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協「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舉行頒獎禮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青協「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舉行頒獎禮

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獲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中華電力)作為活力夥伴的「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今天(13日)舉行頒獎禮,表揚20位成功跨越人生低谷,積極向上的青少年,期望藉此勉勵同樣經歷生活困難的人勇於面對逆境,為社會注入正能量。

 

本年度「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共接獲94間學校提名209位學生參與,反應熱烈。頒獎禮由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先生擔任主禮嘉賓;並由3位得獎青年代表分享他們逆境自強的故事。本年度計劃主題為「水光共舞.啟迪無限」,20位得獎青年分別於過去經歷家庭變故、染上惡疾、生活適應、情緒困擾等不同挑戰,卻如水般靈活應變,在逆境中尋找成長的道路,過程中展現積極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成就了獨特而感人的生命故事。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女士表示,青年的抗逆力於近年成為社會的焦點議題,青協秉持「全健發展」的理念,透過多元服務培育青年的正向思維,提升其心理韌性,期望得獎者的奮鬥歷程能夠為更多青年帶來啟發,激勵他們勇敢追尋夢想,活出精彩人生。她感謝中電及學界多年來一直的鼎力支持,並多謝評審委員的參與,在青年的成長路上與他們並肩同行,攜手扶助他們茁壯成長。

 

中華電力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女士表示, 中華電力除以電能專業服務社會外,一直與不同社福機構及地區組織緊密合作,推出及支持適合社會需要的關愛社群項目。中華電力與青協合作推出「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就是一個好例子。計劃不僅表彰青年面對逆境時的勇氣,亦希望透過師友計劃,讓中華電力同事成為得獎同學的夥伴,與他們同行成長。她期望各位青年人繼續探索及發揮自己所長,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照亮自己與他人。

 

其中一位得獎青年愛莎(Khan Bibi Aisha Lachica),是菲律賓及巴基斯坦裔混血兒。雖然在香港土生土長,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卻因為外表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轉到新學校後,身邊大部分巴基斯坦裔同學都使用烏爾都語溝通,而她只能用中英文溝通,因此很難融入。她在不同群體中都感到格格不入,飽受困擾卻「有苦無處訴」。父親長期缺席家中事務,母親則因工作謀生而難以照顧愛莎及她的兄弟姊妹。她最後決定盡己所能,專注學業,同時希望改變社會對她及少數族裔的印象,並在生活中多作善舉,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服務社會,以推廣種族共融訊息。

 

另一位得獎青年陳柏希於2019年確診白血病,被迫放棄多年努力練習乒乓球的成果,還需要接受一連串的治療,包括骨髓捐贈、化療、抽肺水、洗腎及輸血等。過程中,他多次經歷生死邊緣,每天清醒的時間不超過數十分鐘。移植手術完成後,他一整年不能外出,只能在家透過網課追趕學習進度,復課後亦需要重新適應校園生活,融入新的群體和圈子。縱使治療過程十分痛苦,他感恩身邊有關心自己的家人,以及一直跟進治療過程的兩位醫生,他們的支持使柏希能夠在低潮中找到力量,保持樂觀,克服病魔的挑戰。

 

同樣獲獎的葉昊昕,因父母離異而自小與姨媽同住,升中後搬到深圳成為跨境學生。由於母親生病無法支撐學費及生活開支,於是昊昕選擇半工讀來維持生計,每週一至五放學後去上班,週末更是全天工作,餘下時間則努力補回落後的功課,每天只睡3至4小時導致身體出現大小毛病。後來母親病重,昊昕趕不及返內地見她最後一面,匆忙處理完後事,又要趕回香港繼續上學及上班,透過高強度的生活來壓抑個人情感。現時她的生活已漸趨穩定,她感恩姨媽、公司裏的叔叔姨姨及老師等人一直的關心。每天放工後,她會花上5分鐘仰望星空緬懷母親,並勉勵自己成為更堅強的人,希望未來成為一位醫生,服務社群。

 

「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20位得獎青年簡介

  姓名 經歷撮要
1 林鈺琦 鈺琦小時候經歷欺凌及家庭暴力,先後確診抑鬱焦慮症、思覺失調和妥瑞症,需服用大量精神科藥物和輔導治療。她參與「非常學堂」課程,透過街頭音樂表演,重新得到成就感和生存的價值,更積極參與香港妥瑞症協會的活動。
2 何肇熙 肇熙沉迷電子遊戲而忽略學業,導致兩次留級,與父母多次衝突。得到哥哥的關心與鼓勵後,開始正視問題,決定搬到舅父家,遠離電子誘惑,專注學習。短短半年內,成績有顯著進步。
3 胡桂寧 桂寧父親及祖母於兩年前相繼離世,家中失去經濟支柱,只靠母親身兼多職勉強度日。為減輕家中負擔,桂寧盡力處理家務、照顧弟妹,還學習電焊、通渠等技術來賺取外快,協助家人改變困境。
4 王晞楠 晞楠中一時確診惡性骨肉瘤,化療期間承受巨大身心痛苦。為盡快恢復學業進度,拒絕再次休學,努力學習下終獲優異成績。現時更擔任國際培幼會大使,曾前往泰國了解東南亞婦女議題,為社會盡一分力。
5 毛國東 國東是跨境生,每朝5時起床上學,回家後還要協助家人準備晚餐,餘下時間才能溫習功課。後來家中經濟狀況有變,來港居於親戚家中,周末做兩份兼職才能交租及支付家庭開支。雖生活辛勞,但仍保持全級首十名的成績。
6 陳柏希 柏希本是乒乓球運動員,2020年確診血癌,接受化療及骨髓移植等治療,曾因排斥反應而昏迷兩天,一度有性命之虞。患癌期間抱持樂觀心態,展現運動員永不放棄的精神,更積極參與義工活動,支持住院病人及長者。
7 廖浩然 浩然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學業表現差強人意。小學時對人欠缺乏信任,被同學杯葛,加上他性格暴躁,曾傷害同學,深感後悔。升中後得到老師鼓勵,發現雜耍方面的才能,努力練習,更積極參與義工服務,改變自己過往的缺點。
8 楊焯棋 焯棋從小要照顧患病的母親及應對父親欠下的債務,其家庭背景更在參選校內社長時被用來網絡欺凌,讓她有段時間害怕上學。在老師和朋友的鼓勵下,她調整個人情緒,專注學業,並積極參與校內不同活動,提升自我。
9 陳子浚 子浚自小被評估有智力障礙,獲安排於特殊學校就讀。在高小時母親自殺身亡,令他反思人生,萌生入讀主流學校的想法。轉換環境後,子浚在學業及朋輩關係上都付出莫大努力,現已達全班前5名,並有穩定的社交圈子。
10 Khan Bibi Aisha Lachica 愛莎是土生土長的菲律賓及巴基斯坦裔混血兒,其成長背景使她在本地及少數族裔群體中都難以融入,但她一直積極面對,主動教授同學認識廣東話,並從他們身上學習烏都語,打破語言及種族的限制。
11 林琳 林琳母親兩年前因心臟病離世,其後繼父亦患上末期癌症,她盡力照顧但繼父最終也離世。雙親離世嚴重打擊她,使其身體及情緒均虛弱不穩,一度打算尋死。後來她記起雙親的遺願,堅持下去並努力活著,現希望藉自己經歷鼓勵他人。
12 陳俊瑋 俊瑋成長於單親家庭,疏於管教下誤交損友,後來被母親舉報而被判入教導所15個月。其間他靜思己過,感激母親用心良苦及不離不棄,下定決心改過並發奮讀書,在校內亦不忌諱地分享個人故事,勸勉同學不要誤入歧途。
13 陳諾兒 諾兒成長於離異家庭,母親因賭博而負上巨額債務,加上在寄宿學校遇到困境,她出現自殘及輕生行為,並確診抑鬱症。後來因牽涉欺凌事件而被捕,獲判無罪。自此她改變心態,正面地面對家庭、學業及社交的挑戰。
14 葉敏怡 敏怡在兩年內兩度經歷父母離異,輾轉下搬到嫲嫲家中居住。她從事件中理解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主動與父母溝通,表達個人想法,並調適個人情緒。現在她立志成為一位社工,陪伴青少年度過成長挑戰。
15 梁文希 文希在小學時曾受欺凌,對上學及社交產生恐懼,變得封閉自我。後來因父親入院而未能支付劏房租金,被迫遷而入住緊急宿舍,燃起了她的鬥志,每天清晨由港島區的家舍前往屯門上學,開始學會與人建立信任,並照顧家舍及學校的師弟妹,成為校內的輔導領袖生。
16 傅珮恩 珮恩數年前被診斷患有先天性中度至嚴重的聽力問題,因而於學習及朋輩相處上遇到困難,後來轉換心態,學懂主動求助,積極參與不同活動,克服心理及生理障礙,提升自信。
17 郭穎潼 穎潼於中二時確診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的罕見病,因疫情而獨自留院面對治療的副作用和壓力。然而,她得到醫生、家人及朋友的鼓勵,學會凡事感恩,堅強面對病魔,努力追上學習進度。
18 林慧婷 慧婷與家人關係惡劣,多次發生衝突,後來被轉介至宿舍居住一段時間。壓力俱使她患上情緒性濕疹,經常失眠、情緒低落,並逃避上學。在慧婷和社工的努力下,學習面對過往傷痛,與情緒壓力共存,現情況大有改善。
19 葉昊昕 昊昕原與母親居於內地,後來母親因病離世,她毅然決定獨自來港繼續學業,同時讀書及兼職以支付房租和日常開支,每天只有3至4小時睡眠時間。儘管如此,她認為這些經歷令她變得更獨立、堅韌,為自己感到自豪和驕傲,繼續積極向前。
20 蘇珮斯 珮斯於父母離婚後隨母親入住婦女庇護中心及劏房,環境惡劣令失眠及鼻敏感加劇,家庭問題加上學業壓力,最終令她患上焦慮症。後來她向社工求助並接受精神科治療,學懂感恩父母的付出,並轉化家庭困境為動力,期望以讀書脫貧,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立即捐款 支持青協

 

 

我想立即捐贈

支持青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