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研庫」公布「釋放香港女性勞動力」研究報告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青年創研庫」公布「釋放香港女性勞動力」研究報告

逾八成受訪市民支持港推動女性就業;逾七成兒童照顧服務不足

女性就業困難主要障礙為服務名額嚴重短缺、就業的家庭友善措施不足

建議學校、非政府機、政府三方合作全面於小學提供課後託管

另向僱主增加誘因,仿效外地推「家庭友善措施津貼」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30日)公布有關「釋放香港女性勞動力」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520名香港市民中,逾八成(83.1%)支持港推動更多女性就業然而,受訪者認為特區政府在推動女性就業工作上的足夠程度,平均只有4.11(以0至10分計,10為非常足夠,0為完全唔足夠)。

 

上述研究以實地意見調查方式,於9月3日至19日期間,訪問520名18歲或以上的本港市民。結果發現,同意「如果冇經濟壓力,有12歲或以下子女嘅女性,應該全職照顧子女。」及「女性應該就業,以保持經濟獨立。」的平均分,分別為5.77分及6.67(以0至10分計,10為非常同意,0為非常唔同意);而認為「更多女性就業,有利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平均分則是6.70。數據反映受訪市民雖然支持女性就業,認同女性就業有利本港經濟發展,但考慮到照顧子女的需要,他們的取態則顯得矛盾。

 

調查又顯示,逾七成半(75.7%78.6%受訪市民認為現時本港對0-12歲兒童照顧服務不足。至於對釋放女性勞動力「非常有幫助」家庭友善就業措施,則包括「容許員工在家工作」(57.1%)及「實行彈性工時」(50.4%。受訪市民亦認為家人(78.1%)和外傭(61.3%)的幫助,令育有12歲或以下子女的女性能夠就業;不過,多達七成半75.1%)認為,最應該提供幫助的是政府,其次為僱主(59.8%

 

研究參考新加坡、英國、瑞典和加拿大等地的家庭友善僱傭政策和措施;另亦深入訪問多位專家、學者和20名年齡介乎25至54歲、育有12歲或以下子女的女性。受訪個案反映,她們的就業意願頗高,即使部分女性選擇親自照顧子女而放棄全職就業,也認為自己可利用空閒時間兼職,或於子女年紀稍長後重投職場。

 

不過,不少受訪個案在就業與照顧子女之間面對不少拉扯,成為妨礙她們就業障礙之一。有受訪個案表明未能輪候或獲配育嬰園和社區保姆服務,結果需要辭工,全職照顧女兒;至後來也沒有獲得全日制幼稚園名額,離開職場一直至今。

 

此外,有原本任職工程顧問的高學歷受訪者指出,過往工時十分長,甚至需要工作至凌晨,以致難以於下班後照顧女兒,及後為改善女兒行為問題,她唯有辭職。停工一年半後,她再次應徵相關職位;但每當僱主知道她曾因照顧女兒而辭去工作,求職便沒有回音。

 

有受訪商會表示,歡迎女性重返職場,但對實行家庭友善措施抱有不少疑慮,指香港職場文化較傳統,未必能接受彈性安排。有受訪的培訓機構亦指出,本地只有約一成僱主願意為非服務性質行業或後勤職位的工時,作出彈性安排

 

青年創研庫「經濟與就業」組別副召集人梁偉基引述研究報告表示,香港兒童照顧服務嚴重不足,令不少有意就業的女性無法投入職場。他建議,當局以「學校提供地方,非政府機構提供服務,政府提供資助」的三方合作模式,全面於小學校內推行課後託管服務。他指服務可以自負盈虧方式運作,而政府則可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費用減免資助。

 

他又認為,當局應參考新加坡的做法,推出「家庭友善措施津貼」,向願意推行彈性工作安排的企業提供資助,當中包括彈性工作時間、彈性工作地點、彈性工作量、縮減工時,以及工作共享安排等,藉此可增加誘因,鼓勵企業採納有關措施。

 

該組成員周浩民則建議,政府及公營機構應帶頭試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指政府可將一些後勤或支援性質的全職職位分拆成兼職崗位,如翻譯和技術主任等;而大學亦可選擇一些可獨立工作的工種,如程式編寫和研究等,試行在家工作模式,並將此等經驗推廣至商界。他認為,這些家庭友善措施,有助進一步釋放女性的勞動力。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現屆創研庫成員由75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與就業」、「管治與政制」、「教育與創新」,以及「社會與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倪以理先生、葉兆輝教授和凌浩雲先生。

 

全文報告按此

 

立即捐款 支持青協

 

 

我想立即捐贈

支持青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