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oadmin – Page 46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ccoadmin

03/07/2021

「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頒獎禮

過去一年,本港以至全球面對疫情衝擊,大家都需要適應逆境,克服困難。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獲中華電力作為活力夥伴的「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今天(3日)舉行頒獎禮,表揚20位勇於面對艱辛挑戰、迎難而上的本港青少年;冀為社會注入正能量。   頒獎禮由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教授擔任主禮嘉賓;並由3位得獎青年代表分享他們逆境自強的故事。20位得獎青年遭遇人生不同的考驗,部分曾遇上惡疾、家庭巨變,甚至誤入歧途,他們縱使面對人生挫折,也樂觀積極,毫不退縮。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表示,該獎勵計劃本年度共接獲113間學校及青年服務單位提名268位學生,反應熱烈。他指出,「抗逆應變」是青協倡議的六大未來技能之一,青年縱然在成長路上難免遇上不同困境,透過提升抗逆力,相信有助他們重新振作,嘗試應變。他多謝學界的踴躍報名及評審的參與,並感謝中電的支持,攜手協助青年活出積極人生。   中華電力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太平紳士表示,「今年是中電在香港成立 120 周年的里程碑,多年來中電一直陪伴香港人同行望遠,一起走過高山低谷。中電一直相信年青人是香港的未來,我們有責任為年青人提供機會,發揮所長。我希望得獎同學努力裝備自己以應付未來的挑戰,將來貢獻社會,令我們香港這個家持續發光發亮。」   其中一位得獎青年郭梽森,經歷過家中巨變,自小立下「努力讀書回報父母」的心願。小學後他順利升讀區內英中名校,然而面對升中適應及對學業的期望,逐漸出現壓力,令成績急劇下降及開始逃學,對自己越來越感到失望及自責,甚至出現輕生念頭,最後被診斷患有抑鬱症。然而,在父親鼓勵及提醒下,梽森明白到不能再逃避問題,決定勇敢面對自己。在社工和醫生的協助下,梽森轉到寄宿學校就讀,在新環境中重新認識自己,探索更多可能。他期望未來成為一名建築師,為基層市民建設更美好的環境,回饋社會。   另一位得獎青年歐陽曉暉,曾被同學標籤為「壞分子」,終日流連街頭及作出違規行為,甚至多次輟學。翹暉的家人曾出現磨擦,經濟上亦面對困難,令家庭面對龐大壓力。過往種種行為問題及家庭狀況,讓他彷彿墮入一個惡性循環。在面對困境的時候,幸得中文老師的支持,在他學壞時從來沒有放棄他。加上母親一直以來的愛護和照料,亦加強了他改變的決心,明白過去的言行傷害身邊人,逐漸重新適應校園生活。翹暉夢想成為一位作家,希望透過自己的作品傳遞「希望」,治癒身邊的人。   同樣是得獎青年的蔡卓琳,兩歲時被發現患有腦腫瘤,至今已接受十多次大大小小的手術和化療,過程十分痛苦。基於治療和密集的覆診,她經常向學校請假。小學已面對因疾病帶來的學習及朋輩壓力,需要母親和社工開解。雖然如此,卓琳最擔心的是看見母親哭泣,並影響她照顧患有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症的弟弟。即使面對身心痛楚,卓琳沒有任何埋怨,非常感謝家人及主診醫生的悉心照顧,珍惜老師和中學同學對她的支持,讓她感覺到在治療路上並不是孤單一人。卓琳未來想進修烹飪技巧,透過食物或甜品為家人和朋友帶來喜悅。   此外,2019年其中一位得獎青年黃詠恩,獲獎後積極參與由該計劃成立的「燃亮人生師友計劃」,與中電生命導師一同參與義工服務、跑步比賽,甚至話劇演出等,為社區發放正能量。最近詠恩更成為甜品師,開設網店,希望顧客在品嚐甜品時可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20位得獎青年簡介   姓名 學校 1 黃靜儀 港九潮州公會中學 2 姜卓妍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3 林美雅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 4 林春圳 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 5 陳永泰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 6 高雅文KAUR AMANDEEP 加拿大神召會嘉智中學 7 郭梽森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8 梁天榮 加拿大神召會嘉智中學 9 周成峻 石籬天主教中學 10 區嘉聖 北角協同中學 11 蔡卓琳 聖公會李福慶中學 12 呂皓宇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 13 劉家楹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 14 朱茵妮 粉嶺禮賢會中學 15 劉戰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 16 廖文慧 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 17 歐陽翹暉 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 18 雲瑞婷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19 蔡曉瑩 培英中學 20 姚焯然 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  
03/07/2021

Youth Hong Kong magazine: Our Environment Our Future

Climate change is undeniable and people who are young today will face some of its worst effects. Just this year, May saw the highest temperatures on record for Hong Kong. Youth are understandably the key actors in raising awareness. They address issues such air pollution, fossil fuels, extreme weather, garbage strewn beaches and overflowing landfills, rising mean sea levels and the risks posed by coastal flooding. Their efforts are seen in the work of numerous environment-related NGOs and the Local Conference of Youth (LCOY) which shares the outcome of annual climate negotiations about renewable sources and carbon neutrality. Online version: Youth […]
30/06/2021

青協本年度《中國歷史文化周》本周六啟動

青協本年度《中國歷史文化周》本周六啟動 多元體驗活動助青年了解國家傳統農業發展 舉辦周末農墟、專題講座、創新提案及展覽 實踐可持續生活模式   香港青年協會每年舉辦的《中國歷史文化周》,鼓勵本地青年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國家不同領域的歷史文化與最新發展。今年主題為《以農立國 綠的足跡》展開連串項目。本周末起(7月3日)舉行周末農墟、專題講座、青年創新提案及展覽,歡迎公眾參與。詳情可瀏覽網站chinaweek.m21.hk。   周末農墟將於7月3及4日,一連兩日假香港青年協會領䄂學院(地址︰前粉嶺裁判法院,粉嶺馬會道302號)舉行,將會展銷本地有機農作物及產品、體驗手工藝包括︰粟米葉/米葉編織工作坊、簡易香草手工紙捲香工作坊、藍曬收納袋及明信片工作坊、環保植物拓染布袋工作坊、香草鹽工作坊、葉脈書籤工作坊製作、農產品襟章製作工作坊,以及製作二十四節氣書等;現場亦設有分享會,由專家深入講解二十四節氣文化、魚菜共生的生態及城市農業。   而展覽則由7月3至7日,同樣於香港青年協會領䄂學院舉行,將展示國家傳統農耕的方式和智慧,以至走向現代智慧農業的轉變,並介紹「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平及貢獻。   為鼓勵青年關注農業發展的議題,並運用創新的思維,協助解決現時農業所面對的困難。今年嶄新推出青年創新提案,歡迎青年透過參與不同的體驗式學習,主動探究,為香港未來的農業藍圖提出解決方案。   三場專題講座將於7月5至7日舉行,歡迎網上或現場參與。講座將探討現今中國農業的發展、中國農業發展史,以及本地農業的挑戰和機遇。   青協自2011年開始,每年暑期前均舉辦《中國歷史文化周》活動,過去曾經以《百年中國》、《翰墨傳承》、《光影歲月》、《鐵路行》、《縱橫外交》、《起動體育》、《我要起飛》、《知味尋源》、《築橋互通》、《古今築跡》為主題。今年設有現場及網上活動,歡迎公眾及學校參與。        
25/06/2021

青年空間雜誌︰離地好時光

當大自然及城市街道的空間也被擠滿、當大家只顧低頭看手機,在悠長暑假之中,不如抬起頭覺察上空,向上流動——離地一點,卻貼近心房一點。在滿室自然光的工作室製作香薰蠟燭、在唐樓一閣欣賞畫展、在屋邨上沉澱放鬆……各有特色的樓上空間,存在著各種可能性,有待我們發掘屬於自己的忘憂角落。   每天穿梭於摩天大樓之間,你可曾留意,其實近在身邊的「樓上空間」,藏著一個又一個「心靈綠洲」?   青年空間雜誌網上電子版:cps.hkfyg.org.hk/ysm/magazineissues
25/06/2021

Global You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wl (GYSTB) 2021 Finals

The Global You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wl (GYSTB 2021), organised by the Creative Education Unit of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HKFYG), held its Finals and Award Ceremony on Facebook live this past weekend. There were 106 shortlisted local and overseas team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showcased their amazingly innovative ideas and scientific findings to solve everyday problems. Six Hong Kong teams made it to the Finals, of which two took home gold prizes in their respective categories.   Hong Kong’s Victoria Shanghai Academy were joint winners of the Gold Prize in the Biology and Chemistry category […]
21/06/2021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cholarship Award Presentation Ceremony 2020 and 2021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cholarship, jointly supported and sponsored by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and HSBC, and organised by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HKFYG), selects 25 local undergraduates with enthusiasm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T) every year. Each of them is awarded a scholarship of up to $150,000 with a full slate of support for acquiring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 The aim is to help them explore their I&T potentials for pursuing a career in the field and contributing to Hong Kong’s I&T development, reinforcing the city’s status as an international I&T hub. At the award presentation […]
17/06/2021

M21協辦《美麗香港 人‧情‧事》短片拍攝計劃

《美麗香港 人‧情‧事》短片活動由超過十家本地著名電影公司聯合主辦,面向香港社會公開招募參賽者並提供拍攝資助拍攝,分別設有公開組、大專組和中學組三個組別,讓不同年齡組別的電影愛好者都有機會參與其中,充分展現自己的創作潛力;除現金資助外,整個拍攝及製作過程中,參賽者亦可獲業內人士的專業指導;所有獲資助製作的短片,更會參與競逐各項由業內人士選出的獎項,以嘉許表現出色的製作團隊,並助團隊未來在影壇上作進一步發展。   香港電影在中國百年電影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在世界也聞名遐邇。舉辦《美麗香港 人‧情‧事》短片資助計劃,旨在為有志從事電影的年輕人提供實踐和成長的平台和機會,並透過參賽者的視角,多方位的呈現香港的社會面貌和地道情懷,通過不同的題材和拍攝手法能更好地傳承香港電影的優秀傳統和風格,讓香港電影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我們期待與你一起開創未來!  
15/06/2021

中國歷史文化周2021 ── 農本溯源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和源泉,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在古代世界中居於先進行列。近年國家更提倡發展綠色農業,研發先進的農機設備和技術發展高效的生態農業,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   香港青年協會自2011年開始,每年均舉辦《中國歷史文化周》教育活動系列,透過多元活動,提升青少年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興趣和認識;藉此鼓勵他們關心國家發展,並鑑古知今,傳承責任。   今年《中國歷史文化周》以「農本溯源」為主題,將於2021年7月3-7日,透過不同的體驗及教育活動,帶領青年認識傳統務農技術至現今農業科技的發展,並實踐可持續的生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項活動。   1) 周末農墟 2) 專題講座 3) 青年創新提案 4) 展覽
14/06/2021

「青年創研庫」公布「促進公務員隊伍的人才發展」研究報告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4日)公布有關「促進公務員隊伍的人才發展」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接受實地意見調查的527名受訪青年中,逾九成二(92.3%)認為公務員人才培育工作對香港重要【表11】。而對於近年本港公務員隊伍面對政府缺乏市民信任、社會分化,以及未能吸納優秀人才加入方面,受訪青年認為以上三項問題的嚴重程度平均分分別為7.97分、6.96分和6.42分,全部高於調查設定5分的一般水平(0-10分,10為非常嚴重)【表4】。   調查亦顯示,五成二(52.3%)受訪青年認同公務員體系是培育管治人才的有效平台【表14】;此外,分別有超過半數認為,體察民情(53.9%)和協作溝通(51.4%)是現今公務員隊伍最需具備的能力【表12】;同樣有過半數期望公務員具備承擔(55.2%)或不偏不倚(50.1%)的素質【表13】。   撇除十多位受訪者為公務員外,在餘下513名受訪青年中,六成三(62.8%)表示不想做公務員【表7】,其中原因主要包括工作沉悶(31.4%)、政治壓力大(30.1%)、不想作宣誓/簽署聲明(29.5%),以及不想加入現屆政府(28.3%)等【表10】。另有兩成三(23.0%)則表示想做公務員,原因包括薪酬福利好(84.7%)、鐵飯碗/夠穩陣(50.0%)和工作時間穩定(49.2%)【表8】。   上述意見調查於本年4月22至26日期間,訪問527名18至34歲青年。調查顯示,七成受訪者(70.4%)認為公務員隊伍對香港最大貢獻在於服務市民,而提供就業機會(47.6%)及維繫政府有效運作(47.1%)亦佔相當比例【表2】。   不過,受訪青年對近年公務員隊伍專業及廉潔表現的評分,平均分分別為5.19分及5.02分,僅略高於調查問卷所設定5分的合格線(0-10分,10為最高);效率表現評分更低於合格水平,平均分只有4.83分【表3】。   研究亦訪問5位專家和學者,以及15名青年個案,當中10名為現職公務員。有受訪青年公務員個案表示,他們對服務社會抱有熱誠,認為投身公務員行列是一個較能實踐這抱負的途徑;憑著對服務和改善社會的使命感,他們能夠在崗位上繼續向前。   綜合受訪專家和學者意見,近年本港政治及社會環境急變,公務員隊伍面向香港社會、國家和世界的敏銳度需提升。有受訪專家補充表示,公務員抱有服務社會心志,惟工作面對的壓力持續增加,難免影響團隊士氣或工作滿足感。另參考政府當局資料,顯示本港公務員辭職率近年持續上升。   公務員學院即將投入服務,過半數受訪青年期望該學院在提升公務員領導和管理能力(55.8%),或傳承知識及經驗(54.1%)方面發揮作用;另期望推動公務員凝聚力(38.3%)、促進本港公務員國際形象(38.0%)、吸納國際人才(37.8%),以及發揮培育公務員政治意識(30.7%)【表15】。   青年創研庫「管治」組別成員潘子鋒引述研究指,本港對管治人才一直存在需求;管治人才來自多方面,公務員體系是其中重要渠道。研究結果反映大部分受訪青年對加入公務員行列不感興趣,而參考政府資料近年申請政務主任及二級行政主任職位的競爭性曾持續下跌,令人關注長遠招攬優秀人才服務公眾的危機。   參考海外經驗,他建議特區政府開拓公務員隊伍人才物色渠道,例如增設以中學生為主要對象的獎學金,得獎者按條款日後到政府工作一段時間,若認為人才特別優秀,可作進一步提拔。當局亦應積極考慮容許非政府服務機構等推薦人選申請參與政務職系實習計劃,有助政府盡早吸納具潛質者,擴濶人才來源網絡。   該組另一成員徐嘉豪表示,特區政府應制訂一套有助公務員隊伍連繫社會、國家和世界的培育發展框架,內容涵蓋知識傳授、技能學習,以及體驗實踐等,一方面協助公務員有效應對本港特殊環境的需要和轉變,另方面為團隊的人才發展提供一個更具清晰範圍和路向的藍圖。   成員陳康翹補充說,置身嚴重對立的社會環境,公務員團隊的士氣令人關注。她建議當局製作更多與公共服務精神有關的推廣短片,透過個人故事,一方面凸顯公務員的抱負和使命感,另方面讓公眾了解公務員的優質服務和精神;相信此舉有利鞏固其專業形象,亦有助激勵團隊士氣。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附件「促進公務員隊伍的人才發展」調查結果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