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022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25/02/2022

青協發起全城「愛心響鈴大行動」

Caring to Call – Calling to Care Hong Kong is in the midst of a surging number of infections in this so-called fifth wave. To ensure that no one is left isolated, especially the more vulnerable in our community, the Federation has launched the Caring to Call – Calling to Care campaign. Caring to Call – Calling to Care aims at providing services that cover emotional support, telemedicine services,  short-stay accommodation, donations of anti-epidemic materials and career advice to at least 10,000 people in need, including the elder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DSE students and unemployed youth. The five key actions have been swiftly taken and all […]
21/02/2022

「香港初創進駐大灣區全攻略」網上講座接受報名

為協助有志創業青年,發掘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機遇,香港青年協會舉辦「香港初創進駐粵港澳大灣區全攻略」一系列講座,繼深圳前海、珠海、廣州和東莞後,將於3月4日舉行網上講座,由中山雙創基地及香港創業青年代表,介紹相關創業環境、優惠和扶持政策等。歡迎公眾報名,詳情可瀏覽青協「社會創新及青年創業部」網站sic.hkfyg.org.hk。   香港青年協會業務總監鄧良順表示,青年在疫情下探索不同城市的創業機遇,的確增添難度,舉辦講座可讓他們做好前期資料搜集和準備工作,透過專家和內地創業的香港青年分享,了解大灣區各城市的創業政策和優惠配套、機遇及發展潛力等,從而積極考慮到大灣區創業。   過去講座累計逾150人參與;並得到各城市合作機構、雙創基地及青年創業家代表的大力支持,講者包括: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高級經理何婷婷、騰訊雲啓創新中心(珠海)執行總經理鄭重科、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主任袁少鳴、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代表張樂等。   在深圳前海創業已6年的天空社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姚震邦,在講座中曾提到,作為第一批入駐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青年,他看到創業環境越來越有吸引力,「現在交通、相關配套和政策都比以前進步,加上前海環境優美,能幫助初創公司建立良好印象;而夢工場舉辦各種活動,令我們有更多機會認識投資者,並增加曝光率。」   Uni-baby 寶寶與你國際教育聯合創辦人林思翹分享說,初到東莞創業時,曾遇到資金短缺、缺乏人際網絡等挑戰,「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比起我當年創業,現時國內已推出很多針對港人的政策支援和優質基地,我建議大家應多了解不同平台,積極參與交流活動,勇敢踏出第一步,才有機會成功。」   Star Diamond創辦人馬福意,在香港的珠寶業務站穩陣腳後,即使面對疫情亦毅然到廣州開業,就是因為當地提供了不少優惠政策,「我在廣州的雙創基地,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總部得到很多創業支援,節省了不少時間,也體會到人才公寓、免費辦公空間等支援服務,令我的創業路更為順利。」   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先行者」,是民政事務局及青年發展委員會的青年發展基金轄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資助項目之一。青協「社會創新及青年創業部」為獲選的12支創業隊伍,提供60萬港元的創業資助金,同時提供深入營商培訓、創業導師及專業諮詢、業界交流、一年免租辦公空間等一站式創業支援服務;「香港初創進駐大灣區全攻略」講座是其中一個項目,冀增加他們與大灣區城市的聯繫,有助開展業務。
21/02/2022

青年空間雜誌︰好鄰里

疫情肆虐近兩年,「隔離」兩字成為熱門字眼。 口罩下的生活,的確隔絕了不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忽略了每個社區角落之中,各有需要的社群。 「鄰舍」不局限於人,更加包含周遭環境與動物。不把自己隔離,也不隔離鄰舍;隨著現今世代青年知識及技能變得多元,幫助鄰舍、關愛社區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新領域,例如科技、藝術等。 今期青年空間雜誌訪問的青年運用自身技能,自發回應地區需要,持續以不同方式身體力行分享關懷,傳承鄰舍間守望互助的新文化。
16/02/2022

600名青年義工參與「愛心響鈴」

青協「鄰舍第一」社區計劃 600名青年義工參與「愛心響鈴」,支援千名長者及基層人士 第五波疫情持續,近五成關懷對象擔心受到感染 近一成無智能手機,過半數需要口罩及糧食支援   本港疫情持續嚴峻,市民一方面人心惶惶,另面對持續更新的防疫措施感到壓力,需要社區協助和支援。香港青年協會「鄰舍第一」社區計劃的600位「鄰舍隊」青年義工,自1月中旬起推行「愛心響鈴」,持續以電話方式關懷長者及基層人士,並了解他們所需。結果發現,在第五波新冠疫情中,近半數(47.7%)關懷對象最擔心受到感染,其次為欠缺社交活動(35.8%)和未能外出購物(23%)【表8】。   「鄰舍隊」青年義工於1月17日至2月7日期間,透過電話成功訪問955名全港長者及基層人士。結果顯示,他們現時最需要的物資是口罩(57.1%),其次為糧食(47.1%)、搓手液(34.3%)及新鮮餸包(25.7%)【表9】。不少長者亦向青年義工反映,近期受多幢大廈被圍封強檢影響,他們均擔心沒有足夠糧食在家儲備。    隨著特區政府早前宣布2月24日起全面實施「疫苗通行證」,任何人士進入表列處所必須使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及其他相關要求。調查發現,逾三成(32.9%)關懷對象因手機及應用程式等問題,料出入處所將受到影響,當中包括沒有智能電話(8.9%)、已安裝「安心出行」亦不懂使用(8.6%)、以及想安裝「安心出行」但不懂安裝(4.2%)等【表3】。   另外,防疫措施不斷收緊及更新,一般長者及基層家庭難以充分理解和作出準備。調查指出,近四成(39.8%)關懷對象不知道疫苗氣泡(現稱為「疫苗通行證」)內容,一成八(18.2%)知悉疫苗氣泡但認為內容複雜,難以理解【表5】。 經青年義工講解後,六成(60%)認為該措施對生活構成影響【表6】。   本港第五波疫情爆發,青年義工未能上門探訪關懷對象,繼而推動「愛心響鈴」,以電話方法了解他們近況及需要,以下是部分個案內容。    個案一: 江婆婆的丈夫剛離逝,女兒已前往外國,加上多年來熟悉的鄰里因不同原因搬離,在疫症期間缺乏社交倍感寂寞,亦沒有熟悉的朋友可以傾訴,她見到新聞報道有長者確診及死亡個案更是憂心。她感謝青年義工主動聯絡及關心,讓她感受到溫暖。    個案二: 居於劏房的單親媽媽潘太,生活環境狹窄。自一月學校停課起,家中3名子女需要同時上網課,家中的設備及無線上網實在無法配合,感到非常困擾;她一家四口的口罩使用量頗高,因此除糧食外,期望獲得中童口罩的支援。   個案三︰獨居長者張婆婆患有糖尿病,長期受膝蓋和腰部痛症困擾。她一方面減少外出,另方面亦擔憂居住的大廈如被圍封強檢,家中糧食不足。自疫情以來,她只領取了20個口罩,便沒有其他支援。近期疫情升溫,婆婆開始張羅防疫物資而感到緊張。她丈夫因身體變差而多次入院,並搬到安老院居住,她一直無法探望丈夫,非常擔憂。    個案四: 80歲吳婆婆表示,屋邨附近多人確診,每天去街市買餸都提心吊膽她每日看新聞仍不能完全理解防疫措施,要靠青年義工致電關懷時才能掌握內容。她知悉打針要大排長龍而不敢自行前往,幸好青年義工提醒可以先預約,並提供協助。    青協督導主任胡偉全表示,愈來愈多處所出入需要使用手機應用程式,對於不諳科技或從未接觸智能電話的長者,可能造成生活不便,青年可發揮資訊科技的能力,協助長者了解最新防疫措施及智能電話的應用;同時呼籲各處所盡力提供協助。他又提感謝600位「鄰舍隊」青年義工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而「愛心響鈴」將持續擴大推行,期望在疫情中送上温暖。     由資深青年義工組成的青協「鄰舍第一‧青年圓桌」主席杜美怡表示,發現不少長者慨嘆子女及孫兒在疫情下減少探望,同時憂慮他們失業、學習狀況等而感到莫大壓力。 她表示,很多社區的實體活動未能如期舉辦,不少長者難免感到寂寞,她鼓勵義工發揮互助共享的精神,主動關心區內有需要的家庭,如有剩餘的防疫物資,可考慮送贈予弱勢社群。   青協「鄰舍第一」社區計劃是由青年帶動的社區關懷行動,以各種靈活方式,為他們心中的理想社區貢獻所長;疫情期間曾舉辦「愛心Buy」、「餸上門」及「疫境教室」等項目。上述計劃踏入第十年,已有逾3,000名14至35歲青年自發組成100支「鄰舍隊」,分佈全港各區。未來亦將持續擴充及增長,在各社區以具體服務與行動推廣訊息。網站neighbourhoodfirst.hkfyg.org.hk提供全港各區最新資訊,歡迎各位青年加入鄰舍隊,促進鄰舍間的互動聯繫。   附件 青協「鄰舍第一‧愛心響鈴」電話關懷個案統計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經理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