亦狹窄,加上大部分的空間和成果已由上一輩掌握,青年向上流動進一步縮窄。   此外,在受訪青年視角中,六成七(66.6%)不認為特區政府信任青年,過半數(51.3%)亦不認為社會大眾信任青年;另有六成四(63.6%)不認為自己信任特區政府【表15】。 儘管如此,六成(59.3%)受訪青年認為香港未來的建設與自己有關【表15】。假如可以做一些有助香港變得更美好的事,有較多人選擇在教育及人才培育(32.4%)、醫療及公共衞生(32.2%)等範疇中參與【表14】。 有受訪個案以親身參與社區建設的體驗,包括主動構思、申請資源、與地區不同持分者協作、實踐方案等,認為這能培養青年對建設香港的投入感。當中亦不乏青年個案運用創意,透過行動,切實為不同社會議題,如保育及可持續發展等帶來成效的例子。   青年創研庫「管治」組別召集人林景輝表示,近年的社會事件和新冠疫情未止等因素,對特區政府的管治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亦缺乏互信,新一屆政府應把握剛成立的契機,為社會塑造願景,給青年、市民及社會帶來新的希望。   該組成員葉梓聰引述研究指,新一屆特區政府將青年事務提升至政策局層面,具歷史新里程意義。建議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牽頭,進行各項有利於促進青年「三信」的工作,包括讓青年與政府重建互信和信任、青年對個人發展前景建立信心,以及對香港可以邁向更美好抱有信念。   另一成員徐嘉豪表示,社會各界應開拓更多具共創和實踐等元素的社區建設項目,由地區起步,讓青年實踐心目中可以為社區帶來改善的藍圖;而過程中透過官、商、民互動,有助社會大眾重新識認青年,相信能逐步拉近社會與年輕一代的距離。   成員黃議德則建議當局邀請青年參與關鍵績效指標制定和檢討的討論,就一些與青年息息相關或他們感興趣的範疇,綜合和採納青年具建設性和實用的點子,讓青年共同定立目標、共同接納成果,開拓青年參與新平台,同時促進當局績效衡量更「貼地」。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附件:「青年對香港未來的願景」調查結果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