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oadmin – Page 32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ccoadmin

04/10/2021

New book release: Six Future Skills You Should Learn Now

With the release of the “Future Skills Study Report” last year,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HKFYG) advocated six essential soft and hard skills for young people. These included, Digital Skills; Innova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Life Planning;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Wellness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e and Crisis Management. This year, the HKFYG launches a new book along with a series of summer programmes aimed to enhance practical skills and value education. The forthcoming book, Six Future Skills You Should Learn Now, provides teachers, youth workers, and parents with in depth explanations and insights, as well a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
30/09/2021

「創科概念提案」公布結果

青協「滙豐未來技能培訓計劃」 焦點項目「創科概念提案」公布結果 大專生研發膝關節炎預診系統奪冠   香港青年協會獲滙豐全力支持,推出「滙豐未來技能培訓計劃」,從「理財能力」、「未來就業技能」和「創新科技」三大支柱,透過多元學習、實踐經驗和專業培訓,致力培育青年的未來技能,應付未來社會以至全球發展所需。由青協創意教育組舉行的重點活動「A.I. Future Tense」日前(18日)舉行創科概念提案,58支大專生隊伍構思了多項創新方案,其中CLAIRE Clinical AI Research隊伍,構思的「膝關節炎預診及病情管理系統」榮獲冠軍。   創科概念提案要求隊伍提交解決社會議題的方案,以提升青年的數碼技能和創新解難。10支入圍決賽隊伍運用科技,分別在醫療、教育或金融等行業提出創新概念,並與評審進行即時答問。滙豐集團企業可持續發展部未來技能環球總監招智輝、香港科技園公司策略夥伴副總監歐永奇、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創業家組高級經理楊匡明,以及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創新及創意)李健樂擔任評審。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創新及創意)李健樂表示,創科及社會創新項目之成功,除了具備相關的技術和知識,更取決於創業家精神。他樂見參與的大專生,在構思創新方案中發揮了抗逆應變、溝通協作等未來技能,並鼓勵所有參加者細心聆聽方案的用戶和持份者意見,持續改善方案,並勇於實踐社會創新。另外,各評審皆指參與隊伍水準非常高,即使各項目的發展階段不一,但認為大專生對創科充滿熱誠。   冠軍隊伍CLAIRE Clinical AI Research針對膝退化性關節炎預診及病情管理系統,運用人工智能比對用家資料及數據庫,以提供早期診斷。膝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亦可定期輸入生活習慣及病歷等資料,配合醫療報告結果及專科醫生診斷,評估病況以提供適切之治療;隊伍同時榮獲「最可行概念獎」。   亞軍隊伍Vera有見現時語言治療費用高昂,相關服務亦供不應求,因此,他們研發香港首個運用人工智能對語言障礙進行診斷及治療的系統,配合自然語言處理(NLP)、深度學習及大數據進行分析,為語言障礙人士提供便捷而有效的治療。   季軍隊伍Intelligent Design Technology為長者設計了健康機械人活力寶(Fitbo)。機械人配備視像鏡頭,以收集長者健康數據,例如體溫、心跳、代謝率及情緒等。活力寶更可帶領長者進行簡單運動,以改善長者活動能力。   另外,隊伍可選擇提交一條3分鐘的影片簡述意念。「最具創意獎」及「最佳影片獎」之得主為BeGreener。團隊提出共享可重用餐具服務,用家可利用餐盒上的RFID晶片及NFC技術,自行租借及歸還餐具,以減少消耗即棄餐具。   為培育更多學生能力與素質並重,青協創意教育組嶄新設計的協作解難平台co-solve.hk,設有多個情境模式和學習功能,為參加者開拓一個跨時區和地域的空間,組隊網上學習協作解難,從而裝備未來技能。平台可進行多種網上活動,包括互動展覽、設計思維工作坊等,歡迎學校使用,詳情可瀏覽網站 hkfyg.org.hk/futureskills。   青協「A.I. Future Tense:創科概念提案」得獎名單   獎項 提案名稱及概要 冠軍 CLAIRE Clinical AI Research 研發膝關節炎預診及病情管理系統   亞軍 Vera 研發語言障礙診斷及治療的系統   季軍 Intelligent Design Technology 為長者設計健康機械人活力寶   最具創意獎 BeGreener 提出共享可重用餐具服務,減少即棄   最佳影片獎 BeGreener 提出共享可重用餐具服務,減少即棄   最可行概念獎 CLAIRE Clinical AI Research 研發膝關節炎預診及病情管理系統  
29/09/2021

Gearing up for the Future

21世紀有哪些必備技能? 要為未來做好準備,我們需要高瞻遠矚和掌握所需的各種軟硬技能。著名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指出,「成長心態」 對於學習和自我提升至為重要。因此,擁有堅定的意志,並持續進步,有助我們應對各種風高浪急的考驗。   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辦,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協辦的「工」 出框框:裝備未來座談會,由Brandstorm Communication 共同創辦人屈家妍和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總監黃好儀作出分享,了解更多有關各種不同未來技能的關鍵和要素。  
29/09/2021

Youth Hong Kong: Back to school, how does it feel?

Students of all ages have also missed out on so many opportunities this last year and a half. For the older ones, it has been particularly poignant: sitting public exams; saying a formal farewell to classmates and teachers; end of year trips and attending leaving ceremonies. This issue of Youth Hong Kong looks at the challenges for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from their perspective.  Read the full article in the June issue of Youth Hong Kong Magazine.
22/09/2021

「青年創研庫」公布「釋放香港娛樂產業的潛力」研究報告

受訪市民傾向欣賞本地娛樂創作,並認為有助提高港人身分認同 近一成半表示有興趣從事相關產業,其中以青年最顯著 分別逾三成認為本港優勢是充滿創意人才,局限為缺乏政府支援 建議成立文化局制定發展藍圖、正視業界對創作空間的憂慮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2日)公布有關「釋放香港娛樂產業的潛力」研究報告。是項研究所指的娛樂產業,是指歌、影、視,以及網上創作四個界別。結果顯示,在受訪的816名本港居民中,整體傾向滿意現時本地免費電視台的狀況,並欣賞廣東歌、香港電影和香港網上創作,平均分分別為6.12分、6.11分、5.95分和5.90分(0至10分,10為最高分)【表2】。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今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期間,訪問816名15至65歲本港居民。結果發現,整體受訪者傾向同意「本地娛樂製作最能代表香港的文化」和「本地娛樂製作提高我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平均分分別為6.23分和6.01分【表3】。   研究結果顯示,近一成半受訪者表示有興趣從事娛樂製作產業(14.1%)【表4】,其中以青年佔最多【表5】。上述研究亦深入訪問本地多位學者和業界代表,有受訪業界人士指出,近年本地娛樂產業萎縮,導致業界流失了不少具有經驗的從業員,亦令新晉創作人缺乏實踐的機會,導致行業青黃不接。另有業界人士認為,坊間非正規教育機構的課程良莠不齊,缺乏監管,而正規教育培育出來的人才及其知識,與業界實際需要亦有很大落差。   此外,研究結果顯示,最多受訪者認為「香港充滿創意人才」(33%)是本地娛樂製作的發展優勢,其次是「本地市民支持」(29%)【表6】。有關注本地娛樂製作的受訪個案表示,網絡平台崛起帶動獨立歌手有更多創作和演出機會。另有受訪個案則表示,香港的歌手現在獲本地市民大力支持,不但帶來各種商機,更令社會進一步接受青年投身娛樂事業。   至於局限方面,最多受訪者認為「政府缺乏對產業的支援」(31%),其次是「本地娛樂製作太商業化/單一化」(26.2%)【表7】。另外,研究結果亦顯示,受訪者傾向同意「政府不重視香港娛樂產業的發展」,平均分為6.09分【表8】。有受訪業界人士指出,政府為本地娛樂產業提供的整體支援相對其他地區不足;其中對流行音樂和網絡創作界的資助相對較少,而資助計劃的申請機制對獨立或新晉創作人亦存在不公。有受訪學者指出,內容產業是一個地方重要的軟實力,值得政府投放資源大力推動發展。   同時,有受訪業界人士亦擔心,《2021電影檢查(修訂)條例草案》審議倉卒,令業界和投資者對法例的條文和演繹不清晰,日後或因而自我審查,窒礙了業界的創作空間。   青年創研庫民生組召集人陳昌堅引述研究報告指,本地娛樂產業發展潛力鉅大。多年來香港的文化事務一直分散由多個政府部門處理;在沒有專責架構統領及推動的情況下,娛樂產業一直缺乏宏觀且具策略性的文化政策規劃,導致相關配套支援不到位。   他建議當局參考外地經驗成立文化局,以文化角度定位制定娛樂產業長遠藍圖,而文化局應至少具備下列三項職能,包括在諮詢架構內引入流行音樂和網絡創作界的代表;改善娛樂產業的資助計劃,為中小型的文創企業提供各種支援和優惠;以業界機構規管受資助的非院校教育課程,並透過資助社企計劃,延續人才培育的渠道。   該組副召集人廖美欣指出,創作空間是孕育文化藝術創作最重要的元素,為了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特區政府必須平衡業界與不同持分者的聲音,提供長期穩定的營商環境。報告亦建議當局正視業界對《2021年電影檢查(修訂)條例草案》的擔憂,更清晰地解說條文,以增強投資者對香港娛樂事業的信心。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附件:「釋放香港娛樂產業的潛力」調查結果  全文報告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15/09/2021

青協與無限極廣場合作 中秋共建快樂社區

中秋象徵團圓和歡樂,適逢佳節來臨,香港青年協會「鄰舍第一」的青年義工安排了一連串社區活動,跟長者及基層家庭一起慶祝中秋節,活動包括於多個周末上門探訪,遊覽無限極廣場的舊中上環特色市集等地方,一起重溫香港情懷;青年更為每位參加者送上中秋福袋和手製燈籠,為節慶添上快樂回憶。   義工Natalie由中三開始加入「鄰舍隊」青年義工行列,至今已累積逾四年經驗。原來她在小學時是服務使用者,參與過青年空間的活動後覺得很有趣,遂於中三加入義工隊,其後在大學選科時亦選報社工系,矢志服務社會。   而 AuAu在機緣巧合下成為義工,更感染了身邊許多朋友一同加入,經常抽空探訪長者、舉辦興趣班、到訪社區等。Natalie坦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即使看以微不足道,也希望為社群出一分力。AuAu亦提到:「探訪長者的體驗讓我有機會理解他們的想法,同時令我重新學懂關心親人,幫人同時自己也獲益良多。」   其中一位參加者妹卿婆婆是一位可愛善心的天使,她常以幫人為樂,現年78歲的她仍常常參與地區活動,對青協「鄰舍第一」的青年義工更是有讚無彈,「這班年輕人對長者十分友善,還耐心地教我使用智能手機跟在加拿大的家人視像聊天。」疫情期間,青年義工不僅替長者購買生活用品和餸菜,並會定時致電長者,有需要的話會安排上門修理家電。   另一位參加者郭太最初因尋找課託服務而認識青協,之後開始參與活動。由於居住地方比較遙遠,她一家甚少到中上環,今趟親子活動,全家盡興而歸,小朋友更在無限極廣場嘗試了懷舊體重磅,感覺新鮮。   青協「鄰舍第一」社區計劃是由青年帶動的社區關懷行動,至今已有逾3,000名14至35歲青年自發組成100支「鄰舍隊」,分佈全港各區。   今次「鄰舍隊」義工參與位於上環的無限極廣場「月照.愈亮」關愛社區活動,希望帶出「共建快樂社區」的訊息;燈籠義賣由即日起至9月21日舉行,每賣出一個燈籠,無限極廣場即捐出50港元予青協「鄰舍第一」購買及製作福袋,再轉贈其他有需要的基層人士。
06/09/2021

全健共享空間 Wellness SPOT

香港青年協會PH3獲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 HSBC HK Community Partnership Programme支持,於灣仔區推行「全健共享空間 Wellness SPOT」,計劃已於9月1日推行,為期一年。計劃包括「Wellness Market 全健樂活市集」、「青年導師同行計劃」、「灣仔全健計劃」及「全健午膳共享空間」四大項目。   此資助計劃期望透過招募受疫情影響而失業或就業不足的青年擔任身心全健導師,提供免費場地開設不同的工作坊或班組,讓專業青年導師可運用既有的專長為基層家庭、在學青少年和區內上班人士提供鍛練身體或舒緩心靈的免費工作坊/課堂,提升他們對身心健康的關注和支援。PH3亦會於午膳時段將場地打造為輕鬆愜意的紓壓空間,提供免費用膳地點之餘,亦會邀請嘉賓或青年導師帶領使用「空間」的人士參與健康飲食、生活資訊和身心健康等資訊,令服務使用者渡過一個輕鬆的午膳時間。此外,PH3會於11月舉辦全健樂活市集,提供身心健康的工作坊、攤位及體驗活動,當中包括藝術、音樂、體適能、正念等內容,讓社區人士跟隨青年導師全健樂活一番。  
01/09/2021

「DSE 27771112升學規劃服務」陪你開學

先送上「開學全攻略」,一齊為開學做好準備: (1) 瞓好教充足電 (2) 執個醒Look,人更醒 (3) 見到同學主動say hi (4) 確立目標,get set go 😍Follow IG,接收最新開學適應挑戰,完成簡單任務後取得開學禮物。 ————————   開學心事台 1.Inbox IG /填google form https://forms.gle/MPgdHRXyC8ybaGP67 寫低心事 2.可選擇社工/過來人義工call你,暢談心事 3.亦歡迎你call我們,傾下開學心情 ———————————- 關心一線:27778899 DSE升學專線:27771112 WhatsApp:54055051(查詢DSE活動詳情) WhatsApp:62778899(Utouch) Facebook:DSE 27771112 Instagram:dse27771112 & oneline27778899
31/08/2021

275位青年獲委任為香港青年大使

由旅遊事務署及香港青年協會聯合主辦的「2021/22香港青年大使計劃」,於8月28日舉行網上委任暨頒獎典禮。275位青年獲委任為香港青年大使,未來一年將持續學習核心技能,向旅客及市民推廣好客文化和本地旅遊特色,期望帶動社區旅遊氣氛,推動旅遊業復甦。   青年大使將駐守本地各個旅遊熱點,包括香港海洋公園、展城館、天際100香港觀景台、西九文化區、鴨靈號等,負責接待訪客及提供旅遊資訊。青年大使亦會參與旅遊推廣盛事和攤位活動,推廣香港的節慶文化。   青年大使更會發揮創意和協作精神,以分組形式組織活動,在社區推廣香港的文化、古蹟和綠色旅遊,並競逐「傑出計劃年獎」獎項。新一屆青年大使中,有13位即將負笈外地升學;他們會在當地舉辦推廣香港及中華文化的活動,以吸引海外旅客於疫情緩和後訪港。   在典禮上,主禮嘉賓旅遊事務專員沈鳳君女士、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以及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博士勉勵各位青年大使,為他們打氣。   旅遊事務專員沈鳳君女士表示,縱使現時旅遊業仍然受到全球疫情影響,青年大使依然努力透過不同渠道,履行作為香港親善大使的工作,憑藉他們靈活的頭腦、豐富的創意、對科技的掌握,以及服務社會的熱誠,定能為旅遊業出一分力,令香港繼續成為深受旅客歡迎的城市。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表示,「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踏入第21屆,一直深受青年歡迎。青年大使透過前線服務和同伴間協作,提升不同技能,亦增加了社區內的人情味。他祝願青年大使能展開一段與眾不同的好客旅程,更勉勵他們只要用心做好,一定可以克服困難。   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彭耀佳博士表示,他很高興連續第三年擔任「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的榮譽顧問,並鼓勵青年大使踴躍參與快將推出的「大城小區」──重塑西九龍活動,協助推動藝術文化地區遊,讓市民一方面重新體驗西九龍獨有的城市面貌,一方面重新發掘我們自己的家。   在對談環節中,三位「青年大使之最」分享了他們的好客故事。「最長情大使」蘇康樂自2002年加入「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至今,每年都會擔任不同的崗位,包括小組組長、香港青年大使聯盟幹事、活動籌辦及推行者。在這19年間,他樂於協助每屆的新任大使解決困難,並分享他在不同崗位的服務經驗,讓青年大使的服務工作一屆比一屆完善。蘇康樂表示,他本著「香港是我家」的精神參與計劃至今,期望更多人喜愛香港這個地方。   「歷年服務時數最多」青年大使李梓軒則於過去一年提供逾630小時服務,打破歷年服務時數最高的紀錄。他分享時表示,在「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經歷了五個年頭,每項活動均成就了今天的他,令他由昔日靦腆的小男孩,搖身一變成為別人可以信賴的組長,甚至是活動的核心籌備成員,當中的磨練成為他成長的催化劑。他寄語新任青年大使「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並勉勵青年大使不忘初衷,團結一致,傳揚香港特色。   另一位「服務時數最多」的2020/21青年大使蔡佩佩,於過去一年提供逾280小時服務。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成為了她的目標。除了參與網上培訓,她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的幕前工作,例如在節慶攤位活動中表演樂器,更發揮藝術專長,教授訪客製作和諧粉彩畫作和迷你花牌。她希望來年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以組長的身份帶領新任大使發揮潛能,在「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發光發亮。   過去一年,青年大使為旅客和市民提供逾2.7萬小時服務;其中89位青年大使表現優異,在典禮上獲頒發金、銀、銅服務獎章。另一方面,為推廣香港18 區的旅遊特色,青年大使以分組形式拍攝深度遊短片,向海內外旅客和市民推廣,為未來旅遊業復甦作準備,當中3組更奪得「傑出計劃年獎」的殊榮(詳見附件)。   「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自2001年成立至今,已培育逾4,300名青年,服務時數超過44萬小時。他們透過線上線下服務,共同發揚好客之道,引領旅客和本地市民探索香港的城市寶藏。今年計劃將繼續透過一系列特色的義工服務,啟迪青年的好客及優質服務精神。詳情請瀏覽網站yas.hkfyg.org.hk。   2020/21香港青年大使計劃 「好客之道遍社區」推廣活動 ─ 深度遊短片 「傑出計劃年獎」簡介   第一組「大埔打卡挑戰」   青年大使:李俊鴻、李重賢、孫煦媛、莫穎璇、曾梓澄、黃靖詠、 黃耀基、溫楚詠、鄧穎欣、鄭桂豫、顧庭宇      青年大使把多個大埔的景點(即林村、香港鐵路博物館、富善街和文武廟)連成一條「打卡路線」,更在影片中親身示範各項打卡挑戰任務,以及細說各景點的特色(如林村的昔日面貌),期望以輕鬆的手法向旅客介紹大埔區的必到之處和箇中的歷史文化。「打卡」是旅行的必做事項,透過介紹不同的打卡位置,可鼓勵旅客及市民以互動有趣的方式遊歷香港鮮為人知的寶藏,享受一趟不一樣的感官視覺饗宴。   第五組「元朗原味道」   青年大使:江海燕、李月婷、林嬉瑤、張菀媛、許晅慈、陳亭妡、 陳秋蔓、陳詠琳、彭俊熙、葉蔚朗、廖雪瑩、鄭智清   青年大使以「元朗原味道」為短片主題,「原味道」的意思是元朗原始的味道,包括人情味,以及代代相傳的手藝和味道。短片中,大使介紹了錦上路跳蚤市場中既便宜又懷舊的商品,展現攤主與客人間的鄰里之情;亦透過介紹曾參與社區活化計劃的錦田壁畫村,以及呼籲遊客避免對村民造成滋擾,帶出「可持續旅遊」的訊息。大使還採訪了兩間老字號店舖的老闆,包括老馮茶居及其奧 – 花生糖專門店,更親身體驗製作花生糖的各項工序,展現香港代代相傳的文化及情懷。   第十八組「悠遊島 ─ 大澳」   青年大使:甘焯茵、何依澄、何卓怡、余綽穎、呂衍澄、李詠祈、 林子淵、施婉瑜、倫栩穎、徐煒瑩、張恩瑜、張愷晴、 梁瑋淇、陳柏文、馮峻傑、蔡迪龍   兩位青年大使透過YouTuber拍攝旅遊Vlog的方式,以第一身角度讓觀眾輕鬆地跟隨大使的步調,認識大澳棚屋、漁村文化等旅遊特色。蝦醬是大澳的特產,亦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大使特意採訪了蝦醬廠的負責人,有助傳承香港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