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指擁有獨立居住空間是人生目標之一
逾兩成半受訪港青表示有意置業,比例較10年前下降
有意置業者預計可負擔樓價介乎300至399萬佔多
期望居住面積平均最小有270平方呎
室內設施以獨立衛生間、窗戶及wifi裝置最重要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今天(15日)公布有關「香港青年對住屋的期望」研究結果。在全港隨機抽樣調查的800名18至34歲的受訪青年中,逾六成(61.1%)受訪者同意擁有獨立的居住空間是人生目標之一;約四成半(45.8%)同意只要有獨立的居住空間,他們不介意地方狹小一點【圖表9】。
此外,逾兩成半(26.6%)受訪青年表示有置業打算,另有約一成(10.1%)受訪者已置有物業【圖表2】;而表示沒有置業打算的佔逾半數 (54.1%)。其中「樓價」(35.8%)和「繳付首期的金額」(33.5%)是影響受訪者置業的主要考慮因素【圖表5】。
調查結果又顯示,在表示有意置業的受訪者中,三成半(35.6%)預計可負擔的最高樓價介乎300至399萬,其次為400至499萬(17.6%),以及200至299萬(14.7%)【圖表3】。另五成半(55.6%)估計置業時需要家人提供經濟資助【圖表4】。
該項名為「香港青年對住屋的期望」研究,由香港建築師學會委託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進行;香港房屋協會贊助。上述調查以隨機抽樣方法,用電話成功訪問全港800名年齡介乎18至34歲的青年,回應率為73%,樣本的標準誤低於±3.54%。研究亦分別進行了四個聚焦小組討論,共39名在職及在學青年參加。
據青協青年研究中心過去相關的研究顯示,青年表示考慮置業的百分比,由10年前的55.1%(2006年),下降至2016年的26.6%;反映部分青年對置業的期望出現變化【圖表8】。有參加聚焦小組的青年表示,供樓耗用個人大部分薪金,且要供起碼20年以上。他們不想一生成為「樓奴」,肩負長期的供樓重擔,並認為人生目光不應限於賺錢、供樓,應該還有更多可能性。
研究結果亦顯示,有意置業的213名青年中,逾半表示預計需工作6至10年才有機會擁有自己第一個物業;另有兩成更預計要工作長達21至25年才有機會。另外,超過七成(71.5%)受訪者表示在未來三年沒有打算租用單位自住【圖表6】,當中超過三成(32.5%)表示主要原因是沒有經濟能力,其次是喜歡同家人一齊生活(22.3%)及減少支出/方便儲錢(18.8%)【圖表7】。
研究發現,受訪者期望單身青年住屋的最小居住面積平均應為271平方呎,而現時他們居住的人均面積則約為126平方呎【圖表10】。此外,受訪者認為獨立套廁(70.5%)、有窗戶(70.0%)、wifi裝置(64.3%)、房間間隔(54.5%)及固定床位(48.0%),均為住屋單位內的重要裝置【圖表12】。至於共用設施方面,他們認為休閒室(46.8%)、健身室(41.5%)、緩跑徑(41.0%)及儲存空間(40.6%)等至為重要【圖表13】。另一方面,接近半數(49.8%)受訪者表示,如果設有「專屬青年的住屋資助計劃」,應以「可租可買」模式營運,其次支持「先租後買」模式者,佔兩成八(27.6%)【圖表11】。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陳瑞貞表示,研究結果反映青年對獨立生活空間有一定期望,惟香港樓價高昂,實現置業並不容易。過去10年間,青年的置業意願亦出現明顯下降趨勢。她表示,研究報告肯定政府定下長遠房屋策略的重要;從供應入手,落實十年提供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目標。報告亦建議進一步探討以青年為對象的資助房屋模式之可行性,在申請準則、單位面積、室內設計,以至租買模式等,為有需要青年提供多一個住屋選擇。
報告指出,在善用土地資源的原則下,除針對住屋供不應求的「數量」問題,亦需要照顧居住空間的「質量」要求。長遠而言,政府及業界應考慮逐步提高人均居住面積,或放寬單位樓底高度,改善市民的居住空間。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吳永順表示,年輕人上樓難是一個不爭事實。是次研究亦反映青年不滿意住屋環境擠迫;因此該會早前建議將住宅樓底放寬至3.7米,希望運用業界的創意,把單位面積變成體積,增加可用空間。
香港建築師學會為慶祝該會成立60周年,早前舉辦「創意年輕住屋設計比賽」和工作坊。上述比賽已於上月5日公布結果,並將於下月21日起,假香港科學園展示冠軍作品的1比1示範單位及其他入圍優異作品的設計概念。
-完-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