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旅遊事務署及香港青年協會聯合主辦的「2025/26香港青年大使計劃」,今天(27日)舉行委任暨頒獎典禮。近300位青年獲委任為香港青年大使,未來一年將透過核心技能培訓及義工服務,向旅客和市民推廣香港好客形象及獨特魅力,提供賓至如歸的旅遊體驗,促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青年大使將駐守各旅遊景點,包括香港旅遊發展局旅客諮詢中心、香港海洋公園、昂坪360、香港濕地公園、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負責接待訪客及提供旅遊資訊。他們亦會在大型盛事中提供服務,如新春國際匯演之夜、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和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香港賽區),推動本地旅遊及賽事氣氛。此外,他們將響應《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以小組形式組織活動,在社區推廣本地旅遊體驗,競逐「傑出計劃年獎」。新一批青年大使中,有5位即將負笈海外,會在當地舉辦推廣香港及中華文化活動,吸引海外旅客訪港。
典禮上,主禮嘉賓香港旅遊發展局總幹事劉鎮漢、旅遊事務專員張馮泳萍,以及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勉勵各位青年大使,為他們打氣。
香港旅遊發展局總幹事劉鎮漢表示,旅遊業的未來需要年青人的參與。旅發局一直積極鼓勵年青人加入推廣香港的工作,透過成立「旅發局青年學院」讓青少年親身體驗旅遊業的多元面貌。他同時鼓勵青年大使盡情投入及享受今年的服務,把握機會開拓眼界,為香港旅遊業注入活力。
旅遊事務專員張馮泳萍表示,「香港青年大使計劃」今年踏入第25年,青年大使透過這個計劃除了可以增值自己,亦向旅客宣傳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旅遊城市的特色,並將好客之道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傳播開去,共同說好香港故事。她感謝參加「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的同學,為香港旅遊業擔當親善大使的角色。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表示,「香港青年大使計劃」一直深受青年及學校歡迎。透過專業培訓及義工服務,讓青年大使以熱情和專業展示獅子山下的活力,發揚「好客之道,做多一步」精神。她強調青年是社會最寶貴資源,青年大使在前線與旅客互動,體會「以人為本」服務真諦,培養領導才能、跨文化溝通技巧及國際視野。
對談環節中,3位青年大使分享寶貴經驗。現於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高級推廣經理張沁然,自2007年擔任青年大使,表示該計劃是她職業生涯關鍵起點,接待各地旅客培養了她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國際視野,在設計旅遊推廣策略時,能更好考慮受眾文化背景,創造具吸引力的宣傳內容,而策劃活動和協調團隊的經驗為日後跨部門合作和危機管理奠定基礎。
現職香港迪士尼樂園前台款待員的李綽琳,於2021年加入計劃。她以今年參與全運會手球測試賽頒獎為例,分享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專業。當時獎牌托盤傾斜,她迅速穩固並逐一遞送獎牌予頒獎嘉賓,確保直播順暢。她總結出三大服務心法:細節成就專業、壓力煉出應變、真誠創造感動,並融入日常工作中,以細微而真誠的互動傳遞「快樂魔法」。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學生的張雋晞,自2023年開始成為青年大使。他分享在旅發局旅客諮詢中心實踐「做多一步」服務精神,主動為旅客書寫中文地址、提示兌換港幣等實用資訊。在海洋公園服務親子家庭時,以生動方式講解動物知識,成功吸引小朋友積極聆聽。這些經驗提升了他的表達溝通能力,啟發優質服務思維。
為表揚積極貢獻的青年大使,大會首度增設「傑出舊生服務獎」,凸顯舊生持續為計劃增值。得獎者蘇康樂及黃翠珊分別於2002年及2004年加入計劃,持續服務超過20年。蘇康樂表示服務動力源自對香港的深厚感情,難忘歷屆青年大使團結協作,體現跨屆凝聚力,深刻體會到「堅持與傳承」的意義。黃翠珊表示,加入計劃是希望深入認識香港、為旅遊業出力,珍惜每次服務機會,在擔任組長期間學會應對人手調配、天氣變化等挑戰,認為堅持是將挑戰轉化為提升服務與自我成長的契機。
過去一年,青年大使提供逾4.8萬小時服務,166位表現優異者獲頒發最高服務時數獎及卓越金、金、銀、銅服務獎章。另一方面,為向旅客及本地市民深入探索全港18區的旅遊特色與社區故事,他們以分組形式組織「創意社區解謎遊戲」推廣活動,帶動社區旅遊氣氛,其中3組奪得「傑出計劃年獎」(詳見附件)。
「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自2001年成立至今,已培育逾5,650名青年,服務時數近60萬小時。他們共同努力發揚好客之道,引領旅客和本地市民探索香港的城市寶藏。今年將繼續透過一系列特色義工服務,啟迪青年好客及優質服務精神。詳情請瀏覽網站yas.hkfyg.org.hk。
「創意社區解謎遊戲」推廣活動
「傑出計劃年獎」簡介
青年大使:王海融、田景元、朱欣桐、吳韋迎、呂潔莹、張婉儀、梁子鎏、連鋒達、
陳恩樂、陳樂瑤、陸凌烽、黃凱琪、楊昀諭、劉采穎、蕭樂熙、譚 澄
香港青年大使在九龍城舉辦了兩場「創意社區解謎遊戲──九龍寨城之拆彈專家」推廣活動,以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為靈感,帶領參加者探索該區獨特歷史與市井文化。透過解開電影角色設計的謎題,參加者最終發現「炸彈」實為當地名物「炸旦」(手打魚蛋)。這齣精心策劃的荒誕劇,讓他們在趣味互動中體驗九龍城區多元面貌。活動設計別出心裁,從大使精心設計的謎題道具到現場角色扮演,每個細節都融合電影與歷史底蘊。參加者穿梭於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的石屋家園及九龍寨城公園的時光長廊,並透過懷舊食物如「炸蛋球」的酥香與泰式小食的甜香,以及大和堂老街坊的精彩交談,獲得了有趣的感官體驗,讓參加者樂在其中,更讓九龍城的文化記憶以全新方式延續。
青年大使:孔健行、丘棋鈺、江旻烯、李蔚然、林思齊、林倬遙、胡安淇、孫萱懿、
馬英傑、陳頌霖、陳穎瑤、單羽彤、鄧彥君、戴鈺瑤
香港青年大使在赤柱舉辦了3場「創意社區解謎遊戲──赤の謎案」推廣活動,故事背景改編至赤柱監獄重犯逃獄的真實事件,讓參加者化身偵探,透過各種線索,在赤柱的大街小巷中破解謎題,尋找逃犯的匿藏地點,以緝捕其歸案。大使透過五感體驗,配合有趣謎題及深度導賞,巧妙串聯赤柱歷史文化與建築瑰寶,從維多利亞風格的美利樓、百年風華的卜公碼頭到殖民建築典範的赤柱舊警署、英式小屋風情的郵政局,乃至特色建築群八間屋,揭開建築背後的人文故事,並挖掘許多連在地人都驚嘆的歷史軼事。這種沉浸式體驗,讓參加者驚喜連連,感受赤柱獨特魅力。
青年大使:石旨正、伍珀彥、呂梓萱、李俊煒、李載思、李嘉怡、李影淘、張慧鈴、
陳婉君、陳詠儀、陳倬睿、劉思綺、鄭伊彤、鄭穎遙、蘇鉅傑
香港青年大使在中西區舉辦了兩場「創意社區解謎遊戲──哀傷的回聲:中西區靈異探索」推廣活動,以二戰歷史與民間都市傳說為線索,帶領參加者穿梭百年建築,挖掘城市被遺忘的記憶。活動結合廣播劇式敘事與線上互動謎題,參加者化身「秘檔調查員」,從高街精神病院遺址出發,途經佐治五世公園、必列者士街會所及文武廟,最終抵達大館建築群。透過虛實交織的設計,靈異傳說背後的殖民歷史與戰爭傷痕被重新解讀──「猛鬼」場景不再只是都市怪談,而是承載集體記憶的載體。活動以創新手法融合科技與人文,透過網頁平台及互動式應用程式,結合沉浸式音效及生成式繪圖,讓參加者深入了解每個場景背後故事,進一步豐富視聽體驗及擴大活動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