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30日)公布有關「新常態下促進學生實習經驗」研究報告。在877名今年有實習或有意實習的大學生當中,大部分同意「實習是從院校過渡到職場的重要經歷」,平均分為8.22分(由0-10計算,10為非常同意) 【表2】;受訪學生表示實習的最大目標是了解職場工作文化(51.9%),豐富履歷表(51.0%),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44.7%)和探索職業生涯(44.0%)【表3】。
研究結果顯示,近半數受訪學生(48.0%,即420名)因疫情影響未能實習,包括︰原有實習安排被取消(11.9%)、延期(8.8%)及未能成功尋找實習(27.3%)【表4】;當中他們轉為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54.5%)、發掘新興趣(37.1%)或鞏固已有知識(36.2%)【表5】。
至於有進行實習的457名(52.1%)受訪學生中,五成半(54.3%)有採用虛擬實習【表6】;他們認為虛擬實習能增加工作彈性(74.2%),節省時間和金錢(65.3%),以及可以適應未來數碼時代的發展(48.4%)【表7】。
上述調查於今年9月29日至10月18日期間,以網上問卷調查方式,訪問了877名有實習或有意實習,二年級或以上全日制大學生和2020年畢業生。另綜合21名青年個案分析虛擬實習遇到的具體困難,包括較難了解職場文化、溝通成效低、因缺乏工作所需資源而導致學習機會減少,以及缺乏真實感等。
結果指出,近八成(79.7%)受訪學生認為虛擬實習不可取替實體【表8】;近兩成(19.0%)期望未來以「100%實體」實習,亦有為數不少(60.7%)期望有少量虛擬實習,實體佔70-90%【表9】。
研究亦深入訪問多位專家和學者。有受訪專家肯定實體實習的重要,但隨着資訊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加上疫情令僱主心態改變,更願意接受虛擬實習;未來實習模式可以實體與虛擬雙軌並存,認為學生需同時兼顧實體及虛擬實習的技巧,配合現時社會的趨勢及行業需求,以便畢業後可以面對不同環境及挑戰。
有受訪專家指出,在新常態下,職場結構和工作模式的改變,令社會對各類人才和技能的需求也有所轉變。要面對未來的挑戰,學生需具備硬技能和軟技能,而實習經驗和課堂以外的學習經歷正正是裝備未來技能的重要途徑。
青年創研庫教育組成員梁行健表示,虛擬實習模式仍在摸索階段,為了讓企業及實習生更掌握流程與學習成效,建議企業制定虛擬實習章程資料及配套,包括定下清晰的工作目標、事前足夠的資料和工作指引等,並加設虛擬夥伴計劃,增加企業與實習學生的雙向交流。
該組召集人張樂芹表示,參考外地經驗,學校和非政府組織可合作通過舉辦不同計劃,從社區實踐出發,讓學生把學科知識應用在實際場景,並設立一站式網上虛擬實習平台,提供虛擬實習技巧,實習空缺,就業技能等資訊。
該組成員李家瑋指出,為增加學生的實習機會,建議政府擴闊境外實習資助計劃至境外虛擬實習計劃,讓學生擴闊視野。另成員高雪麗指出,學生亦應主動掌握多元技能以應對新常態。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第三屆(2020—2022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超過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管治」、「教育」,以及「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朱子穎先生、葉兆輝教授,以及倪以理先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