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新學年展開,學生的開學適應和精神健康狀況成為社會關注焦點。香港青年協會輔導服務今天(14日)公布「2025中學生開學適應調查」結果。在5,551名受訪學生中,壓力指數平均為5.9分(滿分10分)【表3】,略低與去年(6.1分)【表5】。四成三學生(42.6 %)於新學年的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自評達7至10分【表4】。
青協輔導服務於今年9月期間,以便利抽樣自填線上問卷形式成功訪問5,551名中一至中六學生,了解他們的開學適應狀況。調查涵蓋學生的自評壓力、焦慮指數及適應狀況。
問卷參考了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以了解學生的焦慮情緒狀況。數據顯示近四分之一(27.8%)受訪學生有輕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焦慮指數平均為25.4分,較本會於2022年(24.9分)及2020年(24.1分)的調查結果有所上升,創5年新高【表8】,上升主要源於學生出現輕度焦慮症狀的人數增加【表7】。此外,焦慮指數亦隨年級遞增,由中一的23.6分升至中六的27.8分【表8】。是次量表為學生自評結果,而非焦慮症的臨床評測工具,惟情況值得關注。
根據焦慮自評量表結果,受訪學生最常出現以下焦慮徵狀,八成三(83.4%)受訪學生曾出現「比平常容易緊張和著急」的焦慮徵狀,其中五成七(56.5%)表示偶爾有此感受,兩成七(26.9%)表示經常或總是如此;其次,七成三(73%)曾出現「容易心裡煩亂或驚恐」;六成七(66.9%)曾「感覺容易衰弱和疲乏」【表6】。於2020年及2022年的調查,上述三項徵狀皆被列於首三位。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學生對「開口向人求助」的意願普遍偏低,近六成(59.5%)僅偶爾或從不求助【表9】。超過六成半(65.4%)未曾向不同人士或機構求助【表10】。
在受訪學生最感擔憂的事項中,排名前三位依次為「成績退步」(43.0%)、「學習動力低」(36.7%),以及「功課/考測繁重」(34.8%)【表1】,皆與學業表現密切相關,並已連續5年被學生列為最擔憂的三大問題。
至於學生的開學適應狀況,近九成半(94%)能夠總是或經常按時出席課堂,逾八成能夠「準時完成和提交功課」(87.9%)及「在上課時保持專注」 (81.3%),反映大部分受訪學生在開學階段能夠適應學校的要求【表9】。
青協輔導服務的「同傾‧同行」平台在去年9月至今年9月期間,共處理25,842宗與情緒相關的熱線求助個案,較去年(18,920宗)顯著上升。與校園相關的求助個案有11,509宗,共中5,510宗來自中學生。網上求助個案(包括WhatsApp及Instagram等青年常用社交平台)方面,則接觸過2,086宗個案,當中以「學業壓力」、「朋輩關係」及「精神健康」為最主要範疇。
以下是熱線及網上曾處理的個案:
個案一 升讀英文中學的中一學生尚未適應英文教學,近期的統測成績不理想。他覺得力有不逮,但與老師及同學關係較為疏離,儘管曾主動向同學請教功課卻遭取笑,令其學習動力更低,出現焦慮徵狀,經常失眠和發惡夢,甚至出現自我傷害行為。
個案二 中二的學生自小六學期末起偶爾出現氣促、顫抖及心跳加速等身體徵狀,至中一學期末徵狀加劇,他對測考感到焦慮,多次在學校恐慌症發作,校方遂安排他在醫療室接受觀察。中二學期初曾兩度入院治療,令學習進度受阻。他現時定期接受心理輔導及藥物治療等,情況轉催穩定,但仍擔心恐慌症狀再次發作,對溫習及應試失去信心與動力。
個案三 中三的學生難以適應密集的課程進度,在功課及考測開始繁重的情況下,理科科目表現不合格,面對中四選科,他感到很受壓及迷茫。他在校內人際網絡薄弱,不敢向社工或老師表達壓力。父母工時長,僅晚上短暫相處且溝通有限,令他倍感憂慮。
個案四 中六的學生同時選修三科,兼顧周末課外訓練,時間管理壓力沉重,導致他難以維持穩定學習表現,校園成績競爭激烈,憂心成績退步。儘管情緒受困擾,他不願向學校尋求支援,一來擔心引起注意,其次是課堂安排緊湊,亦不想因面談而錯過課堂。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陳英杰表示,由暑假的輕鬆生活,回到校園的規律生活,部分學生適應過程出現焦慮狀態如緊張、煩亂、疲倦等症狀。學生需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態,如運用情緒日誌紀錄徵狀。若然焦慮症狀越見頻繁,甚至出生理症狀如心悸、頭痛、失眠,持續一個月或以上,建議向學校社工尋求專業協助,進行專業評估,也可透過情緒熱線或網上輔導進行匿名求助,以減低求助顧慮。
調查發現逾半受訪學生不傾向「開口向人求助」,如學生面對情緒健康問題,將更難被發現,因而延誤介入時機。校方宜主動了解學生的精神健康需要,進行學生精神健康篩查,並關注在上課、作業或人際上出現適應問題的學生,提供個別情緒輔導、學習調適及支援。
他建議家長關心子女校園適應情況時,避免聚焦討論成績話題,可以多了解子女的情緒及人際關係。家長亦適宜每周期安排親子放鬆活動,加強親子聯繫,可提升身心健康。如發現子女持續出現上述焦慮徵狀,需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青協的「同傾.同行.學適傾」計劃提供一鍵式健康平台,支援學生學習適應困難,並提供熱線(2777 8899)、文字及面談輔導服務,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求助途徑,紓緩學業、家庭、社交及情緒壓力。此外,計劃亦提供校本精神健康篩查、校本全人健康活動及守門人訓練,支援學校回應學生精神健康需要。上述計劃將首辦中學生精神健康提案比賽,鼓勵學生從青年出發,守護同學的精神健康,積極參與建立關愛校園文化。
傳媒查詢︰
香港青年協會高級傳訊經理
何詠筠女士 電話︰3755 7044 |
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
劉嘉裕女士 電話︰3755 7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