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協會(青協)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8日)公布有關「改善高中通識科的教學與評核」研究報告。該問卷調查分別訪問了通識科教師和青年;在126名受訪通識科教師中,較多受訪者認同通識教育科有助學生培養多角度分析(94.4%)、溝通與表達(77.0%)、獨立思考(74.6%)和跨學科思考(62.7%)【表2】;有個案教師更表示,由於自己讀高中時受到科目的啟迪,令他投身成為通識科教師。
至於在861名受訪青年中,逾八成(83.3%)認為通識教育科有助個人培養多角度分析;至於認為有助培養獨立思考(44.4%)、溝通和表達(33.1%)和跨學科思考(30.2%)等,評價相對屬一般【表2.2】。
上述研究於今年4至5月期間進行,包括126名通識科科主任問卷調查和861名年齡介乎17至24歲青年網上問卷調查結果;另以個案訪談方式,訪問12位通識科教師、12位應屆或曾經應考新高中通識科的青年,以及專訪多位專家、學者意見。結果顯示,高中通識教育科的價值普遍獲得受訪專家、教師及學生肯定。
整體受訪教師認為,現時為通識教育科進行備課、多元評核,以及獨立專題探究等方面的工作量相對較大,以0至10分計(分數愈高,工作量愈大),平均分分別為7.98、7.73及8.22【表14】。有個案教師反映,通識科不斷搜集及更新資料,為該科的準備工作感到吃力。而綜合個案青年的意見,他們認為議題艱澀、經常變更,以及不停操練是學習通識科的主要挑戰。
問卷調查顯示,受訪教師對通識科教學模式的評價,相對受訪學生為高。較多受訪教師認為「互動討論」(91.3%)和「小組討論」(90.5%)最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專題研習及匯報」(83.3%)最能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至於「教師授課」(68.3%)則最能培訓學生跨學科思考【表5】。
青年方面,較多受訪青年認為「互動討論」相對最能培養多角度分析能力(72.1%)和提高課堂參與度(65.9%);而「小組討論」(62.0%)相對最能提升溝通與表達能力。至於對「教師授課」的教學模式,整體評價則一般【表2.5】。
大部分受訪教師(86.5%)認為,「獨立專題探究」(IES)能有助學生培養多角度分析(表9)。逾七成(72.2%)認為「獨立專題探究」能達到推動自主學習的目標;至於認為能達到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和減輕公開考試壓力的評價,相對較低,分別佔28.6%和12.7%(表10)。
青年網上調查方面,逾六成(64.2%)認為「獨立專題探究」能有助培養多角度分析 (表2.9)。此外,逾四成(44.0%)認為「獨立專題探究」能達到推動自主學習的目標;至於認為能達到減輕公開考試壓力(17.9%)和提升學習動機(17.7%)的目標,同樣佔逾一成半(表2.10)。
青年創研庫「教育與創新」組別成員張樂芹表示,高中通識科的設立有其重要意義,學科「議題探究」模式的教與學,教師及學生均需要搜集大量不同觀點與角度的資料,因此建議教育局增撥資源,由本地大學攜手,合作營運一所具認受性的「通識資源中心」,按通識科的不同單元,搜羅多角度的文字、數據及影像資料,並按各個探究議題作出整理,公開予教師及學生免費使用。
張樂芹又建議,為現有通識單元編撰「知識概念基礎」,協助學生打好學習基礎。他引述報告建議教育局為通識科教師特設專業培訓課程,提升教師跟進學生以非文字形式(例如紀錄片製作)進行「獨立專題探究」的能力,減少部分學生因語文能力懸殊,帶來學習阻礙。
該組成員林惠業認為,針對通識科教師面對工作量巨大、資料經常需要更新等問題,建議教育局提供恆常資助,向每所受政府資助的中學每年提供20萬港元,讓學校聘請通識科教學助理,協助編寫教案及預備教材、教學工具等。他又引述報告建議,檢視通識科課程內容,貫徹該科著重多元討論和跨學科思維訓練的特質,配合知識型社會發展的需要。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現屆(2017至2019年度)創研庫成員由75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與就業」、「管治與政制」、「教育與創新」,以及「社會與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倪以理先生、葉兆輝教授和凌浩雲先生。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