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青少年街頭暴力輔導計劃」公布成效研究結果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F.O.C.U.S.青少年街頭暴力輔導計劃」公布成效研究結果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與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合作,今天(19日)舉行「F.O.C.U.S.青少年街頭暴力輔導計劃」(下簡稱「輔導計劃」)成效研究發布會。結果發現107位屬高危類別的青少年,經過嶄新、以實證為本的評估及輔導後,他們欺凌別人和參與打鬥的平均頻率,分別明顯下降兩成五(25.0%)和三成五(35.1%);綜合其他評估量表的數據分析,反映上述有關輔導計劃有助減低青少年街頭暴力傾向。

是次成效評估研究於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期間進行,透過自填問卷方式,比對兩組青少年,分別是參與「輔導計劃」的107位11至22歲高危青少年,以及72位沒有參與「輔導計劃」、但有類似家庭及行為背景的中學生。兩組分別於大約六個月期間完成兩次評估問卷,藉此量度高危青少年參加計劃前後的轉變。

研究發現,72位沒有參與「輔導計劃」的中學生,於前後兩次問卷調查所得的數據結果並無顯著分別。相反,107位參與「輔導計劃」的高危青少年,卻有正面的影響。研究顯示,近一成(9.8%)參與輔導計劃的高危青少年表示,對家人之間溝通的看法有所改善近百分之七(6.9%)表示,對衝動行為的自制能力有所提升近兩成七(26.5%)表示對違法行為的容忍度有所下降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崔永康教授解釋,綜合各量表所得的結果,一套完整的輔導流程和理論,對減低青少年街頭暴力的四個風險元素,包括家庭功能、欺凌及打鬥、自制能力和守法意識,均有顯著成效,反映青年工作者或社工介入的重要性。是次研究亦引入多個評估量表,再按本地青少年的狀況作出調整,從而製訂出一套有系統的風險評估工具,供業界參考和應用。

從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的前線社工經驗所得,以下青少年個案參與該輔導計劃後出現明顯的改變。


個案一:

19 歲的阿意,七年前開始經常在街頭及遊戲機中心,和朋輩一起參與打鬥。她常因小事,例如一個眼神、一句挑釁說話便感到憤怒,又或者替朋友出頭而以打鬥作為解決的方法。阿意認為打鬥屬正常行為,即使對方報警,也自覺不會被捕。

參與輔導計劃後,她明白到負面情緒源於自己「猜度人意」的思想陷阱。在法律認知上,她認識到傷人並不是一件小事。社工曾運用影片協助她理解各種暴力行為的後果,提升了她對暴力行為的危機意識。

個案二:

19歲的阿偉,原本是一個非常衝動及情緒很容易受波動的人。曾經因為朋友用粗口罵他,他一聲不響便出手打人,最嚴重試過用拳頭打傷朋友,需要入院接受治療。

參與輔導計劃後,他明白到很多時自己會「諗埋一邊」,容易妄下判斷,很快便覺得別人不尊重及侮辱他,因而產生負面情緒及行為。社工運用分析表,協助他理解情緒的來源及自己的想法,讓他學懂有效管理情緒。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陳文浩表示,是項「輔導計劃」有別於慣常做法,是以實證為本,按高危及中危青少年(透過危機評估量表進行分類,於過去一年內其中一項行為的出現次數為1-5次屬中危;6-10次屬高危)的需要,是一套分層處理他們街頭暴力行為的實用輔導手法。社工協助青少年思考其負面想法和情緒的來源,以及犯罪觀念,強化內在自控,從而加強他們的解難技巧和紓緩朋輩壓力。他強調,家長的角色也是必不可少,在整個輔導過程中,亦會向家長講解青少年暴力行為背後的原因及應對方法。

聖誕假期臨近,陳文浩呼籲青年提高守法意識,避免因一時衝動而樂極生悲,也不可心存僥倖,以身試法。如有需要,青年及家長可致電8100 9669求助,亦可瀏覽「青法網」ycpc.hkfyg.org.hk/youthlaw

「F.O.C.U.S.青少年街頭暴力輔導計劃」於2015年開始,安排最少100名高危及中危青少年參與,分階段研發具科學化的評估及輔導模式,協助青少年學習處理及爭執和衝突,減少群暴行為的出現,並為家長提供輔導和支援。F.O.C.U.S.意思為Family (家庭)、Optimism(樂觀)、Cognition(認知)、Unity (連結)和Self-Control (自我控制) 五大輔導元素。

是次研究內容和輔導手法已輯錄成運作手冊,適用於中、小學推行預防暴力行為教育,以及作為輔導工具,期望加強青少年情緒的自制能力及提升其守法意識,達致杜漸防微的效果。

 

—完—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立即捐款 支持青協

 

 

我想立即捐贈

支持青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