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將至,惟本港疫情再次嚴峻,部分住宅大廈被納入強制檢測。香港青年協會舉辦「鄰舍第一‧愛心響鈴」,短短時間獲500名青年義工積極響應參與,透過電話或短訊,持續為居民,特別是感到困擾的長者及基層家庭送上關懷,並了解他們的需要。
青協「鄰舍第一」社區計劃致力透過不同項目,由青年發揮鄰舍互助精神,並從義工服務中發展所長,得以成長。「鄰舍第一」多年來獲得社會各界、學界和公營機構的鼎力支持,更廣泛地擴展至各社區,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
區百齡慈善基金會愛心贈米 送暖基層家庭
源於一份回饋社會的善心和使命感,展開了區百齡慈善基金會與青協的合作,從2010年開始推行「鄰舍第一・送米助人」計劃,每月為5,000戶基層家庭及獨居者送贈為期一年的大米,至今5萬多戶家庭受惠,送贈大米更高達300萬公斤。
區百齡慈善基金會總幹事區美玲憶述,她爸爸區百齡經歷戰爭的動盪,深明飢餓帶來的苦況,「2009年金融風暴期間,爸爸在電視新聞看見有西裝男子在垃圾桶中尋找食物,這一幕令他非常震撼,亦難以想像這情況會在香港發生,因而決意推動送米計劃幫助弱勢社群。」一包米滿載著扶貧心思,區美玲指出:「米是基本糧食,亦能得到温飽,爸爸和我在家一起計算並設定每包米的重量,冀為基層減少每月開支。」
區百齡慈善基金會總幹事區美玲親力親為參與「鄰舍第一・送米助人」計劃,主動與受惠者溝通以作即時及適切的改善。她希望青年持續參與義工活動,不僅培養感恩及回饋之心,且感染他人並將信念一直傳承下去。
房協推動跨代共融 重塑屋邨人情味
社區多一份關懷,便有多一份歸屬感。香港房屋協會與乙明青年空間多年來合作無間,在區內舉辦不同活動拉近長者和青年的距離,希望以「屋邨居民互助」締造長幼共融社區。
房協今年以乙明邨為首個試點屋邨,推行「齊樂同行」跨代共融計劃,包括引入芬蘭木棋等活動,並與乙明青年空間合作令區內長者和青年一起學習新興運動,從而加強彼此的互動和溝通。
房協總經理(長者服務)吳家雯博士提到過往難忘的經驗,「在青協乙明青年空間舉辦的家庭攝影活動中,發現現今數碼年代,很多居民沒有一張正式的實體家庭照,當中一位伯伯看到照片時就像打開存摺般開心,綻放幸福笑容。青年義工亦被老友記深深打動,繼而自我反思,從中學習珍惜家人。」
房協總經理(長者服務)吳家雯博士表示,她在遊戲中發現長者多做策劃,而青年多負責執行,互相合作,樂在其中,良好關係繼而建立起來。
鳳溪廖萬石堂中學 鼓勵學生走入社區建立自信
「樂於助人、關心社區」的種子,早早就播滿在鳳溪廖萬石堂中學的每個角落,學校與青協的合作源於2005年,校長一直推廣義工文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義工活動,更成立「萬石鄰舍服務隊」,由學校伸延至社區。
鳳溪廖萬石堂中學校長范志文(左六)為學生、老師和社工對義工服務的熱心感到自豪。
疫情前加入「萬石鄰舍服務隊」的學生多達300人,部分積極的學生獲得嘉許和獎項。范志文校長分享說:「記得2018年青協在北區舉辦「鄰舍團年飯」,當中近80名義工來自「萬石鄰舍服務隊」,負責統籌、策劃以至執行。當天非常寒冷,但長者及區內家庭近千人一起吃團年飯,加上學生的熱誠及努力,變得份外溫暖。」學生能從義務工作中建立自信,增強組織及領袖能力,對將來踏足社會亦有幫助。
范校長提到:「現今年輕人很需要一個平台,讓他們多接觸及了解社區,從關懷開始至愛護社區,幫助別人,貢獻社會,以及感染他人。青年在成長中難免遇到困難,透過義工活動能訓練勇敢面對不同挑戰,增強應對能力。同時,我亦為學生、老師和社工對義工服務的熱心感到自豪。」
青協「鄰舍第一」社區計劃是由青年帶動的社區關懷行動,至今已有逾3,000名14至35歲青年自發組成100支「鄰舍隊」,分佈全港各區;未來亦將持續擴充及增長,在各社區以具體服務與行動推廣訊息。網站neighbourhoodfirst.hkfyg.org.hk提供全港各區最新資訊,歡迎各位青年加入鄰舍隊,促進鄰舍間的互動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