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研庫」公布最新「新生代的彈性就業模式」研究報告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青年創研庫」公布最新「新生代的彈性就業模式」研究報告

研究發現青年彈性就業趨普遍.逾半受訪在職者過去一年曾屬彈性就業

五成受訪者稱彈性就業可自主控制時間,四成半為賺取更多收入

建議設「彈性就業圈」提供服務支援及資訊交流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9日)公布「新生代的彈性就業模式」研究報告。研究結果指出,青年人希望透過彈性就業控制工作和時間,並尋求更理想的事業發展機會,但這種就業模式存在收入不穩定和欠缺法律保障等風險,因此建議設立以彈性就業者為對象的平台,為他們提供服務支援與相關資訊。

研究以電話隨機抽樣方式,訪問了528名15-34歲在職青年。結果發現,逾半數(51.1%)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曾從事彈性就業,當中最普遍是從事每周不足30小時的兼職工,佔29.7%,其次是從事少於一年合約期的臨時工,佔21.3%,其餘亦包括個別承接項目的自由職業者及身兼多職者等。

研究顯示,受訪者從事彈性就業的原因,主要出於自願,包括可控制時間(52.4%)及可賺取更多收入(44.8%);其次是可平衡生活或發展個人興趣(16.8%。此外,逾四成(43.7%)受訪者接受自己從事短期合約、兼職及自僱等工作,不接受者只佔約兩成(19.7%);而愈年輕者對彈性就業工作愈接受

研究又發現,以10分為非常同意,受訪青年普遍認同終生做一份職業已經過時(平均分為6.40分)、彈性就業令工作與生活之間更容易取得平衡(6.62分),以及彈性就業更有工作自主空間(7.08分);他們亦傾向認同做全職長工的工作安全感(7.06分)及收入(6.67分)一般較好,以及彈性就業的發展機會一般比較差(6.31分)。情況反映,他們明白受僱全職職位能提供較理想的經濟條件,但就嚮往彈性就業所能提供的生活平衡和工作自主權。

有接受深入訪問的年輕彈性就業個案以此種模式作為策略,承接有興趣的工作並豐富個人資歷紀錄;部分則希望擴闊眼界。其中有個案辭去全職受僱職位,轉而承接培訓工作,並以此為發展事業的目標。不過,部分個案反映,他們的彈性工作經驗不獲僱主承認,因此令酬金遭壓抑,其工作態度亦備受質疑;而對就業的取態,與家人意見也出現分歧。此外,受訪個案一般對保障欠缺重視,例如在承接工作時,未有訂下合約,部分有合約的個案,甚至連自己屬受僱還是自僱也不清楚。

報告引述受訪專家認為,青年人畢業後應先尋找受僱職位,在累積一定經驗和人脈後才開始彈性就業,這樣令成功機會更高,而且可保留受僱的退路。另有學者指出,社會大眾應改變對彈性就業的態度,研究如何在制度層面確認彈性就業者的工作經驗。

青年創研庫「經濟與就業」組別成員施丰凱指出,自由職業者、臨時工和兼職工愈來愈普及是全球發展趨勢;社會應從青年事業發展的角度出發,理解彈性就業現象,讓他們獲取更多元的發展機會。他引述報告建議設立「彈性就業圈」作為彈性就業者平台,提供長期發展的服務支援,包括提供職位空缺資訊、商用專業服務,以及法律支援等。

該組成員黃家裕表示,教育局應優化「資歷架構」中的「過往資歷認可」機制,將零散的彈性工作經驗轉換成可計算資歷的經驗,讓彈性就業者也能取得認可資歷。他又建議當局把彈性就業的影響,納入未來人力資源的估算,並在培訓及再培訓的安排上,作出更具針對性的規劃,協助香港整體人才發展。

另一名創研庫成員梁偉基認為,現行在中學舉辦的生涯規劃教育,可加入彈性就業的元素,如對彈性就業的概念、知識、利弊等作出分析,讓年輕人擴闊對就業選擇的認知,增加其多元發展的可能性,並及早作出準備。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由近百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與就業」、「管治與政制」、「教育與創新」,以及「社會與民生」。八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倪以理先生、馮玉麟博士、陳維安先生、葉兆輝教授和葉志衡博士,並就各項研究提供意見。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