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研庫」公布最新「少數族裔人士在港生活的困境」研究報告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青年創研庫」公布最新「少數族裔人士在港生活的困境」研究報告

逾六成受訪港青並無接觸少數族裔人士,對其文化認識亦偏低

學習中文、求職及社交圈子局限為少數族裔人士面對的主要困難

建議研發電子中文學習教材及定期舉辦文化節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7日)公布「少數族裔人士在港生活的困境」研究報告。研究指出,本地青年和少數族裔人士共存,但各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鮮有交往。有受訪青年個案表示,日常甚少與少數族裔人士接觸,對他們感覺陌生,同時亦存在隔膜。

研究以電話調查形式訪問了520名香港青年,結果發現逾六成(62.7%)受訪青年在過去一年沒有接觸少數族裔人士,有接觸者佔三成半(35.4%)。另外,近六成半(64.3%)表示不了解少數族裔人士的生活文化;以10分為非常了解,整體平均分為3.3,評分明顯偏低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青年普遍對少數族裔人士的觀感屬普通,以10分為非常正面,整體平均分為5.1。他們對少數族裔的觀感傾向負面,主要原因是認為他們不事生產或對社會沒有貢獻(27.5%)、生活習慣不同(25.0%)、難於相處(15.4%),以及有體味(15.4%至於觀感傾向正面的原因,包括認為他們努力適應本地生活(33.0%)、接觸有助交流文化(18.1%),以及易於相處(16.0%。曾經有接觸少數族裔經驗的受訪青年,多傾向對他們持正面觀感(58.3%)。

調查亦發現,受訪青年認為少數族裔人士在香港社會的融入程度僅屬普通水平,平均分為4.9。此外,以10分為完全接受,受訪青年較接受少數族裔人士成為同學或同事,平均分為6.2,其次為鄰居(5.7)、朋友(5.6)及香港市民一分子(5.3),成為伴侶則最不能接受,平均分僅有2.3。

是次研究以隨機方法,成功訪問520名15至34歲的香港青年,回應率為55.4%,樣本的標準誤低於±2.2%。研究亦與20名少數族裔及華裔青年進行深入訪談,當中13名屬南亞族裔青年,7名屬華裔青年。

綜合深入訪談,多位南亞族裔青年個案指出,學習中文、求職及結交華裔人士為在港生面對的主要他們認為自己中文程度不好,未能達到入職要求,因此難以找到工作有受訪個案透露,一些僱主抗拒聘用南亞裔人士。社交方面,他們坦言在學校只與同族裔人士溝通,故其朋友圈子較為狹窄。另有受訪個案表示,華裔人士對他們有不良觀感及負面印象,多抗拒與他們接觸。

青年創研庫「社會與民生」組別召集人李國義指出,香港以中文作為第一語言,中文能力不僅影響少數族裔人士的個人前途發展,亦是影響他們能否順利融入本港生活的關鍵因素。他引述報告建議教育局研發實用性強的電子學習教材,使少數族裔在課堂以外亦可學習及鍛鍊中文。有關教材內容需具趣味性及生活化,且應從幼稚園階段便開始。另研究亦建議設立相應的能力測試作為評估工具,以便得知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認可水平。

青年創研庫「社會與民生」成員林偉豪表示,為改善社會對少數族裔的負面定型效應,建議傳媒可製作有關在港少數族裔的媒體內容(Media Contents。他認為文字傳媒可增加在港少數族裔的專題性報導;電子傳媒則可考慮製作具實驗性質的電視節目、音樂短片及微電影等,將少數族裔的文化、生活面貌等,化成影像於不同媒體播放。

另一成員陳昌堅建議,在少數族裔聚居的地方,定期舉辦具規模的少數族裔文化節,透過節日嘉年華、服飾展、問答比賽、文藝市集等,以及邀請少數族裔擔任文化節的大使,有助增加社會人士對少數族裔文化的認識和接觸機會。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由近百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與就業」、「管治與政制」、「教育與創新」,以及「社會與民生」。八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倪以理先生、馮玉麟博士、陳維安先生、葉兆輝教授和葉志衡博士,並就各項研究提供意見。

-完-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