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研庫」研究報告︰香港擔任「超級聯繫人」的挑戰與機遇 – 香港青年協會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青年創研庫」研究報告︰香港擔任「超級聯繫人」的挑戰與機遇

研究指香港具備擔任「超級聯繫人」的基礎

挑戰在加強港人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認識,並保持香港國際化地位

調查發現只有近三分一受訪青年對「一帶一路」資訊感興趣

建議政府設立「多元文化交流基金」,助青年擴闊國際視野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31日)公布第九項研究報告「香港擔任『超級聯繫人』的挑戰與機遇」。研究結果指出,在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中,香港倘要擔任「超級聯繫人」角色,其中挑戰是港人普遍並不熟悉許多沿線國家及地區;受訪青年亦擔心香港的國際地位受到動搖,影響香港擔任聯繫人的優勢。

研究以問卷形式訪問了近550位本港青年,受訪者均傾向相信「一帶一路」發展有利香港經濟,其中認為「非常有幫助」及「頗有幫助」者分別佔12.5%及35.4%;但對此是否有助個人事業發展則抱有疑問,認為「非常有幫助」及「頗有幫助」的,只分別佔7.6%及22.3%。

研究又顯示,受訪者表示「非常有興趣」及「頗有興趣」了解更多「一帶一路」的資訊,合計只佔35.2%;另有36.1%表示對相關的經貿或國際關係課程感興趣。而對俄語、阿拉伯語、馬來語等沿線國家的語言感興趣,更只佔一成以下,反映受訪者無意於現階段投入過多資源作出準備。

此外,近半數(49.7%)受訪者認為,香港在文化交流和民生事務領域方面作為中外聯繫人,最大優勢為「享有國際地位」,但亦認為最大問題在於「國際化程度減退」(51.2%)。至於在經貿領域作為中外聯繫人方面,受訪者亦認為「享有國際地位」是香港最大優勢之一,最大問題之一也在於「國際化程度減退」。

另外,聚焦小組訪談結果亦發現,香港青年普遍並不清楚「一帶一路」策略是甚麼,部份人甚至完全誤解,例如以為是特區政府提出,用以與其他國家發展經貿關係的策略,部份曾接觸相關資料者,亦表示不清楚具體情況。

上述研究以隨機抽取香港青年協會18至34歲會員,於今年2月6至18日,以網上問卷方式,成功訪問了543名青年。研究亦與21名在學、在職及創業青年進行聚焦小組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對「一帶一路」的認知,以及在認識外地文化上的意願。

青年創研庫「經濟與就業」組別召集人楊人重引述研究分析指,香港一直以來能擔任中外經貿合作與交流的聯繫人,是因為香港既受惠於與國家的緊密聯繫,亦享有其國際大都會的地位,而且在融資、貿易、離岸人民幣業務、航運、商業及專業服務、仲裁等各方面,能提供具質素的服務。由於香港與內地經濟發展唇齒相依,香港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更有效地發揮優勢,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促成更多沿線國家與中國聯繫,以至成為「超級聯繫人」,促進本身經濟發展,是值得重視的議題。

研究又指,除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外,香港與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往經驗有限,對這些國家的宗教、文化、社會和經濟制度缺乏了解,是香港發展成「超級聯繫人」的最大挑戰之一。

青年創研庫「經濟與就業」組別副召集人鄭其森認為,青年需要擴闊國際視野,加強對不同社會與文化的認識,為將來發展作好準備。他引述報告建議設立「多元文化交流基金」,鼓勵不同機構和少數族裔團體在香港社區舉辦不同族裔的文化交流活動,如國際文化日、東南亞文化節,以至南亞飲食推廣等,藉此介紹不同地方的文化。

青年創研庫成員陳浩升則關注香港與國際間的聯繫情況。他建議可從創業方面入手,提供創業支援和創業者網絡平台,鼓勵「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青年來港合作創業,將香港發展成「一帶一路」創業中心,加強青年的國際商業聯繫。他又指出,香港應善用既有人脈聯繫,為居港的南亞裔及東南亞裔青年,提供適切的商業培訓及就業服務,運用他們的才能與人脈網絡,聯繫更多國家。

報告又指出,青年普遍對「一帶一路」缺乏認知,認為政府及有關機構應盡快協助青年了解這項國家策略,以及當中與香港和個人自身的關係。建議可善用傳媒渠道加強市民的認知,亦應在中學通識課程內加強相關內容。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由超過11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平均年齡為26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四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與就業」、「管治與政制」、「教育與創新」,以及「社會與民生」。八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子欣博士、黃元山先生、陳弘毅教授、倪以理先生、馮玉麟博士、陳維安先生、葉兆輝教授和葉志衡博士,並就各項研究提供意見。

 

立即捐款 支持青協

 

 

我想立即捐贈

支持青協