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中學生肯定學校體育教育價值,但運動量明顯落後世衛標準
逾八成喜歡上體育課;逾半數卻沒參與課餘體育活動
受訪者認為學校及家長重視不足,職業運動員難以維持生計
建議增加中學體育課時、舉辦運動周,加強培養學生運動興趣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9日)公布有關「中學生對體育教育的意見和取態」研究結果。在全港隨機抽樣調查的520名中一至中六受訪學生中,三成半(35.2%)認為上體育課的最大得益是能夠強身健體,其次是紓緩壓力(25.8%)。另外,受訪學生傾向認同體育科能幫助建立正面人生態度,以10為最高分,平均為6.12分。
不過,研究結果亦發現,整體受訪學生平均的運動量明顯不足。他們每星期平均進行約2.2次高強度運動,平均每次進行約30分鐘中強度至高強度運動者;比起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即一星期7天、每天累積達60分鐘中等或以上強度的體能活動,以及同時在其中3天進行高強度體能活動的水平,仍然有一段距離。
上述意見調查以隨機抽樣方法,成功訪問全港520名現正就讀中學的學生,回應率為45.1%,樣本的標準誤低於±2.2%。研究亦分別進行了五個聚焦小組討論,共42名中學生參加。
研究結果顯示,逾八成(81.6%)受訪學生喜歡上體育課,主要原因是喜歡運動(62.6%)、有助放鬆心情(47.1%),以及有同學陪伴做運動(35.5%)。調查亦指出,逾三成(31.3%)受訪學生認為現時學校體育課的節數過少。有參與聚焦小組的受訪學生表示,撇除更衣時間,在校上體育課實際不足一小時,難以培養對運動的濃厚興趣。
研究顯示,以10分為非常同意,超過三成半(36.7%)受訪學生傾向認同(6至10分)香港學習環境並不鼓勵學生上體育課,略高於不認同(0至4分)者所佔的近三成(29.5%)。另有逾半數(50.5%)受訪中學生沒有參與運動類的課餘活動、培訓或興趣班;其中主要因素包括沒有時間(49.4%)、不喜歡運動(25.1%)和爭取讀書時間(19.3%)。
綜合聚焦小組訪談意見,有受訪中學生指出學校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不足,且偏重學業成績和體育科的等級,甚至不時將體育課堂舉行講座或為學生補課。另外,他們表示學校體育資源和場地不足、運動設施破損,以及運動項目不夠多元化等情況,均影響學生做運動的意欲。
另一方面,研究發現整體受訪學生傾向認為本地職業運動員難以維持生計,以10分為最高計算,平均為6.09分。此外,八成半(85.0%)受訪中學生表示從未考慮與運動相關職業作為自己未來的事業發展,其中主要原因是對運動無興趣(47.1%)、擔心生計(32.8%),以及對運動行業缺乏信心(32.1%)。
青年創研庫「教育與創新」組成員葉梓聰表示,研究結果反映學生雖然喜歡上體育課,但課時不足,未能深化培養學生對運動的興趣。他引述報告建議有關當局增加中學體育課時,由現時平均90分鐘,增至100至120分鐘,貼近其他地區水平,讓學生有充分時間接觸運動,並提升興趣。
此外,葉梓聰認為,在成績主導的學習氣氛下,學生難以投入體育課或多做運動,他建議學校舉辦運動周,讓家長和老師參與其中;另亦可考慮委任具知名度的本地運動員,擔任運動推廣大使,到校與學生分享經驗,加深學生對運動發展和相關產業的認識。
另一成員范中銘表示,由於學生欠缺場地和設備發揮運動所長,他建議政府、學校和各體育組織可合作,共享運動設施和資源,讓學生在安全場地及較佳的運動設施下,積極參與運動或進行訓練。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由近百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與就業」、「管治與政制」、「教育與創新」,以及「社會與民生」。八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倪以理先生、馮玉麟博士、陳維安先生、葉兆輝教授和葉志衡博士,並就各項研究提供意見。
-完-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