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研庫」公布「提升香港器官捐贈率」研究報告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青年創研庫」公布「提升香港器官捐贈率」研究報告

近半受訪青年稱願意捐贈器官但未有登記

年紀尚輕、擔心家人反對、對醫療體系不信任等因素,影響捐贈意願

建議藉全民換證計劃推廣登記捐贈器官;增醫療資源加強識別潛在捐贈者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11日)公布有關「提升香港器官捐贈率」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受訪的527名18至34歲青年中,近半數(48.8%)表示願意參與器官捐贈、但未有簽署器官捐贈咭或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表2】;主要原因是他們不清楚登記途徑(26.5%)及沒有時間(21.0%)【表3】。只有近七個百分點(6.6%)受訪青年表示願意捐贈器官且已簽署或登記【表2】。

研究結果顯示,八成半(85.8%)受訪青年肯定捐贈器官的意義,認為有助延續他人生命。然而,他們認為自己年紀輕(26.6%)、擔心家人反對(22.4%),以及對醫療體系不信任(10.3%)等主要因素,影響他們對捐贈器官的意願【表9】。

在表示願意捐贈器官的292名受訪青年中,逾六成(62.3%)沒有將自己的捐贈意願告訴家人,其中近半數(48.1%)認為現時討論問題是過早,以及無想過要和家人討論(37.0%)【表4】及【表5】。

上述意見調查以實地訪問形式,於2017年12月21日及23日進行,從全港之港鐵站、輕鐵站和主要巴士總站等,隨機抽樣當中10個地點,成功訪問527名18至34歲的本港青年;樣本標準誤低於±2.2%。研究亦邀請20名青年參與聚焦小組訪談。

特區政府去年6月提出3個器官捐贈及移植方案,並舉行諮詢會。是項研究亦就有關方案,了解受訪青年的意見。結果顯示,逾半數(53.3%)同意實行「配對捐贈計劃」,支持度在三方案中屬最高。另外,逾三成半(36.2%)同意放寬活體捐贈者需年滿18歲的限制,表示不同意的佔二成七(28.6%),表示一半半者則佔二成八(27.9%)。至於對「預設默許」機制的取態,表示同意(33.4%)與不同意(33.0%)的百分比相若,各佔約三成三,而表示一半半的佔二成九(28.5%)【表10】。結果反映受訪青年對「配對捐贈計劃」較接受;對「降低捐贈者年齡」及「預設默許」機制則意見分歧。

報告引述受訪專家指出,政府的資源投放不足,對器官捐贈者也欠支援。要增加器官捐贈數字,除了靠提升市民意識外,還需要醫療體系額外作出配合。現時公營醫院內科病房的醫護人員工作量沉重,只能幫助最有需要的病人,難以有足夠人手照料潛在的器官捐贈者,因而經常錯過最佳的捐贈時機,令病人器官受損、衰竭至不能用作移植。

青年創研庫「社會與民生」組別副召集人牟城光表示,當局應以多元方法,積極推廣器官捐贈的意義,以提高香港的捐贈比率。研究發現,香港青年普遍願意參與器官捐贈,卻因不清楚登記途徑和沒有時間,以致登記率偏低;故此青年應是當局推廣的重點對象。他指出,全港市民換領身份證計劃即將於今年第四季展開,因此建議政府衛生署與入境事務處合作,於換證登記表格上增設欄目,讓參與換證的全港市民,可同時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而該組參與研究的成員亦已身體力行,參加登記,並鼓勵創研庫其他成員響應。

該組成員陳昌堅及潘芷荃引述報告建議,本港可參考西班牙的經驗,把潛在的腦死亡病人轉送至深切治療部,讓他們能夠接受一對一的看護照顧,從而有效地保護器官,在病者離世後進行移植。同時,他們建議當局考慮將現時全港9名器官捐贈聯絡主任,逐步增加至每個醫院聯網均設有2名器官聯絡主任。

 

成員廖美欣及李凱旭認為,政府亦應加強預防教育,積極提倡健康生活習慣,減低市民患上器官衰竭疾病的機會。另外,活體器官捐贈者現時手術後需要留院及暫停工作6至8個星期,他們可能會面對失業或康復期間不能工作而難以應付生活開支。因此建議關愛基金撥款,為每位活體捐贈者提供2個月的最低工資津貼(現時約不多於15,000元),作為康復期間的支援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現屆創研庫成員由75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與就業」、「管治與政制」、「教育與創新」,以及「社會與民生」。8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陳維安先生、黃錦輝教授、倪以理先生、葉兆輝教授和凌浩雲先生。

附件:「提升香港器官捐贈率」研究結果

報告全文

 

傳媒查詢︰香港青年協會傳訊幹事何詠筠小姐

電話︰3755 7044

 

立即捐款 支持青協

 

 

我想立即捐贈

支持青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