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七成受訪青年認為大灣區對香港經濟和個人事業發展有正面影響
政策不穩定、商務手續、資金提取及匯款手續、稅務問題均窒礙創業和就業
建議設立「大灣區事務協調局」跟進具體協調事務
以及提供「港青港稅」優惠,並提高受僱者的個人購匯額度至10萬美元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6日)公布有關「消除港青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事業的障礙」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522名在職或待業本港青年中,九成以上(92.1%)均有聽過「粵港澳大灣區」或「大灣區」【表2】;認為建設大灣區對「香港整體經濟發展」、「香港青年的事業發展機遇」和「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有幫助者分別佔73.4%、71.3%%及64.4%【表5】。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今年1月12日至18日期間,訪問522名18至39歲在職或待業本港青年。結果發現,認為建設大灣區會「增加就業機會」和「增加創業機會」的,分別佔39.1%和26.1%;認為這會令他們「面對更大競爭」和「更難適應工作環境」的,則分別佔37.0%和17.6%【表6】。
調查亦顯示,受訪青年認為內地城市在「市場空間」、「累積工作經驗」及「事業發展機會」這三方面均有吸引力,分別佔75.5%、65.1%及63.8%;但認為「創業資助或支援」和「創業優惠措施」吸引者,相對只屬一般,分別佔52.3%及47.7%【表15】。受訪者又認為,到廣東省創業或就業,當中最困難的是「適應法律制度」(86.0%),其次是「處理稅務安排」(79.9%)及「適應商貿制度」(74.9%)【表17】。
研究又深入訪問多位專家、學者,以及20名因工作而經常逗留或往返大灣區9個廣東省城市的18至39歲本港青年。受訪個案反映,政策穩定性是他們會否在廣東省創立或繼續業務的關鍵因素。
有從事金融科技的個案表示,曾因金融牌照制度的突然轉變而損失一個重要客戶,業務霎時停頓。另有從事商業諮詢及培訓業務的個案表示,擔心自己難以掌握政策變化而容易招惹官非,結果將公司遷回香港註冊。有受訪專家就指,現階段未見各城市之間有良好協調,令各地出現不同的商業規例。這些政策的不確定性,令創業者難以掌握營商的標準,成為其中一項較大風險。
此外,商務手續繁複、資訊不透明、資金提取及匯款的手續繁複,以至稅率高及全球徵稅等問題,均窒礙受訪個案創業與就業的意願。
有受訪創業個案表示,因不清楚內地成立公司的手續,結果要花費數千元人民幣找中介代辦;他們亦曾遇上騙徒,因不清楚資訊的真偽而不懂得分辨。此外,有個案表示,以前為取得內地買樓資格而願意在內地支取薪金,並繳納社保和所得稅,但新稅制令他擔心需要按全球收入徵稅,他已轉為在港支薪,並計算在內地逗留的日子,避免停留超過183天。
青年創研庫「經濟與就業」組別召集人陳浩升引述研究報告表示,由於大灣區涉及3種不同的行政制度,本港青年到廣東省創業與就業存在不少有待克服的障礙。他建議按一國兩制的基礎,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頂層架構下設立「大灣區事務協調局」,就9+2城市之間的角色,專責跟進具體的協調事務。該局亦應建立大灣區一站式創業與就業資訊平台,並協助簡化大灣區內各類商務手續。
該組成員彥勳認為,建設大灣區是開拓本港青年創業與就業的重要機會之一,他建議特區政府設立「香港青年創業與就業促進處」,為香港青年開拓更多創業與就業機會。
該組成員周浩民及杜丰杰則建議,廣東省九個城市應提供「港青港稅」優惠,讓符合一定條件的香港年輕創業者及就業者,可按香港稅率向內地繳納個人所得稅。此外,有關當局亦應簡化匯款手續,使受僱於大灣區的本港青年,其個人購匯額度由每年5萬美元,提高至每年最高10萬美元。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現屆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與就業」、「管治與政制」、「教育與創新」,以及「社會與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倪以理先生、葉兆輝教授和凌浩雲先生。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