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傳基金、青協合辦《中國歷史文化周》今日啟動
20項專題講座、工作坊、本地研習團及展覽
逾1,200位學生及青年參與「龍騰舞動」AI創意比賽
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及啓思中學分別摘冠
龍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地位崇高,被視為萬物之長。為配合龍傳基金成立25周年及香港青年協會成立65周年,今年合辦的《中國歷史文化周》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作為支持機構,以「龍騰舞動──傳承龍的文化與精神」為主題,透過一系列多元學習活動,帶領青少年深入認識龍在中華民族的重要地位與文化內涵。
《中國歷史文化周》今天(2日)假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 Media 21 媒體空間舉行啟動禮,嘉賓陣容鼎盛。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青年專員陳瑞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文博)伍志和、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青年工作部二級巡視員張國來;龍傳基金主席黃嘉純律師、義務秘書譚贛蘭教授、創會董事藍鴻震博士、董事王䓪鳴博士、董事譚榮根、活動及籌募委員會副主席劉堃;香港青年協會會長陳維安、理事會委員兼龍傳基金董事樓家強,以及總幹事徐小曼擔任主禮團嘉賓。
龍傳基金主席黃嘉純律師表示,龍傳基金一直肩負培育全球華裔青年的重要使命,作出承擔。而由歷屆參加者組成的「匯龍坊」,持續連繫舊生,發揮更大影響力。在成立25周年的重要時刻,他感謝社會各屆伙伴及善長的支持,將秉承龍的堅毅、團結、積極和進取精神,共同成就更多華裔青年的夢想。
香港青年協會會長陳維安表示,《中國歷史文化周》每年涵蓋不同主題,目的是引領學生認識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及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年的主題是龍,龍在不同朝代各具特色,由原始圖騰演變為皇帝的象徵,更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誌。他讚賞1,200位參與AI創意比賽的青年,其作品巧妙融合了龍的精神,亦展現了不少科技元素,創作出千姿百態的龍形作品。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表示,香港擁有多項非遺項目,充分體現龍的文化精神,認為傳統文化能夠生生不息,並植根於香港文化土壤,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文化傳承者的堅持及努力。她鼓勵青年擁抱香港的多樣性與包容性,進一步激發創意和活力,為中華文化注入更多生機,增強國家軟實力。
「龍騰舞動」AI創意比賽分為高小、中學及公開組,全部作品由AI生成圖像,考驗青少年的人工智能和數碼應用能力。高小組冠軍由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的蔡雨澄奪得,作品《龍騰山河·未來頌》以北宋青綠山水為基調,結合高鐵、量子科技等圖案,展現古今交融的磅礡氣韻。
中學組冠軍由啓思中學的梁凱琳奪得,作品《龍騰量子》透過機械巨龍蛻變意象,象徵傳統與創新的交融,龍盾引用《周易‧象傳》的「天行健」彰顯自強精神。公開組則由大學生賀程君奪得,作品以飛龍串聯高鐵、衛星與長城,動態構圖傳遞勇往直前的氣勢。
所有得獎作品於7月2日至6日《中國歷史文化周》期間展出,會場更設有20項專題講座、工作坊、本地研習團及展覽,歡迎公眾免費參與。工作坊包括︰掐絲琺琅、印章拓印、年畫印刷、彩虹書法等,讓參加者親身體驗中華工藝之美。多位藝術家將分享「龍」在不同時期文物中的造型及寓意、龍形紙藝美學、紮作文化、非遺佛山木版年畫等,體驗技藝的精妙。另設有薄扶林舞火龍、佛山小龍舟模型、「飛龍在天」及一系列紙藝展品,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探索龍的奧秘與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中國歷史文化周》致力鼓勵本地青年認識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發展。自2011年開始,每年均舉辦《中國歷史文化周》教育活動系列,鼓勵青年透過課堂以外的體驗,促進他們認識中華文化歷史,提升學習興趣與欣賞能力。過去曾經以《百年中國》、《翰墨傳承》、《光影歲月》、《鐵路行》、《縱橫外交》、《起動體育》、《我要起飛》、《知味尋源》、《築橋互通》、《古今築跡》、《以農立國 綠的足跡》、《天人合一》、《減貧奇蹟》、《別出心裁》為主題。
龍傳基金於2000年由民政事務局、民政事務總署和香港青年協會攜手成立,為在香港正式註冊的非牟利慈善機構。基金致力培育全球華裔青年成為明日領袖並建立聯繫網絡。龍傳基金秘書處由香港青年協會管理。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
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
劉嘉裕女士
電話︰3755 7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