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6日)公布有關「提升初中資訊科技教育的效能」研究報告。在101所受訪中學當中,近九成資訊和通訊科技科教師(87.4%)表示課程更新是出於教師專業決定(表3)。然而,不少教師都表示,「科技發展速度太快」(53.5%)及「課程涵蓋範圍過於廣泛」(31.3%),在設計和更新課程時面對較大困難。另外,逾半數受訪教師(50.5%)表示在推行有關教育時,遇到「課時不足」的挑戰[表4]。
上述研究於2019年4至5月期間,分別透過學校和網上問卷方式,訪問了本港101所中學的資訊和通訊科技教育教師,以及590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研究亦訪問多位熟悉本港初中資訊和通訊科技教育發展的專家、學者,以及參照英國、新加坡和澳洲等地推行有關教育的經驗。
目前「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是初中階段的必修科,當中「資訊和通訊科技」是六項學習範圍之一。研究發現,受訪學生未算積極學習資訊科技,對專題研習及匯報方式學習不太認同,平均分只有4.99(10分為完全認同),較接收資訊模式如教師授課的6.26分為低[表5]。另問及是否同意「資訊和通訊科技教育與其他科目同樣重要」時,受訪學生普遍予以否定(平均分4.72),與受訪教師的取態呈相反(平均分7.68)[表8]。
研究又發現,受訪教師普遍期望學生完成初中之相關必修課程後,可應用至實際工作,惟受訪學生大多表示只能「認識技術名稱」或「簡易操作有關技術」,反映預期效能與實際成效出現落差。在調查列出的11項資訊科技知識當中,只有「電子郵件及網絡訊息傳輸」,以及「互聯絡架設及管理」這兩項的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的期望水平達成一致,其餘均出現教師期望高於學生自我評價表現[表9]。
此外,絕大部分受訪教師認為,學生完成初中階段的相關課程後,應有能力運用資訊科技「協助進行學習活動」(99.0%)及「協助和處理日常生活所需」(96.0%)[表6],顯示他們均肯定此課程的重要性。
另有受訪專家指,資訊和通訊科技教育於高中階段只屬選修科,因此學校有需要在初中必修階段時,讓學生充分掌握終身學習資訊科技的能力,以面對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轉變。
研究亦指出,即使九成受訪學校(90.1%)於相關課程滲入資訊素養的知識,但平均課時只佔百分之十(10.2%),遠較其餘指定部分為低[表7]。
青年創研庫「教育與創新」組成員林惠業指,課程發展議會未有就「資訊和通訊科技」知識範圍劃定最低課時比例。他建議當局在現行指引上,加設「資訊和通訊科技」知識範圍需佔課時最少5%(約137.5小時,即每週2課節)的要求,以紓緩前線教師面對課時不足的壓力,並且強化相關教育在初中階段的地位。
另一成員吳志庭表示,資訊素養有助學生分辨網上真偽資訊、運用和整合所得資料,亦可培育他們成為具操守的資訊科技使用者。他建議當局參照澳洲等地的經驗,把資訊素養列入為「資訊和通訊科技」知識範圍的指定組成部分,並要求佔相關課程的課時最少一成(10%),以確定初中學生能就資訊素養得到適切的基本培訓。
針對特區政府本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資助每所中學最多100萬元推行「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成員張樂芹建議,學校可運用撥款籌辦如「未來技能體驗班」及「資訊科技增潤班」等課外活動,讓感興趣及具潛質的學生獲得額外學習機會。另一成員郭達生則建議,學校在教授特定課題時引入合作伙伴,透過跨專業合作,以創新多元手法,如透過遊戲進行體驗式學習,提升教學成效。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新一屆(2017至2019年度)創研庫成員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與就業」、「管治與政制」、「教育與創新」,以及「社會與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倪以理先生、葉兆輝教授和凌浩雲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