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研庫」公布「支援教師應對教學新挑戰」研究報告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青年創研庫」公布「支援教師應對教學新挑戰」研究報告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8日)公布有關「支援教師應對教學新挑戰」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354名受訪中學教師中,整體平均每周授課23節【表3】;另三成半(35.3%)平均每周工作超過60小時,近一成半(14.5%)更工作71小時或以上【表2】。

 

此外,受訪教師最希望能刪減行政工作(66.4%)和會議時間(57.6%)【表4】;然後騰出時間投放於師生相處(61.3%)、備課(57.1%)和上課(50.6%)【表5】。

 

上述研究於今年2月4日至3月12日期間,以紙本及網上問卷調查方式訪問了354名中學教師。研究亦訪問7位本地、新加坡及台灣等地的專家和學者,以及16名教師個案。結果發現,不少受訪教師個案表示,疫情期間工作量增多,因應電子教學,教師需要重新設計課堂及與學生和家長聯絡,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跟進學習進度。有受訪教師個案更表明,電子學習有其優點,惟擴大了差異問題,需要花更多時間關顧學習能力和動機較低的學生。

 

研究亦顯示,受訪教師認為以現時教學環境,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和有更新課堂設計空間,平均只有4.54分和4.95分(0分=非常不同意,10分=非常同意)【表6】;而教師的工作壓力指數由疫情前的平均6.40分,上升至疫情期間的6.97分【表7】。

 

近七成(72.9%)受訪教師認同學生自主學習是理想的教學方向,其次為體驗式學習(68.1%)【表8】。另有受訪教師個案亦提出,希望本地教育能考慮以半日制上課,下午讓學生有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

 

研究亦參考了新加坡和台灣兩地經驗。新加坡教育部將會在今年第3學期開始恆常推行居家學習日。他們認為透過混合式學習,學生可以有更多機會按自己的節奏自主學習,在課程框架外發掘自己的興趣。此外,台灣的新課綱亦引入「彈性學習課程」,更有台灣學者提議,學校可與社區和各持分者一起規劃課程藍圖,而教師是課程執行成功的重要關鍵。

 

有本地受訪專家指出,學校應作為一個學習社群,讓老師、學生和社區人士互相交流、學習和分享。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教師認同學習不應只在課室內發生,平均分為8.27分【表9】。

 

在教師支援方面,結果指出近七成(68.6%)受訪教師認同改善班師比例最有助提升教學效能;其次,近三分之二(65.8%)認同推行小班教學【表10】。若有更多空間,他們最希望能多照顧學生學習差異(56.5%),其次為在課堂內容中加入創新元素(42.1%)和培育學生全人發展(41.5%)【表11】。

 

青年創研庫教育組成員關浩鵾建議,有關當局檢視教師編制,訂立客觀計算機制,並增加班師比,讓學校有充足的教學人手,適應各種課程改革以及新常態下的教學轉變,更有效地關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提升教學質素。

 

教育組副召集人林惠業則建議設立專業發展路徑,研究教學行政分流的晉升機會,讓有意專注於教學發展的教師也能晉升到較高職級,並輔助新任教師適應環境。至於有志於行政及學校領導方向發展的教師,則可從行政領導階梯晉升。

 

該組成員李嘉倫引述報告建議,設立學生自主學習日,學校按校情彈性決定日數和相關細節,每學年希望最少3天。學生可按自己選定的主題進行探究研習,而社區組織可支援相關規劃。另成員譚霈琳認為教育局可設立統籌平台,整合教學資源,並鼓勵跨校教師之間的分享和協作,達至集思廣益。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完-

 

附件「支援教師應對教學新挑戰」調查結果

全文報告按此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Support HKFYG, Donate now.

 

 

Donate Now

Suppor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