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24 – Page 2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09/12/2024

「鄰仔同你煮家送」決賽順利舉行

  由李錦記贊助、鄰舍第一青年圓桌全力策劃的「鄰仔同你煮家送」烹飪及急凍包設計比賽,經已順利完成決賽。   參賽青年於10月起接受四堂廚藝訓練,學習煮食技巧安全同埋營養,並精心設計急凍包食譜,為有需要的長者送暖。   烹飪決賽於Media 21媒體空間廚房舉行,最後由筲箕灣青年空間的隊伍勝出,他們的菜式「慈菇薯仔蘿蔔炆雞」將於12月下旬,由斤両廚師事務所協助製作成為640份急凍包,並於1月初由6所青年空間派發,送給有需要的獨居長者。  
08/12/2024

「青年創研庫」公布「優化跨境就醫應對醫療需求」研究報告

隨着內地與香港交流愈趨頻繁,兩地醫療逐步接軌,港人跨境就醫需求日增。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8日)公布「優化跨境就醫應對醫療需求」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600名受訪的香港市民中,超過七成六(76.3%)認同跨境就醫有助增加醫療選擇,並且近七成(69.5%)認同有助紓緩公營醫療壓力【表2】。   調查顯示,三成(30.2%)受訪者於過去一年曾赴內地就醫【表3】,當中大部分(91.2%)選擇深圳【表4】,主要進行牙科檢查(66.3%)和身體檢查(29.8%)【表5】。促使他們選擇內地就醫的主因包括「醫療費用較低」(85.1%)和「輪候時間較快」(49.7%)等【表6】。   此外,七成(69.8%)未曾使用內地醫療服務的受訪者,主要原因是「對內地醫療不認識」(51.3%)和「擔憂醫療質素」(34.8%)等【表7】。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跨境就醫有潛在顧慮,包括「內地各醫療機構設備標準不一,質素參差」(54.5%)、「兩地醫護人員資歷認證不同」(34.0%),以及「醫療事故的賠償及權責問題」(33.0%);另外,他們亦對「兩地相關法規和規管制度不同」(24.7%)、「內地醫療報告不獲港醫接納」(13.5%),以及「資訊透明度不足」(12.8%)等感到擔憂【表8】。   上述研究於今年10月至11月期間,以實地意見調查訪問了600名18至74歲香港居民,同時亦訪問了18名個案。研究發現,逾八成三(83.3%)同意對內地醫療不了解【表9】;整體而言,他們對內地醫療的信心一般,平均分為5.02(0-10分,0為最高)【表10】。相比之下,受訪者對本港醫療體系予以肯定。絕大部分(99.0%)對本港醫療體系表示信任【表12】,整體平均分高達7.96(0-10分,10為最高)【表11】。   在選擇醫療服務時,受訪者的主要考慮因素依次為輪候時間(46.2%)、服務質素(42.2%)、醫護專業(41.3%)及醫療費用(40.2%)【表13】。   綜合個案訪問意見,有個案提到內地醫療費用相對便宜,但缺乏接收資訊的渠道,只靠親友口傳介紹;有個案坦言對內地醫療不甚了解,以致信心不足。   研究亦訪問了5位熟悉有關議題的專家。有受訪專家對關注兩地的醫學語言術語及表達方式存在差異,報告用詞或會引起醫療判斷偏差;另有專家指出內地的法規制度及事故處理方法與香港不同,建議市民赴內地就醫前應主動了解相關制度及投訴機制,以保障自身權益。   青年創研庫社會民生組召集人倪智承指出,現時跨境就醫仍是起步階段,需進一步促進兩地醫療合作及溝通。他引述研究報告指,建議當局成立「粵港跨境醫療專責小組」,統籌香港與大灣區的跨境醫療事務,主要職能包括:設立專門的投訴渠道、制定公共衞生應急方案,以及促進兩地醫療信息共享及專家交流。   該組副召集人郭達生指出,因應港人對內地醫療的了解不足,建議設立一個透明且方便使用的資訊平台,發布跨境醫療的最新政策措施及內地醫療相關服務資訊,確保資訊準確及一致,並結合地圖及定位功能,提供內地三級甲等醫院的名單和地理位置,方便市民查詢。   為有效彌合兩地醫學術語的差異,該組成員程智楓認為兩地院校應合作建立語料庫(Corpus),整合兩地的醫學術語,並同步提升「醫健通」功能,讓上傳的跨境醫療報告能應用語言支援。他亦建議加快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逐步覆蓋更多服務試點,以回應香港長者的殷切需求。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現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附件:「優化跨境就醫應對醫療需求」調查部分結果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06/12/2024

 「TYoG! Go Racing Final! 電競賽車決賽」圓滿結束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香港青年協會協辦的「賽馬會青年共遊系列 – The Year of Go!」(TYoG)Go Racing Final!電競賽車決賽已於11月30日(星期六)在沙田新城市廣場順利舉行。賽事吸引了近200名12至17歲的青年參加;從8月開始,有意競逐青年可在青協轄下9所青年空間,無限次使用賽車模擬器參與地區選拔圈速賽。然後每所青年空間成績最快的前3名共27名車手晉級決賽,並在電競模擬器內的澳門東望洋賽道上展開激烈競爭。   總決賽當日,曾獲得澳門格蘭披治大灣區GT盃冠軍的車手莫梓諾,以及香港首位電競賽車奧運選手周天浩出席機構邀請賽,並在台上與青年分享他們的比賽經歷及職業生涯規劃。   賽事最終由代表賽馬會茵怡青年空間的梁梓晞勇奪冠軍。而賽事前10名車手更有機會於明年1月前往廣東國際賽車場進行真賽車體驗。此外,計劃培訓的賽事青年旁評述員倪樂熙及楊朗翹的精彩旁評也贏得了商場全場的掌聲。   Go Racing!賽車模擬器將繼續歡迎10至24歲的青少年前往9所青年空間體驗電競賽車活動。詳情請留意IG:HKFYGTYOG。   關於 TYoG!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遊樂場協會、香港小童群益會、香港青年協會、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及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聯合主辦 – Jockey Club “The Year of Go!” Series (「TYoG!”)支持New Gen 共同探索遊歷,持續發掘每天生活中的驚喜和美好,定義自己的The Year of Go。  
05/12/2024

「前海粵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大賽2024」香港賽區公布優勝項目

為培育創新創業人才,推動青年在大灣區實現創業夢想,「前海粵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大賽2024」(香港賽區)頒獎禮今天(5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公布12個得獎項目,其中金獎最高可獲8萬元人民幣獎金及落戶前海孵化。   「前海創賽」香港賽區由前海管理局主辦,前海服務集團及香港青年協會承辦;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中聯辦青年工作部、香港特區政府駐深圳聯絡處、香港貿易發展局等多家單位共同支持。比賽分為企業成長組及初創團隊組,合共收到534人的249份申請。經過兩輪篩選,獲獎團隊涵蓋多個創新科技範疇,包括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先進製造等。   企業成長組金獎是可可西里科技有限公司,團隊成員張珂、陳朝夕、王騁和馮寒珂研發高效能光子芯片,具備速率高、能耗低等優勢,為AI、6G及多個產業提供技術支持。初創團隊組金獎是擁抱時代,創驅未來——諾瓦科技,團隊成員王鶴寿、孫金紅和沈童飛期望推出通用型智能底盤,具備無線充電、L4全自動駕駛和語音交互功能,提升傳統行業智能水平及靈活性。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胡健民、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青年工作部二級巡視員張國來、前海夢工場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莫偉軒、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梁國浩,以及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出席頒獎禮,與一眾青年交流,了解其大灣區業務方案。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感謝前海管理局和前海服務集團的信任與支持,讓青協再度承辦香港賽事。她表示,上屆的優秀項目已順利在前海展開創業旅程,寄語參賽青年抓緊青協與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提供的全方位支援及資源,在大灣區實踐創業夢,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另外,適逢今年頒獎禮與香港貿發局的「創業日」同場舉行,為青年提供展示業務的機會和創業交流活動,以擴充人脈,尋找更多合作商機。   關於「前海粵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大賽」 「前海粵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自2016年起,由前海管理局聯合深圳市港澳辦、深圳市委台辦、香港中聯辦、澳門中聯辦、澳門特區政府經濟局、深港產學研基地、深圳廣電集團等多家單位共同舉辦,已連續舉辦九屆,參賽項目累計超過10,000個,其中港澳台参賽專案超過5,000個。是粵港澳台地區持續舉辦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專業賽事之一。   香港賽區經過層層篩選,專業評審甄選出共12個優勝項目(企業成長組6個、初創團隊組6個)。有關項目於得獎後半年內必須於前海合作區註冊成立企業,以獲得最高8萬元人民幣獎金。詳情可瀏覽青協社會創新及青年創業部網站sic.hkfyg.org.hk。   附件 「前海粵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大賽2024」香港賽區獲獎名單   企業成長組(6隊): 1.       金獎 Kokoxili Photonics Limited(可可西里科技有限公司)   團隊成員︰ 張珂 陳朝夕 王騁 馮寒珂   此企業致力打造面向未來的超高速光互連、光傳感與光計算的新一代集成光子芯片。隨著AI的發展,對數據傳輸和處理技術及硬件的要求愈發嚴苛,而傳統電子芯片由於帶寬有限、能耗巨大等存在極大限制,研發集成光子芯片是最佳出路。光子芯片速率高、體積小、能耗低,能夠滿足未來高帶寬需求,從而為AI、6G、量子技術、低空經濟等領域提供服務。 2.       銀獎 Heracles Company Limited   團隊成員︰ 蕭穎芯 陳天諾 陳志燊   此企業自2021年起開發及推廣「十分。認證」人工智能認證系統,希望透過建立AI認證引擎、認證資料庫和技術鍛練機制,有效地應用於政府機構(例如海關)及線上購物等,能更準確地進行奢侈品認證,減少網上購物騙案及保護知識產權。團隊計劃未來將此系統推廣至大灣區乃至全球。 3.       銀獎 Neurodyssey Association Limited(心腦歷情協會有限公司)   團隊成員︰ 蕭一凡 陳凱雯   面對繁重的學業壓力,許多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對心理健康和學業表現產生負面影響。此企業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專業服務,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增強學習動力,培養面對挑戰的心理韌性。在香港發展的同時,亦計劃於前海設立腦智能評估、訓練及研究中心,利用腦神經反饋訓練技術,幫助服務對象減輕壓力、情緒調節和提升專注力等。 4.       銅獎 DAINVI Limited(大千視覺有限公司)   團隊成員︰ 林峻朗 鄭華芳 吳坤桓 此企業致力於推動在工業檢測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運用視覺平台及技術賦能機器人,針對多樣少量生產模式,實現自主無人檢測。以中國內地為例,檢測行業有超過150萬名從業員,儀器設備逾900萬套,每年人工檢測成本超過110億美元。此企業希望為工廠質檢部門提供智能服務,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5.       銅獎 Hay-koze Limited(嘿以格茲有限公司)   團隊成員︰ 李澤富 王正謙 朱韋行 麥宇韜   香港60萬名建築工人中,高達六成曾經出現中暑症狀。此企業致力自主研發更符合人體工學的安全帽製冷配件「AR49」,透過生物識別減溫系統和人體工學設計,幫助工人預防中暑,創造更舒適的工作環境,從而幫助社會提高生產力。 6.       銅獎 JAPAN LIFE SCIENCE INSTITUTE ZHUSHIHUISHE LIMITED(日本生命科學研究所株式會社有限公司)   團隊成員︰ 劉宇   此企業是一家運用基因工程學製作醫用膠水的公司。透過修飾天然材料製作醫用膠水,解決傳統方式下恢復周期長等問題。相比其他同類產品,此醫用膠水的生物相容性更好,並且在延展性和粘合性方面更達到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醫療使用標準。 初創團隊組(6隊): 7.       金獎 項目名稱: 擁抱時代,創驅未來——諾瓦科技   團隊成員︰ 王鶴寿 […]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