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300名業界代表出席「社會處方研討會」
匯聚國際專家學者 探討香港「社會處方」發展策略
借鑒海外成功經驗 拓展醫社協作新模式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醫護行者,以及香港青年協會日前合辦「社會處方研討會」,以「他山之石和本地經驗的啟示」為主題,匯聚專家學者探討社會處方在香港的發展方向,逾300名醫療、政策及社福界的本地及海外代表參與交流。
研討會邀得行政會議成員兼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全球社會處方聯盟」發展總監Dr Bogdan Chiva Giurca,以及新加坡護聯中心關愛樂齡辦事處署長孫福霖博士出席分享。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致歡迎辭時表示,研討會展示多個海外實踐與成功案例,有助香港基層醫療發展社會處方時借鑒國際經驗,探索可持續的跨界別協作模式,促進醫社合作。她感謝各專業界別的踴躍參與及支持,共建創新健康管理模式,提升市民健康與生活質素。
林正財醫生認同健康不僅關乎醫療和藥物,非醫療元素對健康同樣重要。他指出社會處方能為醫療與社區支持創造有意義連繫,反映大眾對健康思考方式的轉變,呼籲加強跨界別合作,肯定社區支援的力量,攜手建立更健康、更具包容性的香港社會。
Dr Bogdan Chiva Giurca在主題演講中介紹英國、加拿大等地的成功經驗,指出社會處方已在多國證實能有效減輕醫療系統壓力,關鍵在於結合醫療與社區資源,培訓「連結員」,加強社區能力建設,透過運動、藝術、社交等非藥物介入方式,回應多元健康需求。孫福霖博士則分享新加坡如何由制度、理論至實踐層面提倡「活躍樂齡生活」,透過鼓勵、陪伴與賦權,協助長者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及社交網絡。
多間合辦活動的社福機構亦分享其實踐經驗。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西綜合醫務及專職醫療服務部門主管羅培楷表示,青年會近年積極推動社會處方,如橋樑般連接醫療診斷與社區力量。青年會推行社會處方有四大特色,包括中西醫社結合,提供整合式個人化健康支援;推出「青年社區連結大使計劃」鼓勵青年參與,培養新一代的覺察與同理心;舉辦「社會處方日」嘉年華,讓市民體驗社會處方改善精神健康的成效;推動「綠癒心靈處方」計劃,結合營地及康體運動,發揮自然療癒與運動以助身心健康。基佑綜合醫務中心資深中醫師簡達滿更深入闡述中醫「治未病」與「社會處方」理念的完美契合,展現實踐健康服務的無限可能性。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健舍轄下醫務所,致力推動「身心社靈」整全健康,視每位求診者為獨特個體。許多面對社會困難的人士平日未必主動尋求社會服務支援,只有在身體不適求診時才接觸專業協助。家庭醫生除處理身體症狀外,更透過聆聽察覺患者背後可能隱藏的社會挑戰,如經濟困境、社交孤立、家庭壓力或精神健康問題等。當發現患者需要進一步支援時便轉介社工跟進,讓照顧延伸至社區每個角落。
醫護行者創辦人范寧醫生指出,香港需要整合分散於各醫療、社會服務及社區機構的資料,匯集試點計劃資訊,方便市民獲得合適服務,達至「串點成線、連線成面」,符合醫社合作理念,有效運用非醫療方式提升健康質素。他認為需要建立有效機制收集並分析社會處方成效與反饋,鼓勵各界通力合作,推動香港邁向「人人健康」願景。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馬佩雯與兒科專科高震雄醫生闡述醫社協作模式,針對高健康風險、單靠藥物或臨床治療未能全面處理的個案,建立轉介機制,提供身心靈全方位健康管理,完善「病患旅程」,提供全面及持續的健康支援服務。青年全健師吳芷螢則透過參加青協相關證書課程,學習連繫醫療和社區資源的技巧,現積極在社區推廣身心健康。她認為人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全健師,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實踐「預防勝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