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6日)公布有關「連繫青年參與地區治理」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526名本地青年中,七成九(78.5%)同意「地區事務,與你息息相關」的說法【表4】;認同「參與地區事務重要」的平均分為5.56(0至10,10為非常重要)【表3】;他們最關心的地區事務包括交通(49.2%)及環境衞生(35%)等【表2】,並且八成半(84.6%)同意地區治理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居民生活質素【表7】。
新一屆區議會即將組成,受訪青年期望未來區議會能夠處理社區問題(49%)及反映民意(29.5%)【表8】。研究亦顯示,五成九(58.7%)認為自己信任特區政府,比率為過去同類型調查最高,並首次超越五成【補充表18】。
上述研究以實地問卷調查方式,於今年9月28日至10月2日期間,訪問了526名18至34歲青年;另訪問了20名青年個案,部分有參與地區委員會或地區事務,以及3名專家和學者。
研究顯示,受訪青年對所屬地區的歸屬感平均分為6.82(0至10,10為非常有歸屬感)【表5】;五成半(54.9%)表示有興趣參與改善地區的工作,並透過非制度平台如政黨、民間組織(18.1%)、政府制度平台如區議會、「三會」(15.8%)、學校/工作平台(12.4%),以及自發組織(8.7%)等【表15】。此外,他們認為參與地區治理的主要障礙是缺乏裝備(30%)及人脈網絡(23%)【表17】。
特區政府今年5月公布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研究發現,受訪青年對相關方案認識程度平均分只有3.25(0至10,10為非常認識),低於調查所設5分的一般水平【表6】。逾八成對獲委任為「三會」委員(82.1%)或參與關愛隊(80.4%)表示沒有興趣【表11及表12】。有個案對若獲委任表示會欣然接受,冀將青年聲音帶到更具影響力的平台;亦有個案表示對「三會」工作不認識。
有受訪個案表示,自己不被政府認識,因此獲政府委任的機會為「零」。另有個案認為自己一直參與民間機構的活動和服務,若這些機構可以向政府推薦人選,相信有助增加地區優秀青年獲提拔的機會。
有受訪專家和學者認為,青年參與最重要是感受到其影響力;社會也可以給他們機會策劃地區改善的專題協作項目,涵蓋基本資源、責任承擔,以及成果分享等元素,不但能提升參與度,更可培育他們日後在不同領域發展做好裝備。
青年創研庫青年發展組副召集人潘子鋒引述研究指,受訪青年對地區治理能夠改善民生有一定期望,他們參與其中得到適切培育,有助提升能力,長遠對本港人才庫有裨益。近年不少「三會」中青年委員佔整體委員比例甚低,建議擴闊青年委員自薦計劃範圍,將「三會」納入計劃內,以及擴大委任人選的推薦來源,讓社會服務機構可向當局推薦人才,增加有志和優秀青年早日在地區得到提拔的機會。
另一副召集人鄭煦喬表示,為加強地區參與的效能,建議設立「青年地區改善提案計劃」,包含資助、責任及認同等元素,讓青年透過策劃和實踐他們認為可以改善社區的項目,進一步增加社區歸屬感及發揮影響力,增加青年與地區治理的連繫。
該組成員譚霈琳表示,現屆政府重視地區治理工作,惟研究結果反映受訪者對相關方案認識不多,建議當局訂立全面的推廣策略,從公眾教育、績效評估、民意反映等方向,推動本港地區治理工作積極發展,以做實事爭取社會認同。
成員黎達成認為,未來區議會處理事務的複雜性將會增加,社會對區議員有效反映民意的期望也在提高,建議推出區議會社區專案研究,由各區議會選定地區議題並提交研究建議書,當局從中選出優先項目及撥款,透過提升區議員辨識及引領地區討論的能力,推動地區優質發展,協助政府實踐有效地區治理。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新一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