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oadmin – Page 11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ccoadmin

09/07/2024

青協「DSE 27771112」公布「升學規劃調查」結果

八成四高中生增加考慮「不易被AI取代」的科目 惟六成多「目前對AI相關資訊並不了解」 面對AI衝擊及放榜選科雙重壓力,逾六成對前路感迷惘及擔心 青協DSE放榜支援,7月15日起延長升學諮詢服務   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1112」今日(9日)公布「升學規劃調查」結果。今年首次同時訪問了1,315位中六及中五學生,即513名應屆文憑試考生及802名準考生,發現八成四(83.6%)受訪學生表示規劃升學時會「增加考慮不易被人工智能(AI)科技取代工種相關的科目;同時,八成半(84.6%)表示「會根據自身興趣和職業規劃選科,AI的發展不是主要考量因素」[表六]。   隨著升學出路愈趨多元,考生的壓力與去年相約,亦是自2020年後持續放緩,四成二(41.7%)應屆考生表示放榜壓力達到7至10分的最高水平(1分為壓力最低,10分最高),與去年相約;反而準考生面對的壓力更大,五成八(57.6%)處於最高水平[表九]。   為更掌握高中生面對文憑試及升學規劃的狀況,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1112」於5月10日至6月24日期間,以網上問卷成功訪問1,315名高中生。調查顯示,AI發展與應用對學生的升學規劃有一定影響,六成六(66.3%)受訪學生表示會「增加考慮AI新興科目」,但超過六成半(65.8%)坦言「對AI相關的資訊並不了解」[表六];逾六成對前路感到擔心(63.4%)及迷惘(61.5%)[表八]。   在513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之中,四成二(41.5%)表示在規劃升學及發展方向時感到十分困難 [表四];近六成(58.3%)以「大學學位」為升學目標;而目標為「碩士」(21.2%)的比例比去年略多;僅不足一成(5.5%)目標為「副學士/高級文憑」,是近五年最低,反映追求更高學歷的考生愈來愈多[表一]。   如未能於聯招獲派心儀科目,六成二(62.2%)會考慮報讀自資副學位課程,其次為自資學士學位課程(32.9%)、邊工作邊進修(24.6%)、重讀或自修(24.6%);部分亦會考慮海外升學(20.1%)及內地升學(17.3%)[表二]。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陳英杰表示,近年AI發展迅速,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院校課程也百花齊放,然而,部分新學科的名稱及學習內容模糊,使考生在規劃時可能感到困惑。面對過於豐富的資訊及選擇,令不少考生感到花多眼亂、迷惘及欠缺目標方向。距離放榜尚餘一星期,他鼓勵考生把握黃金時間,為不同成績制定規劃及應變方案,從而減輕憂慮,預早設想,從容應對各種可能的結果。   陳發現今年受訪考生對學歷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相信是受到就業市場走勢的影響,提醒學生切忌盲目跟隨AI潮流,應深入了解每個科目的內容,確保與自己的興趣及能力相符,經過周詳考慮才作決定。他又留意到在是次調查中,中五學生的自評壓力水平比應屆考生更高,期望學校為高中生舉辦更多職涯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接觸不同的新興行業,及早了解市場趨勢,探索職涯發展方向。   青協「DSE 2777 1112」由去年9月1日至今年6月26日共接獲9,312宗求助個案,以下是部分求助個案情況。   個案一  考生希望在大學修讀媒體相關課程,對成績不太擔心,卻憂慮畢業後相關工種可能已被AI取代。他猶豫應否選擇不容易被AI取代的工作,可是不符合他的興趣和擅長範圍,而高中修讀的科目也對大學選科有所限制。他發現大學選科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並對未來感到恐懼、擔憂及不知所措。   個案二  考生對自己要求很高,父親也期望他入讀傳統大學,給他帶來巨大的壓力。今年初他曾出現缺課等逃避行為,但班主任未能理解他的處境,同學之間的比較風氣,更加重了他的焦慮。儘管他努力付出,卻感到文憑試的表現不如預期。放榜將至,他對自己的成績十分焦慮,甚至出現失眠、嘔吐等負面生理反應。   個案三  考生心儀會計科目,並相信自己的文憑試成績能順利升讀大學,將來成為會計師。他得到家人的支持,但擔心會計這類傳統行業會被AI取代,或使就業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作為準畢業生,他對未來感到既期待又擔憂,希望能主動適應環境的變化,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獨特性,以保持競爭力。   個案四  考生認為無法考進心儀科目便代表「玩完」,帶來巨大的壓 力。放學後要補習及上網課,讓她疲憊不堪。有一次與同學網上聊天時曾表達「辛苦到想死」的心情,媽媽發現後責怪她浪費時間抱怨而不去溫習。面對家長的不理解,她倍感沮喪和難過,並產生矛盾的情緒,雖理解母親的焦慮卻又感到被忽視。     為了協助考生規劃升學路,青協「DSE 27771112」於7月15日至20日期間,特別延長放榜支援服務,包括加強2777 1112熱線服務,以及 uTouch.hk 網上輔導,讓考生和家長獲得即時的升學諮詢及情緒支援。    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 1112」 DSE放榜支援服務 文憑試放榜期間,服務時間將會延長︰ 7月15至20日(上午10時至凌晨2時) WhatsApp: 2777 1112 輔導專線: 2777 1112 升學網站: 27771112.hk Facebook: DSE 27771112 Instagram: DSE27771112 網上輔導: uTouch.hk   附件 青協「DSE 2024升學規劃調查」結果
08/07/2024

Go Media!Go Movie!與《公開試當真》一起「讓努力被看見」!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青年協會協辦的「賽馬會青年共遊計劃 – The Year of Go!」(TYoG!)Go Media!Go Movie!《公開試當真》優先場及分享會,已於7月3日(三)順利舉行,電影演員許賢、倪安慈(阿慈),導演梁奕豪(贊師父)以及聯合監製文永昌(文Sir)在電影播放後亮相戲院,與現場超過300名青年分享對「香港公開試」的看法。   在分享會上許賢對「香港中學文憑」感受良多,更透露了有《公開試當真》的想法,靈感是來自當年考試成績未如理想,錯失考入屬意學科的機會:「這些失望帶著過一輩子,令自己很後悔,經常『早知這樣,早知那樣』。」慶幸事隔多年, 許賢仍終於將當年的悲憤轉化為更有價值的作品。另一方面,文Sir亦引述電影內容:「成績差,是努力的起點」一番說話,勉勵現場青年人如何更正面地看待公開試成績。   雖然嘉賓在席間不時強調學生面對的壓力如山般重,亦向青年人灌輸面對壓力的積極態度。但不能否認,適當的壓力亦是動力來源。除了贊師父分享「自我檢視」是讓自己進步的其中一個方法之外,阿慈亦引個人經歷帶出「知恥近乎勇」的道理。她為了不再中暑,所以努力鍛鍊體能;她為了聽懂英語,所以補習提升語文能力。就連身為駐校社工的主持人阿Rain都讚她「醒覺」得早!   聽到嘉賓們對於「公開試」的看法,在場青年反應踴躍,並抓住機會發問取經。被問及對於「天賦」和「努力」的看法時,許賢則一句「沒有奇蹟、只有累積」強調努力的價值和重要性。現場還有青年主動向電影團隊致謝,讓社會人士反思公開試對於學生的意義,引起同學們不少共鳴。   青協TYGo!Go Media!的《Sunday Go! 周日遊》系列現正招募行程企劃書,獲選者更有機會與星級團友共遊一日玩餐勁!   報名表格: 【Sunday Go! 周日遊】-「招募行程企劃書」   ———————   關於 TYOG!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遊樂場協會、香港小童群益會、香港青年協會、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及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聯合主辦 – Jockey Club “The Year of Go!” Series (「TYoG!”)支持New Gen 共同探索遊歷,持續發掘每天生活中的驚喜和美好,定義自己的The Year of Go。
08/07/2024

香港迪士尼與青協首次合辦「奇妙音樂旅程」

  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與香港青年協會於7月7日首次合辦「A Magical Odyssey in Music 奇妙音樂旅程」,為400位來自香港、深圳及澳門的學生,創造一個表演藝術學習及交流的機會,在香港迪士尼充滿奇妙夢想的舞台,了解迪士尼的專業表演,及有機會欣賞來自香港、內地和菲律賓才華洋溢的青年表演,啟迪年輕人追尋演藝夢想。   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 體驗策略、樂園營運及規劃副總裁鄔秀琳表示,希望透過這個計劃讓大家互動交流,並提供一個真實的舞台予各地青年表演者去展現才華,配合香港迪士尼專業團隊的參與,啟發大家敢於創夢及努力尋找自己心中的舞台,成就未來。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表示,表演者既年輕又充滿活力,以精湛的技藝,展示了音樂的無限可能。她期盼這次跨地域合作,為學生帶來視聽震撼,更希望成為大灣區青年之間建立聯繫的起點,攜手在更廣闊的舞台展現夢想和活力。
06/07/2024

Recycling Academy 「塑膠再生企劃」活動嘉許禮順利舉行

香港青年協會與可口可樂中國有限公司攜手推行「塑膠再生企劃」,於2024年7月6日假南豐作坊4樓舉行活動嘉許禮。為期一年的回收學院計劃,吸引了20間中學,共300多名中學生參與,參與人次達1200人。回收學院工作坊由本地藝術家帶領,透過體驗式學習,讓學生親身探索RPET的不同可能性。   參加者還參觀了本地大型回收設施「塑新生」,認識回收再造技術,親身體驗大型回收、分解和再造的過程。他們將學習和得著以「30秒挑戰」製作成短片,並向學校及社區人士分享,網上接觸人次達15,000。獲獎隊伍為:   冠軍: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 亞軍:恩平工商會李琳明中學 季軍:中華基督教會基朗中學   出席嘉許禮的40多名同學分享學習成果,並提出讓學校及社區更有效地推動塑膠回收的建議。嘉許禮完結後設現場工作坊,讓市民即時體驗入校工作坊的內容,教育和推廣乾淨回收;並在互動展區向社區人士展示塑膠轉化的過程,讓市民了解塑膠生命的第二生命,進一步推動社區大眾培養回收習慣,實踐綠色生活。
04/07/2024

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奪「長衫」設計比賽冠軍

青協《中國歷史文化周》本周四啟動 以「別出心裁」為主題 從華服看中國文化與藝術 逾160位中學生參與「長衫」設計比賽  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奪冠   香港青年協會致力鼓勵本地青年認識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發展。自2011年開始,每年均舉辦《中國歷史文化周》教育活動系列,鼓勵青年透過課堂以外的體驗,加深對國家不同範疇發展的認識。   《中國歷史文化周》今天(4日)舉行啟動禮,以「別出心裁」為主題,帶領本地青年學生學習華服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元素,了解和傳承中華衣飾文化的精神。華服是中華文化的傳統衣飾,其剪裁、刺綉、原料、圖案等方面均具有獨特的元素及風格。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可見人民對服飾及禮儀之重視。各朝代的服飾是不斷演變,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美學價值,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優雅和莊重。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社會福利署署理助理署長(青年及感化服務)周月明、文化力量秘書長伍婉婷、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吳國禧博士、新界校長會主席朱偉林校長,以及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出席啟動禮。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致辭時表示,服飾在各國文化中,蘊含獨特意義和象徵,也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素質和美學價值。今次《中國歷史文化周》在青協領袖學院舉行展覽,學院座落於別具歷史價值的前粉嶺裁判法院,希望活化古蹟,同時也活化華服,結合傳統和科技,為公眾帶來全新體驗。   典禮亦頒發「長衫」設計比賽各獎項。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的中四學生王顥曈獲得比賽冠軍。沒有修讀視藝科的她,對於獲獎感到驚喜及難得。她表示受到長衫的歷史啟發,故此選擇女書字體及竹葉為設計元素,「女書字體細長而彎曲,與有花中君子之稱的竹葉相似,喻意女性既可是詩中美人,亦可以是被歌頌的君子」,藉以帶出女性力量的主題。   亞軍由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的中三學生曾梓源、黃熙渲及馮慧琦奪得。她們表示設計意念來自山水畫,所有山水圖案均是親手繪製,希望以新奇設計打破長衫等於古老的舊有觀念;而她們對於作品得到賞識及獲獎感到十分榮幸。   他們的設計圖已製作成實體長衫,供公眾觀賞。而比賽表現優異的學生,將於7月下旬參與香雲紗專題交流團,前往佛山和順德學習及了解香雲紗的製作工藝。 今年《中國歷史文化周》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香港長衫協會、明華堂和襦一坊鼎力支持;另有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迦南書院、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香港培道中學展出相關華服。   場內亦設有華服歷史展、國家非遺項目——長衫展、創意華服展;另有華服試穿、「長衫設計比賽」得獎作品展示、傳統文化手工工作坊、數碼華服設計工作坊、中國民族服飾AR換裝體驗、專題講座等;展期由7月4日至8日,歡迎公眾參觀。   《中國歷史文化周》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辧,龍傳基金及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協辦。自2011年開始於每年暑期前舉行,過去曾經以《百年中國》、《翰墨傳承》、《光影歲月》、《鐵路行》、《縱橫外交》、《起動體育》、《我要起飛》、《知味尋源》、《築橋互通》、《古今築跡》、《以農立國 綠的足跡》、《天人合一》、《減貧奇蹟》、《別出心裁》為主題。詳情可瀏覽網站chinaweek.m21.hk。
27/06/2024

香港青年協會榮獲「星級更生伙伴」

懲教署舉辦第一屆「更生伙伴」嘉許計劃頒獎典禮,嘉許120個非政府機構、慈善團體、商業機構及專上院校等單位,以表揚有關機構及人士在過去兩年積極支持在囚及更生人士,並藉活動鼓勵社會各界踴躍參與成為「更生伙伴」和支持助更生工作。   香港青年協會榮獲「星級更生伙伴」,獎項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頒發。  
24/06/2024

Rosewood Foundation Entrepreneurship Award

HKFYG and Rosewood Foundation Launch “Rosewood Foundation Entrepreneurship Award” Five Winning Start-ups Received HK$500,000 in Funding to Drive Sustain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Green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a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explore green opportunities,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HKFYG) and Rosewood Foundation (Hong Kong Charity institution IR91/17420) have collaborated to launch the “Rosewood Foundation Entrepreneurship Award”. The award encourages local start-ups to unleash their creativity and expand their business to deliver deeper sustainable solutions by developing green business practices,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society.   The award presentation ceremony was held […]
21/06/2024

評論文章︰推動全民節能減碳

特區政府致力爭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現正全力推動節能減碳以達成目標。目前,香港的碳排放主要來自發電,佔全港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二。根據資料,商業用戶使用的電力佔全港總用量最多,其次是住宅用戶。因此,要達到減碳目標,必須在節約能源和提升效益方面加強功夫。   政府先後制定《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及《建築物能源效益條例》,透過立法監管及定期檢討來降低住宅及建築物的用電量。其中,《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已實施15年,而新推行的第四階段亦涵蓋更多家用電器,讓市民更方便選擇能源效益更高的產品。然而,市民在購買電器時,未必能夠清楚理解標籤數據對節能和節省金錢的影響,繼而不願意為高能源效益電器支付更高的價格。   青協M21網台節目《傾.盡全力》早前就能源效益議題作出深入探討,三名專業青年提出三大建議,以推動節約能源及提升能源效益,包括於電器能源標籤上新增耗能表現數據、擴大建築物監管範圍並縮短能源審核周期,及培育綠色專業人才。   他們建議政府參考海外的做法,於能源標籤上增加可反映耗能表現的數據,並添加二維碼,讓市民可獲取更多產品資訊,例如圖表、與同等級別產品比較的數據,以及估算該產品可節省的電費開支總額等;同時要求購物網站和生產商網站展示能源標籤,幫助市民作出明智購買決策,促進節能減碳。   本地建築物的能源消耗佔了全港總用電量的九成,並且產生約六成的碳排放。政府已就修訂《建築物能源效益條例》的建議進行業界諮詢,包括擴大監管範圍至更多類別的建築物、強制公開能源審核報告資料,以及縮短能源審核周期等。   在審核和改善方面,專業青年建議政府為條例實施前(即2012年之前)建成的樓宇進行能源消耗統計,並參考綠色校園和綠色社福機構計劃等,為能源消耗高,但仍未更新屋宇裝置的建築物提供更換補助;同時建議當局參考外地經驗,為建築物設立能源效益評級制度,有關評級會影響物業售價和租金。透過市場及經濟誘因,鼓勵業主積極提升建築物的能源效益。   隨著社會對能源審核的需求日益增加,香港需要更多綠色人才。目前本港約有千多名註冊能源效益評核人,但按本地大學畢業生和相關從業員的人數推算,仍有很多合資格人士尚未註冊。他們建議為從業員提供在職培訓的同時,鼓勵有意或已投身綠色產業的青年及早學習能源效益及能源管理知識。這樣不僅可縮短就業階梯,也能填補人才缺口。   事實上,要全面做到節能減排,全民參與才是長遠成功的關鍵。專業青年期望政府在個人、家居和建築層面上提升能源效益,並配合相應的政策,以有效推動全民節能,以實現2050的碳中和目標,使香港成為更宜居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16/06/2024

「青年創研庫」公布「為鞏固『美食之都』享譽尋出路」研究報告

香港美食之都享譽全球,近年卻面對不少挑戰。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6日)公布有關「為鞏固『美食之都』享譽尋出路」研究報告。結果發現,在受訪的520名本港青年中,八成六(85.8%)認同香港是一個美食之都【表2】;而認為首三項最能代表香港的美食分別為「蛋撻」、「菠蘿包(油)」及「雞蛋仔」【表3】。   調查亦顯示,逾九成受訪青年認為「食物質素」(96.7%)、「食物安全」(96.5%)及「服務質素」(91.7%)對建設美食之都重要【表4】。此外,六成八(67.5%)認為「多元飲食文化」是本港作為美食之都的主要優勢【表5】。然而,較多認為「租金昂貴」(64.0%)、「食材成本高」(47.3%),以及「周邊地區競爭」(39.0%)則為最大挑戰【表6】。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2024年4月11日至22日期間,訪問了520名18至34歲香港青年,以及13名從事食物工作的年輕從業員個案訪問。綜合個案訪問結果,香港飲食文化具本地特色、多元、中西融合和文化底蘊等元素,造就美食天堂的獨特性。然而,隨著疫情過後,餐飲市場結構和消費模式也在轉變,加上周邊地區餐飲美食的迅速發展,均打擊本港的競爭力。   研究亦發現,八成六(86.0%)受訪青年認為「美食旅遊」是具潛力發展的領域【表7】。超過九成認為本港飲食文化應朝向「實踐環境可持續發展」(92.1%)及「推廣健康飲食」(91.5%)方向發展【表8】。   有個案表示,本港可發展美食深度遊,善用景點或古蹟展現飲食文化及傳統的優勢。另外,疫情後公眾重視健康飲食,帶動社會邁向可持續消費。有個案亦表示,餐飲業現時不應只從商業角度運作,需納入更多ESG或社會責任元素,為社會貢獻。   受訪青年對從事食物行業的興趣,平均分為4.96分(0-10分,10分為非常大)【表9】。對行業發展前景的信心則稍高,平均分為6.04分【表10】。最多青年認為「改善行業就業環境(如人工、福利)」(50.8%)能鼓勵青年加入相關行業【表11】。   綜合專家及學者意見,指本港餐飲行業需要了解自身的優勢,思考如何提供與眾不同的價值,並要優化顧客的消費體驗,食品創新等,推動飲食文化的革新,朝向可持續發展及健康飲食等市場方向,以鞏固美食之都的實力。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副召集人翁德建引述研究指,現時有關食品及美食的推廣發展,涉及多個部門及組織,有關政策和資訊較分散,建議當局設立「香港美食發展專組」,更進取地統籌本地美食及食品發展策略、聯繫業界及人才推動「旅遊+美食」融合,並專責督導宣傳推廣計劃。   該組成員劉健宇及徐佩賢表示,具香港特色的街頭小食、大排檔及茶餐廳文化深受市民及遊客歡迎,建議旅遊發展局開展「香港美食傳承運動」,配合現時政府所推廣的「無處不旅遊」及餐飲消費券,製作本地美食旅遊地圖,翻譯多國語言,藉此推動本地美食體驗。   成員陳康翹及陳雅喬亦表示,參考「有營食肆」運動的相關經驗,本港可推動「多元飲食友善標籤計劃」,加入低碳、素食、清真及特殊飲食需要等標籤,以照顧不同客群的膳食需要,展現香港國際大都會的形象。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新一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附件:「為鞏固『美食之都』享譽尋出路」調查部分結果 全文報告按此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