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數碼素養教育工作者證書課程」順利完成
助教師掌握新技能 活用AI減輕備課負擔
鼓勵全港每校至少一位「數碼素養推動者」
人工智能(AI)為教育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新局面,教師若能善用數碼工具,既可提升教學質素,更有效減輕備課與教材設計的工作負擔。香港青年協會全健空間於6月推出首個「數碼素養教育工作者證書課程」,吸引133位來自78間中小學及12間非政府組織的教育工作者參與,共61位學員成功獲得認證;稍後將在網上公布認證名單,方便學校及家長查閱相關專業背景。
青協全健空間一直積極為教育局及本地學校,就數碼素養、網絡安全及 AI應用等範疇提供培訓。「數碼素養教育工作者證書課程」結合多年前線觀察與服務需要,專為本地教育工作者度身設計,內容涵蓋AI在教育的應用、假資訊辨識、網絡成癮與心理健康,以及AI與教育融合實務等實用主題。實體參與者更可獲贈《數碼生存指南》及課堂筆記,有助日後教學實踐應用。授課團隊匯聚學術界、科技界及醫學界專家,包括AI企業行政總裁、AI領域教授、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及資深註冊社工。
青協全健空間透過網上問卷訪問了81位學員,了解他們的現況和學習心態。結果顯示,逾半(53.1%)受訪教師從未接受過數碼素養、AI或資訊素養的專業培訓【表2】。在「數碼素養」自評了解程度方面,僅一成(9.9%)認為自己「非常了解」,近四成(39.5%)認為僅屬「普通」或「完全不了解」【表1】。
在推動數碼素養教育的過程中,四成三(43.2%)教師認為最大挑戰是缺乏相關教學資源或教材,其次為學校對數碼素養理解不足(24.7%),以及缺乏跨學科支援與課時(16%)【表3】。九成(90.1%)表示有意或非常有意在未來培訓課堂中加入AI應用或數碼倫理相關內容【表4】,反映對專業培訓的強烈渴求。針對協助學生建立AI技能與職涯規劃能力方面,最多教師認為學校最需要加強「教師培訓與AI工具使用指引」(72.8%)【表5】。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馬佩雯指出,在AI、社交媒體及網絡遊戲等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前線教育工作者的相關培訓明顯滯後,難以支援學生應對接踵而來的數碼挑戰。她建議全港每間中小學至少有一位教師成為「數碼素養推動者」,透過專業知識與團隊協作,引導學生安全、健康、負責任地使用科技。
她認為,教師無需獨力承擔教授所有數碼科技知識的重任,可透過與專業伙伴合作,安排工作坊或講座,讓學生接觸最新的AI和數碼素養內容,同時減輕教師的備課壓力。青協將持續推動本地數碼素養教育發展,與業界攜手培育具備21世紀核心技能的新一代。
為持續推動學生數碼素養與身心健康發展,青協全健空間將於8月21日(周四)舉辦「我的行動承諾計劃(加強版)第二階段」線上簡介會。此計劃旨在資助學校重點加強國民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以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每間學校的撥款金額上限為30萬港元。簡介會將深入解構申請流程,分享成功案例,並提供實用指引,協助學校更有效運用資助推動相關教育發展。有興趣的學校及教育工作者可於網站 medialiteracy.hk登記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