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全球人均預期壽命最長的地區。隨著人口老化,為醫療系統帶來壓力,政府發表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多項措施強化本港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期望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觀念。
要有效推動基層醫療,提升市民的健康素養(Health Literacy) 是重要的一環。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20) 的定義,個人健康素養是指一個人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獲取並理解他們所需要的健康資訊和服務,以及能夠運用資訊和服務來做出良好的健康決定。
青協M21網台節目《傾.盡全力》幾位專業青年,早前在探討「基層醫療」議題時,透過問卷調查發現本港市民的健康素養不足,例如:對基層醫療服務存誤解、未有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和健康管理意識低。他們提出從加強健康教育、改善學生健康服務和發展健康數據三方面,提升市民健康素養。
建立健康素養需從小開始,現時衞生署為中小學生提供「學生健康服務」,提供周年健康檢查、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服務。然而周年健康檢查提供的檢查較概括,學生使用率亦偏低,未能全面發揮作用。專業青年建議衞生署需針對不同的年齡層設計健康服務,例如:中學生聚焦飲食失調、失眠等健康問題,及早識別及接受治療。而家長與學童教育同樣重要,現時較少推廣親子健康,建議加強學校和社區的健康教育,讓家長和學童能夠一起學習健康知識和習慣。
雖然網絡上有很多健康相關的資訊,惟部分內容不準確或過時,政府應多做功夫,培育公眾對健康的關注。
很多青年或中年人士不清楚生活習慣對健康構成的影響,令慢性疾病提前出現。在節目上,專業青年同時建議推行全民體質檢查,因應個人體質,提供資訊協助改善生活習慣;或考慮建立全民健康資料庫,提供健康數據,加強大眾對個人健康的關注。
提升公眾健康素養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共同努力。只有透過全民合作,才能夠建設出一個健康的城市,讓市民能夠擁有更好的健康素質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