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研庫」公布「從照顧雙方視角看居家照顧支援」研究報告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青年創研庫」公布「從照顧雙方視角看居家照顧支援」研究報告

「青年創研庫」公布「從照顧雙方視角看居家照顧支援」研究報告

照顧關係突如其來,欠缺準備下雙方承受沉重壓力

價值觀分歧易產生爭執,照顧者重健康,被照顧者盼自主

社區友善設施與配套不足、對樂齡科技缺乏認知

建議設「長者為本」跨專業照顧團隊、推廣安老規劃、設立樂齡科技體驗室

 

共建友善社區是高齡社會的發展重點,讓每個人都能在尊嚴中安享晚年。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6日)公布「從照顧雙方視角看居家照顧支援」研究報告。結果顯示,照顧關係往往在毫無預備下開展,不少受訪長者可能因意外或身體狀況急劇轉變,突然成為被照顧者,需要重新適應身體上的變化,難以接受被照顧的身分,感到相當抑壓。另一方面,不少受訪家人缺乏準備下成為照顧者,欠相關經驗與知識,如不了解病況、不懂使用輔助器材等,感到相當無助及困惑。

 

「有壓力,會不開心,突然間中風,突如其來。以前可以上班,突然就不能了……要服食抗抑鬱藥。」(被照顧者)

「當她確診有腫瘤時,就發覺好大問題,事出突然……要靠自己思想調節。」(照顧者)

 

上述研究以質性方法,於今年5月16日至6月13日期間,與合共36名照顧者與被照顧長者進行個案訪談。研究指出,雙方要在漫長的照顧旅程中行穩致遠,需要彼此包容及步伐一致。不過,現實卻遇到不少挑戰。從個案訪問發現,照顧雙方的價值觀不同,有時照顧者期望被照顧長者改變生活習慣配合健康管理,但被照顧長者卻期望維持現狀或自主享受餘生。這些差異往往會產生爭執,破壞關係,結果雙方步伐愈走愈遠

 

「因為要坐輪椅,但我想可以自己行,坐輪椅看不到很多東西,我自己行可以自由一點,想看甚麼就行去看甚麼,但仔女不准我自己行。」(被照顧者)

「他實在太貪吃,他是需要戒口,吃一些有營養的食物,但就是喜歡吃零食。我有時會直斥他,他會發脾氣,有時會很拉鋸!」(照顧者)

 

面對照顧現實,有照顧者冀用心經營,珍惜相處時間。被照顧長者卻認為身體轉弱是不能逆轉的事實,非個人能控制,且未必期望照顧者花太多時間,擔心自己帶來負擔。長期病患亦可能削弱長者的意志,使他們以消極態度面對,令照顧關係矛盾。

 

「經常要覆診,身體愈來愈差……周身病痛,服食幾多藥都無用,我都不想繼續這樣,我吩咐女兒,日後不要搶救我,由我走(離開世界)就算了。」(被照顧者)

「感恩的是,由知道他有病到現在,我們還有時間相處,有時間給我盡量做好一點,共建多點回憶,少一點遺憾。」(照顧者)

 

居家照顧須有社區規劃的配合。研究發現,照顧雙方均認為現時社區資訊分散,社區設施及配套未達友善程度,無論輔助行走設施或公共交通工具,均未必貼合長者需要,與行動不便長者覆診是常見的困難。加上公園及復康設施不足,長者走進社區並不容易,反映社會各界宜多了解照顧雙方的需要,建設友善的社區環境。

 

研究亦訪問了6名專家和學者。有專家表示,理想的照顧關係應如「共舞」,有默契且互相配合和欣賞,同時連結居家與社區,營造優質照顧環境;但現實存有落差。有專家表示照顧支援應「以人為本」,從服務使用者的需要及能力出發,特別是未來安老方向強調自主性。隨樂齡科技發展蓬勃,對提升自主能力及改善居家環境有莫大幫助。不過,受訪個案對此缺乏認知,並存有誤解,影響其普及程度。

 

青年創研庫社會民生組召集人倪智承引述研究指,基於人口老化與出生率下降的趨勢,加上本港以居家照顧為本,預期照顧雙方的壓力只會不斷加劇,建議以先導方式設立「長者為本」跨專業照顧協調團隊,實踐「全人照顧」模式。透過先導模式開展計劃,選取兩個長者比例較多的社區試行,推動整全照顧模式。

 

該組副召集人張綽嵐表示,照顧者所需的知識、技能及情緒管理能力,可透過學習逐步提升,建議設立照顧者課程框架。她認為雖然照顧關係往往來得突然,但其實可以預早準備,建議推廣安老規劃的概念,鼓勵市民及早進行安老規劃,應對未來照顧需要

 

成員賴翠茵認為,要讓科技真正普及,關鍵在於提升長者的認識與接受度,建議在長者人口比例較高的地區設立樂齡科技體驗室,提供產品試用及租借服務。她指出,要讓居家照顧充分發揮效用,社區設施及服務支援不可或缺,建議進一步檢視現時社區設施及交通系統的友善程度,並收集及整合相關數據,包括無障礙設施、公共交通便利性及社區互動空間等,共建友善社區。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現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

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

劉嘉裕女士

電話︰3755 7010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