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0日)公布有關「全民抗疫對促進公共衞生的啟示」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806名本港居民中,整體傾向不滿意特區政府的防疫措施,平均分為 4.82 分(0至10分計算,10為非常同意)【表2】;四成四(43.7%)認為政府防疫措施的力度過於寬鬆【表3】。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去年11月20日至27日期間,訪問806名18至65歲本港居民。結果發現,在政府推行的多項防疫措施之中(截至2020年11月20日執行),最多受訪者認為入境管制的力度最不足夠(79.2%),其次是檢疫措施(53.8%)【表4】;而令生活最不便的措施是食肆及娛樂處所規例(56.5%),其次是限聚令(40.2%)【表5】。
此外,逾七成(73.4%)受訪者同意現時已出現抗疫疲勞【表6】。研究深入訪問本地多位專家,以及20名18至35歲青年個案。受訪學者分析指,隨著2019狀病毒病(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和反覆,市民在長期嚴格遵守防疫措施的情況下,心理承受能力達到了臨界點,因而出現抗疫疲勞,開始失去對抗疫情的鬥志和遵循抗疫指引的動力。有受訪的個案訪問反映,長期留在家中避免外出,使他們感到情緒低落。情況反映,疫情下社會大眾面對極大的精神健康挑戰,有市民更因而出現情緒困擾等問題。
不過,調查結果顯示,兩成(20.2%)受訪者曾個人自發抗疫行動【表7】。有受訪青年反映,部分非政府機構於疫情嚴重的情況下只能提供有限度服務,因而促使青年自己發起派發口罩給弱勢社群的社區行動。有受訪專家認為,民間個人自發的抗疫行動正反映部分市民有較高程度的健康素養,能夠轉化健康知識為行動,在鄰舍層面貼地回應民眾訴求。
另外,超過一半(53.0%)受訪者認為未來最需要改善的是公眾健康教育,提升市民的衞生意識【表8】。雖然近期出現大廈渠管設計引致的群組感染個案,但只有約一成三(12.7%)受訪者認知確保排水口(U 型隔氣口)有足夠貯水為防範感染的方法之一【表9】。反映市民對有關環境衞生方面的認知仍然不足,有需要加強公眾教育。
調查亦指出,六成八(67.7%)受訪者願意接種政府提供的新冠肺炎疫苗【表10】;「安全性」最影響接種意願(48.1%)【表11】;惟七成四(73.8%)不願意使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表12】。
青年創研庫民生組召集人陳昌堅引述研究報告指,市民對疫苗的安全性有疑慮,可能影響全港的注射率。隨著政府2月起為市民接種疫苗,他建議當局應透過區議會和非政府組織的平台,加強公眾推廣及教育工作,並保持疫苗資訊公開透明。
該組成員成員簡昌恆則建議當局參考外地經驗,進一步完善新型傳染病的「預備及應變計劃」,增設防疫措施機制準則和指引,支援企業在疫情期間計劃營運安排,減少疫情帶來的不穩定性。該組成員吳鍶淇指出,政府應整合「醫健通」、「電子檢測記錄系統」、「電子針卡」和「智方便」,建立醫療資訊雲端,為發展基層醫療打好根基,讓市民更掌握自己的健康資料。
該組成員何穎琛及倪智承引述研究報告指,大部分受訪者不願意使用「安心出行」,反映私穩保障是重要考量,建議當局為抗疫科技設獨立的私隱影響評估及資訊科技保安審計。另外,政府亦可以簡化檢疫監察工作的人手安排,提升「居安抗疫」的效能。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