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協青年研究中心公布「促進青年參與義務工作」調查結果
近九成受訪青年認同做義工是成長重要歷程
「缺乏時間」為參與最大障礙;近四成傾向彈性義工模式
青協推出「好義做」行動,讓義工融入生活,讓行善成為習慣
隨著時代及生活模式轉變,青年對義工服務的需求也出現了新變化。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今天(24日)公布「促進青年參與義務工作」調查結果。研究顯示,在受訪的1,082名本港青年中,近九成(89.1%)認同「做義工是個人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歷程」【表9】,反映義工經驗是青年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八成半(85%)受訪青年對做義工感興趣,平均分達7.18分(滿分10 分,為非常有興趣)【表5】。然而,近九成半(94.0%)曾參與義務工作的青年【表2】,其中四成半(45.2%)沒有在最近12個月持續參與【表3】;「缺乏時間」是阻礙青年參與的最大原因(78.0%)【表4】。
研究發現,彈性義工模式是鼓勵青年參與的關鍵。近四成(39.6%)受訪青年傾向「毋須講求承擔,彈性投入,隨時幫到周遭人士」【表6】,尤其對最近12個月沒有或從未參與義務工作的青年而言,此義工模式更具吸引力(48.6%)【表7】;八成(80.2%)同意「隨時隨地」的元素有助提高參與意願【表8】;另有逾八成七(87.6%)認為「做義工是一種生活態度,能融入日常生活」【表9】。
上述研究於今年7月12至22日期間,以網上問卷調查方式成功訪問了1,082名15至34歲青協會員;研究亦訪問了20名青年個案,以及與7名在義工服務有豐富經驗的青年工作者,進行聚焦小組訪談。
研究亦發現,受助經驗能激發助人行為。曾受他人幫助的受訪青年中,有九成七(96.9%)也曾參與義工服務,比例較沒有受幫助者為高。【表11】,有受訪個案表示,大學時曾因學費負擔受過師長幫助,成為他持續幫人的動力,反映推動行善不僅能幫助他人,更能形成良性循環,在社會中建立助人氛圍。另外,弱勢社群(39.9%)、動物保護(31.7%)和青年發展(29.9%)是他們最感興趣的服務範疇【表12】。 至於多元的義工服務選擇(89.6%)、經濟津貼(88.4%)、良好的義工管理(86.0%)等元素,仍然有助鼓勵青年參與義務工作。【表8】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張淑鳳指出,研究發現受訪青年對義工服務抱持熱忱,隨著時代轉變,青年對參與模式有不同期望,然而,無論以何種模式參與,始終源於一份善意,如何將善意轉化為持續行動,是值得深思的議題。參考研究結果,她鼓勵青年關懷(care)身邊人或事,隨時隨地實踐(contribute)關懷意念,從而於日常生活營造行善文化(culture);因此,青協推出「好義做」行動,讓每位青年都可根據個人時間和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打開嶄新的服務體驗,讓義工融入生活,讓行善成為習慣。
10項「好義做」行動:
張淑鳳強調,「好義做」的行動生活化且容易完成,雖然微小但可以將善意傳遞給更多人,有助社區共建行善的文化。完成10項行動後,青年可換領指定的青協興趣班、工作坊作為獎勵。這些課程結合學習新技能及服務元素,以有趣的方式燃起青年服務的熱情。詳情可瀏覽網站yvn.hkfyg.org.hk/easygooddeeds。
香港青年協會一直鼓勵青年投身義工行列,透過特色項目如「鄰舍第一」計劃、「青年大使計劃」等提供多元的義工體驗,在社區推廣關愛互助文化。此外,青年義工網絡(VNET)提供「好義」系列,包括「好義配」義工搜尋器、「好義學」義工領袖網上自學計劃、「好義配」義務工作嘉許,建立富彈性的義工登記、配對、學習及獎勵制度,讓青年按其時間、興趣及專長,靈活參與不同形式的義工服務。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
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
劉嘉裕女士 電話︰3755 7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